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编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记述凤庆气象事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作出的贡献;记述县域气候特点及各气候要素的分布概况。记述力求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二、本志由序、凡例、述、记、志、简介、图、表、录诸体构成。详今略古,竖不断线,横不缺项,以专志为章,按章、节、目顺序排列。
内容时限:
1959-2008
目录
封面
凤庆县气象志
凤庆县气象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凤庆县政区图
--
1959-1987年气象站全貌
--
1988-2003年气象局全貌
--
2004年至今气象局全貌
--
1987年观测场
--
2004年观测场
--
气象台
--
1982年在万明山观测
--
1986年3月3日观测员合影
--
1986年3月3日降雪观测
--
观测气温
--
编发天气预报
--
乡镇自动气象站维护
--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凤庆兴农信息网
--
风庆电视天气预报
--
八十年代预报办公室
--
九十年代为漫湾电站服务
--
省政府领导与漫湾电站服务获奖单位合影
--
2008年天气预报制作平台
--
人工增雨雷达车
--
增雨作业指挥人员
--
增雨作业人员
--
车载式火箭架
--
增雨火箭弹飞入云层
--
1985年第一届飞播指挥部成员
--
第一届茶叶节气象服务
--
宣传气象法
--
宣传气象科技
--
宣传防雷减灾
--
气象局党支部成立挂牌
--
到挂钩村开展工作
--
国家气象局财务司司长(左四)视察财务工作
--
省气象局局长(前右二)视察气象工作
--
省气象局局长朱云鹤(前左四)视察气象工作
--
风庆县县长费根林(右三)检查气象工作
--
省局刘建华局长(右三)视察工作
--
气象局档案达标与会人员与县领导合影
--
省局局长丁凤育(左二)一行视察气象局
--
省局纪检组组长郑建国(右二)视察气象局
--
省局副局长程建刚、凤庆县常务副县长梅生共商凤庆气象发展大计
--
市局局长罗君武到县局宣讲“十七”大精神
--
市局白副局长(右二)在县委、政府领导陪同下到县局检查工作
--
市局桑副局长陪同省局林副处长视察基建工作
--
省局林副处长到气象台检查工作
--
市局白副局长(左二)到县局指导一级站升级工作
--
市局罗局长、易副处长、张科长等视察观测工作
--
2009年领导十部任职期间财务交叉审计人员合影
--
2005年省局计财处到凤庆审计基建项目
--
临沧市各县气象局局长参观凤庆气象台
--
小湾电站库区坝址气象站
--
小湾电站库区风庆沙帽气象站
--
小湾电站库区昌宁桥头气象站
--
小湾电站库区功果桥气象站
--
坝址气象站施工现场
--
1995年“121”气象信息服务台开通剪彩
--
局档案室
--
安装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防雷装置检测
--
省局副局长黄玉仁到县局参加欢送职工退休
--
2003年12月31日新建观测场首次观测
--
局领导给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颁发奖学金
--
全局职工国庆活动
--
临沧市各县气象局退休人员参观风庆气象局
--
原风庆气象局局长刘运彰及市局书法家姚泰成参观气象台
--
参加全县国庆文艺表演人员
--
全局人员参观小湾电站
--
荣誉附图
--
气象志编委成员合影
--
气象志评审会会场全景
--
气象志编纂人员合影
--
气象局现任领导班子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中华民国以前
--
中华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章 机构与职能
--
第一节 县气象局
--
第二节 内设机构及职能
----
办公室
----
观测组
----
预报组
----
气象台
----
气象信息中心
----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
----
临云防雷凤庆分中心
--
第三节 气象站网
----
农村气象哨和看天小组
----
区域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 队伍建设
--
第一节 人员结构
--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素质提高
----
领导班子建设
----
职工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党群组织建设
----
党支部
----
工会
----
共青团
----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专技职务评聘
--
第五节 工资福利
----
工资
----
福利
--
第六节 参与全县中心工作
----
扶贫攻坚
----
支持县委其他中心工作
第三章 管理和基本建设
--
第一节 管理
----
行政执法
----
行政管理
----
业务管理
----
后勤管理
----
仪器设备管理
--
第二节 基本建设
----
房屋建设
----
设备建设
第四章 气候资源
--
第一节 气候成因
----
太阳辐射
----
大气环流
