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总体框架:《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为行业性研究所专志,根据志书的基本属性和地震研究所的特点,采用篇、章、节三个层次的总体框架结构,将志书分为:机构、科学研究、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研制、科技成果、教育与管理、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人物简介共7篇,19章,72节,并根据需要在部分节内分为若干个一级条目,另附大事记、附录和图片。通过正文、图、表、大事记、附录多层次多角度的记述以期达到不缺主项,使历史事件全面系统的实貌实现。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目录
封面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
图片
--
1993年9月湖北省副省长韩南鹏(右二)会见方樟顺局长(左二)并与研究所领导亲切交谈
--
1998年6月湖北省副省长王少阶(左三)、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葛治洲(右二)在地震研究所检查工作
--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一瑞昌地震,湖北省副省长周坚卫(左三)在黄梅视察地震灾情
--
1986年地震研究所20余人参加中国地震工作二十年学术交流与表彰大会,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南海接见会议
--
199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代表(蔡惟鑫为代表之一)
--
199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出席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的代表合影(傅辉清为代表之一)
--
199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颁奖大会的代表合影(蔡亚先为代表之一)
--
1999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左一)为傅辉清颁发国家发明奖证书
--
200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大会的代表合影(蔡亚先为代表之一)
--
1999年7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后排左一)为谢广林颁发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奖
--
1986年5月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台长、IUGG秘书长梅尔基奥尔(前排左三)访问地震研究所时在黄石固体潮
--
1986年8月比利时王储菲利普阁下(前排左一)访问地震研究所
--
1984年10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德国汉诺威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重力专家托尔格教授(左三)访
--
1986年11月保加利亚维尼迪科夫教授(左四)访问地震研究所
--
1988年9月德国汉诺威大学托尔格教授(左一)和西伯教授(右一)在云南滇西地震试验场检查中德合作项目
--
1985年10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志知龙一(左一)、纬度观测所中井新二教授(左二)在庐山重力基线场执行中
--
1992年11月美国国家海洋与气象总局W.Fischer博士(左二)访问地震研究所
--
1992年11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艾伦(C.R.Allen)教授访问地震研究所
--
1999年11月国际固体潮委员会主席、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竹本修三(左二)参观武汉地磁台
--
加拿大重力专家Smilie教授(左二)访问地震研究所
--
2001年6月美国NASA官员、ILRS中心局主席Mike Pearlman博士访问地震研究所
--
2004年9月德国汉诺威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J.Muller教授(前排左二)、L.Timmen博士
--
2004年3月比利时范·隆贝克博士(右二)访问地震研究所并签署2005~2007年继续合作协议
--
2004年7月西班牙R. Vieira教授(前左三)、V.Arana教授(前右二)、E.J.Vele
--
2005年9月俄罗斯Sibgatulin.Victor博士(右一)、Lobatskaya.Raisa
--
2003年11月伊朗能源部副部长萨伊德(右五)率水电投资与水电技术科学家代表团访问湖北省时,辜胜祖副
--
2005年11月美籍华人、美国地质调查局终身教授金继字先生(前排左二)访问地震研究所
--
1988年中美在武汉联合召开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中方负责人赖锡安(右一)在会上致开幕词
--
1989年10月由地震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地震预测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中方负责人吴翼麟(右一)、赖
--
2001年10月地学减灾及工程安全性动态形变监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国际培训班学员合影
--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现场考察
--
湖北咸丰1856年大路坝地震遗址考察
--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址考察
--
张世照、李树德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在南极长城站留影
--
DZY-2型海洋重力仪执行南大洋重力测量任务
--
地震研究所GPS小组参加首次南海岛礁GPS测量
--
青藏高原上GPS地形变观测
--
用JCY-3型激光测距仪进行海上雷达基线测量
--
用JCY-2型激光测距仪进行水库大坝形变测量
--
在地震研究所实验室内进行光弹试验
--
形变台网技术管理
--
三峡围堰爆破强震观测
--
王大珩院士参加重力基线场鉴定会,与到会代表讨论研制绝对重力仪的有关问题
--
王琪的论文在美国《Science》上发表
--
野外重力测量
--
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在野外观测
--
院士论坛——天文、大地测量学研讨会在地震研究所召开
--
院士们参观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
--
ISO 2000质量管理体系论证
--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前兆形变仪器安装维护培训班在地震研究所举行
--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张晓敏经理等一行4人与地震研究所科技人员就“十一五”民用重力测量卫星计划、地震
--
教育工作会议
--
语言培训
--
博士生入学复试
--
研究生开题答辩
--
马瑾院士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
硕士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李鹏签发嘉奖令
--
