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从剧目、剧种、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记述了连云港戏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4年01月
目录
封面
连云港戏曲志
《连云港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连云港戏曲志》编辑部
主要撰稿人
参与撰稿人
图片
--
清代女剧作家
--
刘清韵著《小蓬莱仙馆传奇》
--
连云港市孔望山汉代摩崖石刻人物中的表演造型
--
海州童子戏脸谱
--
海州童子戏《砍刀》
--
清代凌廷堪戏曲理论著作
--
清代琵琶谱
--
海州古戏台复原图
--
赣榆县青口前宫大戏台复原图
--
连云港市京剧团王素琴 王素芸与梅兰芳夫妻合影
--
1957年原新海连京剧团参加徐州地区戏曲汇演载誉而归
--
原山东同乡会礼堂旧址(现为市民路小学)
--
复信连云港市京剧团孟少清 吴晗就《海瑞罢官》
--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演出《杏花烟雨》剧照
--
东海县吕剧团演出《山乡绣女》剧照
--
连云港市京剧团演出《翠竹青山》剧照
--
连云港市京剧团演出《审骨辨忠》剧照
--
中国文联副主席俞振飞亲自接见连云港市京剧团小麟童
--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皊与小麟童亲切交谈
--
新海连市戏剧学校1959年9月全体师生合影
--
中共连云港市委副书记龚来宝等会见戏曲志修志人员
--
连云港戏曲志编撰人员获文化部纪念表彰
《连云港戏曲志》序
凡例
目录
综述
--
综述
图表
--
大事年表
--
剧种表
志略
--
剧种
----
淮海戏
----
童子戏
----
京剧
----
吕剧
----
柳琴戏
--
剧目
----
三星落
----
三拜堂
----
三不上当
----
三代民兵
----
三治辕马
----
三姐下凡
----
三下青龙山
----
下河东
----
大后方
----
大金镯
----
大书馆
----
小书馆
----
小板凳
----
小燕山
----
小鳌山
----
山乡绣女
----
山乡平叛
----
火烧红门
----
井泉记
----
太平天国(头本)
----
太白醉写
----
友谊关下
----
月亮花
----
分裙记
----
双合莲
----
双联珀
----
石梁河畔
----
白送
----
汗马城
----
刘全进瓜
----
刘婆转业
----
西歧州
----
西京遗恨
----
因祸得福
----
争粮
----
红石岗
----
红娘子
----
欢迎你们
----
孙悟空探海港
----
孝灯记
----
杏花烟雨
----
两盏铜灯
----
杨小姐出嫁
----
李迎春出家
----
吴汉三杀
----
岔路口
----
张羽煮海
----
审骨辨忠
----
夜战北平关
----
青虹剑
----
青松岭下
----
卖猪记
----
杨门婆媳
----
忠烈图
----
洪山捉妖
----
春花
----
春梅
----
赵士虎
----
柳叶儿
----
修车记
----
海花
----
海上擒敌
----
海瑞罢官
----
“部长”存钱
----
桃花涧传奇
----
借刀
----
鬼子抢亲
----
换礼
----
换麦种
----
野蔷薇
----
喇叭声声
----
银滩血泪
----
喜相逢
----
猴拿张四姐
----
扇坟记
----
错字
----
碧云深处
----
翠竹青山
----
稻花朝阳
----
鲤鱼跳墙
----
劈浪行
--
音乐
----
淮海戏音乐
----
童子戏音乐
----
吕剧音乐
--
表演
----
脚色行当体制与沿革
------
淮海戏脚色行当与沿革
------
童子戏脚色行当与沿革
------
吕剧脚色行当与沿革
----
特殊身段与特技
------
穿袖
------
大站肩
------
小站肩
------
驾云
------
单展翅
------
野鸡溜
------
狗套头礼
------
鸡刨塘
------
鬼扯转
------
风车
------
猪掉腰
------
高飞毛
------
踩板
------
滚叉
------
髯口功
------
喷火
------
咬鸡
------
砍刀
------
含铲
------
口吐百丈
------
寒鸦凫水
------
提泪
------
鼻柱
----
剧目选例
------
催租
------
三怕
------
扇坟记
------
碧血忠魂
------
翠竹青山
------
山乡绣女
--
舞台美术
----
脸谱
------
童子戏脸谱
------
《抬四老爷》中四老爷脸谱
------
四老爷娘子脸谱
----
戏衣
------
大衣箱
------
二衣箱
------
三衣箱
------
随身衣
------
就脚鞋
------
打鞋
----
髯口
------
小耍
------
大乙字
------
鼻卡
----
盔帽
------
盔头箱
------
装扮
----
砌末
------
把子箱
------
检场箱
------
戏娃
------
手巾
------
手绢
------
扇子
----
布景
----
检场
------
丢跪垫
------
饮汤
------
火彩
------
帘子
------
照明
------
铺坛
--
机构
----
科班与学校
------
庆盛科班
------
德义科班
------
长胜科班
------
同庆科班
------
金堂科班
------
“聚”字科班
------
“义”字班
------
灌云县艺校
------
新海连市戏剧学校
------
赣榆县戏曲学校
------
东海县艺术培训班
------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
