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镇镇志

竹镇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记述竹镇境内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二、本志记述范围以竹镇镇现管辖区域为主,历史划出区域,只记述划出前史实。驻镇单位酌情人志。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目录

封面
竹镇镇志
竹镇镇志编纂委员会
2007年11月第一次调整后编委会人员名单
2009年2月第二次调整后编委会人员名单
竹镇镇志编纂人员
图片
-- 六合区竹镇镇行政区划图(2007年)
-- 竹镇镇镇区现状图
-- 图片附图
-- 2010年4月2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在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右一)等陪同下.视察竹镇万
-- 2010年12月18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中)、六合区委书记李世贵(左)到竹镇视察
-- 2011年4月5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中)到竹镇观察
-- 2010年8月30日,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左)到竹镇视察
-- 2010年9月26日,“竹镇镇首届采摘节暨民族镇成立十周年”活动在桃花岛举行
-- 2011年3月2日,南京六合现代生态农业实验区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在竹镇隆重举行
-- 1939年8月20日,罗炳辉司令员率新四军五支队8、15团进驻竹镇
-- 1939年11月,罗炳辉在曹万隆商号召开士绅、商民50余人座谈会,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主张
-- 新四军在竹镇使用过的头盔、地雷
-- 老区群众为新四军送军粮
-- 1940年罗炳辉司令员等签发给竹镇桃花坞朱二先生的奖状(此奖状现存南京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 牯牛山战斗
-- 1943年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专员公暑颁发给交通员张万禄(竹镇太泉村徐庄组人)母亲的抗属证
-- 靠竹国土墙,是建于1943年7月——1944年竹镇瓦屋谢交通支站旧址
-- 1938年被日机轰炸焚烧后留下的断壁残垣(竹镇中街周楚家)
-- 竹镇市抗日民王政府旧址
-- 1994年4月1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中)到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视察
-- 1995年12月1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右)到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视察
-- 方毅题字
-- 市长办公室
--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市长武铁肩
-- 2002年8月26日,竹镇镇政府在市政府旧址举行“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 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村支书李元龙为民尽瘁的感人事迹应于宣传表扬”的批示
-- 2004年1月21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市委书记罗志军到竹镇慰问李元龙家属
-- 李元龙同志陈列馆
-- 李元龙铜像
-- 建于光绪辛丑年(1901)的竹镇清真寺
-- 建于1931年的竹镇清真女学
-- 竹镇清真寺大殿
-- 竹镇民族厂场
-- 百年老店“水盛源”
-- 民族风情一条街
-- 止马岭林海
-- 池杉白鹭
-- 大泉湖夕阳晚照
-- “金色瀛洲”葡萄园一角
-- 建于1956年的乌龙港水库
-- 彩叶苗木基地
-- 桃花岛
-- 水上森林公园
-- 驼山冬韵
-- 南京双峰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 南京晨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南京永顺输送带有限公司
-- 竹镇民族中学
-- 竹镇镇民族小学
-- 竹镇镇中心幼儿园
-- 竹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竹镇广佛寺
-- 竹镇古念成桥
-- 送驾唐营黄连树,树龄500年
-- 向阳河竹镇段
-- 乌石胡庄渡槽(建于1978年,是六合县最大的一座渡槽)
-- 建于1998年的大泉水库溢洪闸
-- 宁淮高速竹镇入口
-- 村组水泥路
-- 朝阳河码头
-- 西部干线竹镇段
-- 书法胡永彬
-- 油画秋意沈克龙
-- 国画寿桃李勇
-- 书法韩恩良
-- 速写于学涛
-- 书法柏正坤
-- 书法沈克龙
-- 国画鱼乐图穆道祥
-- 竹镇镇民族女子高跷艺术团舞龙表演
-- 2006年,丰乐村农民士歌手张德勤(右二)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秧歌》实况
-- 竹镇民乐队
-- 竹镇街道社区新民公寓
-- 金磁村西戴居民点
-- 河桥村上胡组李姓民宅
-- 三羊开泰雕塑
-- 散牧羊群
-- 江苏省农科院苏钟猪场
