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承德市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承德提供依据,为建设承德和改革开放提供服务。
志书范围 时间范围,上限尽量追溯到事物发端,下限断于1988年,个别内容根据需要下限适当延伸。记述范围,以1988年承德市行政区域为准。
志书结构 为中小编体式,采用编章体结构。全志分4卷,除特载、综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42编、203章、773节。分志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设子目,层层相辖。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目录
承德市志
承德市志
图片
--
1983年8月,邓小平在承德视察工作
--
1962年,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在避暑山庄内合影
--
20世纪30年代承德市区全景
--
20世纪80年代承德市区全景
--
1、20世纪30年代的承德老火车站
--
2、20世纪80年代的承德火车站
--
3、20世纪80年代末的南营子大街
--
4、20世纪8O年代末的西大街
--
5、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大街
--
6、1987年的车站路
--
1、改建后的新华路
--
2、清风西街
--
3、头道沟隧道
--
4、20世纪80年代的承德大桥交通岗
--
5、新建成的居民小区
--
6、横跨武烈河的承德大桥
--
7、20世纪80年代的承德市邮电大楼
--
1、建于清代的承德三座牌楼(摄于20世纪30年代)
--
2、1970年,火车行驶在沙通铁路高架铁路桥上
--
3、20世纪30年代行驶在武烈河上的船只
--
4、20世纪30年代市区特大水灾场景
--
20世纪70年代避暑山庄全景
--
1、澹泊敬诚一避暑山庄正官前朝主殿(又称楠木殿)
--
2、避暑山庄万树园里的蒙古包
--
3、热河泉
--
4、有小八达岭之称的避暑山庄城墙
--
5、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御题《绿毯八韵》诗碑
--
6、南山积雪亭
--
1、水心榭
--
2、金山亭
--
3、避暑山庄门
--
4、烟雨楼
--
5、芝径云堤
--
1、普宁寺
--
2、安远庙
--
3、普乐寺
--
4、普陀宗乘之庙
--
5、须弥福寿之庙
--
1、磬锤峰(俗名棒槌山)
--
2、蛤蟆石
--
3、世界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
4、旭光阔天花藻井
--
5、双塔山
--
2007年承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承德市志》主要编纂人员合影
题词
--
1955年,毛泽东对承德县朝梁子村农业合作化报告的批语
--
1986年7月,胡耀邦视察承德时题词
--
1988年,爱新觉罗溥杰为承德市地方志期刊题词
承德市地方志编 纂委员会
《承德市志》编纂人员
《承德市志》稿评审人员
分志撰稿人员
特邀审稿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士
承德市地方志办公室
序一
序二
凡例
特载
总目录
综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市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县区行政区划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浆岩
----
第三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形态特征
----
第二节 山间冲洪积平原区
----
第三节 低山地区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气象要素
----
第三节 气候区划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分布规律
----
第三节 物理性质
----
第四节 化学性质
----
第五节 土壤分区
----
第六节 土壤植被
--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
第一节 野生动物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七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风灾 低温冷害
----
第五节 病害 虫害
----
第六节 地震灾害
第三编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与年龄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职业
----
第四节 婚姻与家庭
--
第三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控制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第四编 城市建设
--
第一章 城市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专项规划
----
第三节 详细规划
----
第四节 规划管理
----
第五节 城市测绘
--
第二章 工程设计
----
第一节 设计队伍
----
第二节 建筑工程设计
----
第三节 市政设计
--
第三章 城市建筑
----
第一节 公用建筑
----
第二节 民用建筑
----
第三节 纪念性建筑
----
第四节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
第四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城市道路
----
第二节 城市桥梁
----
第三节 城市排水
----
第四节 道路照明
--
第五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城市供水
----
第二节 城市节 水
----
第三节 公共交通
----
第四节 城市供热
----
第五节 城市燃气
--
第六章 城市防洪
----
第一节 河流治理
----
第二节 抗洪抢险
--
第七章 园林绿化
----
第一节 山岭绿化
----
第二节 佟山公园绿化
----
第三节 河滨绿化
----
第四节 街道绿化
----
第五节 庭院绿化
----
第六节 苗圃
----
第七节 绿化品种
----
第八节 古树
--
第八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监测
----
第二节 环境质量
----
第三节 环境整治
----
第四节 环境管理
----
第五节 环境科研
--
第九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清扫保洁
----
第二节 垃圾清运
----
第三节 城肥管理
--
第十章 房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管理
----
第二节 私房管理
----
第三节 产权产籍管理
----
第四节 居民安置
--
第十一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管理
第五编 交通
--
第一章 铁路
----
第一节 铁路建设
----
第二节 车站
----
第三节 旅客运输
----
第四节 货物运输
----
第五节 运输安全
----
第六节 运输设备与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技术
----
第三节 运输机具
----
第四节 旅客运输
----
第五节 货物运输
----
第六节 市属运输企业
----
第七节 公路管理
--
第三章 水运
----
第一节 河道
----
第二节 运输工具
----
第三节 运价
----
第四节 渡口码头
--
第四章 民航
----
第一节 航运
----
第二节 客货管理
----
第三节 航线运价
第六编 邮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业务
----
第二节 邮件运递
----
第三节 邮件分拣与封发
----
第四节 邮政设备
----
第五节 机要通信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长途电话
----
第三节 市内电话
----
第四节 农村电话
--
第三章 邮电管理
----
第一节 管理制度
----
第二节 业务管理
----
第三节 技术管理
--
第四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第二节 电信机构
----
第三节 邮电机构
第七编 名胜古迹
--
第一章 避暑山庄
----
第一节 肇建起缘
----
第二节 山庄概貌
----
第三节 宫殿区
----
第四节 苑景区
----
第五节 山庄碑刻
--
第二章 周围寺庙
----
第一节 汉式寺庙
----
第二节 藏式寺庙
----
第三节 汉藏结合寺庙
----
第四节 寺庙碑记
--
第三章 其他古迹
----
第一节 遗址
----
第二节 行宫署衙
----
第三节 寺庙观
----
第四节 洞寺牌楼
--
第四章 管理与保护
----
第一节 法规规章
----
第二节 保护维修
----
第三节 学术研究
----
第四节 机构
第八编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景观
----
第二节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观
----
第二节 自然景观
--
第二章 旅游服务
----
第一节 旅游接待
----
第二节 旅游交通
--
第三章 旅游开发
----
第一节 客源开发
----
第二节 线路开发
----
第三节 特殊项目开发
--
第四章 旅游事业管理
----
第一节 行业管理
----
第二节 专项管理
----
第三节 旅游宣传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