----
下垫面条件
--
第二节 光能资源
----
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
----
太阳总辐射量
----
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
----
生理辐射
----
光能利用率和光合生产潜力
--
第三节 热量资源
----
凤庆县热量资源的特征
----
农业界限温度
----
初终霜期和无霜期
----
热量资源评述
--
第四节 降水资源
----
年降水量的分布及特点
----
降水年际变化
----
降水的日变化特点
--
第五节 风能资源
----
风向风速
----
大风日数
--
第六节 气候评价
第五章 气象探测
--
第一节 气象初探
--
第二节 地面气象观测
----
观测场地和观测时次
----
观测项目
--
第三节 观测报表和电码
----
观测报表
----
观测电码
--
第四节 区域气象站
第六章 天气预报
--
第一节 天气预报的发展
--
第二节 天气预报的种类及发布方式
----
种类
----
发布方式
--
第三节 天气预报工具及方法
----
工具
----
方法
----
天气预报发布时间
----
图表
第七章 农业气象
--
第一节 地理条件
----
山系
----
水系
----
地质地貌
----
土壤 植被
--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
----
光能资源利用
----
改善小气候条件
----
改善小春灌溉条件
----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
宜茶气候资源利用
----
甘蔗气候资源利用
----
烤烟气候资源利用
----
核桃气候资源利用
----
宜林气候资源利用
----
热区开发的主要气候问题
--
第三节 农业气候区划
----
区划原则和依据
----
区划指标及命名
--
第四节 农业气象观测
----
观测项目
----
茶树物候观测规范
----
番木瓜气候观测
----
农作物品种调查
第八章 气象服务及科研
--
第一节 决策服务
----
编写农业气候手册
----
编写气候资源诊断
----
迎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天气预报服务
----
主要天气预报服务
--
第二节 公众服务
----
“121”气象服务
----
电视天气预报、气象短信及其他服务
--
第三节 专业气象服务
----
农业气象服务
----
林业气象服务
----
工业气象服务
----
重点工程气象服务
----
重要活动、重要会议气象服务
----
交通运输气象服务
----
为保险事业服务
----
有偿服务
----
服务效益反馈
--
第四节 航空气象服务
--
第五节 防雷减灾服务
----
年度检测
----
新建筑审查和竣工验收
----
防雷减灾管理
--
第六节 气象科研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主要评价实例
----
学术论文
--
第七节 档案
----
档案类别
----
规章制度
----
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
会计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
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
其他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第九章 气象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洪涝灾
--
第三节 低温冷害
----
霜冻
----
寒害
----
冷害
--
第四节 阴雨寡照
--
第五节 雪和冰雹灾
----
雪灾
----
冰雹灾
--
第六节 泥石流、滑坡灾害
--
第七节 风灾
--
第八节 雷电灾
--
第九节 引起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
季风气候影响
----
地形条件影响
----
土壤地质条件影响
----
人类活动影响
第十章 人工影响天气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机构
----
队伍
--
第二节 管理及制度建设
--
第三节 人工增雨服务
----
为粮作抗旱服务
----
为蔗烟抗旱服务
----
为护林防火服务
表彰
--
先进集体
--
先进个人
人物
--
人物传
----
李德辅
--
人物简介
----
谢天满
----
刘运彰
----
庞冷富
----
杨正培
----
张正文
----
张正夫
----
高霞
----
李琴
----
巫继琳
----
李春惠
----
余龙永
----
森志雯
----
谢天华
----
赵靖华
----
晏和勇
----
皮金菊
----
谢应天
----
陈永存
----
杨家荣
----
曾玉林
----
施风英
----
罗磬
----
杨志云
气象谚语
附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云南省气象条例
--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
工作纪律管理制度
--
督查督办制度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