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依安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23-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09月
目录
封面
依安县志
《依安县志》编纂工作成员
图片
--
中国共产党依安县委员会、县政治协商委员会
--
依安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
--
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
--
依安县微波电视广播自立塔
--
向前乡新合村水稻
--
向前乡新合村葡萄架
--
依安县上游水库
--
依安县国营经营林场
--
泰东乡前进村农民养奶牛
--
向前乡新合村林带
--
依安县星火食品厂糖果
--
依安县棉织厂丝光床单
--
依安县服装厂童装
--
黑龙江省依安糖厂
--
依安县邮电局
--
依安县电影院
--
依安县实验中学
--
依安县国营第三百货商店
--
依安县城农贸市场
--
依安县城百货摊床
--
双阳镇“孟、常”之墓
--
解放初依安县军民大生产
--
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出土文物实物照
----
1.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压制石器
----
2.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
----
3.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
--
阳春乡烈士碑
--
“泰安战役”烈士纪念碑
--
先锋乡“四烈”碑
--
“雷锋式的好指导员——程志国”遗物
--
依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
伪满时依安县公署
--
解放前依安县大轱辘车
--
解放前依安县石碾
前言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 置
--
第一章位置·境域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面积
----
第三节境域
--
第二章历史沿革
----
第一节设治前历史沿革
----
第二节设治后历史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二节伪满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三节解放后行政区划
--
第四章县城·乡镇·省属场(厂)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 镇
----
第三节省属场(厂)
第二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物候
----
第一节气候
----
第二节物候
--
第三章植被·土壤
----
第一节植被
----
第二节土壤
--
第四章水 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植物资源
----
第二节动物资源
----
第三节矿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篇农 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封建生产关系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章土地开发与管理
----
第一节土地开发
----
第二节土地管理
--
第三章种植业
----
第一节耕作方法
----
第二节农田建设
----
第三节主要作物
----
第四节种 子
----
第五节肥 料
----
第六节作物保护
--
第四章林 业
----
第一节植树造林
----
第二节林木种类
----
第三节林木管理
--
第五章水 利
----
第一节水利工程
----
第二节水土保持
----
第三节水利队伍
--
第六章畜牧业
----
第一节畜禽饲养
----
第二节品种改良
----
第三节疫病防治
----
第四节畜牧管理
--
第七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农具改革
----
第二节作业程度
----
第三节农机供应
----
第四节农机修理
----
第五节农机管理
--
第八章渔业·副业
----
第一节鱼类资源
----
第二节鱼病、鱼害
----
第三节渔业生产
----
第四节渔政管理
----
第五节副业生产
--
第九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物资管理
----
第二节财务管理
----
第三节劳力管理
----
第四节收益分配
--
第十章 国营农场·林场·牧场
----
第一节农场
----
第二节林场
----
第三节牧场
第四篇工交·邮电
--
第一章工 业
----
第一节私人工业与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国营工业
----
第三节集体工业
----
第四节个体工业
----
第五节乡镇工业
----
第六节主要工业产品
----
第七节企业管理
--
第二章交 通
----
第一节公路、铁路
----
第二节桥梁、涵洞
----
第三节公路、铁路运输
----
第四节交通监理
----
第五节路政管理
--
第三章邮政·电信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
第三节邮电设施
----
第四节管理体制
第五篇电力供应·城乡建设
--
第一章电力供应
----
第一节电力设施
----
第二节供电用电
----
第三节电力管理
--
第二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城镇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节建筑业
----
第四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五节环境保护
第六篇贸 易
--
第一章商 业
----
第一节私人商业与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国营商业
----
第三节集体(合营)商业
----
第四节个体商业
----
第五节经营管理
--
第二章供销合作
----
第一节农副产品收购、土产和废品回收
----
第二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三节生活资料供应
----
第四节网点分布
----
第五节企业管理
--
第三章粮 食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粮油加工
----
第三节粮油征购与供应
----
第四节粮油调运
----
第五节粮油仓储
--
第四章外 贸
----
第一节出口商品
----
第二节生产基地
----
第三节业务管理
--
第五章物 资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物资供应
----
第三节物资管理
第七篇工商管理·物价
--
第一章工商管理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节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二章物 价
