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现存的历史资料和有关档案去伪存真,力求实事求是地记述围场土地和土地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2001年01月
目录
封面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志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土地管理局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志》撰稿、图表绘制、摄影人员合影
--
在县人民代表大会文艺晚会上向《土地管理法》知识竞赛获奖者颁奖
--
四合永镇营字村在伊逊河坝内河滩开发稻田l200亩
--
腰站乡腰站村开发稻田1000余亩
--
中华民国财政部印制的土地执照及新中国热河省人民政府验发的契纸
--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宅基买卖契约及热河省人民政府验发的契纸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自然条件
----
一、地质地貌
----
二、水文条件
----
三、气候要素
----
四、土壤类型
----
五、植被概况
----
六、野生动物种类
----
七、矿产资源
----
八、景观资源
----
九、自然灾害
--
第二节 土地资源概况
----
一、土地利用现状
----
二、土地资源评价与潜力
第二章 土地所有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一、木兰围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二、放垦后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三、放垦后的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
一、实行减租减息
----
二、第一批土改
----
三、第二批土改
--
第三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
一、集体土地所有制
----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 土地使用制
--
第一节 封建社会土地使用制
----
一、封建国有土地使用制
----
二、私有土地使用制
--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时期的使用制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土地使用制
----
一、集体土地使用制
----
二、国有土地使用制
--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改革
----
一、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
----
二、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
三、土地使用权出让及转让的地产市场管理
第四章 地价地税及收费
--
第一节 土地价格
----
一、土地买卖
----
二、土地抵押
----
三、土地租佃
----
四、土地征用
--
第二节 土地赋税
----
一、清代的田赋
----
二、民国时期的田赋
----
三、新中国的土地税
--
第三节 《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行政性收费
----
一、土地管理费
----
二、土地使用费
----
三、土地登记费
--
第四节 土地事业性收费
----
一、土地开发金
----
二、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转让增值费
----
三、土地评估费
第五章 地籍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调查
----
一、历史上的土地调查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
四、土壤调查
--
第二节 土地登记与统计
----
一、土地登记
----
二、土地统计
--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估价
----
一、历史上的土地分等定级
----
二、土地统管后的土地定级估价
--
第四节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
一、县内土地权属争议
----
二、县级边界土地权属争议
第六章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一节 国家建设用地
--
第二节 乡镇村建设用地
----
一、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
二、农村建房用地
--
第三节 建设用地的定额计划管理
第七章 土地开发与利用
--
第一节 木兰围场的土地放垦
----
一、第一次放垦围荒
----
二、腾围与反腾围斗争
----
三、第二次放垦围荒
----
四、第三次全面售放
--
第二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
----
一、砍伐树木输出木材
----
二、毁林毁草进行农耕
----
三、掠夺式生产经营
----
四、日伪统治时期的土地开发
----
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开发利用
----
一、国有土地的开发利用
----
二、60年代初大开“小片荒”
----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土地开发
----
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
五、畜牧现代化草原建设
--
第四节 《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土地开发与复垦
----
一、开发荒滩扩种水稻
----
二、农村庭院的开发利用
----
三、引进资金开发土地
----
四、土地复垦
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
--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
----
一、70年代山区建设规划
----
二、80年代全县农业综合区划
----
三、199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二节 土地保护
----
一、基本农田保护
----
二、专项用地保护
----
三、土地保护措施
第九章 土地法规与土地监察
--
第一节 土地法规与执法检查
----
一、制定民族自治县土地法规
----
二、土地执法检查
--
第二节 土地监察
----
一、历史上的土地清丈
----
二、解放后的土地复查和清查
----
三、土地统管后的土地监督检查
第十章 土地科技与宣传
--
第一节 土地面积测计
----
一、土地面积测计工具及方法的演进
----
二、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
三、土地面积丈量速算法
--
第二节 土地图幅图册
----
一、围场县行政区划图
----
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附图
----
三、围场县地名资料汇编附图
----
四、围场县农业区划图册
----
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成果
----
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成果
--
第三节 土地科技成果
----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
二、土地定级估价应用科学成果
----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技成果
--
第四节 土地著述篇目简介
----
一、木兰围场疆域考
----
二、木兰围场开围纪略
----
三、木兰围场开围始末
----
四、木兰围场的形成与自然保护作用
----
五、围场的野生植物资源及其利用价值
----
六、木兰围场的生态变迁
----
七、从围场的变迁看森林在山区生态结构中的地位
----
八、鼢鼠对坝上草地的危害及捕捉方法
----
十、围场域内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浅析
----
十一、对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中的几点看法
----
十二、涝洼地改造的体会
----
十三、生态平衡在围场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十四、论生态经济中的观念更新
----
十五、论围场县生态建设及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
十六、论水土保持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
十七、坝上草原“星罗棋布”式林牧场设想
----
十八、北大荒之歌
--
第五节 土地宣传
----
一、土改前后的宣传
----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宣传
----
三、《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宣传
第十一章 土地文化与民俗
--
第一节 土地民谚与俗语
----
一、民谚
----
二、俗语
--
第二节 土地民谣
--
第三节 土地地名
----
一、起源于土地的民族语地名
----
二、起源于开围垦荒的地名
----
三、直接起源于土地的地名
--
第四节 木兰围场放垦名词
----
一、旗地
----
二、兵租地
----
三、兵地
----
四、官地
----
五、入官地
----
六、汛地
----
七、放垦地
----
八、越垦地
----
九、私垦地
----
十、承领荒地
----
十一、余地
----
十二、当契地
----
十三、处女地
----
十四、佃民
----
十五、奸佃
----
十六、腾围
----
十七、反腾围
----
十八、押荒银
----
十九、升课
----
二十、帮耕
--
第五节 土地民俗
----
一、村头土地庙
----
二、供奉天地爷
----
三、开犁祭土
----
四、祭敖包
第十二章 土地管理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清代土地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土地管理机构
--
第三节 新中国的土地管理机构
----
一、1949-1986年的土地管理
----
二、成立县土地统一管理机构
----
三、县土地管理局内部机构建设及规章制度
--
第四节 土地档案管理
--
第五节 新中国土地管理队伍
----
一、全县土地管理队伍的构成
----
二、土地管理队伍建设
附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