湖北省人民政府嘉奖令
--
JSJ综合检验仪获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
1991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国防要闻报道卢森堡向中国专家高文学、蔡惟鑫授勋
--
1997年李瑞浩被聘为纽约科学院院士
--
1998年李瑞浩被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评选为20世纪2000名卓越科学家
--
1990年李瑞浩任“全球大地动力学计划”组委会成员
--
罗清泉省长向贺玉方颁发参事证书
--
资质证书
--
横渡万里长江
--
迎春长跑
--
工余小憩
--
植树劳动
--
离休干部春游
--
震宛合唱团
--
阳台小景
--
职工画展
--
门球比赛
--
假日郊游
题词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题词
--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题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编委会名单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机构设置(2005)
序
前言
体例
目录
第一篇 机构
--
概述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第一节 隶属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1950年)
----
第二节 隶属中国科学院(1950~1970年)
------
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1950—1957年)
------
二、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室(1957~1959年)
------
三、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1959~1961年)
------
四、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61.11~1970.3)
----
第三节 隶属中国地震局(1970年~)
------
一、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1970.4~1978.4)
------
二、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5~1979.4)
------
三、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1979.4~1998.4)
------
四、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1998.4~)
--
第二章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领导组成及内设机构(1979~2005年)
----
第一节 领导组成
------
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领导组成
------
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领导组成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一、科研机构、任务及主要负责人
------
二、科研机构沿革示意图(1979~2005.12)
----
第三节 行政机构
------
一、行政机构名称、任务
------
二、行政(处级)干部名录
------
三、行政机构沿革示意图( 1979~2005.12)
----
第四节 学术机构
------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二、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
------
三、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
------
四、学位评定委员会
----
第五节 二级事业机构
------
一、学术刊物编辑部
------
二、地震文献信息中心
------
三、地震监测预报中心
------
四、后勤服务中心
----
第六节 科技开发
------
一、科技开发管理机构
------
二、科技开发公司
----
第七节 经济实体
------
一、武汉北斗现代测绘技术公司
------
二、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
------
三、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
------
四、武汉科衡地震仪器厂
第二篇 科学研究
--
概述
--
第三章 隶属中国科学院时期的科学研究(1950~1970年)
----
第一节 地球形状及大地重力学研究
------
一、建立我国重力基本网和一等重力网
------
二、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布设和计算方法研究
------
三、利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形状,承担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有关科研项目
----
第二节 大地测量与实用天文学研究
------
一、承担工程部门提出的大地测量任务
------
二、国家天文、大地控制网布设及平差方法研究
------
三、测量误差理论研究
------
四、青藏地区特殊测量方法研究
------
五、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
六、天文测量及武昌时辰站建设
----
第三节 航空摄影测量及航测成图方法的研究
------
一、航测立体自动测图研究
------
二、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研究
------
三、大比例尺测图方法研究
------
四、地面摄影测量方法研究
----
第四节 地图制图研究与应用
------
一、湖北省1:50万挂图的编制
------
二、《湖北省地图集》的编制
------
三、专题制图
----
第五节 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
一、地下铁道测量技术的研究
------
二、水库区地壳运动与变形监测
----
第六节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一、为农业服务
------
二、为三线建设服务
----
第七节 测量仪器研制
------
一、CG-1型垂线观测仪
------
二、地形气压测高仪
------
三、CWG-1O型无线电测高仪
------
四、CWCH-10B型无线电定位仪
------
五、电子对钟计数器
----
第八节 地震监测和研究
------
一、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的监测和研究
------
二、第一代形变、重力台站建设
------
三、宁夏红菓子沟地震现场综合考察与监测
--
第四章 隶属国家地震局时期的科学研究(1970~2005年)
----
第一节 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一、地形变、重力预报地震理论和方法研究
------
二、全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
------
三、震情紧急会商
------
四、首都圈震情跟踪
----
第二节 地震现场考察、跟踪观测与研究
------
一、广东阳江地震
------
二、云南通海地震
