高台县志

高台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高台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3年12月

目录

封面
高台县志
版权页
《高台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高台县志》终审
《高台县志》编辑
《高台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凡例
图片
-- 王秉祥题词
-- 胡耀邦同志视察高台
--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驻地
-- 县城一角
-- 烈士陵园
-- 招待所
-- 沿山地区小麦丰产方
-- 川区带状种植
-- 水稻
-- 黑河大桥
-- 摆浪河水库
-- 南华排水工程
-- 正义峡
-- 渠路林配套
-- 人工沙丘植被
-- 西×黄一代杂种牛
-- 牧驼
-- 蔬菜塑料大棚
-- 八一村粉丝一厂
-- 农村居民点
-- 红元帅苹果
-- 甘草
-- 萤石
-- 辣椒新品种
-- 盐田
-- 粉精盐和元明粉厂
-- 县农机厂
-- 萤石选矿厂浮选车间
-- 县电线厂
-- 城关镇布鞋厂注塑车间
-- 高台造纸厂
-- 商业一条街
-- 广播电视综合楼
-- 高台影剧院
-- 社火
-- 中共高台县第九届委员会常委
-- 中共高台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武部主要负责人
-- 《高台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高台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 高台县行政区划图
-- 高台县城区平面示意图
-- 附图
目录
总述
第一编地 理
-- 第一章 位置面积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区域
---- 第三节 面积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附地名考)
---- 第一节 明清区划
---- 第二节 民国区划
---- 第三节 建国后区划
-- 第四章 乡镇概况
---- 第一节 城关镇
---- 第二节 巷道乡
---- 第三节 正远乡
---- 第四节 宣化乡
---- 第五节 黑泉乡
---- 第六节 罗城乡
---- 第七节 合黎乡
---- 第八节 南华乡
---- 第九节 新坝乡
---- 第十节 红崖子乡
---- 第十一节 盐池乡
---- 第十二节 骆驼城乡
-- 第五章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侵入岩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
----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
---- 第六节 矿产资源
-- 第六章 地貌
---- 第一节 祁连山北麓
---- 第二节 中部平原
---- 第三节 合黎山地
-- 第七章 气候
---- 第一节 光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地温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气压、风
----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八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沼泽湖塘
---- 第四节 水资源
-- 第九章 土壤
---- 第一节 灌耕土
---- 第二节 潮土
---- 第三节 草甸土
---- 第四节 灰棕漠土
---- 第五节 其它土
-- 第十章 植被
---- 第一节 绿洲栽培区
---- 第二节 沿山荒漠半荒漠区
---- 第三节 盐碱荒漠草原区
---- 第四节 北部荒漠区
-- 第十一章 动物
---- 第一节 兽类
---- 第二节 禽类
---- 第三节 两栖爬行类
---- 第四节 鱼类
---- 第五节 昆虫
-- 第十二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风灾
---- 第五节 地震
第二编经 济
-- 第一章 经济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 第二节 民主革命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农田建设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粮食生产
---- 第五节 棉花、油料、甜菜生产
---- 第六节 蔬菜、瓜果生产
---- 第七节 农业科技
-- 第三章 水利
---- 第一节 渠道建设
---- 第二节 库塘建设
---- 第三节 打井提灌
---- 第四节 排水防洪
---- 第五节 小水电
---- 第六节 管理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业科技
---- 第四节 林木管护
---- 第五节 林业企事业单位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草场饲草料
---- 第二节 畜禽品种
---- 第三节 畜禽生产
---- 第四节 鱼蜂养殖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章 农具机械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耕作机械
---- 第三节 排灌机械
---- 第四节 收获机械
---- 第五节 加工机械
--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矿产开采
---- 第二节 电力
---- 第三节 化肥生产
---- 第四节 机械修造
---- 第五节 建材生产
---- 第六节 粮油加工
---- 第七节 食品加工
---- 第八节 饲料加工
---- 第九节 小五金生产
---- 第十节 电器制造
---- 第十一节 服装缝纫
---- 第十二节 皮革、皮毛加工及制鞋
---- 第十三节 家具制造
---- 第十四节 印刷
-- 第八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驿传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铁路运输
-- 第九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十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党政机关办公设施建设
---- 第三节 农村居民点建设
---- 第四节 建筑队伍
-- 第十一章商业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 机构网点
---- 第三节 商品收购
---- 第四节 供应销售
---- 第五节 对外贸易
---- 第六节 商品价格
-- 第十二章 财税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节 管理
-- 第十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储蓄、存款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结算
---- 第六节 债券
---- 第七节 保险
-- 第十四章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统计
---- 第三节 审计
---- 第四节 工商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管理
----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
第三编政 治
-- 第一章 国家地方权力机关(附参议会)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基层选举
-- 第二章 国家地方政权机关
