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志

紫阳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512-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10月

目录

封面
紫阳县志
《紫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紫阳县志》编辑
彩图
-- 紫阳县全图
-- 上图:县城鸟瞰
-- 右图:任河、汉江汇流
-- ①②巴山石林、石笋
-- ③文笔峰
-- ④川陕边界黄草梁
-- ⑤大巴山区河流地貌
-- ①擂鼓台主峰
-- ②擂鼓台龙头峰
-- ③魔王沟瀑布
-- ④月池沟三叠泉
-- ①凤凰山云海
-- ②三尖石
-- ③望天龟
-- ④罗汉松
-- ①蛇石
-- ②铁锁链
-- ③松林
-- ④道庙上殿
-- ⑤道庙下殿
-- ①汉江中坝岛
-- ②任河源头(四川境内)
-- ③任河三十里峡
-- ④大巴山高峰一五个包近景
-- ①②洪水淹没县城河街(1983.7.31)
-- ③洪水淹没瓦房店(1983.7.31)
-- ④⑤鞍子沟特大暴雨记事碑(1979)
-- ①紫阳茶试验站丰产茶园
-- ②紫阳金钱桔
-- ③映山红
-- ④竹林
-- ⑤珍奇树木月月桂
-- ①绿板石
-- ②恒紫公路
-- ③任河公路大桥
-- ④芭蕉古铁索桥
-- ⑤麻柳火车站
-- ⑥朱溪河口双桥
-- ①千年古樟
-- ②铁坚杉
-- ③优良畜种无角山羊(狗头羊)
-- ④珍贵动物大鲵(娃娃鱼)
-- ①垦植新茶园
-- ②采茶
-- ③茶叶加工
-- ④落后的揉茶方式
-- ①深山梯田
-- ②国营示范农场
-- ③改河造田
-- ④滴水崖水库
-- ⑤葫芦颈水电站大坝
-- ⑥⑦牛颈项水电站
-- ①农具三大件
-- ②背笼、挎篮
-- ③手拉磨
-- ④草鞋扒子
-- ⑤碓窝
-- ①麻柳水泥厂
-- ②美国客商考察板石生产
-- ③汉江航运
-- ④特高频无线电话接收发射塔
-- ⑤紫阳汉江铁路大桥
-- ①洞河
-- ②汉王城
-- ③毛坝关
-- ④县城河街集市
-- ⑤蒿坪供销楼
-- ⑦洄水湾
-- ①县人民政府大楼
-- ②芭蕉口小学
-- ③紫阳一中
-- ④高桥中学
-- ⑤紫阳电影院
-- ①洞河戏楼
-- ②民间社火
-- ③-⑥民间工艺品
-- ①②县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 ③县政协会议会场
-- ④古战场辛滩子
-- ⑤毛坝关乱石子战场
-- ①书写在县城东门口的中原军区布告
-- ②民兵训练
-- ③瓦庙子反革命暴乱旧址
-- ④毛坝中学
-- ①民歌剧《嫁嫂》剧照
-- ②民歌剧《牧羊恋歌》剧照
-- ③县志采编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 ④汉剧《红珠女》剧照
-- ⑤文艺工作者到乡村收集民间乐曲
-- ⑥学生合唱队
-- ⑦县男子篮球代表队
-- ①白马石汉代村镇遗迹
-- ②民间收藏的太平天国货币
-- ③-⑦馆藏文物
-- ①②凤凰山明代石刻造象群
-- ③瓦房店报恩塔
-- ④⑤松河口古渡碑
-- ⑥县城泗王庙
-- ⑦东明庵石塔
-- ①目连桥
-- ②深山通公路
-- ③整修县城街道
-- ④白河薄壳型石拱桥
-- ⑤观音寨
-- ⑥修建紫渔公路时死难民兵纪念碑
-- ①②老教育家朱茂青
-- ③教育家郭 抵
-- ④老红军贺天星
-- ①②中医程春波
-- ③红岩口地主庄园-陈家院子(局部)
-- ④洞河节孝坊(局部)
-- ⑤地方武装头子胡保安
-- ①②瓦房店武昌同乡会馆
-- ③④湖北移民陈天元造象
-- ⑤⑥《章氏族谱》
-- ①依山傍水的村镇建筑
-- ②③④巴山农舍
《紫阳县志》序
凡例
目录
卷一县史述要
-- 第一章自然概况
---- 一、地理位置
------ 紫阳在陕西省、安康地区位置
---- 二、地形·气候
---- 三、主要资源
---- 四、县史分期
-- 第二章置县前的人类活动
---- 一、史前文化遗迹
---- 二、巴国经济掠影
---- 三、泰汉之际的生产力
---- 四、南北朝的短期偏安
---- 五、唐宋的安定繁荣
---- 六、朱元璋的“禁山”政策
---- 七、巴山流民的定居和起义
---- 八、置县缘由
-- 第三章明清时的山区开发
---- 一、置县初期的人口
---- 二、落后的刀耕火种
---- 三、“茶马制”促进了茶叶生产
---- 四、明代的教育状况
---- 五、明末清初的大战乱
---- 六、南方移民对紫阳山区的开发
---- 七、商业与航运的兴盛
---- 八、清代中期的教育和文化
---- 九、有识之士的作为
---- 十、“棚民”的境遇
---- 十一、地主阶级的巧取豪夺
---- 十二、白连教大起义
-- 第四章民国年间的战乱与建设
---- 一、哥老会反清起义
---- 二、民生凋敝的三等县
---- 三、兵连祸接,民无宁日
---- 四、地方武装割据
---- 五、红军的活动和国民党的“围剿”
---- 六、农村经济枯竭
---- 七、烟毒为患30年
---- 八、平定地方武装
---- 九、救亡运动
---- 十、抗战期间的经济建设
---- 十一、稍有成效的禁烟
---- 十二、流亡知识分子对振兴紫阳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贡献
---- 十三、节衣缩食,支援抗战
---- 十四、民国末年的阶级关系和腐败政治
--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徘徊
---- 一、人民解放军进驻紫阳
---- 二、获得解放的生产力
------ 主要特产增长幅度更大
---- 三、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 四、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 五、1958年以后的徘徊
---- 七、襄渝铁路建设及其对紫阳经济的促进
---- 八、三中全会以后的蓬勃生机
---- 九、全面增长的城乡经济
------ 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增长情况是
---- 十、科教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 十一、38年的巨大成就
