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河道治理、除涝治碱、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利管理等篇。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5年12月
目录
封面
衡水地区水利志
版权页
衡水地区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衡水地区行政区划图
--
1985年衡水地区水利工程现状图
--
毛泽东题词
--
杨新农——衡水地区行署专员
--
毛主席审阅海河流域规划
--
一九八九年四月六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左二)视察衡水机井建设
--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六日李鹏总理(左一)视察衡水地区抗旱工作
--
一九八七年八月七日解峰省长(左一)视察衡水地区旱灾
--
老龙亭闸
--
老龙亭闸启闭机
--
衡水安济桥
--
滹沱河饶阳北大堤油面路
--
滹沱河北大堤堤林
--
滹沱河安平导流柳坝
--
滹沱河饶阳县姚庄混凝土导流排坝
--
观光衡水湖
--
衡水湖诸业兴旺
--
放鸭在衡水湖
--
石津渠春灌输水(高古庄闸)
--
石津总干渠和乐寺枢纽
--
衡水市滏阳河码头
--
石津渠系徐弯分干
--
石津渠畔风光秀丽(四干二分干)
--
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的石津渠系斗渠
--
武强中旺排水站
--
潴龙河安平北郭村涵洞
--
滏阳新河深槽西羡闸
--
衡水湖大赵退水闸
--
滏阳河武强小范节制闸
--
滏阳河武强小范船闸
--
南运河阜城码头桥
--
滹沱河安平辛营桥
--
清凉江阜城王庄桥
--
武邑辛庄扬水站
--
饶阳豆店排水站
--
打机井
--
《衡水地区水利志》研讨会
--
编委领导与编写人员合影
--
渠道机械施工
--
根治海河工地
--
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韩锦文在评稿会上
--
河北省水利厅水利志编办室主任张延晋在评稿会上
--
衡水地区行署副专员刘锡锋(前排中)与评稿会人员合影
--
武汉水电大学教授黎沛虹在评稿会上
--
武汉水电大学教授王绍良在评稿会上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水利条件
--
第一章 地理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水文地质
--
第二章 河流
----
第一节 湮废古河流
----
第二节 浅埋古河道带
----
第三节 卫运河一南运河
----
第四节 滏阳河滏阳新河滹沱河
----
第五节 滏东排河索泸河一老盐河清凉江江江河
----
第六节 潴龙河
--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
--
第四章 水旱灾害
----
第一节 历代洪涝灾
----
第二节 历代旱灾
----
第三节 水旱灾时空分布
第二篇 河道治理
--
第一章 行洪河道
----
第一节 潴龙河
----
第二节 滹沱河
----
第三节 滏阳河滏阳新河
----
第四节 卫运河一南运河
--
第二章 排沥河道
----
第一节 滏东排河
----
第二节 索泸河一老盐河
----
第三节 清凉江
----
第四节 江江河
第三篇 除涝治碱
--
第一章 除涝
----
第一节 清南区
----
第二节 滏滹区
----
第三节 滏东区(又名黑龙港区)
--
第二章 盐碱治理
----
第一节 分布成因
----
第二节 治理
第四篇 蓄水引水
--
第一章 衡水湖
----
第一节 衡水湖简况
----
第二节 湖区工程
----
第三节 蓄水效益
--
第二章 闸涵坑塘
----
第一节 中型水闸
----
第二节 小型水闸
----
第三节 坑塘
--
第三章 卫一千工程
----
第一节 建设历程
----
第二节 工程规模
--
第四章 小型引水工程
----
第一节 滏西区
----
第二节 滏东区
第五篇 农田水利
--
第一章 水井利用
----
第一节 土砖井锥井
----
第二节 机井
----
第三节 浅井
----
第四节 降氟井
--
第二章 地上水利用
----
第一节 石津渠
----
第二节 扬水站
--
第三章 田间配套
----
第一节 规模标准效益
----
第二节 试点工程
第六篇 防汛抗旱
--
第一章 防汛
----
第一节 古近代防汛
----
第二节 当代防汛
----
第三节 重灾年抗灾纪实
------
1963年衡水县城被淹情景
------
1963年被洪水淹没过半的衡水县大礼堂
------
1963年海军战士在衡水县城区抢救落水群众
------
1963年衡水县城关公社西门口第一生产队社员在城墙上用国家救济的面粉烙饼
--
第二章 抗旱
----
第一节 古近代抗旱
----
第二节 当代抗旱
----
第三节 重灾年抗旱
第七篇 基础工作
--
第一章 水文工作
----
第一节 水文测报
----
第二节 整编计算
----
第三节 群众水文工作
--
第二章 勘测规划设计
----
第一节 勘测
----
第二节 规划
----
第三节 设计
--
第三章 科技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试验革新
------
枣强县吉利乡后王寿1队用微咸水灌溉的小麦,亩产达到150公斤
------
枣强县吉利乡后王寿2队的旱地麦,亩产只有30公斤
------
枣强县吉利乡后王寿2队用一眼深井,配3眼浅井,实行咸淡混浇,小麦亩产达到270公斤
----
第三节 机井科研
----
第四节 职工教育
----
第五节 水利学会
第八篇 水利管理
--
第一章 堤防建筑物
----
第一节 古近代堤防
----
第二节 当代堤防
----
第三节 建筑物
--
第二章 机井管理
----
第一节 护井措施
----
第二节 节水措施
----
第三节 节能措施
----
第四节 建立责任制
--
第三章 施工管理
----
第一节 土方施工
----
第二节 建筑物施工
------
1975年千顷洼枢纽东羡穿堤涵洞施工中用人力搬运混凝土预制件
------
河道节制闸施工工地
------
绑扎好的钢筋
------
机械吊装预制件
--
第四章 计划、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五章 综合经营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先进单位简介
第九篇 机构法规
--
第一章 水利机构
----
第一节 常设机构
----
第二节 非常设机构
--
第二章 水利法规
----
第一节 机井建设法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法规
----
第三节 人员物资管理法规
第十篇 人物艺文
--
第一章 治水人物简介
----
第一节 古代人物
------
窦建德
------
刘化龙
------
许东周
------
侯珏
------
陶淑
------
翟慎行
------
吴汝纶
------
张廷湘
----
第二节 现代人物
------
赵兴常
------
庞振南
------
孙树峰
------
孙敬儒
------
张文轩
----
第三节 1963年抗洪英模简介
------
伍竹迪
------
李进贤
------
王满柱
------
王老万父子3人
------
彭景榜
------
王志仁
--
第二章 水利艺文
----
第一节 古代诗歌
----
第二节 碑记序论
----
第三节 歌谣号子
----
第四节 现代文学
后记
附录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