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东城区志

东莞市东城区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概述 东城位于东莞市中部,东邻茶山、寮步两镇,南接大岭山镇,西连莞城、南城 两区,北与石碣镇、石龙镇隔江相望。区境处于广州与深圳经济走廊之间。南距深 圳特区70多公里,西距虎门港25公里,北距广州市50多公里。从广州通往深圳、 香港的公路贯穿东城区境,是东莞与香港往来重要通道。 东城土地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区办事处管辖19个村、3个居民区、2个国营林 场。2002年,东城总人口33.6万,其中户籍人口5.6万,外来暂住人口28万。祖籍 东城的华侨、港澳台同胞6380多人,其中海外侨胞540多人,港澳台同胞5840多 人。境内以汉族为主,与壮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现代化新 东城。 东城政府原所在地岗贝村。2000年3月,东城政府所在地迁到东城新区。东城 新区从1992年起步,经10多年开发建设,而今建成现代化新城区。新城区总面积4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万,其规划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展现现代化城市新姿。新 城区建设分为商业住宅区、行政机关区、科技工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4个部分。 规划为8大功能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商住中心、高新科技工业中心、金 融贸易中心、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东城新区已 建成东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

目录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朝
---- 第二节 清朝
---- 第三节 中华民国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四章 行政村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山地河流
---- 第一节 山地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四季气候
---- 第三节 太阳总辐射量
---- 第四节 气温
---- 第五节 日照
---- 第六节 降水
---- 第七节 湿度
---- 第八节 蒸发量与水分盈亏
---- 第九节 风
---- 第十节 雾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生物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其他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雨雹
---- 第五节 雷电
---- 第六节 冻灾
---- 第七节 地震
---- 第八节 病虫害
---- 第九节 流行病
-- 第六章 物候
第三篇 乡镇建设
-- 第一章 城乡变化
-- 第二章 中心区建设
-- 第三章 街道
---- 第一节 城市主干道
---- 第二节 街道
-- 第四章 规划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城乡规划
---- 第三节 规划设计企业
-- 第五章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排水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供气
-- 第六章 园林绿化道路照明
---- 第一节 园林
---- 第二节 绿化
---- 第三节 道路照明
-- 第七章 公共建筑
-- 第八章 住宅建设
---- 第一节 商住区建设
---- 第二节 私房建设
-- 第九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卫生管理
----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十章 土地利用与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土地利用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十一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企业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
-- 第十二章 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
---- 第一节 旧村改造
---- 第二节 新村建设
--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环境保护
第四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东城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活动
---- 第二节 党委会
---- 第三节 党支部
----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党委中心工作
---- 第六节 纪检监察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农民协会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六节 红卫兵红小兵
---- 第七节 东城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八节 东城商会
-- 第三章 历次政治运动
----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 第三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 第四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五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六节 三大改造运动
---- 第七节 反右倾整风运动
---- 第八节 “大跃进”运动
---- 第九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十节 大鸣大放运动
---- 第十一节 “三反”整风运动
---- 第十二节 政治思想教育运动
---- 第十三节 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 第十四节 “四清”运动
---- 第十五节 打击投机倒把和封建迷信运动
---- 第十六节 “五反”整风运动
---- 第十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九节 路线教育运动
---- 第二十节 落实政策拨乱反正
第五篇 政权
-- 第一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区(乡、公社)人大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区(乡、公社)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第六篇 政法
-- 第一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犯罪侦查
---- 第三节 户政管理
---- 第四节 消防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事商事审判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处理民事案例
第七篇 政务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民政机构
----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三节 优待抚恤
---- 第四节 救灾救济
---- 第五节 扶贫
---- 第六节 老区评划
---- 第七节 社会福利
---- 第八节 婚姻登记
-- 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社会保障
-- 第三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
---- 第一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分布
---- 第二节 落实侨务政策
---- 第三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对家乡建设的贡献
第八篇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
---- 第二节 人民军队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志愿兵役
---- 第二节 义务兵役
-- 第三章 人民武装部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斗争活动
-- 第五章 武装斗争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武装斗争
----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武装斗争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武装斗争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武装斗争
-- 第六章 重大战例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例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例
-- 第七章 侵华日军在东城的暴行
第九篇 经济发展
-- 第一章 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三章 经济收益
-- 第四章 建设投资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居民生活
---- 第三节 农民生活
-- 第六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农业管理
---- 第二节 工企业管理
---- 第三节 商业管理
---- 第四节 事业单位管理
第十篇 农业
-- 第一章 经济制度改革
---- 第一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 农村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
---- 第七节 股份制改革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肥料积制与施用
---- 第三节 农业机具
----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三章 生产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二节 种子改良
---- 第三节 推广新技术
---- 第四节 农作物保护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五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造林
---- 第二节 种果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饲养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七章 渔业
---- 第一节 江河捕捞
---- 第二节 淡水养殖
-- 第八章 三高农业
---- 第一节 规模农业
---- 第二节 立体生态农业
---- 第三节 农业示范区
-- 第九章 土产特产名产
---- 第一节 水果
---- 第二节 蔬菜
---- 第三节 白玉兰
---- 第四节 黄烟
第十一篇 水利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东城水利管理所
---- 第二节 东莞市同沙水库管理处
-- 第二章 水利设施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设施建设
---- 第二节 建国后水利设施建设
-- 第三章 防风防汛防旱
---- 第一节 防汛抢险队伍
---- 第二节 三防工作
-- 第四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水库控制运用与堤坝保护
---- 第二节 河道堤防管理
---- 第三节 渠系整治
---- 第四节 水政执法
第十二篇 工业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
---- 第一节 国营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第三节 民营企业
---- 第五节 “三资”企业
-- 第三章 工业行业
---- 第一节 烟花炮竹业
---- 第二节 食品行业
---- 第三节 机械修造业
---- 第四节 造纸印刷业
---- 第五节 淀粉业
---- 第六节 制糖业
---- 第七节 砖瓦制造业
---- 第八节 针织业
---- 第九节 采石业
---- 第十节 电子工业
-- 第四章 厂房工业园区建设
---- 第一节 厂房建设
---- 第二节 工业园区建设
-- 第五章 企业转制
第十三篇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业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
--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社商业
---- 第三节 合作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三章 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章 商品购销
-- 第五章 粮油管理与购销
---- 第一节 粮油管理
---- 第二节 粮食购销
---- 第三节 食油购销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 第五节 粮油供应
-- 第六章 集市贸易
-- 第七章 商业街建设
-- 第八章 服务业
---- 第一节 旅游
---- 第二节 饮食业旅业
第十四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桥梁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报刊
---- 第三节 通讯
第十五篇 金融
-- 第一章 货币流通
---- 第一节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流通的货币
---- 第二节 建国后流通的货币
-- 第二章 存款
-- 第三章 信贷
-- 第四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机构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五章 国库券
-- 第六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市分行东城支行
---- 第二节 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市分行东城支行
----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市分行东城支行
---- 第四节 东莞市东城农村信用社
第十六篇 财政税务工商管理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建国前的赋税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收
---- 第三节 税务机构与管理
-- 第三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与管理
---- 第三节 商标管理
---- 第四节 广告管理
---- 第五节 市场建设与管理
第十七篇 文化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歌谣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