---- 十二、摆脱贫困面貌为当务之急
卷二大事记
卷三行政建置志
-- 第一章置县沿革
---- 第一节置县考
---- 第二节沿革表
-- 第二章疆域·政区
---- 第一节疆域
---- 第二节政区
------ 图3-1 紫阳疆域变迁图
------ 表3~2 紫阳县民国年间政区表
------ 图3-2 紫阳历史地图一(清·康熙)
------ 图3-3 紫阳历史地图二(清·道光)
------ 图3-4 紫阳历史地图三(民国初)
-- 第三章区乡·要地
---- 第一节区镇概况
------ 城关镇
------ 城关区
------ 洞河区
------ 高桥区
------ 高滩区
------ 汉城区
------ 蒿坪区
------ 红椿区
------ 洄水区
------ 毛坝区
------ 双门区
------ 表3~7各区乡自然状况一览表(1985)
---- 第二节要地释名
------ (一)县名
------ (二)重要村镇名(按音序排列)
------ (三)重要地理实体名
卷四地质地貌志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附:古生物化石
---- 第二节构造
------ 表4-1 紫阳地层划分对比表
------ 图4-1陕西省紫阳县构造纲要图
------ 图4-2 陕西省紫阳县地质矿产图
---- 第三节岩石
-- 第二章地貌
---- 图4-3 陕西省紫阳县地貌图
---- 第一节山岳
---- 第二节水系
---- 第三节地貌特征
------ (一)岩石地貌
------ (二)河流地貌
------ (三)断裂地貌
-- 第三章风景名胜
---- 第一节擂鼓台风景区
------ 图4-4 擂鼓台风景区示意图
---- 第二节瀑布·泉
---- 第三节洞穴
---- 第四节岛屿
卷五自然资源志
-- 第一章土地资源
---- 第一节土地利用状况和结构
---- 第二节土壤资源
-- 第二章水资源
---- 第一节径流
---- 第二节水能
------ 表5~1 紫阳县主要流域水能蕴量表
------ 表5~2 紫阳县主要河流客水流量
---- 第三节水质
-- 第三章气候资源
---- 第一节四季
------ 表5~3 本县四季的始终日大约如下表
---- 第二节气温
------ (一)年平均气温
------ (二)月平均气温
------ (三)极端温度
------ (四)候温
-------- 表5~4 各乡政府驻地年均气温
-------- 表5~5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表
------ (五)积温
------ (六)霜期和雪期
-------- 表5~6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表
-------- 表5~7 ≧0℃、10℃积温情况
---- 第三节日照
------ (一)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 (二)太阳辐射
------ (三)昼夜
-------- 表5~8 紫阳县城昼夜情况表 单位:时、分
---- 第四节降水
------ 表5~9 历年降水情况表 单位:毫米
------ 表5~10 多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发生情况
------ 表5~11 累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情况表 单位:毫米
------ 表5~12 累年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时间
---- 第五节物候
-- 第四章植物资源
---- 第一节农业栽培植物
---- 第二节药用植物
------ (一)主要品种
-------- 表5~14 最高年收购量曾达5吨以上的如下表
------ (二)主要品种分布
---- 第三节用材(含薪炭)树种
---- 第四节特用经济树种
------ (一)油茶
------ (二)油橄榄
------ (三)油桐
------ (四)桑
------ (五)漆树
------ (六)乌桕(又名木梓)
------ (七)黄连木(又名药树)
------ (八)盐肤木(又名五倍子树)
------ (九)五角枫
------ (十)三角枫
------ (十一)樟树
------ (十二)银杏
------ (十三)杜仲
------ (十四)花椒
------ (十五)厚朴
------ (十六)八角
------ (十七)白蜡树
------ (十八)棕榈
------ (十九)紫穗槐
------ (二十)黄蘗(又称黄柏)
------ (二十一)构树(即楮树)
------ (二十二)黄荆(亦称黄荆条)
---- 第五节观赏植物
---- 第六节饲用植物
---- 第七节其它植物
------ (一)木耳
------ (二)薇、蕨菜
-- 第五章动物资源
---- 第一节饲养动物
------ (一)家畜
------ (二)家禽
------ (三)其他饲养动物
---- 第二节野生动物
---- 第三节水生动物
------ (一)鱼类
------ (二)两栖类
---- 第四节昆虫及其它
------ (一)农作物及主要林木害虫
------ (二)害虫的主要天敌
------ (三)其它
-- 第六章矿物资源
---- 第一节黑色金属矿
------ (一)褐铁矿
------ (二)菱铁矿
------ (三)磷钛磁铁矿
------ (四)钛磁铁矿
------ (五)赤铁矿
------ (六)磁铁矿
------ (七)锰矿
------ (八)钒矿
---- 第二节有色金属矿
------ (一)铜矿
------ (二)黄铜矿
------ (三)铜铅锌矿
------ (四)铅锌矿
------ (五)铜镍矿
------ (六)闪锌矿
------ (七)砂金矿
---- 第三节冶金辅助材料矿
------ (一)粘土
------ (二)白云岩
---- 第四节化工原料矿
------ (一)硫铁矿
------ (二)磷矿
------ (三)铝土矿
------ (四)毒重石矿
------ (五)重晶石矿
---- 第五节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
------ (一)板石
------ (二)石灰石矿
