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记述赫山区(益阳县)教育发展的历史,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记述时间,上溯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下止公元2000年,古今贯通.详今 略古。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目录
封面
赫山区(益阳县)教育志
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周谷城给家乡教育的题词
图片
--
赫山区学校分布略图
--
《赫山区(益阳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赫山区(益阳县)教育志》编撰及审稿人员
--
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
1984年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
--
1966年,赫山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1984年10月,湖南省普及初等教育验收试点工作会议在益阳县召开。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
宋代(960-1279年)益阳县教育发达。
--
周则顾(1880-1942)1915年任益阳县乙种小学教员讲习所所长,1922年首任县教育局局长,1
--
1991年,龙洲学校(市二中)
--
440周年校庆编的《龙洲文献》
--
修茸后的龙洲书院三五亭
--
民国31年(1942)龙洲师范编的《龙师学谱》,图为校长詹泽霖作的《序》和曾宗鲁作的《校歌》
--
箴言书院原貌图
--
箴言书院创办人胡林翼撰写的《箴言书院后记>石刻碑文(部份)。
--
箴言书院旧址一角
--
清内阁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撰写的《箴言书院记》石刻碑文(部份)。
--
曾三(1906—1990),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任国
--
1994年,育才中学(现为市十一中、箴言中学)校友周艾若为140周年校庆题词
--
1983年,曾三写给母校[箴言书院、县第二高小、益阳县一中]全体师生的信
--
赫山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
幼儿园小朋友玩得多开心
--
益阳县教育局对学前班进行验收挂牌
--
益师附小举行升旗仪式
--
益师附小语音教室
--
泥江口镇日炎完小
--
桃花仑小学举行升旗仪式
--
欧江岔镇中心小学一角
--
三里桥小学班队活动
--
赫山二完小教师邓丹在区小学新大纲新教材现场研讨会上上示范课
--
赫山二完小组织学生上街作宣传
--
益师附小被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定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
--
欢乐的高天——桃花仑小学生在资江边放风筝
--
赫山初级中学
--
欧江岔镇上湖中学教学楼
--
石笋乡中学教学楼
--
大渡口中学校门
--
新市渡镇中学校园
--
大渡口中学多媒体教室
--
绿荫掩映中的大渡口中学校园
--
市十一中校园一角
--
市十一中科技楼
--
市十一中乐田图书馆
--
市十一中校园电视台
--
箴言中学选址龙光桥镇扩建规划设计图
--
远眺市十一中(箴言中学)
--
市十五中一省定园林式学校
--
市十三中校园
--
市工业职业中专为湖南示范职业学校
--
市十六中科教楼
--
综合职业中专学生在计算机一室学习
--
创办于1958年的益阳市卫生职工中专
--
1992年,益阳县卫校(现市卫生职工中专)创办湖南省血防职工培训中心。图为省卫生厅田副厅长和地委谭副
--
右图原刊登在2002年第三期《湖南民办教育》封二上,报道称:“益阳高平中学(民办)的办学宗旨是:高质
--
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等领导视察高平中学
--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实现了“课课多媒体”教学目标。
--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是目前益阳民办学校中高起点、高规格的学校。
--
益师附小被定为湖南省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
--
市十一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
1995年,牌口乡洪灾溃垸,全区各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支援灾区重建学校。
--
茶亭街小学办了少年军校,图为军校学员英姿。
--
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小型单项的每年一次,综合性大型运动会两年一次。
--
1994年,赫山一完小自编自导的表演唱《浩气冲开万倾涛》在省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 文艺调演中荣获省教委
--
桃花仑小学学生文思汇的书法作品
--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 两年举办一次,上图为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 文艺汇演。
--
龙光桥镇天成垸中学学生蔡哈雷的画《水乡新貌》
--
赫山一完小庆祝“六·一”儿童节 文艺演出。
--
1955年-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有杨景云老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肖镇斌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
--
国家教委朱丰成司长视察三里桥小学
--
挪威国际友人考察桃花仑小学
--
1980-1999年统计,全县(区)教师著作公开出版的有100多本,上图为曹日升、杨玉生、于庆祥、罗
--
1982年益阳县教研室罗赛华、于庆祥等同志主编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数学实验教材。
--
日本滋贺县“中国研修团”参观考察益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
上湖中学教师住宿楼
--
1948年益阳县学校分布略图
《赫山区(益阳县)教育志》编纂机构及编修人员
凡例
《赫山县(益阳县)教育志》编撰人员表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旧学与科举
--
第一节 旧学
----
一、学宫
----
二、书院
----
三、塾馆
--
第二节 科举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
--
第二节 学前班教育
第三章 九年义务教育
--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与课程
----
三、思想品德教育
----
四、教研与教改
--
第二节 初中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与课程
----
三、思想品德教育
----
四、教研与教改
--
第三节 特殊教育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招生、会考与学籍管理
