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2001年12月
目录
封面
连平县志
版权页
《连平县志》编纂委员会
《连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连平县志》审定委员会
《连平县志》编辑部
图片
--
连平县地图
--
连平县地势图
--
连平县交通图
--
连平县城总体规划图
--
连平县矿产图
--
连平州治全图
--
连平州城全图
--
县城新貌
--
县城夜景
--
县委、县政府大门
--
2001年10月中共连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领导成员合影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前右一)来连平检查工作时与县委书记刘嘉文(前左一)亲切交谈
--
原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林若(右一)来连平视察工作时与县长余金照(左一)亲切交谈
--
县城一角
--
新建的人民公园
--
县体育中心夜景
--
邮电大楼
--
中银大厦
--
县人民医院内科楼
--
公安局大楼
--
105国道连平路段
--
九连山隧道
--
全国文明市场---连平市场
--
连平名产----香菇
--
连平名产----忠信蒜粉
--
荣获多项全国金奖的“钙世宝”钙产品
--
九连山制药厂部分产品
--
三黄鸡养殖场一角
--
矿产品样品
--
河头一级电站
--
瓮潭水电站
--
河头二级电站
--
忠信工业园
--
忠信毛织厂生产车间一角
--
九连山泉水厂
--
引进以色列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大棚蔬菜基地
--
大棚蔬菜基地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辣椒
--
大棚蔬菜基地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蕃茄
--
内莞葡萄园引进日本的巨丰三号紫玉葡萄
--
大湖马鞍塘农业综合开发基地
--
连平林海
--
连平最高峰---象鼻山(位于黄牛石山顶,海拔1430米)
--
国宝银杏
--
千年古榕
--
连平内莞风光
--
溪山瀑布
--
圣迹苍岩(连平旧八景之一)
--
圣迹苍岩旅游区
--
陂头溶洞
--
卫星电视转播塔
--
连平中学教学楼一角
--
连平中学新貌
--
内莞葡萄园
--
广东首届葡萄节
--
广东首届葡萄节一角
--
县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
--
忠信花灯节演出
--
忠信花灯节盛况
--
忠信花灯节一角
--
民间传统艺术---舞布龙
--
民间传统艺术---舞春牛
--
民间艺术---八音
--
少儿艺术团元旦演出
--
战国时期陶器
--
清代名宦、闽浙总督颜伯焘画像
--
战国时期青铜剑
--
清代神钟
--
黄潭寺出土新石器时期石器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潭寺遗址
--
东山塔
--
柘陂古塔
--
忠信福兴桥
--
上坪暖水口桥
--
客家围龙屋
--
大湖、三角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
--
老井头古井
--
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大湖湖东小学
--
塔岭烈士墓园
--
颜希深三十六字箴跋文
--
书法 何海滨
--
书法 张力中
--
关山情韵(国画) 冯殷 作
--
书法张力中
--
春满茶园(国画)谢文房作
--
仙塔遗踪
--
西山瀑布
--
龙潭喷雨
--
南楼野眺
--
丹灶虬松
--
戈罗耸翠
--
圣迹苍岩
--
梧峰樵唱
--
2001年10月连平县志审定委员会领导与编辑人员合影
目录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区划
--
第一章位置沿革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历史沿革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代区划
----
第二节清代区划
----
第三节民国时期区划
----
第四节建国后区划
--
第三章乡镇概况
----
第一节县城——元善镇
----
第二节忠信镇
----
第三节隆街镇
----
第四节陂头镇
----
第五节大湖镇
----
第六节上坪镇
----
第七节油溪乡
----
第八节高莞乡
----
第九节绣缎乡
----
第十节内莞乡
----
第十一节贵东乡
----
第十二节田源乡
----
第十三节溪山乡
----
第十四节崧岭乡
----
第十五节九连乡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地质构造
----
第三节岩浆岩
----
第四节地震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北、中部山地区
----
第二节西南部丘陵区
----
第三节东南部盆地区
----
第四节喀斯特地形区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水质
--
第四章气候
----
第一节四季
----
第二节气候因子
----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
第四节物候谚语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二节水能资源
----
第三节矿产资源
----
第四节土地资源
--
第六章土壤
----
第一节水稻土
----
第二节旱地土壤
----
第三节山地土壤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冻害
----
第四节冰雹风灾
----
第五节病虫害
----
第六节雷击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变动与分布
----
第一节人口源流
----
第二节历代人口
----
第三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性别构成
----
第二节年龄构成
----
第三节文化构成
----
第四节职业构成
--
第三章民族与姓氏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姓氏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节制生育
----
第二节人口规划
第四篇经济综述与经济管理
--
第一章经济综述
----
第一节经济发展
----
第二节经济结构
----
第三节经济效益
----
第四节人民生活
--
第二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四节统计审计
----
第五节标准计量管理
第五篇农业
--
第一章机构与区划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农业区划
--
第二章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
----
第一节土地制度
----
第二节所有制与经营体制变革
--
第三章耕地与作物
----
第一节耕地
----
第二节农作物
--
第四章农业技术
----
第一节土壤改良
----
第二节品种改良
----
第三节耕作制度的改革
----
第四节栽培技术的改进
----
第五节作物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
第五章农机具
----
