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高寺镇志(1950-2005年)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1、高寺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载高寺镇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2、志书上限起白建国初(1950年),下限断至2005年。
内容时限:
1950-2005
目录
封面
乐至县高寺镇志(1950-2005年)
《高寺镇志》编纂领导小组
序
凡例
图片
--
乐至县高寺镇行政区域图
--
镇政府办公楼
--
党政领导成员
--
派出所
--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
--
财政所
--
畜牧站
--
高寺信用社
--
高寺自来水厂
--
高寺医院
--
福安机砖厂
--
高寺观音寺
--
高寺镇中心小学校
--
高寺中学校
--
幸福街
--
香泉老街
--
高寺商贸大街
--
香泉中学校
--
香泉信用社
--
永胜中心小学校
--
香泉中心小学
--
高峰办事处
--
高峰中心小学校
--
云峰寺移动通讯基站
--
永胜信用社
--
岩板滩水库
--
香泉老街占树
--
赵家桥
--
三根柏古树
--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
--
五星枇杷
--
狮子山药杏树
--
庭院果园
--
日本甜柿
--
聚贤村养鸭场
--
梨子湾村养殖场
--
龙头企业
--
洁玉精米加工厂
--
梨子湾村、聚贤村新农村面貌
篇目
概述
大事记
高寺镇学校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沿革
----
第一节 置乡(镇)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辖村
----
第二节 村简介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貌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类型
----
第三节 山脉走向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象要素
----
第二节 气象灾害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塘堰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特点
--
第五章 动植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节 变动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年龄
----
第二节 性别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职业
----
第五节 婚姻、家庭、民族
--
第三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户政管理
----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
----
第三节 人口普查
----
第四节 流动人口管理
--
第四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婚姻政策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节 政策措施
第四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速度
----
第二节 效益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成分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流通结构
--
第三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其他
第五篇 农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生产工具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农业技术
----
第六节 排灌工程
----
第七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抗灾保丰收
----
第五节 贯彻农业法规
----
第六节 联产承包经营管理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其他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灌
----
第四节 防洪抗旱
----
第五节 管理
--
第六章 林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经济林
----
第三节 林果引进
----
第四节 生产绿化
----
第五节 管理保护
--
第七章 小康村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发展
----
第三节 分布
第六篇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集体
----
第二节 私营
--
第二章 企业规模
----
第一节 发展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章 行业
----
笫一节 工企
----
第二节 修理
----
第三节 食品加工
----
第四节 建筑建材
----
第五节 种植、养殖
----
第八节 商饮服务
----
第七节 其他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营机制
----
第三节 管理形式
--
第五章 效益
----
第一节 总效益
----
第二节 行业效益
第七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公路管理
--
第二章 邮电通讯
----
第一节 电信
----
第二节 移动通讯
----
第三节 中国联通
----
第四节 邮递
第八篇 乡村建没环保
--
第一章 公共建设
----
第一节 政府治所
----
第二节 公益事业
--
第二章 乡场建设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建设
--
第三章 住房建没
----
第一节 农房
----
第二节 专用房
--
第四章 建筑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技术
----
第三节 设计
----
第四节 工具
--
第五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建设用地
----
第三节 建房管理
--
第六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状况
----
第二节 污染治理
第九篇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集体
----
第二节 私营个体
--
第二章 农、副、土、特产品
----
第一节 棉花
----
第二节 蚕茧
----
第三节 水果
----
第四节 其他
--
第三章 副食品
----
第一节 生猪
----
第二节 山羊
----
第三节 畜禽品
----
第四节 烟酒糖
----
第五节 调料
----
第六节 泡腌菜
----
第七节 干鲜蔬菜
----
第八节 淀粉
----
第九节 水产
--
第四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购销
--
第五章 生产资料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
--
第六章 日用工业品
----
第一节 文体用品
----
第二节 五金、交电
----
第三节 日用杂货
----
第四节 针纺百货
--
第七章 其他
----
第一节 医药
----
第二节 市场