-- 金色瀛洲葡萄园“粉红佳人”葡萄
-- 竹镇小磨麻油
-- 竹镇紫心水果山芋
-- 竹镇特产——板栗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区划人口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区划
-- 第三节 村居简介
---- 宝贡村
---- 丰乐村
---- 金磁村
---- 烟墩村
---- 八里村
---- 竹镇街道社区
---- 侯桥村
---- 泉林村
---- 石婆村
---- 大侯村
---- 乌山村
---- 乌石村
---- 仇庄村
---- 河桥村
---- 光华村
---- 三星村
---- 大泉村
---- 送驾村
-- 第四节 人口
---- 人口变迁
---- 人口总量
---- 人口密度
---- 人口分布
---- 民族构成
---- 性别构成
---- 年龄构成
---- 文化构成
---- 家庭结构
---- 家庭规模
---- 计划生育
第二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质
---- 地质构造
---- 地震
-- 第二节 地貌
---- 山脉
---- 岗地
---- 塝地
---- 冲田
---- 圩田
-- 第三节 水资源
---- 水系
---- 分水岭
---- 河流
---- 地下水
-- 第四节 气候
---- 日照
---- 气温与地温
----
---- 降水与蒸发
---- 四季气候
-- 第五节 土壤
---- 土壤类型及分布
---- 土壤肥力状况
---- 土壤质量等级与农业生产关系
-- 第六节 矿藏
-- 第七节 生物资源
---- 动物资源
---- 植物资源
-- 第八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千年古镇
-- 第一节 古街道
---- 古代街道
---- 民国时期街道
-- 第二节 古集市
---- 逢集
----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古建置、区划
---- 古建置
---- 明清区划
-- 第四节 古园林、古井
---- 古园林
---- 古井
-- 第五节 古遗址
---- 士林古境
---- 汉墓遗址
---- 教场岗
---- 麝香山
---- 李妃墓
---- 薛妃墓
---- 瓦碴地
---- 焦山
---- 杨洪墓
---- 金女坟
---- 侍郎坟
---- 李敬墓
---- 古战场
-- 第六节 古地名
---- 三善堂
---- 小营盘
---- 大白果树
---- 高庙子
---- 驴市口
---- 宝应街
---- 七人巷
---- 凤凰地
---- 老十字街
---- 五岔路
---- 皂角树
---- 虾子地
---- 大泉水、小泉水
---- 响水桥
---- 三步两个桥
---- 红土地老爷
---- 念成桥
---- 荭草湾
---- 数字地名
-- 第七节 古镇名寺
---- 广佛寺
---- 盘石寺
---- 乌石寺
---- 灵居禅寺
-- 第八节 古八景
---- 盘山积雪
---- 双流汇珠
---- 西乡秧雨
---- 板桥春涨
---- 独山归帆
---- 桃花雾晴
---- 龙山晚霞
---- 士林古境
-- 第九节 古树名木
---- 送驾黄连树
---- 光华银杏树
---- 河桥黄连树
---- 大泉黄连树
---- 盘山银杏树
-- 第十节 古镇兴衰史
第四章 革命老区
-- 第一节 新四军进驻竹镇前竹镇概况
---- 国民党六合县政府迁至竹镇
---- 国民党六合县地方武装
---- 日伪军进犯竹镇
-- 第二节 新四军进驻竹镇
---- 开辟革命根据地
----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 根据地党政建设
---- 根据地武装建设
---- 地下交通线
---- 抗日群众团体
---- 锄奸除特
---- 减租减息
---- 大生产运动
---- 日军代表到竹镇与新四军谈判
-- 第三节 新四军北撤
---- 北撤
---- 地方游击战争
---- 重返淮南解放竹镇
---- 还乡团暴行
-- 第四节 老区人民革命斗争纪实
---- 张有德救助新四军联络员
---- 刘杨氏装疯救蒋华
---- 朱二先生舍子救伤员
---- 用文艺形式鼓舞群众抗战
---- 杨子云面对屠刀无所惧
---- 高冠英带头捐棺木葬烈士
---- 杨志鑫反封锁不幸遇害
---- 张有德利用猪贩身份探敌情
---- “英雄担架队长”仇德州
---- 侯国英徒手揍日本兵
---- 热心扫盲的“小先生”
---- 董玉兰为罗司令做军鞋
---- 王德高单枪护军粮
---- 孙文章为送军粮献身
---- 李秀龙义务为新四军运粮
---- 钱国成舍己救战友
---- “飞毛腿”周长余
---- 虎胆所长郝云翔
---- 沈严氏掩护重伤员
---- 翁培有带头焚田契推动土改
---- 杨成英冒险藏枪支
---- 陈少琪献驴支援游击队
---- 侯李氏大义救伤员
---- 李金菜冒险保护侦察员
第五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民族构成及分布
-- 第二节 回族及伊斯兰教
---- 竹镇回族聚居始源
---- 竹镇回民对地方发展的贡献
---- 竹镇清真寺
---- 阿訇
-- 第三节 佛教
---- 竹镇佛教概况
---- 寺庙
-- 第四节 基督教
---- 基督教传人竹镇概况
---- 基督教堂
-- 第五节 会道门
---- 安清帮
---- 理门
---- 一贯道
---- 先天道
---- 同善社
第六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镇村基础设施建设
---- 管理机构
---- 集镇建设
---- 乡村建设
-- 第二节 公共事业
---- 电力建设
---- 路灯
---- 供水
---- 燃气
-- 第三节 市容环卫
---- 市容卫生
---- 公共卫生设施
---- 消防设施
-- 第四节 地籍调查
-- 第五节 建设用地与管理