------
三、安徽霍山地震
------
四、江苏金湖地震
------
五、四川炉霍地震
------
六、江苏溧阳地震
------
七、辽宁海城地震
------
八、河北唐山地震
------
九、四川松潘地震
------
十、四川盐源-宁蒗地震
------
十一、新疆伽师强震群
------
十二、青藏昆仑山口大地震
------
十三、江西九江-瑞昌地震
----
第三节 地震预报试验场的地震监测和研究
------
一、新疆地震预报综合试验场
------
二、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带”)现今活动的监测和试验研究
------
三、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的试验研究
------
四、鲜水河断裂带地壳形变试验场观测和研究
----
第四节 地形变(含重力)学科技术管理与服务
------
一、专业技术管理组
------
二、学科技术协调组
----
第五节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
一、水库诱发地震综合研究
------
二、丹江口水库地震研究
------
三、谷城县前进水库地震研究
------
四、宜都县邓家桥水库地震研究
------
五、长江三峡工程地区水库地震研究
------
六、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库地震研究
------
七、清江水布垭水库地震研究
----
第六节 工程地震研究
------
一、水工建筑抗震研究
------
二、地震波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及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
------
三、地震烈度鉴定及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
四、时限信号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七节 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
一、重力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
二、倾斜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
三、应变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
四、地下水固体潮分析方法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
五、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
第八节 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
一、遥感环境信息与地震关系研究
------
二、活断层的影像研究
------
三、地温前兆的遥感研究
------
四、震害的遥感调查评估和震后大面积形变研究
------
五、其他项目
----
第九节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
一、建立武汉人卫站,参加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
------
二、利用空间技术研究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形变场
------
三、GPS在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中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
四、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
------
五、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
------
六、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观测和研究
------
七、卫星通信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八、InSAR 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十节 形变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
一、系统科学在大陆地震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二、块体边界带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
------
三、形变地球表面边值问题的研究
------
四、地壳密度时变理论研究与应用
------
五、位错理论研究和应用
第三篇 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研制
--
概述
--
第五章 精密激光测距仪系列
----
第一节 地面激光测距仪
------
一、JCY-2 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
二、JCY-3 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
三、JCY-2A、JCY-4 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
第二节 人卫激光测距仪
------
一、DZR-2 型人卫激光测距仪
------
二、DZR-3 型人卫激光测距仪
------
三、CTLRS-2 型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
------
四、TROS-1 型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
--
第六章 重力仪系列
----
第一节 海洋重力仪
------
一、HSZ-1 型海洋石英重力仪
------
二、ZYZY 型海洋金属弹簧重力仪
------
三、DZY-2 型海洋金属弹簧重力仪
----
第二节 陆地重力仪
------
一、DZW 型微伽重力仪
------
二、DZZ-1 型重力仪
--
第七章 定点连续形变和工程变形观测仪器系列
----
第一节 地倾斜观测仪器
------
一、金属水平摆倾斜仪
------
二、水管倾斜仪
------
三、ZB-77 型整体摆倾斜仪
------
四、FSQ 型浮子水管倾斜仪
------
五、VS 型垂直摆倾斜仪
------
六、DSQ 型数字水管倾斜仪
----
第二节 洞体应变观测仪器
------
一、SSY-1 型石英水平伸缩仪
------
二、SSY-2 型石英水平伸缩仪
------
三、SS-Y 型数字伸缩仪
------
四、ORBES 系列仪器
------
五、DZC 定点形变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第三节 工程变形观测仪器
------
一、CG-2A 型垂线观测仪
------
二、JSY-1 型液体静力水准遥测仪
------
三、DG-1 型静力水准仪
------
四、CE 系列仪器
------
五、EMD-S 型遥测垂线坐标仪
------
六、SS-4 型丝式伸缩仪
------
七、GDF-1 型多功能工程地震分析仪
------
八、WCZ-1 型工程振动测试仪
--
第八章 地震仪、地磁仪、地下水位观测仪器
----
第一节 地震仪
------
一、JCZ-1 超宽带数字地震仪
------
二、CTS-1 甚宽带数字地震仪
----
第二节 地磁观测仪器
------
一、CT-72 型简易偏角磁变仪
------
二、CT-74 型陶瓷偏角磁变仪
------
三、HZD 分量核旋仪
----
第三节 地下水位观测仪器
------
