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书上限无拘,下限至公元1990年。
二、政治制称:民国三年( 1914)以前称上莆都,以后称上莆区。公元1921年以后随政制沿革顺时叙称。
三、区域:以上莆疆域为主,涉及具体大事,政治人物,则以各个时期行政区域形状增缩追叙。一般性记载则以现状为限。
目录
封面
彩塘镇志
图片
--
彩塘镇地图
--
施锡洲
--
彩塘镇一角
--
中共彩塘镇委 彩塘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
中共彩塘镇委 彩塘镇人民政府党政领导成员
--
彩塘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大厦)
--
彩水路新市区一段
--
新市区一角
--
新市场一角
--
彩塘中学
--
宏安联中
--
仙乐怀德学校
--
彩塘影剧院
--
1.石壁古道
--
2.建国前风吹巷
--
3.六十年代石壁古道修辟后台坡现状
--
4.一九九○年降坡后的风吹巷
--
5.彩塘供电站
--
7.潮州市钟表装配厂
--
稻花庄(丁未黄岗起义策源地)
--
大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田心
--
大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大郎
--
沈序昭烈士墓
--
1.福宁古庙(建于北宋)
--
2.西岩寺(建于宋代)
--
3.甘露寺远眺
--
4.甘露寺石佛(市文物保护单位)
--
5.仙济桥(建于元代)
--
6.金砂寨永安门及古寨墙(建于明代)
--
1.急公好义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
2.玉简书院
--
3.曾厝古瓦窑
--
4.桑浦山海蚀岩
--
6.以成公祠石赑屃
《彩塘镇志》编纂机构编纂委员会
编纂办公室
审订组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自然地理编
--
第一章:疆域、村落和姓氏沿革
----
第一节:疆域沿革
----
第二节:村落变迁
----
第三节:姓氏源流
----
第四节:地理沿革
--
第二章:建制沿革
----
第一节:清代以前建制沿革
----
第二节:民国以后——解放以前建制沿革
----
第三节:建国后建制沿革
--
第三章:民族人口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人口
--
第四章:自然概况
----
第一节:地形 地貌
----
第二节:山脉 河流
----
第三节:气候
----
第四节:自然灾害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与改良
----
第二节:生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第三节:水利资源及其建设
----
第四节:矿物资源及其利用
经济编
--
第一章:经济制度变革
----
第一节:封建的农村经济制度
----
第二节:建国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三节:三大改造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十年动乱中的农村经济
----
第六节:拨乱反正中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二章:农业
----
第一节:农业机构
----
第二节:农业生产
------
一、耕作制度及改革其
------
二、农作物品种
------
三、植物保护及其综合防治
------
四、农业机具
----
第三节:果树、蔬菜栽培
------
一、蕉柑
------
二、杂果
------
三、蔬果栽培
------
四、油菜籽
------
五、甘蔗
------
附记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荒山造林
----
第二节:茶叶生产
--
第四章:禽畜饲养
--
第五章:渔业
----
第一节:淡水养殖
----
第二节:海湾捕捞
--
第六章:工副业
----
第一节:镇办企业
----
第二节:二轻企业
----
第三节:集体企业
----
第四节:传统手工业
--
第七章:商业
--
第八章:工商行政
----
第一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二节:合管会
--
第九章:粮食管理
----
第一节:粮食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粮食加工
----
第三节:农村粮食分配
--
第十章:财税金融
----
第一节:财税
----
第二节:金融
--
第十一章:交通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陆路交通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交通工具
--
第十二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讯
--
第十三章:能源利用
----
第一节:电力供应
----
第二节:煤炭、石油供应
----
第三节:柴草利用
--
第十四章:村镇建设
----
第一节:市镇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节:建筑风尚
----
第四节:环境保护
政治编
--