第七章 农业水利
-- 第一节 农业
---- 管理机构
---- 农业生产关系
---- 耕作制度
---- 肥料
---- 农技农艺
---- 植物保护
---- 种植业
---- 科普协会、合作社
---- 农机具及农副产品加工
-- 第二节 水利
---- 管理机构
---- 援外水利建设
---- 镇域水利建设
---- 配套工程
---- 抗旱、防汛
第八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畜禽防治
---- 兽医站
---- 疾病防治
-- 第二节 养殖业
---- 牲畜养殖
---- 禽类养殖
---- 水产养殖
---- 协会
第九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林地面积
---- 树木种类
-- 第二节 国营场圃
---- 竹镇林场
---- 盘山林场
-- 第三节 社(队)办林场
---- 泉水林场
---- 朝阳河林场
---- 乌山林场
---- 季山林场
---- 队办林业队
-- 第四节 镇村绿化
---- 特色绿化
---- 农田绿化
---- 纪念林
---- 道路绿化
---- 校园绿化
---- 企业绿化
---- 家庭绿化
---- 山地绿化
-- 第五节 竹类
---- 淡竹
---- 钢竹
---- 早园竹(笋用竹)
---- 名贵竹
---- 毛竹
第十章 商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竹镇商业
---- 商业概况
---- 商品流通
---- 商贸活动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竹镇商业
----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合作商业改制
---- 供销合作社
---- 竹镇商业总店
---- 粮油管理所
---- 食品站
-- 第三节 土特产及风味小吃
---- 土特产
---- 风味小吃
第十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
-- 第一节 竹镇工商行政管理所
---- 沿革及职责
---- 所址变迁
---- 主要业绩
-- 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 竹镇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 乌石劳动服务公司
---- 泉水劳动服务公司
第十二章 工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社办(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
---- 竹镇建筑站
---- 竹镇农具厂
---- 竹镇缝纫社
---- 竹镇搬运站
---- 南京民族工业集中区
---- 南京华峰油泵有限公司
---- 南京晨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南京伟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南京民族塑胶厂(集团)
---- 南京泉水帆布织造有限公司
---- 南京永顺输送带有限公司
---- 南京福兴羽绒制品厂
---- 南京盘鑫矿业有限公司
---- 南京盘晶矿业有限公司
---- 竹镇云辉采石厂
---- 南京龙歌服装厂
---- 竹镇民爆站
---- 乌石黄沙矿
---- 乌石志宝白土厂
---- 南京中外合资凯特建材有限公司
---- 竹镇新谊塑料制品厂
---- 南京市六合区业兴水泥制品厂
---- 南京六合大陆玩具厂
---- 竹镇轮窑厂
---- 乌石第一砖瓦厂
---- 乌石第二砖瓦厂
---- 泉水建筑材料厂
-- 第三节 村(队)办企业
---- 侯桥村砖瓦厂
---- 烟墩村吊窑厂
---- 竹镇街道印刷厂
-- 第四节 校办企业
---- 泉水中学校办厂
---- 竹镇中学校办厂
第十三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机构沿革
----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 第二节 税收
---- 机构沿革
---- 税种
---- 税收
-- 第三节 金融
---- 机构
---- 货币
---- 结算
---- 储蓄
---- 信贷
第十四章 党政群团
-- 第一节 党派
---- 中国共产党
----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政权
---- 人民政府
---- 国民政府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工会
---- 共产主义青年团
---- 妇女联合会
---- 贫下中农协会
----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六合区工商联合会竹镇商会
第十五章 军事
-- 第一节 驻军
---- 古代驻军
---- 近代驻军
---- 现代驻军
-- 第二节 兵役
---- 古代兵役
---- 民国时期兵役
---- 新中国成立后兵役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竹镇地区人民武装
---- 机构设置
---- 工作职责
-- 第四节 民兵
---- 民兵组织
---- 民兵训练
-- 第五节 战事
---- 古代战事
---- 近代战事
---- 现代战事
第十六章 民政司法治安
-- 第一节 民政
---- 帮扶助困
---- 社会福利
---- 拥军优属
---- 老龄工作
---- 残疾人事业
---- 婚姻登记
---- 殡葬管理
-- 第二节 司法
---- 人民调解
---- 法制宣传
---- 法律服务
---- 安置帮教
---- 竹镇法庭