----
第一节价格调节
----
第二节物价管理
第八篇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 政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财政收支
----
第三节财政管理
----
第四节财务审计
--
第二章税 务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税种及税率
----
第三节税收制度
--
第三章金 融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货币管理
----
第三节储蓄、存款
----
第四节贷款、拨款
----
第五节公债、国库券
----
第六节金银兑换
----
第七节保险事业
第九篇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重大会议
----
第三节组织工作
----
第四节宣传教育
----
第五节统一战线
----
第六节纪律检查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临时组织
----
第一节党务复兴会
----
第二节党务专员办事处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职工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妇女组织
----
第四节青少年组织
----
第五节科学技术组织
----
第六节工商联组织
第十篇政权·政协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选举
----
第三节重要会议
--
第二章政 府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基层政权
----
第三节文秘工作
----
第四节来信来访
----
第五节外事、侨务
--
第三章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一篇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 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政保
----
第三节治安
----
第四节消防
----
第五节户政
----
第六节监所
--
第二章检 察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审 判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教育
----
第二节法律顾问
----
第三节公证工作
第十二篇民政·劳动·人事
--
第一章民 政
----
第一节战勤、支前
----
第二节优抚
----
第三节安置
----
第四节社会救济
----
第五节社会福利
----
第六节结婚登记
----
第七节收容遣送
--
第二章劳 动
----
第一节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工资福利
----
第三节劳动保护
----
第四节劳动保险
----
第五节锅炉监察
----
第六节精简下放
----
第七节上山下乡
--
第三章人 事
----
第一节干部调配
----
第二节干部奖惩
----
第三节干部待遇
----
第四节干部管理
第十三篇军 事
--
第一章武 装
----
第一节民国时期武装
----
第二节伪满洲国时期日伪军驻防
----
第三节解放后人民武装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招募兵制
----
第二节志愿兵制
----
第三节义务兵制
--
第三章民 兵
----
第一节组织队伍
----
第二节军事训练
----
第三节重大活动
--
第四章兵 事
----
第一节伪满时期兵事
----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
第五章人民防空
----
第一节战备
----
第二节人口疏散
第十四篇教 育
--
第一章各类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四节师范教育
----
第五节成人教育
----
第六节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七节特殊教育
--
第二章考试制度
----
第一节解放前考试制度
----
第二节解放后考试制度
--
第三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政治地位
----
第二节生活待遇
----
第三节文化业务素质
--
第四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教育管理
----
第二节教育经费
第十五篇科技·体育·卫生
--
第一章科 技
----
第一节科技活动
----
第二节标准计量
----
第三节科技队伍
----
第四节农业气象
--
第二章体 育
----
第一节学校体育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体育竞赛
--
第三章卫 生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医疗、医术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卫生保健
----
第五节药品生产
第十六篇文 化
--
第一章文化事业
----
第一节艺术团体
----
第二节群众文艺
----
第三节电影放映
----
第四节图书、档案
----
第五节图书发行
--
第二章新闻·广播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新闻
----
第三节广播、电视
--
第三章文 物
----
第一节革命文物
----
第二节出土文物
第十七篇社 会
--
第一章人 口
----
第一节人口增减
----
第二节人口构成
----
第三节人口密度
----
第四节计划生育
----
第五节平均寿命
--
第二章民族·宗教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宗教
--
第三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衣、食、住、行
----
第二节婚丧、喜庆
----
第三节节日、时令
----
第四节移风易俗
----
第五节称谓
----
第六节谚语
--
第四章人民生活水平
----
第一节职工生活
----
第二节农民生活
第十八篇人 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栾玉珠
----
苗嘉雨
----
金耀萱
----
赵文荣
----
于戒三
----
释常谛
----
高丕功
----
陈殿芳
----
白星魁
----
王象贤
----
宣明哲
----
孟昭义、常明昌
----
魏玉盈、傅有明、王志刚、何庆信
----
牛占春
----
王之相
----
包国栋
----
刘克之
----
孙冰水
----
周春
----
陈有
----
程志国
--
第二章人物表
----
第一节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劳动模范
----
第三节名界人士
第十九篇附 录
编后记
《依安县志》编修委员会成员
《依安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