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宗旨
一、《余杭环境保护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记述杭州市余杭区生态
与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现状,使之起到“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
地域
二、志不越境。记述地域范围主要以现境为主,少数内容因追溯源流、叙述因
果或事件不可分割等原因,适当兼及旧境之内、现境之外的事项,并随文注释记述
地域之今属。
时限
三、上限因事而异,追溯事物之开端,下迄2012年,大事记延至2013年。主
要记述余杭改革开放以来之人物、事件,以展现余杭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
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体例
四、继承传统志书体例,并力求创新。采用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其体裁为述、
记、志、图、表、录、释等。以志体为主,各体兼备。
五、横排门类,纵述发展,通典不录,述而不论。志首冠概述、大事记,按自
然环境、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治理、总量控制、环境监测、生态建设、环保
科研、宣传教育等设章,志末安排索引。个别节、目为显特色及过程而未严格横排
纵述。
六、使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力求准确、简明。文字、数字、计量等按国家
有关规定统一规范书写。记述土地面积个别事项时,仍沿用旧制“亩”为单位,同
时括注换算后的法定计量单位。
七、图体包括地图、示意图、照片,注重典型,与内容相符,力求图文并茂。
表格设计科学、规范。
纪年
八、公元纪年,历史时代按中国传统历史纪年,事件一般以年、月记事,重大
事件至日。历史时代用汉字书写,公历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九、世纪、年代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凡不注明世纪之年代,均指20世纪。
人物
十、人物以事系人,人随事出。选录原则注重政绩、著述、社会贡献。先进人
物须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科技人员须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领导名录系副
局级及以上职务者。
资料
十一、文字、图片内容主要源自余杭区环境保护局的档案和资料,部分资料来
自当事人或知情人回忆、记录,均经考证后入志。统计数据以统计部门资料为准;
统计所缺,酌采工作部门统计数据。
个例
十二、为完整反映余杭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貌,首章设“自然环境”,较
详细记述余杭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物及环境敏感性评价等内容。
十三、对有关环境保护术语加必要注释,以便读者阅读。
十四、环保联动机制、“网格化管理”模式、环保约谈制度、延伸告知执法等系
余杭创新执法机制,均一一记述,以明余杭地方特色。
十五、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体现余杭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
内容时限:
-2012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余杭环境保护志》编委会
图片
序一
序二
序三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第二节 水文
----
一、水资源
----
二、地表水
----
三、水文特征
----
四、地下水
--
第三节 土壤
----
一、土壤的组合
----
二、组合类型
----
三、土壤分类及分布
----
四、土地利用
--
第四节 气侯
----
一、气候特征及分配
----
二、日照
----
三、气温
----
四、降水
----
五、风
--
第五节 生物
----
一、动物
----
二、植物
----
三、微生物
----
四、生物多样性及受胁现状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三、风灾
----
四、雹灾
----
五、地质灾害
--
第七节 环境敏感性
----
一、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
二、酸雨敏感性
----
三、水环境污染敏感性
----
四、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
五、生态环境敏感性
----
六、生态服务功能
第二章 环境质量
--
第一节 水体环境质量
----
一、地表水质量
----
二、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
----
三、地下水质量
----
四、制约因素
--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
----
一、大气质量
----
二、酸雨
----
三、其他污染
--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
一、道路交通噪声
--
二、功能区定点噪声
--
三、区域环境噪声
--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
----
一、环境质量
----
二、质量评估
--
第五节 辐射环境质量
----
一、天然辐射
----
二、境内辐射源
第三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机构沿革
----
二、机构负责人
----
三、机构职责
----
四、机构人员编制
--
第二节 规划编制
----
一、综合性规划
----
二、专项性规划
----
三、杭州市有关(余杭)规划
----
四、规划实施保障
--
第三节 建设项目管理
----
一、“三同时”制度
----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四节 污染源监管
----
一、限期治理
----
二、排污收费
----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四、“一控双达标”工作
--
第五节 环境执法
----
一、违法行为查处
----
二、行政处罚案例
----
三、创新执法手段
----
四、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六节 应急管理
----
一、应急预案编制
----
二、应急物资储备
----
三、应急演练
----
四、应急处理
--
第七节 环境信访
----
一、受理与调处
----
二、信访管理
----
三、典型信访案件
--
第八节 档案
----
一、收集与整理
----
二、保管与利用
第四章 环境治理
--
第一节 水环境治理
----
一、工业污染源治理
----
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
三、河道和小流域治理
----
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
五、饮用水源保护
----
六、交接断面水质考核
--
第二节 大气环境治理
----
一、工业废气治理
----
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
三、氟污染治理
----
四、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
--
第三节 声环境治理
----
一、噪声源及特征
----
二、噪声污染治理
--
第四节 固体废物治理
----
一、固体废物污染
----
二、固体废物治理
--
第五节 其他污染源治理
----
一、辐射污染防治
----
二、危险化学品监管
--
第六节 重点污染整治
----
一、重点区域污染整治
----
二、重点流域污染整治
----
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
----
四、重点生态整治工程
第五章 总量控制
--
第一节 主要污染物减排
----
一、减排措施
----
二、减排成效
--
第二节 统计普查
----
一、环境统计
----
二、污染源普查
--
第二节 排污许可证制度
----
一、排污管理
----
二、许可证发放
----
三、排污权交易
第六章 环境监测
--
第一节 监测内容
----
一、水环境监测
----
二、大气环境监测
----
三、声环境监测
----
四、土壤监测
----
五、蚕桑区监测
----
六、辐射环境监测
--
第二节 监测技术
----
一、自动监测网络
----
二、计量认证
----
三、质量保证
----
四、仪器设备
--
第三节 监测服务
----
一、例行监测
----
二、专项服务
第七章 生态建设
--
第一节 生态建设规划
----
一、规划制订
----
二、规划内容
----
三、规划实施
--
第二节 生态建设项目
----
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二、生态区建设
----
三、生态村镇建设
----
四、“多绿”工程建设
--
第三节 生态经济建设
----
一、生态农业
----
二、生态工业
----
三、生态旅游
第八章 环保科研
--
第一节 科学研究
----
一、机构与团体
----
二、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环保产业
----
一、产业概况
----
二、生产经营状况
--
专题:2011年余杭区环保产业调查报告(节选)
第九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环境宣传
----
一、环境主题宣传
----
二、媒体环保宣传
--
第二节 环境教育
----
一、职工思想和业务教育
----
二、企业环保培训教育
----
三、中小学生环境教育
附录
--
一、文件选
--
二、名录
--
三、荣誉录
--
四、报道选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