--
第四节 教研与教改
--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和科技教育
--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章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专业及课程
--
第三节 教研与教改
第六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专业及课程
--
第三节 教研与教改
第七章 社会力量办学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办学体制
--
第三节 课程设置
--
第四节 教学科研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民众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职工教育
--
第四节 干部教育
--
第五节 电视大学教育
--
第六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第九章 学校体育与卫生
--
第一节 体育
----
一、概况
----
二、场地与设施
----
三、课堂教学
----
四、竞技训练
----
五、体育赛事
--
第二节 卫生
----
一、概况
----
二、机构与队伍
----
三、卫生保健
----
四、学生体质
第十章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电化教学
--
第三节 计算机教学
第十一章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十二章 招生与分配
--
第一节 招生
----
一、初中招生
----
二、高中招生
----
三、中专招生
----
四、高校招生
----
五、招飞
--
第二节 毕业生分配与就业
第十三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教师队伍建设
----
一、考核整顿
----
二、业务培训
----
三、师德建设
--
第三节 地位待遇
----
一、社会地位
----
二、经济待遇
--
第四节 离退休工作
----
附一(1):1949-1985年益阳县教职工情况
----
附一(2):1986-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教职工情况表
----
附二(1):1986-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小学教师队伍构成等情况
----
附二(2):1986-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中学教师队伍构成等情况
----
附三(1):1986-2000年赫山区公办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
----
附三(2):1986-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公办中学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
----
附四:1950年12月23日《湘中日报》载文
----
附五:1956年2月16日《益阳报》载文
----
附六(1):1949-2000年受国家及省表彰的先进教育工作者
----
附六(2):1989-1998年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名录
----
附七:1995年11月22日《湘南日报》头版载文
----
附八:优秀教师代表简介
------
谢正祥
------
刘树农
------
孙兰纯
------
晏左彬
------
晏柏庭
------
吴德辉
------
刘伯瑜
------
郑早春
------
张庸泗
------
崔映龙
------
王小也
----
附九:1987-2000年赫山区(益阳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名录
----
附十:二000年底止赫山区离休教师情况一览表
----
附十一: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通知)
----
附十二:益阳市赫山区1996年师训工作要点
第十四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旧学、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概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
----
二、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
三、教育审计
第十五章 校舍、场地与设备
--
第一节 校舍
--
第二节 场地
----
一、普通中小学校园
----
二、农民教育场地
----
三、职业教育场地
----
四、干职工教育场地
--
第三节 设备
----
一、图书
----
二、体卫设施设备
----
三、仪器电教设备
第十六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行政管理
----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层次
----
二、教育目标的管理
----
三、教育发展的管理
----
四、教育人事的管理
----
五、教育教学的管理
----
六、教育经费的管理
----
七、部门和社会办学的管理
----
八、教育行政管理的常规模式
--
第三节 教育执法监察
第十七章 教育督导
--
第一节 区(县)教育督导机构与职能
----
一、沿革
----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
三、督学与主管人员职责
----
四、职能
--
第二节 教育督导与评估
----
一、“两基”督导评估
----
二、“普九”年检
----
三、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
----
四、专项督导
第十八章 党派及群团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概况
----
二、党的组织机构
----
三、党务
----
四、党对教育的领导作用
--
第二节 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同盟
--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六节 教育工会
--
第七节 协会、学会
第十九章 人物
--
第一节 古代、近代人物
----
屈原
----
裴休
----
黄照
----
曹宏
----
罗安
----
刘激
----
罗喻义
----
郭都贤
----
符鸿
----
胡林翼
----
王维国
----
姚宏业
--
第二节 现代、当代人物
----
袁铸仁
----
熊亨瀚
----
夏义可
----
夏曦
----
林岳皋
----
周则顾
----
罗柏森
----
罗德源
----
陈天倪
----
林岳松
----
陈开源
----
周立波
----
周明生
----
林柏森
----
黄宗楠
----
林煦春
----
周杨
----
曾三
----
周谷城
--
第三节 劳动模范
----
杨景荣
----
肖镇斌
--
第四节 特级教师
----
符衍禧
----
王玉梅
----
杨玉生
----
莫柏青
----
鲁利萍
----
龚建中
跋
附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