------
伊山中学淮海戏专业班
----
班社与剧团
------
存村柳琴戏班
------
曹口童子戏班
------
王大娘戏班
------
王春宝戏班
------
吕桂生戏班
------
卸房童子戏班
------
葛兆田班
------
霍启台班
------
孟庆长班
------
杨洪学班
------
山左口京剧班
------
朱文胜班
------
更新舞台班
------
王传业童子戏班
------
陈久太班
------
杆河童子戏班
------
佘之山班
------
包殿珠班
------
鲁兰京剧班
------
王圩童子戏班
------
青湖京剧团
------
双店京剧班
------
横沟京剧团
------
国民电影院平剧组
------
曲阳京剧子弟班
------
董马庄京剧班
------
房山京剧班
------
尚林京剧团
------
赣榆县京剧团
------
新海连人民京剧院
------
灌云县淮海剧团
------
东海县京剧团
------
东海县淮海剧团
------
五图河农场京剧团
------
海州京剧团
------
连云港市京剧团
------
淮北盐场淮海剧团
------
青口柳琴剧团
------
东海县吕剧团
------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
------
长沙头柳琴剧团
----
票房与业余剧团
------
金山乡西张夏庄剧团
------
板浦京剧研究社
------
海州平剧研究社
------
海联剧社
------
抗敌演剧队
------
芦阳区剧团
------
伊山京剧研究社
------
黑林乡农民剧团
------
班庄农村剧团
------
万匹乡俱乐部
------
古城票友班
------
海头渔民剧团
------
海峰剧社
------
潼阳县抗敌宣传队
------
武装宣传队
------
海州业余京剧团
------
搬运文工团
------
板浦业余京剧团
------
龙尾区业余剧团
------
伊山小朋友京剧班
------
白蚬乡业余剧团
------
存村京剧班
------
老古墩柳琴剧团
----
行会、学会与研究机构
------
连云港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
------
连云港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
------
灌云县剧目工作室
------
东海县戏剧工作者协会
--
演出场所
----
洪福寺戏台
----
古城村香火会戏台
----
大吴山庙会戏台
----
城隍庙戏台
----
重光寺草台
----
赣榆城隍庙大戏楼
----
孔庙戏台
----
前宫大戏台
----
关帝庙戏台
----
大庙戏楼
----
地藏王庙戏院
----
中正观音堂古戏台
----
新新舞台
----
更新舞台
----
醒民大舞台
----
朱乾泰戏院
----
灌云大戏院
----
东海舞台
----
人民舞台
----
连云港影剧院
----
工人文化宫剧场
----
东海大会堂
----
东海影剧院
----
赣榆县人民剧场
----
灌云县人民剧场
----
黄海影剧院
----
灌云影剧院
----
艺术剧院
----
海陵影剧院
----
赣榆县影剧院
----
连云港市主要演出场所一览表
--
文物古迹
----
将军崖岩画中的原始巫舞
----
汉摩崖石刻中的表演人物造型
----
汉舞木俑
----
赣榆金山汉画像石
----
天后宫碑文录
----
清代戏衣
----
跷子
----
民国十八年《东海民报》
----
1933年戏匾
----
1936年“百代”唱片
----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戏报
----
1948年《海报》
----
旧剧本若干册
--
演出习俗
----
打门头词
----
下场子
----
顶荡子
----
碰班
----
一脚踢
----
彩票
----
烧猪
----
烧大纸
----
牛栏会
----
唱堂会
----
祭台
----
开妆
----
封箱戏
----
开箱糕
----
戏房
----
戏单子
----
季节班
----
垫戏
----
跳加官
----
梨园班规
------
庆盛班十大班规
------
同庆班九大班规
------
过五关
------
后台大忌
------
淮海戏十大班规
----
建国后新的习俗制度
------
赣榆戏曲学校制度
------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制度
------
五个不走
------
十个一样
--
报刊专著
----
小蓬莱仙馆传奇
----
燕乐考源
----
连云港戏剧
--
轶闻传说
----
古海州的虎戏
----
“东海孝妇祠”与关汉卿杰作《窦娥冤》
----
《镜花缘》中的海州戏曲
----
“同乐”戏院的祭台仪式
----
风流将军与《海报》事件
----
宋长荣早期演出轶事
----
阔老、翰林与海州小戏
----
第一次辉煌
----
吴晗结缘连云港
----
马景开巧扮新媳妇
----
巧艺人赶做夫妻鞋
----
演出组智用行话脱险境
----
一块大洋一句戏
----
王大娘行语骂劣绅
--
谚语、口诀、行话
----
口诀、谚语
----
行话
传记
--
吴恒宣
--
凌廷堪
--
程枚
--
俞童子
--
姚庆祥
--
刘清韵
--
林六娘
--
唐庆奎
--
王大珍
--
葛兆田
--
王大娘
--
王春宝
--
杨洪学
--
王传业
--
唐学全
--
曹宜殿
--
田韵秋
--
吴继兰
--
佘之山
--
顾品寅
--
王素芸
--
滕锡纯
--
和来福
--
钱杰
--
刘伟
--
高琦
代跋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