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少数民族志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重点记述彝族、傈僳族、傣族、回族、苗族五个人口较多的世居少数民族,突出反映了少数民族生产、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新型的民族关系。

内容时限: 0000-1995

目录

封面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
图片
-- 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人口分布示意图
-- 攀枝花市仁和区最大的彝族“理发”寨——平地彝族乡迤沙拉村
-- 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家“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观看仁和区展品
--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来仁和区视察
-- 四川省政协主席聂荣贵来仁和区视察
-- 区委民工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魏喜成(右)和鱼塘彝族乡乡长段怀云(左)在鱼塘乡移民安置点研究「三
-- 区委、区政府研究民族工作。
-- 区委、区政府举行火把节座谈会。
-- 福田彝族乡火把节盛况
-- 他俩相约去参加火把节活动
-- 彝族同胞宰杀过年猪
-- 火把节拔河比赛
-- 傈僳族同胞火把节『打跳』
-- 平地彝族乡水泥厂一角
-- 仁和街一角
-- 鱼塘彝族乡早春蔬菜装车外运
-- 啊喇彝族乡木材加工厂堆料场
-- 科技人员在民族乡讲授栽桑养蚕技术
-- 科技人员在民族乡推广水稻优良品种
-- 彝族同胞栽桑养蚕
-- 平地彝族乡特产——葡萄
-- 啊喇彝族乡特产——梨
-- 福田彝族乡特产——优质蚕茧
-- 鱼塘彝族乡特产——芒果
-- 大龙潭彝族乡特产——石榴
-- 彝族同胞采用地膜技术种植蔬菜
-- 天女散花
-- 二龙戏珠
-- 月夜
-- 秋韵
-- 哪吒闹海
-- 名人为苴却石和苴却砚题词
-- 焕然一新的福田彝族乡中心完小
-- 新建的平地彝族乡卫生院
-- 彝族「诺苏」服饰
-- 彝族『理泼』服饰
-- 僳僳族妇女服饰
-- 诺苏妇女服饰
-- 彝族“理泼”老年妇女服饰
-- 彝族“理泼”年轻妇女服饰
-- 彝族“理泼”年轻妇女服饰
-- 编辑室成员合影
-- 编写组长、主审 侯先缘
-- 主编 吴朝斌
-- 主笔 杨松柏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编写领导小组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编辑室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审稿领导小组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仁和区少数民族志》审稿验收小组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章彝族
-- 第一节支系简介
---- 一、“理泼”支系
---- 二、“诺苏”支系
---- 三、“水彝”支系
-- 第二节分布
-- 第三节源流与称谓
---- 一、源流
---- 二、称谓
-- 第四节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饮食
---- 四、婚俗
---- 五、丧葬
---- 六、节庆
---- 七、火与彝族人
---- 八、礼仪
---- 九、禁忌
-- 第五节语言与文化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文化艺术
---- 四、宗教信仰
-- 第六节“诺苏”彝族的家支
-- 第七节彝族的其它习俗
---- 一、冤家械斗与调解
---- 二、彝族民间常用的司法与刑法
第二章傈僳族
-- 第一节人口与分布
---- 一、人口
---- 二、分布
-- 第二节源流与称谓
---- 一、源流
---- 二、称谓
-- 第三节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饮食
---- 四、婚俗
---- 五、丧葬
---- 六、节庆
---- 七、禁忌
---- 八、礼仪
-- 第四节语言与文化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文化艺术
---- 四、宗教信仰
第三章傣族
-- 第一节人口与分布
---- 一、人口
---- 二、分布
-- 第二节源流与称谓
---- 一、源流
---- 二、称谓
-- 第三节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饮食
---- 四、婚俗
---- 五、丧葬
---- 六、节庆
---- 七、禁忌
-- 第四节语言与文化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文化艺术
---- 四、宗教信仰
第四章回族
-- 第一节人口与分布
---- 一、人口
---- 二、分布
-- 第二节源流与称谓
-- 第三节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饮食
---- 四、婚俗
---- 五、丧葬
---- 六、节庆
---- 七、禁忌
-- 第四节语言与文化
---- 一、语言与文字
---- 二、宗教信仰
第五章苗族
-- 第一节人口与分布
---- 一、人口
---- 二、分布
-- 第二节源流与称谓
-- 第三节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饮食
---- 三、服饰
---- 四、婚俗
---- 五、丧葬
---- 六、节庆
---- 七、禁忌
-- 第四节语言与文化
---- 一、语言与文字
---- 二、文化艺术
---- 三、宗教信仰
第六章其他少数民族
第七章民族关系
-- 第一节建国前的民族关系
-- 第二节建国后的民族关系
---- 一、政治平等
---- 二、相互尊重
---- 三、互学、互助促进民族大融合
---- 四、并肩建设仁和区
---- 五、各族人民支援攀枝花建设
第八章民族事务
-- 第一节清代民国时期的“夷务”
---- 一、军事镇压
---- 二、剿抚兼施
---- 三、以夷治夷
---- 四、强迫同化
-- 第二节建国后的民族事务
---- 一、民族工作机构
---- 二、来信来访接待工作
---- 三、宣传、教育工作
---- 四、民族干部
---- 五、民族团结
---- 六、争取及落实政策
---- 七、族别管理
---- 八、组织节庆活动
-- 第三节民族经济及社会工作
---- 一、扶贫、救济工作
---- 二、促进生产、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
---- 三、“两项资金”管理
-- 第四节“三峰两山”扶贫工作
第九章民族乡简介
-- 福田彝族乡
-- 平地彝族乡
-- 大龙潭彝族乡
-- 鱼塘彝族乡
-- 啊喇彝族乡
-- 和爱彝族乡
第十章人物
-- 第一节新中国成长的少数民族干部
---- 一、副县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简表
---- 二、民族乡领导人名录
---- 三、高级技术职称少数民族干部
---- 四、在区外工作的仁和籍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和副高以上职称的少数民族干部简表
-- 第二节英、烈、劳模、先进
---- 一、英、烈
------ 周兴义
------ 温加友
------ 金龙兴
------ 陈祝金
------ 沈有坤
------ 王开富
------ 蔡相成
------ 李春宗
------ 张虎堂
------ 何万章
------ 张瑞堂
------ 舒天贵
------ 王廷富
------ 田应全
---- 二、劳模、先进
------ 李德
------ 吴朝斌
------ 贺吉友
------ 杨燕燕
-- 第三节历史人物
---- 寸秉信
---- 雷云飞
---- 寸曦炳
附录
-- 一、四川省人民政府(1981)163号函
-- 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2)701号函
-- 三、渡口市人民政府(1983)42号文
-- 四、四川省人民政府91984)28号函
-- 五、区民委关于“三峰两山”少数民族移民搬迁的报告
-- 六、关于调整《仁和区少数民族志》编写工作班子的通知
-- 七、“理泼”习俗歌《青棚调》
-- 八、彝族丧葬祭祀歌《指路经》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