------ (三)方解石矿
------ (四)高岭土矿
---- 第六节能源矿
------ (一)烟煤
------ (二)无烟煤矿
------ (三)石炭矿
------ (四)砂炭矿
---- 第七节其它矿物
卷六自然灾异志
-- 第一章自然灾害
---- 表6~1 各个时期分类灾害如下表
---- 第一节明清时期(1512~1911)
---- 第二节民国时期(1912~1949)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85)
---- 第四节历代救灾纪略
-- 第二章异常现象
---- 第一节地震
---- 第二节天象
------ (一)彗星
------ (二)陨石
------ (三)不明飞行物
---- 第三节大气光象
---- 第四节地物、生物、气候异常
------ (一)巨石自破
------ (二)植物异常
------ (三)动物异常
------ (四)气候异常
卷七人口志
-- 第一章人口源流
---- 表7~1 自置县以来人口统计数如下表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年龄、性别
------ 表7~2 人口年龄结构正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
------ 图7-1 紫阳县人口金字塔 单位:百人
---- 第二节民族
---- 第三节文化程度
------ 表7~3 各年龄段文盲比例如下表
------ 表7~4 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如下表
------ 表7~5 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农村
------ 表7~6 各行业人口文化构成状况表 单位:人
------ 表7~7 各种职业人口文化程度状况 单位:人
---- 第四节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 表7~8 部分年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见下表 单位:人
---- 第五节人口分布
------ 表7~9 附表 单位:人
-- 第三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自然变动
------ 表7~10 几个主要年份人口自然变动及增长率见下表 单位:人
---- 第二节机械变动
------ 表7~11 部分年份的迁移情况如下表 单位:人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组织措施
---- 第二节晚婚晚育
------ 表7~12 部分年份晚婚情况如下表 单位:对
---- 第三节节育措施
------ 表7~13 部分年份落实节育措施情况如下表 单位:人、%
------ 表7~14 部分年份终止妊娠情况如下表 单位:人
---- 第四节政策·奖惩
-- 第五章人口登记管理与调查
---- 第一节人口登记管理
---- 第二节人口调查
-- 第六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表7~15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年份结婚人数如下表
---- 第二节家庭
------ 表7~16 部分年份户平均人口如下表 单位:人
-- 第七章氏族
---- 第一节姓、名
---- 第二节氏族及居民祖籍考
------ (一)氏族
------ (二)居民祖籍
-------- 表7-18 附表
---- 第三节族谱著录
卷八农业志
-- 表8~1 解放后部份年份农业总产值如下表 单位:万元
-- 第一章种植业
---- 第一节粮油莱种植
------ (一)粮食作物
-------- 表8~2 几个主要年份面积、产量、亩产量如下表
-------- 表8~3 附表 单位:吨
------ (二)油料作物
-------- 表8~4 解放以来几个主要年份种植面积、产量、平均亩产量和人均严量如下表
-------- 表8~5 附表 单位:吨
------ (三)蔬菜
---- 第二节耕作制度
---- 第三节耕作技术
-- 第二章畜牧业·渔业
---- 表8~6 几个主要年份畜牧业产值如下表 单位:万元
---- 第一节畜禽结构与饲养
------ 表8~7 同年几种主要家畜群内结构如下表 单位:头、只
------ 表8~8 解放后部分年份年末存栏数和当年出栏数如下表 单位:万头
------ 表8~9 附表 单位:万头
---- 第二节畜病防治
---- 第三节渔业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资源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林业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林业权属
------ (三)林木管护
------ (四)严重毁伐事件
---- 第四节林业生产
------ 表8~11 解放后几个主要年份林产品产值如下表 单位:万元
------ 表8~10 附表 单位:万元
-- 第四章植物保护
---- 第一节病虫害
------ (一)粮油作物病虫害
-------- 表8~12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见下表
------ (二)经济林特作物病虫害
------ (三)鼠害
-------- 表8~13 各种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区域性分布如下表
---- 第二节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
---- 第一节农田水利建设
------ (一)农田建设
------ (二)水利建设
---- 第二节水土保持
-- 第六章生产工具
---- 第一节手工工具
------ (一)农作物工具
------ (二)林特产工具
------ (三)工副业生产工具
---- 第二节农业机械
-- 第七章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一节解放前农业生产关系