第一章:政府机构
----
第一节:建国后政府机构设置
----
第二节:建国后区(乡)政府领导人更迭
----
第三节:解放前政府机构设置
--
第二章: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普选和人民代表的产生
----
第二节:各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政党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国民党
--
第四章:群众组织
----
第一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妇女团体
--
第五章:社会治安和司法
----
第一节:社会治安
------
(附 建国前治安机构设置)
----
第二节:司法调解
--
第六章:民兵征兵
文化编
--
第一章:文化艺术
----
第一节: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
第二节:文化设施及文娱场所
----
第三节:群众文艺创作
----
第四节:有线广播
----
第五节:文物古迹
--
第二章:教育
----
第一节:建国前教育概况
----
第二节:建国后教育事业
----
第三节:教育机构历史沿革
--
第三章:卫生
----
第一节:医疗设施
----
第二节:预防接种
----
第三节:消灭麻疯病
----
第四节:普查钩丝虫病
----
第五节:防疫
----
第六节:妇幼保健
--
第四章:体育
----
第一节:建国后群众体育活动
----
第二节:传统之龙舟竞赛
----
第三节:学校体育教学
----
第四节:体育竞赛活动(附民间棋类)
社会编
--
第一章:计划生育
--
第二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清末人民生活水准
----
第二节:建国前后人民生活概况
--
第三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四章:宗教
--
第五章:社会公团
--
第六章:风俗民俗与社会新风
----
第一节:一年祭忌八节与神事习俗
----
第二节:衣食之习俗
----
第三节:婚丧喜庆之习俗
----
第四节:社会新风
华侨编
--
第一章:乡侨移殖梗概
--
第二章:近代乡侨出国背景及高潮
--
第三章:从青单客到外籍华人
----
第一节:青单客
----
第二节:从番客到外籍华人
--
第四章:乡侨分布今昔概况
--
第五章:乡侨在居留地
----
第一节:新加坡乡侨历史概况
----
第二节:乡侨开拓柔佛功绩
----
第三节:昔年槟榔屿乡侨一瞥
----
第四节:昔年麻坡乡侨事业概况
----
第五节:港主时期之彩塘乡侨
--
第六章:侨居地乡侨社团
--
第七章:乡侨报效祖国,献身革命
--
第八章:投资兴业造福桑梓
----
附:建国后华侨兴办社会公益芳名表
--
第九章:乡侨闻人
----
第一节:乡侨古今著名人物
----
第二节:乡侨传记
------
陈开顺
------
许武安
------
黄再全
------
陈家泽
------
陈旭年
------
陈振贤
------
黄亚四
------
黄亚八
------
沈佳谟
------
许戊泉
------
曾汝平
------
曾几生
------
曾炳梅
------
叶瑞钦
------
许则通
------
傅岳初
------
许日通
------
许金喜
------
许唯心
------
陈二弟
------
陈华木
------
陈锡九
------
沈庆副
------
沈联芳
------
沈文炳
------
沈云石
------
沈霭塘
------
沈佳趁
------
沈声兴
------
沈祥郡
------
沈德进
------
沈荣嘉
------
沈周琳
------
沈耀嘉
------
吴扬屏
------
吴扬芳
------
吴秉霖
------
陈崇浩
------
陈武力
------
陈新禧
------
陈琴如
------
陈瑞麒
------
陈瑞标
------
陈捷瑞
------
陈江美
------
陈全奎
------
陈锡光
------
陈锦汉
------
陈顺炎
------
陈罗伯
------
陈国安
------
黄钦江
------
许坤炎
------
曾广沂
------
曾允丰
------
李肇万
------
黄诗通
------
卢禧恒
------
黄盛源
------
曾森光
------
许崇知
------
蔡卓群
------
许日辉
------
黄瑞意
------
沈观德
--
第十章:侨务组织
人物编
--
一、传记
----
吴一贯
----
傅大聘
----
吴逢春
----
杨应试
----
沈—芝
----
杨昌时
----
杨钟岳
----
陈效和
----
黄有德
----
沈文琳
----
吴忠恕
----
黄学胜
----
许雪秋
----
陈宏生
----
冯铿
----
孙应采
----
陈云秋
----
吴伯言
----
黄国梁
----
曾广珊
----
沈序昭
----
潘舜贞
----
许日新
----
谢宝昇
----
吴藏石
----
许梦梅
--
二、烈士芳名录
--
三、名人简录
----
1.历代由正途出身(选举)实官署事仕宦简录
----
2.建国后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人物及先进单位简录
----
3.副处、副团级以上干部和专家学者名录
附录
--
民间传说
--
乡村概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