第一节农机具的改进和革新
----
第二节主要农机具的使用
第六篇林业
--
第一章山林权属与森林资源
----
第一节林业机构
----
第二节山林权属
----
第三节森林资源状况
----
第四节林业经济
--
第二章营林
----
第一节造林绿化
----
第二节森林经营管理
----
第三节森林保护
----
第四节营林投资
--
第三章森工
----
第一节木材采伐与购销
----
第二节木材运输
----
第三节木材加工与经销
----
第四节林产化工
第七篇畜牧水产
--
第一章畜牧
----
第一节草地资源
----
第二节品种及改良
----
第三节禽畜饲养
----
第四节禽畜疫病防治
--
第二章水产
----
第一节水产环境与资源
----
第二节水产生产
----
第三节鱼病防治
第八篇水利电力
--
第一章水利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三节水利建设
----
第四节水利工程管理
----
第五节移民安置
--
第二章电力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火力发电
----
第三节水力发电
----
第四节电力供应
第九篇工业
--
第一章管理机构与发展概况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发展概况
--
第二章所有制结构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体制改革
--
第三章行业门类和名优产品
----
第一节采矿、冶炼工业
----
第二节建材工业
----
第三节机械工业
----
第四节制药工业
----
第五节化学工业
----
第六节造纸工业
----
第七节其他工业
----
第八节名优产品
第十篇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交通设施
----
第三节交通运输
----
第四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邮电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第十一篇商业
--
第一章建国前商业
----
第一节明清时期商业
----
第二节民国时期商业
--
第二章建国后各类商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私营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供销合作社
----
第五节个体商业
--
第三章商品购销与经营
----
第一节购销总额
----
第二节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
第三节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四节糖烟酒盐购销
----
第五节石油产品购销
----
第六节物资供应
----
第七节药品购销
----
第八节饮食服务业
--
第四章粮油购销与储运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粮食购销
----
第三节食油购销
----
第四节粮食储运
--
第五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出口商品
----
第二节基地扶持
第十二篇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财政收入
----
第四节财政支出
----
第五节公债国库券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农业税
----
第三节工商各税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保险
----
第五节侨汇
第十三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县城建设
----
第三节乡镇建设
----
第四节建筑业
----
第五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二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环境污染
----
第三节污染治理
第十四篇政党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连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县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党务工作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连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概况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连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主要活动
第十五篇政权政协
--
第一章明清民国政权
----
第一节明清县政
----
第二节民国时期政权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乡镇人代会及其主席团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基层人民政府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主要工作
第十六篇群众团体
--
第一章工人组织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工作
--
第二章农民组织
----
第一节民国时期农民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农民组织
--
第三章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连平县地方组织
----
第二节少年组织
--
第四章妇女组织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历次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五章工商业者组织
----
第一节商会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六章科技组织
----
第一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科学技术学会
--
第七章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第十七篇人事劳动
--
第一章人事机构和人员编制
----
第一节人事机构
----
第二节人员编制
--
第二章干部工作
----
第一节来源与结构
----
第二节任免与培训
----
第三节考核与奖惩
----
第四节工资与福利
--
第三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劳动管理机构
----
第二节就业概况
----
第三节就业培训
----
第四节劳动服务公司
--
第四章劳动待遇
----
第一节劳动工资
----
第二节劳动保险
----
第三节劳动福利
----
第四节劳动保护
第十八篇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户籍管理
----
第四节消防工作
----
第五节监所管理
----
