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正阳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96年10月
目录
封面
正阳县志
图片
--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邵文杰题词
--
正阳县行政区划图
--
县城鸟瞰
--
1、1991年10月省委书记侯宗宾视察正阳农业
--
2、县委办公楼
--
3、1992年8月省长李长春视察正阳皮件厂
--
4、县政府办公楼
--
1、正阳宾馆
--
2、县工行营业楼
--
3、居民小区
--
4、正阳影院
--
5、吕河乡敬老院
--
1、化工总厂一角
--
2、全国稀土复合肥工程试点现场会
--
3、麻纺厂生产车间一角
--
4、车辆厂产品——犁子
--
5、车辆厂产品——播种机
--
1、钢铁厂产品——灰生铁
--
2、球铁厂产品——球墨铸铁
--
3、皮件厂产品——公文包
--
4、酒厂产品
--
5、食品厂产品
--
1、吕河乡编织厂广品——藤椅
--
2、汝河大桥(汝南埠)
--
3、乡间公路
--
4、王勿桥乡醋厂卢品——伏陈醋
--
5、淮河晨景
--
1、万亩水稻
--
2、万亩花生
--
3、花生
--
4、金色麦浪
--
5、油菜
--
1、黄麻
--
2、大豆
--
3、陡沟生姜
--
4、国家大豆专家顾问组对“中豆20”进行田间鉴定
--
5、西瓜
--
1、种猪——大约克、杜洛克
--
2、外贸猪厂(全国优秀养猪企业)
--
3、正阳三黄鸡
--
4、冷冻厂屠宰车间一角
--
1、11万伏变电站
--
2、5000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
3、钟鼓楼市场
--
4、县建公司办公楼
--
5、电视差转台
--
6、正阳大厦
--
7、工业品市场
--
8、琼林大酒店
--
1、二高教学楼
--
2、县幼儿园
--
3、人民医院专家会诊
--
4、花生集团公司办公楼
--
5、聋哑学校
--
6、米业集团公司办公楼
--
7、中泰合资——河南振泰畜牧饲料有限公司
--
8、一高学生做实验
--
9、三小逸夫教学楼
--
1、袁家大院
--
2、黄叔度墓
--
3、民间文艺——旱船
--
4、汉代人面画像镜
--
5、唐代云纹镜
--
6、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时的浮桥
--
7、商代青铜鼎
--
8、国家二级文物汉代玉夹猪
--
9、剪纸——老寿星(张会议)
--
10、书法——(庞增智)
--
11、县工艺厂制品——麦草人物画
--
12、绘画——中堂(曾艺民)
--
《正阳县志》初稿评审会全体成员
--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及第六届编纂委员会成员
--
县部分党政领导
--
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成员
--
正阳县城区图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大事记
第二编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区划变化
----
第二节 乡镇概况
--
第三章 县城
----
第一节 旧县城
----
第二节 新县城
第三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霜期
----
第四节 风向 风力
----
第五节 降水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类型
----
第二节 土壤肥力
----
第三节 土壤障碍因素
--
第五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药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虫灾
----
第五节 其它灾害
第四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变化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性别
----
第二节 年龄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职业
----
第五节 民族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职能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节育实施
--
第四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第五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正阳县党部
----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正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及民主革命时期的活动
----
第二节 解放后党的组织系统
----
第三节 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建国后党的重大活动
----
第五节 组织工作
----
第六节 宣传教育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农民团体
----
第三节 青年团体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
第五节 其它团体
第六编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附:民国时期民意机关、县参议会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县衙、县署、县政府
------
附:日伪政权 日军暴行
----
第二节 人民政府
--
第三章 政协
----
第一节 首届政治协商会议
----
第二节 政协主要工作
第七编 政务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支前 拥军
----
第二节 优待 抚恤
----
第三节 烈士褒扬
----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五节 救济 福利
----
第六节 婚姻登记
--
第二章 信访
----
第一节 信访机构
--
第三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工资
----
第三节 劳保 福利
--
第四章 人事
----
第二节 教育管理
----
第三节 干部离退
第八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口管理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五节 拘留所 监狱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教育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律师
第九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建制
----
第一节 清朝军事建制
----
第二节 民国军事建制
----
第三节 建国后军事建制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清朝时期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附:县城沦陷期间日、伪军情况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抽丁
----
第三节 志愿兵
----
第四节 义务兵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活动
--
第五章 战事
第十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
----
第三节 农民集体所有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地面积
----
第二节 农业区划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农作物
----
第五节 农业技术
--
第三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机具演变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种类
----
第二节 育苗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护林
--
第五章 渔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养殖
----
第三节 捕捞
--
第六章 饲养业
----
第一节 畜禽
----
第二节 饲草 饲料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七章 土特产
--
第八章 气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测报 预报
----
第三节 农业气象
----
第四节 科研成果
第十一编 水利
--
第一章 防洪除涝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第二节 沟洫开挖
----
第三节 桥涵建设
--
第二章 灌溉
----
第一节 水库
----
第二节 机电灌站
----
第三节 塘堰坝
----
第四节 井泉灌溉
----
第五节 自流灌溉
--
第三章 工具改革
----
第一节 施工机具
----
第二节 打井机具
----
第三节 灌溉机具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施工管理
第十二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机械
----
第三节 建材
----
第四节 化学
----
第五节 纺织服装
----
第六节 印刷
----
第七节 食品
----
第八节 皮革
----
第九节 其它工业
--
第二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第十三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道路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养护
----