------ (一)土地占有和阶级状况
------ (二)几种剥削形式
---- 第二节土地改革时期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时期
---- 第四节人民公社化时期
----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卷九茶业志
-- 图9-1 1950~1985年陕西省、紫阳县茶叶产量及紫阳占全省%变化图
-- 第一章茶叶生产
---- 第一节植茶史
------ 表9~1 1950~1985年紫阳县茶叶产量、产值统计表
---- 第二节茶区分布
------ 图9-2 紫阳县茶区分布现状图
---- 第三节茶园培育
---- 第四节茶叶加工
-- 第二章茶叶经营
---- 第一节茶马制对紫阳茶的影响
---- 第二节茶叶经营方式
---- 第三节集散地
---- 第四节运销地域
------ 图9-3 紫阳茶运销路线图
-- 第三章茶叶在本县经济中的地位
---- 第一节茶叶与人民生活
---- 第二节茶叶与财政税收
---- 第三节茶叶价格和成本
------ (一)价格
-------- 表9~2 紫阳茶收购价格变动表 单位:元/公担
------ (二)毛茶成本
---- 第四节紫阳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 表9~3 儿/氨比值比较表
------ 表9~4 紫阳茶与外地茶含硒量对比表
卷十工业志
-- 表10~1 紫阳县工业企业数及总产值统计表
-- 第一章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 表10~2 食品、饮料制造业产值对照表
---- 第一节制茶
---- 第二节粮油加工
---- 第三节酿酒及其他饮料制造
---- 第四节罐头制造
---- 第五节糕点、糖果、酱醋加工
-- 第二章矿业
---- 表10~3 紫阳县矿业产值统计表
---- 第一节煤炭开采
---- 第二节锰矿开采
---- 第三节淘金
-- 第三章建材业
---- 表10~4 紫阳县建材产值统计表
---- 第一节石灰·砖·瓦制造
---- 第二节水泥制造
---- 第三节石材加工
-- 第四章农业机具修造业
---- 表10~5 紫阳县农机具修造产值统计表
-- 第五章水力发电业
---- 表10~6 70年代以后电业产值统计如下
---- 第一节电站建设
------ 表10~7 乡村水电站分布表
------ 表10~8 紫阳县发电量统计表
---- 第二节供电、用电与管理
------ (一)输电线路及变电站
------ (二)用电与管理
-------- 表10~9 紫阳县用电量统计表
-------- 表10~10 每度电收费标准 单位:元
-- 第六章缝纫·印刷·制陶业
---- (一)缝纫
------ 表10~11 紫阳县服装加工产量产值统计表
---- (二)印刷
---- (三)制陶
-- 第七章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一)机构
-------- 表10~12 1985年底,行政隶属关系如下表
------ (二)管理
---- 第二节企业管理
------ (一)私营企业
------ (二)集体企业管理
-------- 表10~13 紫阳县集体工业(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 (三)国营企业管理
-------- 表10~14 紫阳县国营工业(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卷十一交通志
-- 第一章交通设施
---- 图11-1 紫阳县交通、水系图
---- 第一节道路
------ (一)人行道
------ (二)航道
------ (三)公路
------ (四)铁路
------ 表11~1 紫阳县区、乡公路表
---- 第二节桥梁
------ 表11~2 紫阳境内铁路桥(100米以上)统计表
---- 第三节渡口
------ (一)人渡
------ (二)车渡
---- 第四节道路建设
------ (一)航道治理
------ (二)公路建设
------ (三)铁路修建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运输工具
------ (一)人力运输工具
------ (二)水路运输工具
------ (三)公路运输工具
-------- 表11~3 紫阳县车辆情况表
---- 第二节运输量
------ 表11~4 紫阳县水运运输量情况表
------ 表11~5 紫阳县公路运输量情况表
---- 第三节运输企业
-- 第三章交通管理
-- 第四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业务和设备
------ 表11~6 紫阳县解放后邮政情况表
-- 第五章电信
---- 第一节线路和用户
------ 表11~7 紫阳县解放后电话线路及用户情况表
---- 第二节业务和设备
-- 第六章交通事故
---- 第一节水运、渡口事故
---- 第二节公路交通事故
卷十二商业志
-- 第一章个体商业
---- 第一节商行、商户
---- 第二节商品贸易
---- 第三节个商管理
-- 第二章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商品购进
---- 第二节商品销售
------ 表12~1 生产资料年销售额表 单位:万元
------ 表12~2 解放后部分年份生活资料销售额如下表 单位:万元
-- 第三章国营商业
---- 第一节商品机构
------ (一)商业行政管理机构
------ (二)商业企业
---- 第二节商品购销
------ (一) 商品购进
-------- 表12~3 建国后几个主要年份商品购进总值如下表 单位:万元
------ (二)商品销售
-------- 表12~4 部分年份商品销售总额见下表 单位:万元
-- 第四章粮食商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收购
---- 第三节供应
---- 第四节仓储
-- 第五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市集
---- 第二节市场管理