一、SWJ-1 型精密水位仪
------
二、DSW-1 型精密数字水位仪
------
三、FL-2 型堰槽流量仪
--
第九章 地震现场救助仪器
----
第一节 “七五”至“九五”主要项目
------
一、地震救灾专用工具
------
二、JZ-1 救灾机动照明系统
------
三、ZH-1 自救救援装置
------
四、震后被埋人员探测定位技术系统
------
五、微型顶升设备
----
第二节 “十五”主要项目
------
一、地震救助自定位数字成像系统
------
二、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实用化研究
--
第十章 检定、检测仪器及环境监测仪器
----
第一节 检定、检测仪器
------
一、JSJ 系列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
------
二、JJZ 大地仪器计量标准
----
第二节 辅助及环境观测仪器
----
第三节 实验室和野外检定场
------
一、激光测量仪器研制及标定实验室
------
二、高精度重力仪研制及标定实验室
------
三、遥感技术应用实验室
------
四、地壳变动观测技术测试标定实验室
------
五、黄石固体潮试验站
------
六、甚宽带数字地震测试中心
------
七、湖北省大地测量仪器检定、维修中心
------
八、地壳运动与地球观测实验室
------
九、武汉比长基线场、GPS检定场及重力仪垂直标定基线
----
第四节 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
第四篇 科技成果
--
概述
--
第十一章 获奖成果
----
第一节 国家发明奖和发明专利
----
第二节 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
第三节 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
第四节 基层奖
----
第五节 专项奖
----
第六节 合作研究的获奖项目
----
第七节 其他奖项
--
第十二章 论文和专(译)著
----
第一节 论文
----
第二节 学术专(译)著
第五篇 教育与管理
--
概述
--
第十三章 教育
----
第一节 在职职工教育
------
一、举办各类培训班
------
二、派出培训
----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
------
一、硕士研究生
------
二、博士研究生
--
第十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科研管理
------
一、科研、计划和课题管理
------
二、成果管理
----
第二节 后勤管理
------
一、国有资产管理
------
二、后勤服务管理
第六篇 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
--
概述
--
第十五章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
----
第一节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组织
----
第二节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
--
第十六章 地震研究所开展的学术活动与交流
----
第一节 地震研究所主办或承办的学术活动
----
第二节 专题片和新闻报道
----
第三节 学术期刊出版物
------
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
------
二、研究室编发的通讯
------
三、办公室编印的工作简报
----
第四节 图书、期刊、科技档案收藏与服务
----
第五节 地震科普教育
--
第十七章 国际及港、台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
----
第二节 科技合作
------
一、中、比重力固体潮合作观测和研究
------
二、中、比、卢固体潮及地球动力学合作研究
------
三、中、西“地壳变动观测技术在火山、地球动力学监测中应用的合作研究”
------
四、中、美合作研究
------
五、中、日合作研究
------
六、中、德合作研究
------
七、中、朝合作研究
------
八、中、越合作研究
------
九、中、伊合作研究
------
十、中、意合作研究
------
十一、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合作研究
----
第三节 国际会议及国际培训
第七篇 人物简介
--
概述
--
第十八章 干部
----
第一节 厅、局级干部
------
一、在职局级干部(2005年)
--------
姚运生
--------
吴云
--------
邢灿飞
--------
龚平
--------
陈发荣
------
二、离退休厅、局级干部
--------
李乐之
--------
苗正新
--------
朱煜城
--------
赖锡安
--------
丁朝晖
--------
王建华
--------
李强
--------
曾广梁
--------
曹鹏兴
--------
刘福祥
--------
范仲文
--------
李洪义
--------
郗亚奎
--------
田永芳
--------
刘荣华
--------
李锡山
--------
邵占英
--------
郑松华
--------
蒋富
--------
郑德元
--------
高锡铭
--------
刘正国
--------
王炳龙
--------
殷志山
--------
贺玉方
----
第二节 研究员
------
方俊
------
贾国永
------
郭惠申
------
周江文
------
何鑫
------
张海根
------
陈中林
------
李平
------
李瑞浩
------
吴翼麟
------
蔡惟鑫
------
夏治中
------
虞廷林
------
叶文蔚
------
于品清
------
李志良
------
胡国庆
------
徐菊生
------
俞飞鹏
------
陈德福
------
姚植桂
------
李旭东
------
刘鼎文
------
周硕愚
------
蔡庆福
------
谢广林
------
贾民育
------
聂磊
------
刘序俨
------
刘锁旺
------
曾心传
------
高士钧
------
兰迎春
------
李安然
------
周明礼
------
李树德
------
王静瑶
------
罗荣祥
------
傅辉清
------
倪焕明
------
杜为民
------
齐乘光
------
吴国镛
------
吕宠吾
------
陈步云
------
甘家思
------
蔡亚先
------
王清云
------
文机星
------
严尊国
------
薛宏交
------
郭唐永
------
李辉
------
张雁滨
------
蒋骏
------
李正媛
------
秦小军
------
王琪
------
申重阳
------
李胜乐
------
周云耀
------
乔学军
------
灶瑞林
--
第十九章 人才库
----
第一节 地震研究所获政府特殊津贴及授予各类人才称号的人员名单
----
第二节 地震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生)的人员名单
----
第三节 在国外读博及在国外工作的高级研究人员名单
大事记(1970~2005年)
附录Ⅰ 课题总览
--
一、国家科研项目
--
二、中国地震局科研和监测项目
--
三、项目(课题)分类情况
附录Ⅱ 基本信息统计
--
一、历年经费收支情况
--
二、历年基本建设投资基本情况
--
三、历年拥有仪器设备统计表
--
四、车辆统计
--
五、职工教育和培训情况统计表
--
六、人员分类情况
--
七、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情况
编后语
重要更正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