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立足当代、以今为主的精神,存真求实,客观地反映泗阳治水史实,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的专业志书。
一、全志记述年代上限不定,因事而异,根据资料尽量追溯;下限止于2005年。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目录
封面
泗阳县水利志
《泗阳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
曾任《泗阳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
曾任《泗阳县水利志》编纂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
初期曾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员
祝贺泗阳县第一部“水利志”出版
图片
--
穿境而过的京杭运河
--
黄河故道漫地
--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置词
--
洪泽湖
--
淮沭河护堤林
--
总六塘河
--
小刘河新貌
--
黄河故道
--
明代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自嘉靖末到万历年间四任总理河道,“(苔)清刷黄”说的首偶和实施者
--
泗阳水利枢纽
--
泗阳抽水一站
--
捆阳抽水二站
--
中运河泗阳节制闸
--
中运河泗阳船闸
--
淮柴河水利枢纽
--
大润河闸
--
淮泗河挡洪闸
--
颜倪河闸,站联合工程
--
废黄河大兴漫水闸
--
京杭运河泗阳二桥
--
成子河二里桥
--
淮沭河交通生产桥
--
中运河西门渠首闸
--
新华电灌站
--
竹络坝干渠输水明渠
--
六塘河程道渡槽
--
城厢田家洼样板田
--
爱园节水示范园
--
爱园节水示范园内葡萄园
--
防渗渠道
--
建设后的县城小西湖
--
泗塘河风光带
--
治理后的南包河
--
整治后的中包河
--
潮水河新貌
--
2003年抗洪抢险
--
洪泽湖挡洪堤黄圩段混凝土护坡
--
水利大楼前宣传水法
--
洋河美人泉
--
穿城街西古井
--
黄(嘴)古银杏树
--
潮水王陵遗址出土的玉器、漆器、陶器
--
泗阳县地图
--
泗阳县水利图2000年
--
泗阳县水利图2005年
--
泗阳县城区水系图
--
泗阳县土壤图1985年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地质地貌
--
第四节 气象水文
--
第五节 土壤植被
--
第六节 河湖水系
--
第七节 水资源
第二章 河湖及其治理
--
第一节 流域性河湖及其治理
--
第二节 区城性河道(市、县际河道)及其治理
--
第三节 县内沟河及其治理
--
第四节 灌溉河渠及其整治
--
第五节 境外河湖工程施工
第三章 除涝
--
第一节 排水水系调整
--
第二节 梯级河网化建设
--
第三节 改制除涝
第四章 灌溉与供调水
--
第一节 灌区建设与改造
--
第二节 井灌建设
--
第三节 节水型灌溉工程建设
--
第四节 农村安全供水工程建设
--
第五节 调水工程
第五章 水工建筑物
--
第一节 水闸
--
第二节 涵洞
--
第三节 渡槽
--
第四节 机电灌排站
--
第五节 桥梁
--
第六节 跌水
第六章 农田水利建设
--
第一节 平原坡地治理
--
第二节 洼地圩区治理
--
第三节 废黄河高亢滩地治理
--
第四节 土壤改良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六节 中低产田改造
--
第七节 边际农田水利
第七章 城市水务
--
第一节 城区排水河沟治理
--
第二节 城区供水
--
第三节 水污染治理
第八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工程管理
--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物资供应与管理
第九章 防汛防旱
--
第一节 水旱灾害
--
第二节 防汛防旱机构
--
第三节 物资储备
--
第四节 河湖清障
--
第五节 水情调度
--
第六节 防洪滞洪工程
--
第七节 防汛防旱抗灾纪实
第十章 水利规划设计
--
第一节 古代规划设计
--
第二节 近代规划设计
--
第三节 现代规划设计
--
第四节 重要规划设计
第十一章 水利经济
--
第一节 水利投资
--
第二节 规费征收
--
第三节 水利综合经营
--
第四节 招商引资
第十二章 水利科技教育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水利科研
--
第三节 水利教育
--
第四节 水利学会
第十三章 水政
--
第一节 水利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水利执法
--
第三节 水利改革
第十四章 水利人文
--
第一节 治水人物
--
第二节 水文化
附录
--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
中国古代水利专家、治水名人
--
中国古代水利专著、名著
--
水利常用、专用名词
--
江苏省各县征工浚河规程
--
江苏省各县修筑圩堤暂行办法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摘录)
附图
《泗阳县水利志》初稿评审委员会名单
《泗阳县水利志》评审(复审)委员会名单
--
《泗阳县水利志》终审评委意见表
后记
内容提要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