---- 第一节 县级政权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施政方式
-- 第三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院
---- 第三节 法院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四章 干部制度
---- 第一节 选拔录用
---- 第二节 考核制度
---- 第三节 任免制度
---- 第四节 奖惩制度
---- 第五节 离休、退休制度
-- 第五章 国民党地方组织(附三青团)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高台县委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党员
----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
---- 第五节 教育整顿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统一战线
-- 第七章 民主党派工商联
----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高台县支部委员会
---- 第二节 高台县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八章 县人民政协
-- 第九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青少年组织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农民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十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人民防空
---- 第五节 驻军
-- 第十一章 红五军血战高台
---- 第一节 血战前后
---- 第二节 建立革命政权
---- 第三节 营救亲人
---- 第四节 中共高抚县委
-- 第十二章 重大政治活动
----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二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 第三节 “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
---- 第六节 拨乱反正
第四编文 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儒学社学书院义学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专业教育
---- 第六节 工农教育
---- 第七节 教师队伍
---- 第八节 教育经费
---- 第九节 勤工俭学
-- 第二章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管理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四节 气象、水文工作
---- 第五节 地震工作
-- 第三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保健
---- 第四节 卫生
---- 第五节 几种常见病、多发病调查
-- 第四章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文化宣传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三节 戏剧演出
---- 第四节 图书发行
---- 第五节 图书阅览
---- 第六节 群众文化
---- 第七节 档案管理
-- 第六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遗址
---- 第二节 馆藏文物
---- 第三节 革命纪念地(物)
---- 第四节 名胜
-- 第七章 新闻广播
---- 第一节 新闻报道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八章 艺文
---- 第一节 诗歌
---- 第二节 赋词
---- 第三节 故事传说
---- 第四节 民谣俚语
---- 第五节 碑志
---- 第六节 书法绘画
第五编社 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源流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 第四节 人口调查
-- 第二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晚婚晚育
---- 第二节 节 育绝育
---- 第三节 教育奖惩
-- 第四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工资
---- 第三节 劳动保险
---- 第四节 优抚安置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社会救济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居民生活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七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衣食住行
---- 第三节 岁时记略
---- 第四节 婚丧庆祭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 第八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
第六编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赵娥
---- 庞清
---- 史宁
---- 白兆庆
---- 石坚
---- 慕国琠
---- 阎相师
---- 王铭五
---- 董振堂
---- 杨克明
---- 朱海南
---- 郭元亨
---- 张录
---- 李毓仁
-- 第二章 人名录
----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叶崇本
------ 刘培基
------ 张子英
------ 董俊彦
------ 秦道贤
------ 李庆雍
------ 朱金畅
------ 何志余
------ 赵承忠
------ 张静波
------ 王铭五
------ 殷得卿
------ 蔺耀芳
------ 晁吉祯
------ 公德俊
------ 赵吉刚
------ 郑元成
------ 张维恒
------ 王兆华
------ 刘成德
------ 张永让
------ 赵廷英
------ 权吉德
------ 朱志芳
------ 方三彪
------ 赵长中
------ 侯兴祥
------ 王万甲
------ 胡汉高
------ 谢宗颜
------ 武廷寿
------ 周国贞
------ 王发恒
------ 杨兴礼
------ 盛永林
------ 周国厚
------ 万宗春
------ 许福英
------ 张录
---- 第二节 流落红军名录
------ 符泽攀
------ 张廷福
------ 田仲道
------ 丁仲堂
------ 杨文基
------ 苟兴法
------ 蒋大荣
------ 李大荣
------ 江源坤
------ 王洪生
------ 萧宪年
------ 杨玉华
------ 赵兰英
------ 王在云
------ 岳兴邦
------ 张秀英
------ 杨发财
---- 第三节 为社会主义建设牺牲人员名录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历代人物表
---- 第二节 当代人物表
第七编大事记
-- 第一章 古代
-- 第二章 近代
-- 第三章 现代
附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旧志序言、目录
-- 三、革命回忆录
后记
赞助《高台县志》出版费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