卷十三城乡建设志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旧县城沿革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供水
---- 第四节供电
---- 第五节环境卫生
------ (一)垃圾处理
------ (二)排水
------ (三)公厕
------ (四)绿化
---- 第六节公房管理
---- 第七节主要建筑
---- 图13-3 紫阳县城现状示意图
---- 图13-2 民国初年紫阳县城图
---- 图13-1 清代中期紫阳县城图
-- 第二章集镇建设
---- 第一节汉江沿岸集镇
------ (一)洞河镇
------ 附:三台镇
------ (二)宦姑滩镇
------ (三)汉王城镇
---- 第二节任河沿岸集镇
------ (一)瓦房店镇
------ 附:向阳镇
------ (二)芭蕉口镇
------ (三)高滩镇
------ (四)毛坝关镇
---- 第三节其它集镇
------ (一)蒿坪河镇
------ (二)双河口镇
------ (三)红椿坝镇
------ (四)鞍子沟镇
------ (五)瓦庙子镇
------ (六)麻柳坝镇
------ (七)高桥镇
------ (八)铁佛寺镇
------ (九)双河塘镇
------ (十)洄水湾镇
------ (十一)斑鸠关镇
-- 第三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乡村格局
---- 第二节农舍
------ (一)种类
------ (二)式样
------ (三)规格
---- 第三节厕所
---- 第四节畜圈
------ (一)猪圈
------ (二)牛圈
------ (三)羊圈
-- 第四章建工与建材
---- 第一节建筑设计队伍
---- 第二节建材
------ (一)石材
------ (二)河砂
------ (三)砖瓦
------ (四)茅草
------ (五)木竹
------ (六)木材
------ (七)水泥
-- 第五章库区移民迁建
卷十四财政金融志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收入
---- 第三节支出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农业税(附地方附加)
------ (一)明、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5)
---- 第二节工商税
------ 表14~1 附表
------ (一)明、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附:苛捐杂税)
------ 附:苛捐杂税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5年)
-------- 表14~2 部分年份工商税收统计表
---- 第三节征收与管理
------ (一)机构
------ (二)征收管理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货币
------ (一)币制
------ (二)货币流通
------ (三)货币管理
-------- 表14~3 部分年份币投放、回笼数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 第二节信贷
------ (一)民间借贷
------ (二)工商信贷
-------- 表14~4 部分年份工商贷款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 (三)农业信贷
------ (四)基本建设贷款
------ (五)其他贷款
---- 第三节储蓄
------ 表14~5 部分年份城乡储蓄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 第四节公债·国库券
---- 第五节保险
卷十五经济综合管理志
-- 第一章计划·统计·审计
---- 第一节计划
------ (一)计划的主要内容
------ (二)计划编制程序
------ (三)计划的检查、执行和调整
------ (四)计划管理体制
-------- 表15~1 附表
---- 第二节统计
------ (一)组织系统
------ (二)报告制度
------ (三)统计报表的种类和主要指标
-------- 紫阳县统计系统示意图
------ (四)统计调查
---- 第三节审计
-- 第二章劳动人事管理
---- 第一节人亨管理
------ (一)人中来源
------ (二)文化构成
------ (三)年龄构成
-------- 表15~2 解放后,1954年、1964、1985年干部年龄构成情况如下表
---- 第二节劳动就业
------ (一)招工
------ (二)技术培训
---- 第三节工资
------ 表15~3 民国三十八年(1949)各工资表
---- 第四节退职退休和离职休养
-- 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工商登记
---- 第二节商品管理
---- 第三节经济合同监督
---- 第四节打击投机倒把
-- 第四章物资管理
---- 第一节经营管理
---- 第二节物资购销
-- 第五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市场物价
------ 表15~4 几个历史时期部分工、农产品交换比例如下表
------ 表15~5 1958年、1960年几种主要物价对照表
---- 第二节物价调整
------ 表15~6 部分农副产品单项价格及价格指数如表 单位、公斤、元、%
---- 第三节物价检查、监督
-- 第六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器具
------ (一)长度计量器具
------ (二)质量计量器具
------ (三)容积计量器具
---- 第二节计量检查监督及量位传递
-- 第七章农民家庭经济抽样调查
卷十六政治志
-- 第一章政权机构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第四节选举
------ (一)竞选
------ (二)民主选举