第十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任务
----
第三节 收入
----
第四节 支出
----
第五节 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目
----
第二节 体制
----
第三节 管理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任务
第十一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乡(镇)委员会
----
第一节 乡(镇)党委概况
----
第二节 乡(镇)党代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及党员
----
第四节 宣传
----
第五节 纪检
----
第六节 其他工作
--
第二章 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妇联
----
第三节 其他
第十二篇 政权
--
第一章 乡人大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乡人大主席团
--
第二章 乡政府
----
第一节 政府沿革
----
第二节 政府主要负责人
----
第三节 机构演变
--
第三章 村委会
----
第一节 村组变革
----
第二节 历届村委
----
第三节 村级主要负责人
第十三篇 军事、政法
--
第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兵役制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政治工作
--
第二章 政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普法宣传
第十四篇 民政工作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供养
----
第二节 敬老院
----
第三节 残疾人照顾
--
第二章 优抚工作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群众优待
--
第三章 选举
--
第四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五章 其他工作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红白”喜事
----
第三节 保险工作
第十五篇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
第二节 干部结构
--
第二章 管理
----
第一节 编制
----
第二节 调配
----
第三节 任免
----
第四节 培训
----
第五节 进修学习
----
第六节 考核制
----
第七节 奖惩
----
第八节 离岗
----
第九节 简员
----
第十节 慰问
----
第十一节 公务员制
----
第十二节 技术职称
--
第三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招工
----
第二节 下岗再就业
----
第三节 劳务输出
--
第四章 经济待遇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津贴、补贴
----
第三节 奖金
----
第四节 工资下浮动
----
第五节 劳保福利
第十六篇 教育
--
第一章 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
----
第二节 巩同提高
----
第三节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
第四节 技术培训
----
第五节 社会力量办学
--
第三章 教育、教学、教研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教学、教研
----
第三节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第四章 考试、招生、人才培养
----
第一节 考试
----
第二节 招生
----
第三节 人才培养
--
第五章 教职工
----
第一节 师资
----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第三节 培训
----
第四节 资格与聘任
----
第五节 继续教育
----
第六节 待遇
----
第七节 考核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 设施建设
----
第三节 经费
--
第七章 其他工作
----
第一节 勤工偷学
----
第二节 希望工程
----
第三节 督导
第十七篇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演唱
----
第二节 民问文艺
----
第三节 摄影、书画
--
第二章 影剧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戏剧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四章 档案、编史修志
----
第一节 档案
----
第二节 编史修志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运动项目与体育
--
第六章 文物报刊
----
第一节 地面文物
----
第二节 文物发掘
----
第三节 报刊、文章
----
第四节 文化市场
第十八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乡卫生院
----
第二节 村卫生站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
第三章 保健
----
第一节 妇幼保健
----
第二节 儿童学生保健
----
第三节 初保工作
--
第四章 其他
----
第一节 医疗制度
----
第二节 中西医疗
第十九篇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培洲
----
第三节 科技成果推广运用
----
第四节 农科教结合
第二十篇 古迹景点
--
第一章 古迹
----
第一节 古寨
----
第二节 古坟
----
第三节 寺庙
--
第二章 景点
第二十一篇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水平
----
第二节 生活消费
----
第三节 居住条件
----
第四节 农村生活能源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交易习俗
----
第四节 节目习俗
----
第五节 禁忌、陋习
----
第六节 婚娶
----
第七节 丧葬
----
第八节 修坟
----
第九节 祭拜
----
第十节 庆贺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天主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章 家庭、宗教
----
第一节 家庭
----
第二节 宗教
--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宣传教育
----
第二节 “三带四帮”“三户”活动
----
第三节 创文明单位
--
第六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词组
----
第二节 口语句子
第二十二篇 人物
--
一、烈士简介
----
杨动才
--
二、高寺镇受县级以上表彰的部分先进个人
----
陈远任
----
吴洪仁
--
三、高寺籍人在外地工作人员名录
--
四、小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一级职称辑录
--
五、25年度在岗在职人员花名册
附录
--
一、重要文件
----
(高寺镇党委、政府1999—2005年部分重要文件,报告目录)
--
二、杂记
----
1、规约
----
2、农事歌
----
3、地名辑
----
4、姓氏录
----
5、掌故
----
6、为镇志编篆提供资料的单位和个人
编后语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