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教育、教育行政工作等。
内容时限:
1902-1985
出版时间:
1987年07月
目录
封面
新兴县教育志
版权页
目 录
题 词
--
原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杨子江同志题词
--
广东省地方志编委副主任黄勋拔同志题词
--
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古籍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陈
--
暨南大学历史系古籍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地方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饶展雄同志题词
--
新兴县县委书记杜鉴波同志题词
序 言
凡 例
照 片
--
新兴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奖状
--
新兴县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先进单位奖旗
--
新兴县师生荣获的部分奖章、证书
--
中顾委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中夷(中)、肇庆地委秘书长叶叶(右)、新兴县县委书记杜鉴波(左)视察集成
--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杨子江视察新兴一中
--
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中)视察新兴一市
--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国贤参观耀华学校在题词
--
肇庆地区教育处处长周润宏视察船岗小学与学校领导人座谈
--
全国人大部分港澳教育界代表到新兴一中视察,参观实验室
--
新兴县委书记杜鉴波在肇庆地区高中学校长会议上作总结发言。地区教育处周润宏(右),新兴县教育局长郭定禧
--
新兴县县长黎湛彬(右)参加县函授师专毕业典礼
--
新兴县副县长周冰容在县实现“一无两有”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
--
新兴县教育局办公大楼
--
新兴一中科学馆大楼
--
县教师进修学校门口
--
县农业中学教学楼
--
集成中学校门口
--
城关镇中心小学球场及教学楼
--
城关镇第一幼儿园教学楼
--
天堂连唐梁景云学校门口
--
特级教师潘歧瑞在讲课
--
省优秀班主任蔡慕华与学生话
--
新兴一中物理课外实验小组在做实验
--
命名新兴一中为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证书
--
新兴一中篮球队在训练
--
命名西街小学为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证书
--
西街小学武术训练的一角
--
城关第一、二幼儿园小提琴表演齐奏
--
县城少儿艺术花会合唱队表演
--
中学生歌咏比赛
--
蚕岗中学专业教师在柑桔园给学生栽培技术课
--
县农业中学饲养的良种鸭“樱桃谷”
--
水台中学勤工俭学养猪厂的一角
--
上沙区社圩小学五金加工厂的一角
--
各界人士参观香港同胞欧启耀捐建的耀华学校
--
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港澳同胞欧启耀、梁仲伟、莫健在耀华学校落成时合照
--
编写组成员合照
新兴县学校分布图
第一章 大事记
第二章 概述
第三章 教育行政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教育系统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章 私塾书院社学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书院社学
第五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
第二节 幼儿园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幼儿园选介
第六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小学的兴办和发展
--
第二节 小学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小学的学制与课程教材
--
第四节 小学选介
第七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学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学计划与课程教材
--
第四节 各中学简介
第八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与函授站
--
第二节 各中等技术学校简介
第九章 成人业余教育
--
第一节 成人教育的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
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四节 电视大学
--
第五节 职工及干部学习班
第十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的任用、地位与待遇
--
第二节 教师的培训
--
第三节 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
第四节 教育工会
第十一章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宗旨与实施方针
--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方针的贯彻
----
一 党的教育方针
----
二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三 体育工作和卫生保健工作
----
四 教学与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
------
2.教研室
------
3.电教站
----
五 普及小学教育
----
六 勤工俭学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与捐资兴学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捐资兴学
第十三章 杂记
--
第一节 人物志
----
刘国钧
----
顾锦泮
----
叶(纟并)兴
----
叶廷辉
----
吴树勋
----
顾季焕
----
张云翘
----
陈者椿
----
张作楫
--
第二节 建国前师生民主革命斗争
--
第三节 过境学校
----
附1 : 1986年新兴县教育大事记
----
附2 :新兴县荣获满25年教龄《荣誉证》的教师名单(1986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
编后
编纂小组名单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