------ (三)紫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四)紫阳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政党·政协·群团
---- 第一节国民党组织
---- 第二节共产党组织
------ (一)中共安康地委机关设芭蕉口始末
------ (二)中国共产党紫阳县委员会和基层党组织
------ (三)中共紫阳县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民政协
---- 第四节群众团体
------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 (二)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三)妇女联合会
------ (四)工会
------ (五)农会、贫农下中农协会
------ (六)商会、工商联
------ (七)卫生工作者协会
------ (八)帮会
-- 第三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机构沿革
---- 第二节社会治安
------ (一)旧时社会治安状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治安管理
---- 第三节剿匪与镇压反革令
---- 第四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五节禁赌
-- 第四章司法
---- 第一节审判
------ (一)旧时审判程序
------ (二)人民法院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司法行政
---- 第四节案例
------ (一)紫阳冤狱
------ (二)光绪年间的一起“殴死”案
------ (三)张裁缝致死人命案
------ (四)蒋彝堂贪污案
------ (五)王学宽被诬陷案
------ (六)邓以三等人贪污案
------ (七)崔学胜拐卖人口案
-- 第五章民政
---- 第一节社会救济
---- 第二节优抚
---- 第三节信访
-- 第六章重大政治事件
---- 第一节哥老会反清起义纪略
---- 第二节鸦片烟毒兴亡纪实
---- 第三节两县长接连被逐记
---- 第四节地方武装投诚记
---- 第五节紫阳解放记
---- 第六节“巴山反共救国军”覆灭记
卷十七军事志
-- 第一章兵防
---- 第一节军亨机构
---- 第二节县属常备武装
---- 第三节防务·战备
---- 第四节地要幼
-- 第二章驻军·兵役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兵役
-- 第三章农民起义
---- 第一节蓝廷瑞 鄢本恕廖惠
---- 第三节李三
---- 第四节何勉
---- 第四节明末农民起义军
---- 第五节武大定 孙守法 孙守金王嘉祚 许不感 “故明宜川王朱宜(鑃)”
---- 第六节白莲教
---- 第七节太平天国西征军 川滇农民起义军
---- 第八节周蛮刀
-- 第四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外来武装
------ (一)三藩之乱
------ (二)王生岐掠县署
------ (三)刘存厚、王安澜部
------ (四)陈树藩、张仲仁、吴新田部
------ (五)王三春
------ (六)陈定安(益三)部
------ (七)北洋军阀第七师变兵
------ (八)韩世昌、牛育椿、钟人杰
------ (九)侯世炯
------ (十)刘汉章、王贵亭、李贵芝、朱尔八
---- 第二节本县武装
--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第一节川东起义军吴治部
---- 第二节红四方面军在紫阳的活动
---- 第三节安康起义部队
卷十八科学技术志
-- 第一章科学研究
---- 第一节主要科学研究活动
------ (一)地理科学
------ (二)农业科学研究
------ (三)工业交通
------ (四)医学科学研究
---- 第二节论著存目
-- 第二章科学技术推广、普及
---- 第一节农业
---- 第二节林业与特产
------ (一)茶叶技术推广
------ (二)蚕桑技术推广
------ (三)柑橘技术推广
-- 第三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人才现状
------ 表18~1 文化程度、专业和年龄构成如下表 单位:人
------ 表18~2 附表 单位:人
---- 第二节人才待遇
------ 表18~3 1985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状况如下表 单位:年、人、元
-- 第四章科技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一)管理机构
------ (二)专业科研机构
------ (三)科学技术推广机构
------ (四)科研群众团本
---- 第二节科技管理
卷十九教育志
-- 第一章初等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二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
---- 第二节职业中学
------ (一)农业中学
------ (二)卫生学校
-- 第三章职业技术教育
---- (一)职业技术学校
---- (二)就业训练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扫盲教育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干部教育
---- 第四节成人高等及中等专业教育
------ (一)广播电视教育
------ (二)函授教育
------ (三)定向代培
------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五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教师培训
---- 第二节生活待遇
-- 第六章教育经费及管理机构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管理机构