第四节 桥梁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陆运
----
第二节 水运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运输管理
----
第二节 安全管理
----
第三节 路政管理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局所网点
----
第二节 邮递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第十四编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城垣
----
第二节 街道
----
第三节 供水 排水
----
第四节 环境卫生
----
第五节 绿化
--
第二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街道
----
第二节 供水 排水
----
第三节 农村住房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四章 建筑施工
----
第一节 工程队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三节 施工设备
----
第四节 建筑工程
------
附:袁氏庄园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第二节 治理
第十五编 贸易
--
第一章 市场
----
第一节 集镇
----
第二节 网点
----
第三节 商品购销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三章 行业
----
第一节 粮油
----
第二节 食品
----
第三节 百货
----
第四节 纺织
----
第五节 五金交电
----
第六节 金属材料
----
第七节 石油
----
第八节 煤炭
----
第九节 医药
----
第十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十一节 日用杂品
----
第十二节 饮食服务
----
第十三节 废旧物资收购
--
第四章 出口商品
----
第一节 经营商品种类
----
第二节 主要出口商品
第十六编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节 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种
----
第二节 征收
----
第三节 管理
------
附:民国时期苛捐杂税
第十七编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
第二节 银行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币制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流通
--
第三章 存款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工业贷款
----
第二节 农业贷款
----
第三节 商业贷款
----
第四节 基建贷款与拨款
----
第五节 乡镇企业贷款
----
第六节 信用社贷款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险种
----
第二节 理赔
--
第六章 代理业务
----
第一节 公债
----
第二节 国库券
------
附:高利贷
第十八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二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四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五节 商标管理
----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政策
----
第二节 主要商品价格
----
第三节 物价监督
--
第四章 计量
----
第一节 计量器具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五章 统计
--
第六章 审计
第十九编 教育
--
第一章 科举制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义学
----
第三节 书院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学前班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公立小学
----
第二节 民办小学
----
第三节 私立小学
----
第四节 教会小学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私立中学
----
第二节 公立中学
----
第三节 民办中学
--
第五章 师范教育
--
第六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职业学校
----
第二节 卫生学校
----
第三节 农业中学
--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
----
第二节 文化补习
----
第三节 函授教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五节 劳动大学
--
第八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待遇
--
第九章 教育设施
----
第一节 校舍 校具
----
第二节 图书仪器
--
第十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国家投资
----
第二节 社会集资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编 科技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技团体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普活动
----
第二节 科技服务
----
第三节 科技管理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医疗卫生
第二十一编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艺
----
第一节 地方戏剧
----
第二节 地方曲艺
----
第三节 民歌 民乐 舞蹈
----
第四节 其它
--
第二章 文艺团体
----
第一节 戏剧班团
----
第二节 曲艺团、队
----
第三节 学会 协会
--
第三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创作队伍
----
第二节 辅导
----
第三节 书法 绘画 摄影
--
第四章 电影
----
第一节 影片放映
----
第二节 电影管理
--
第五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录像
--
第六章 图书发行与借阅
----
第一节 书店
----
第二节 图书馆、室
--
第七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收集
----
第二节 档案利用
--
第八章 史志编纂
----
第一节 县志编纂
----
第二节 党史征编
----
第三节 地名志编纂
--
第十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建筑
----
第三节 古墓葬
----
第四节 纪念地 纪念物
----
第五节 馆藏文物
----
第六节 文物管理
第二十二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单位
----
第二节 医疗技术
----
第三节 重大医事活动
----
第四节 经费与设备
----
第五节 名医
--
第三章 药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药品检验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接生
----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体育比赛
第二十三编 方言 习俗 宗教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语
--
第二章 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婚嫁
----
第三节 寿诞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其他习俗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天主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二十四编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城镇居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
第二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建国前农民生活
----
第二节 建国后农民生活
第二十五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张凤林
----
肖文信
----
田奉先
----
刘子清
----
孙崇荣
----
胡成业
----
孔繁立
----
闵兰俊
----
熊克敏
----
刘凤勇
----
程克廉
----
许廷儒
----
乔德书
----
李德华
----
武志民
----
米效文
----
龚善典
----
熊庆祥
----
张崇阿
----
袁乃宽
----
袁家驹
----
高振汉
--
第二章 人物表
----
一、革命烈士
----
二、中共地、师级党政军干部
----
三、红军战士
----
四、高级知识分子
----
五、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
六、国民党专、师级军政人员
附录
--
一、重要文件
--
二、文告
--
三、歌谣
--
四、考证资料
--
五、杂录
1986年至1994年大事记
编后记
提供资料单位
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正阳县志》审稿领导小组
《正阳县志》审批单位
正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