第六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检察工作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判工作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人民调解
----
第四节公证业务
----
第五节律师业务
第十九篇民政信访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拥军优属
----
第三节社会赈济和社会福利
----
第四节老区建设
----
第五节婚姻管理
--
第二章信访
第二十篇军事
--
第一章驻军与军事设施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二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建国前地方武装
----
第二节建国后县人民武装部
--
第三章兵事
----
第一节明清时期兵事
----
第二节民国时期兵事
----
第三节建国后兵事
--
第四章兵役
----
第一节明清时期兵役
----
第二节民国时期兵役
----
第三节建国后兵役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教育训练
----
第三节主要活动
第二十一篇科技
--
第一章机构队伍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机构
----
第三节队伍
--
第二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职称评审
----
第二节专利管理
----
第三节经费管理
--
第三章科技活动
----
第一节科普活动
----
第二节农、林、养殖业科技活动
----
第三节工业科技活动
----
第四节其他科技活动
--
第四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农、林、牧、副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工业科技成果
----
第三节其他科技成果
第二十二篇教育
--
第一章旧学教育
----
第一节儒学书院
----
第二节私塾义学
--
第二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三章职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中等技术教育
----
第三节劳动大学
----
第四节农(林)职业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县广播电视大学
--
第五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师资培训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人事管理
----
第三节教学管理
--
第七章经费设施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育设施
第二十三篇文化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文化事业单位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艺创作
----
第二节民间艺术
----
第三节民间传说
----
第四节文艺演出
--
第三章图书档案
----
第一节图书发行
----
第二节图书阅览
----
第三节档案
--
第四章电影广播电视
----
第一节电影
----
第二节广播电视
--
第五章文物胜迹
----
第一节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古建筑
----
第四节石刻石雕
----
第五节革命文物
----
第六节馆藏文物
----
第七节胜迹
第二十四篇体育
--
第一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体育教师队伍
----
第三节学生体育运动会
--
第二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城镇体育
----
第二节乡村体育
----
第三节老年体育
--
第三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体育运动会
----
第二节省、地区(市)在连平举行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
第四章机构经费设施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体育经费
----
第三节体育设施
第二十五篇卫生
--
第一章机构队伍
----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三节队伍
--
第二章医疗设施
----
第一节医疗设备
----
第二节医疗用房
--
第三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公共卫生
----
第二节防疫
--
第五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女保健
----
第二节儿童保健
--
第六章卫生经费与医疗制度
----
第一节卫生经费
----
第二节医疗制度
--
第七章药品经营与药政管理
----
第一节药品经营
----
第二节医疗制剂
----
第三节药政管理
第二十六篇风俗宗教
--
第一章风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礼仪习俗
----
第三节旧岁习俗
----
第四节劣俗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四节天主教
第二十七篇方言
--
第一章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语法特点
--
第二章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成语
----
第二节惯用语
----
第三节谚语
----
第四节歇后语
第二十八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略
----
第一节人物传略之一
------
陈万
------
牟应受
------
何深
------
颜希圣
------
何廷楠
------
卢廷俊
------
黄叔显
------
张琦
------
颜希深
------
刘凤楷
------
颜检
------
练廷璜
------
颜樾
------
练恕
------
戴宗槐
------
颜伯焘
------
颜筱园
------
颜以燠
------
颜培瑚
----
第二节人物传略之二
------
何秉钧
------
谢国平
------
熊志刚
------
范寿
------
湛书
------
颜国华
------
江任之
------
叶连鸣
------
叶少雄
------
曾荣资
------
吴建昌
------
朱振汉
------
欧阳珍
------
陈金
------
曾超常
------
谢静生
------
谢磅标
------
简琦辉
------
饶彰风
------
赖刚
------
马大农
------
吴泓生
--
第二章人物表
----
第一节烈士英名表
----
第二节省级以上先进个人表
----
第三节清代科甲仕宦人员表
附录
--
一、历代修志考略
--
二、旧志序选
--
三、文献辑存
--
四、1989-2000年大事记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