------ (一)行政管理机构
------ (二)教育辅导机构
------ (三)招生机构
卷二十文化志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群众文化生活
---- 第二节文化团体及设施
---- 第三节电影
---- 第四节电视及音像
-- 第二章民间文艺
---- 第一节民间舞蹈
---- 第二节传说、故事、民谣
------ (一)民间传说
------ (二)民间故事
------ (三)民谣
---- 第三节民间美术
---- 第四节器乐曲
---- 第五节紫阳民歌
---- 第六节民间文艺的搜集与整理
-- 第三章新闻宣传
---- 第一节报纸
---- 第二节有线广播
------ 到1985年广播工作机构如下图所示
-- 第四章戏剧
---- 第一节百年来各地戏剧活动
------ (一)蒿坪河
------ (二)汉王城
------ (三)瓦房店
------ (四)洞河
------ (五)城关
---- 第二节县汉剧团
------ (一)沿革
------ (二)主要活动
---- 第三节紫阳民歌剧
-- 第五章文艺创作
---- 第一节创作概况
---- 第二节主要期刊
-- 第六章图书·档案
---- 第一节图书发行
---- 第二节图书室
---- 第三节档案
---- 第四节地方志编纂
-- 第七章体育
---- 第一节民国以前体育活动概述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活动
---- 第三节体育设施
---- 表20~1 紫阳县参加地区运动会成绩统计表
---- 表20~2 成年男子田径纪录
---- 表20~3 成年女子田径纪录
---- 表20~4 少年男子田径纪录
---- 表20~5 少年女子田径纪录
---- 表20~6 举重纪录
-- 第八章文物
----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古栈道
---- 第三节古建筑
------ (一)寺庙
------ (二)会馆
------ (三)塔
------ (四)戏楼
---- 第四节古墓葬
---- 第五节石刻
------ (一)雕像
------ (二)摩崖石刻
------ (三)牌坊
------ (四)牌碣
------ (五)墓志
---- 第六节馆藏文物
------ (一)陶器类
------ (二)金属器物
------ (三)瓷器类
------ (四)杂类
---- 第七节革命文物
---- 第八节文物发掘与保护
-- 第九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天主教
卷二十一卫生志
-- 第一章疾病防治
----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 (一)疥疮
------ (二)头癣
------ (三)疟疾
------ (四)梅毒
------ (五)麻风病
------ (六)几次传染病急性流行
---- 第二节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期间的干瘦浮肿病
---- 第四节医药机构
------ (一)县级医院、诊所
------ (二)基层医疗机构
------ (三)其他医疗机构
------ (四)药材公司
------ 附:中央、省、地援紫医疗队
-- 第二章民间医药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草医
---- 第三节庙医
---- 第四节药铺
-- 第三章卫生防疫与保健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四节公费医疗管理
-- 第四章药材生产与加工
---- 第一节药材生产
---- 第二节产地收购与集散
---- 第三节成药制售
卷二十二民俗志
-- 第一章社会民俗
---- 第一节年节
---- 第二节交际
-- 第二章家庭生活民俗
---- 第一节嫁娶
---- 第二节生育
---- 第三节丧葬
-- 第三章经济民俗
---- 第一节农业
------ (一)立春
------ (二)忌戊
------ (三)雀鸟会
------ (四)包谷出种
------ (五)栽秧节
------ (六)开秧门
------ (七)虫王节
------ (八)打锣鼓草
------ (九)魔芋过生
------ (十)野外窖洋芋种
------ (十一)熏包谷
---- 第二节饲养
------ (一)养猪
------ (二)孵鸡
------ (三)养猫
---- 第三节修房造屋
---- 第四节饮食
---- 第五节服饰·器物
---- 第六节其它行业
------ (一)拣广子烧石灰
------ (二)挖炭
------ (三)行船
------ (四)背运
------ (五)骟匠
-- 第四章信仰民俗
---- 第一节祭祀
------ (一)家神
------ (二)宗族祭祀
------ (三)祭祖
---- 第二节祈雨
---- 第三节巫医
---- 第四节忌讳
------ (一)忌日
------ (二)孕妇忌讳
------ (三)产妇忌讳
------ (四)小孩忌讳
------ (五)出行忌讳
------ (六)农事忌讳
------ (七)修房忌讳
------ (八)借物忌讳
------ (九)言语忌讳
卷二十三方言志
-- 第一章紫阳方言分区
---- 第一节中区
---- 第二节南区
------ 图23-1 紫阳方言分区图
---- 第三节东北区
-- 第二章语音
---- 第一节声韵调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二节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 第三节文白异读和特殊读音
---- 第四节语音比较和推广普通话
-- 第三章词语
-- 第四章语法特点
---- 第一节重叠
------ (一)名词重叠
------ (二)动词重叠
------ (三)形容词大多不重叠
---- 第二节后缀
------ (一)名词后缀
------ (二)动词后缀
---- 第三节动词“没”与副词“没”
-- 第五章谚语
卷二十四人物志
-- 第一章人物传
---- 表24~1 立传人物分类、分区统计如下
---- 第一节古代人物
------ 东明禅师
------ 雉脚仙