-- 第三节 治安
---- 机构沿革
---- 派出所
---- 户籍管理
---- 清匪镇反、打击刑事犯罪
---- 禁赌、禁毒、禁娼
第十七章 教育科技
-- 第一节 私塾
---- 教学形式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育管理
---- 私塾改良
--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
---- 管理机构
---- 成人教育中心
-- 第三节 教师队伍
---- 培训和进修
---- 职称评定
---- 教师待遇
-- 第四节 幼儿教育
---- 概况
---- 学制课程
---- 重点幼儿园
-- 第五节 小学教育
---- 概况
---- 学制
---- 课程设置
---- 小学简介
-- 第六节 中学教育
---- 沿革
---- 学制
---- 课程设置
---- 重点初中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扫除文盲
---- 成人教育中心校
-- 第八节 科技
---- 科技组织与领导
---- 科普宣传与科技培训
---- 科技基地
---- 技术推广与应用
第十八章 地方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设施及文化团体
---- 文化设施
---- 文化团体
-- 第二节 戏剧曲艺
---- 洪山戏
---- 白局
---- 说书
-- 第三节 舞蹈
---- 彩灯类舞蹈
---- 祭祀性舞蹈
---- 新编舞蹈
---- 武术类舞蹈
-- 第四节 民歌民乐
---- 山歌
---- 车水歌
---- 打牛喽喽
---- 打硪号子
---- 民乐
-- 第五节 电影广播电视
---- 电影
---- 广播
---- 电视
-- 第六节 文化创作及收藏
---- 书画创作
---- 文学创作
---- 收藏
第十九章 医疗卫生体育
-- 第一节 医疗
---- 医疗机构
---- 医疗队伍
---- 医疗设备
---- 药政管理
---- 中医、中药
---- 医疗制度
---- 妇幼保健
-- 第二节 卫生
---- 卫生设施
---- 防疫
---- 食品卫生监督
---- 学校卫生
-- 第三节 体育
---- 体育设施与训练
---- 学校体育
---- 农民体育
---- 职工体育
---- 老年健身
---- 体育竞赛
第二十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交通管理
---- 机构设置
---- 运政管理
---- 路(航)政管理
---- 车船监理
-- 第二节 道路
---- 古道
---- 公路
---- 道路配套设施
---- 道路养护
-- 第三节 运输
---- 陆路运输
---- 水路运输
第二十一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竹镇邮政、电信局
---- 乌石邮政、电信局
---- 泉水邮政、电信局
-- 第二节 邮政
---- 邮政网络
---- 邮政业务
-- 第三节 电信
---- 电报
---- 电话
第二十二章 旅游休闲
-- 第一节 纪念地
----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
---- 李元龙同志陈列馆
---- 李元龙纪念林
---- 赵家岗烈士陵园
-- 第二节 灵山秀水
---- 止马岭
---- 广佛寺大山
---- 焦山
---- 龟头山
---- 乌龙港风景区
---- 水上森林公园
---- 止马岭小九寨沟
---- 大泉湖风景区
-- 第三节 观光农业
---- 周家洼冬枣园
---- 桃花岛
---- 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竹镇蔬菜基地
---- 竹镇万亩花卉彩叶苗木基地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
---- 金色瀛洲葡萄园
第二十三章 社会生活
-- 第一节 镇村居民生活
---- 家庭收入
---- 家庭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
---- 创建精神文明
-- 第二节 民间习俗
---- 传统节日习俗
---- 新时俗
---- 婚丧喜庆
---- 宴席礼节
-- 第三节 方言
---- 亲属称谓用语
---- 一般称谓用语
---- 鱼类、粮食俗名
---- 牲畜、昆虫类、蛇、鸟类俗名
---- 一般用语
-- 第四节 谚语
---- 农谚
---- 气象谚
---- 其他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六节 民间传说
---- 侍郎与巡按
---- 回龙庵
---- 观音跳
---- 斩龙岗、斩龙桥
---- 芝麻岭
---- 美人店
---- 打虎洼
---- 七人巷
---- 凤凰地
---- 雲光祖师
---- 仙人洞
---- 金钟
第二十四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田兴
---- 杨洪
---- 李云鹄
---- 李敬
---- 史兆壁
---- 贺飞霞
---- 郝云祥
---- 钱国成
---- 张阜之
---- 武铁肩
---- 赵全海
---- 王禹九
---- 孟芝
---- 沈庆发
---- 杨守仁
---- 蒋国彦
---- 严如松
---- 王树林
---- 左殿喜
---- 李元龙
---- 韩文岐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叶必远
---- 倪永仁
---- 仇玉林
---- 张存龙
---- 徐萍
---- 徐其军
-- 第三节 烈士
第二十五章 附录
-- 古诗
-- 古文
-- 抗日诗歌
-- 碑刻
-- 文件辑录
索引
编后语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