------ 窦崇真
------ 左天皇
------ 陈天元
------ 杨大脚
------ 梁氏
------ 万氏
------ 王朝栋
------ 张存福
------ 张滁根
------ 陈国平
------ 庞交赞(1814~1879)
------ 杨景泰
------ 杨家坤
------ 雷存德(1822~1874)
------ 孙良栋
---- 第二节近代人物
------ 曹学易
------ 刘昌华
------ 侯一位
------ 余我泰
------ 王大德
------ 陈氏
------ 沙世芳
------ 张鹏翥
------ 宋锡龄
------ 汤倬
------ 刘肇
------ 姜泰祥
------ 曾星辉
------ 黄肇良·黄肇龄
------ 陈远安
------ 马金山
------ 庄教礼
------ 陈勋
------ 李克全
------ 来大华
------ 雷兆霖
------ 李长儒
---- 第三节现代人物
------ 陈树发(1881~1937)
------ 张宝麟(1883~1946)
------ 刘兰田(1876~1925)
------ 曹霄龙(1893~1929)
------ 张英山(1890~1933)
------ 夏析藩(1900~1932)
------ 徐贯之(?~1938)
------ 文子仪(?~1936)
------ 周华堂(1902~1938)
------ 钟又可(1909~1942)
------ 阙治安(1906~1951)
------ 胡宝安(1905~1986.2)
------ 昊毅丞(1882~1951)
------ 袁仲溪(1894~1965)
------ 聂敏章(1865~1949)
------ 李静山(1889~1953)·邹达三(1910~1951)
------ 王怀都(?~1936)
------ 汪彩凤(?~1937)
------ 杨安荣
------ 龚安庭(1897~1952)
------ 李玉成(1903~1979)
------ 田梓桂(1924~1983)
------ 储茂章(1892~1965)
------ 姜子清(1914~1977)
------ 贺天星(1916~1985)
------ 王世凤(1916~1980)
------ 朱茂青(1904~1967)
------ 郭抵(1909.3.17~1987.2.25)
------ 胡琛(1944~1946)
------ 宋更新(?~1969)
------ 蒋文年(1904~1979)
------ 王启夏(1880~1945)
------ 姚宜民(1903~1965)
------ 黄文彬(1896~1953)·陈世贞(1916~1945)
------ 张晓棂(1910~1951)
------ 张治安(1897~1968)
------ 曹孔青(1890~1960)
------ 程春波(1900~1983)
------ 戴斌武(1908~1969)
------ 兰野樵(1913?~1980)
------ 胡华兰(1928~1950)
------ 闵安申(1922~1953)
------ 武道胜(1940~1959)
------ 柯昌贵(1943~1969)
------ 吴英群(1918~1967)
------ 黄林才(1949~1971)
------ 赵绍祝(1948~1971)
------ 黄国强(1948~1972)
------ 王天敏(1924~1968)
------ 张尔第(1934~1966)
------ 饶辉(1926~1986)
------ 熊义吉(1909~1983)
------ 常群(1924~1984)
------ 龚德芳(1925~1973)
------ 朱少安(?~1968)
-- 第二章英烈名录
---- (一)鸦片战争(1840)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
---- (三)解放战争(1946~1949)
---- (四)县内剿匪(1950)
---- (五)国内剿匪(1950~1958)
---- (六)抗美援胡(1950~1954)
---- (七)青藏平叛(1958~1960)
---- (八)中印边境中卫反击战(1961~1962)
---- (九)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 第三章因公牺牲人员表
---- 表24~2 襄渝铁路建设期间死难人员统计表
---- 表24~3 本籍在外牺牲人员表
---- 表24~4 铁道兵牺牲人员表
---- 表24~5 死难民工表
---- 表24~6 西安学生死难人员表
卷二十五文献辑要
-- 一、公文
---- 复毕中丞禀
---- 劝谕广种红苕晒丝备荒示
---- 重请紫阳采访邑志事实诸绅士文
---- 募修紫阳炉子滩疏
---- 观风告示
---- 光绪十年楷正粮票碑示章程
---- 陕西省紫阳县过去田赋概况调查表
---- 紫阳县政府呈文(民国三十六年)
-- 二、策论·论文
---- 救荒十策
---- 紫阳茶之产销
---- 试议紫阳农业的发展战略
-- 三、碑记
---- 重修城垣碑记
---- 三河平贼记
---- 干沟平贼记
---- 重修儒学碑记
---- 紫阳元帝庙碑记
---- 建修仙峰书院碑记
---- 鸡公津义学记
---- 紫阳邑侯邓公去思碑记
---- 邑侯陈公去思碑记
---- 长滩子平息记
---- 禁耳山石碑文
-- 四、县志序言录
---- 紫阳县志旧序(一)
---- 紫阳县志旧序(二)
---- 重修紫阳县志序(一)
---- 重修紫阳县志序(二)
---- 纂修紫阳县志序
---- 续修紫阳县志序
---- 紫阳县志弁言
---- 续修紫阳县志序
---- 重修紫阳县志序
---- 新志初稿序
-- 五、诗文
---- 紫阳县赋并序
---- 述征绝句·循韵三十首〔选十七〕
---- 山城即亨
---- 山纤行
---- 劝输济荒
---- 紫阳书事三十二韵
---- 劝民种苕备荒六十韵
---- 和张小溪广文喜雨韵
---- 蝗尽后示邑中诸绅士用东坡次韵单传道喜雨诗韵
---- 棚民叹
---- 过紫阳县
---- 菜花
---- 紫阳竹枝词(二十四首选十二)
---- 留别广城士民(四首选一)
---- 紫阳署即事
---- 吟洪水
---- 紫阳城记
-- 六、民谣

参加《紫阳县志》初稿编写人员名单
资料采集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