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龙门,又名禹门口,因禹凿龙门而得名。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河津市境内,距城区西北15公里,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末端咽喉之地。此处,山断河出、水深流急、景观壮丽,自古以“龙门八景”闻名遐迩。至今,大禹治水,疏凿龙门斧迹尚存,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代代相传,令人神往。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目录
封面
山西禹门黄河堤水工程
《山西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志》编纂委员会
序
题词
--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李仰斌
--
中共运城市委副书记董鹏翔
--
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武宏文
图片
--
1993年3月,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王茂林(左一)视察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二级站工地
--
1998年11月,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胡富国(前排左二)、省长孙文盛(前排左一)视察首次冬浇上水
--
1990年5月,时任山西省省长王森浩(前排左二)视察工地
--
1992年12月,时任山西省代省长胡富国视察禹门口工程时合影。
--
1992年6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前排左二)视察工地
--
1992年10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纪馨芳(中)视察工地
--
1993年3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刘泽民(前排左一)在沉沙池视察
--
1994年4月,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梁国英视察禹门口工程时合影。
--
1997年12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薛军(前排左二)视察一级泵站
--
1998年2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范堆相(前排左二)视察一级泵站
--
2000年7月,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中)视察工地
--
2000年6月,时任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李英明(右五)视察一级泵站
--
2005年12月,时任运城市市委书记黄有泉(前排右三)、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李英明(右一)等出席禹门口黄
--
2009年4月,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右一)等视察指导工程管理
--
运城市市委书记高卫东(前排右一)视察指导上程建设,听取管理局局长袁海千(前排右二)专题汇报
--
运城市市长王安庞(前排中)视察指导灌区抗旱春浇,听取管理局局长袁海千(前排右四)专题汇报
--
一级站
--
沉沙池
--
二级站
--
容量为127万立方米的河津工业调蓄水池
--
工业供水厂区
--
11号渡槽
--
当地群众敲锣打鼓欢庆张家堡扬水站通水
--
灌溉运行
--
灌区农业调产增收效果显著
--
黄河滩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现水面连片、芦苇丛生的美丽景观
--
稷山县民乐园全部使用黄河水源
--
管理局第一任局长李志宽近照
--
20世纪80年代管理局租住的河津县城北旅社
--
1990年管理局全体领导干部研究工作时留影
--
1996年管理局领导一班人
--
2000年管理局领导一班人研究工作合影
--
2010年管理局领导班子研究工作规划时合影
--
管理局局长袁海千(左一)陪同本局老干部参观工业供水工程
--
管理局全体人员于新办公楼前合影
--
禹门口灌区总体布置图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
第一章 灌区区域
----
第一节 水源区域
----
第二节 灌溉区域
--
第二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地震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
第二节 降水
----
第三节 风沙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黄河水源
----
第二节 黄河泥沙
----
第三节 黄河“揭河底”现象
----
第四节 灌区传统水利工程
--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工程地质及土壤
----
第二节 灌区绿化及植被
--
第六章 经济社会概况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交通
----
第三节 工业
第二篇 水源工程
--
第一章 主体工程
----
第一节 一级站
----
第二节 沉沙池
----
第三节 二级站
--
第二章 辅助工程
----
第一节 一级输水干渠
----
第二节 排退水系统
----
第三节 输电线路及变电站
--
第三章 立项与批复
--
第四章 工程建设
第三篇 灌区工程
--
第一章 干渠
----
第一节 渠道工程布置
----
第二节 渠道纵横断面
----
第三节 干渠建筑物
--
第二章 支渠
--
第三章 再扬泵站
----
第一节 河津(固镇)扬水站
----
第二节 张家堡扬水站
----
第三节 稷山一级扬水站
----
第四节 稷山二级扬水站
----
第五节 新绛分级扬水站
--
第四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
第一节 斗农渠
----
第二节 村级扬水站
--
第五章 量水设施
--
第六章 立项与批复
--
第七章 工程建设
----
第一节 第一阶段
----
第二节 第二阶段
第四篇 工业供求工程
--
第一章 河津工业供水一期工程
----
第一节 调蓄水池
----
第二节 净水厂
----
第三节 输水工程
--
第二章 稷山工业供水一期工程
--
第三章 工程建设
----
第一节 工程缘由
----
第二节 工程建设
--
第四章 主要用水企业
第五篇 生产服务设施
--
第一章 办公用房
----
第一节 管理局机关及枢纽用房
----
第二节 灌区河津段办公用房
----
第三节 灌区稷山段办公用房
--
第二章 局办厂场
第六篇 管理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管理体系
----
第二节 管理局领导更迭及机构沿革
----
第三节 党组织建设
----
第四节 群众社团
----
第五节 灌区管理机构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人员编制
----
第二节 员工培训
----
第三节 技术职称
----
第四节 工资待遇
----
第五节 机关管理制度
--
第三章 工程管理
----
第一节 管理范围及设计标准
----
第二节 施工管理
----
第三节 工程监理
----
第四节 质量监督
----
第五节 防汛抢险
--
第四章 涉外事务
--
第五章 采购供应
----
第一节 建材供应
----
第二节 设备采购
--
第六章 运行管理
----
第一节 运行模式
----
第二节 水管规程
--
第七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财务工作
----
第二节 财务制度
--
第八章 水利安保
--
第九章 管理回眸
--
第十章 荣誉
第七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技术革新
----
第一节 围堰砌筑
----
第二节 龙虎公路改线
----
第三节 一级站厂房基坑开挖
----
第四节 围堰拆除
----
第五节 沉沙池
----
第六节 灌区渡槽
----
第七节 固镇暗涵
--
第二章 渠道防渗技术
--
第三章 水文气象观测与实验
----
第一节 灌区土壤墒情监测办法
----
第二节 2010年灌区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及指标
----
第三节 气象资料
--
第四章 专业技术论文
第八篇 供水效益
--
第一章 水费收缴效益
--
第二章 社会综合效益
第九篇 文化
--
第一章 管理文化
----
第一节 局歌
----
第二节 管理理念
----
第三节 文体活动
--
第二章 龙门水文化
----
第一节 文化探讨
----
第二节 文物古迹
----
第三节 民间传说
----
第四节 传世名作
----
第五节 当代作品
第十篇 人物志
--
人物志
----
李志宽
----
张俊祥
----
杨步高
----
袁海千
----
孙恩俭
----
米仰参
----
薛兆良
----
宁喜旺
----
李廷昌
----
顾君荣
----
孙长发
----
杨民收
----
武安军
----
贾克义
----
李作霖
----
仝有才
----
潘曼成
----
王克勇
----
王志祥
----
李瑞荣
----
周宗堂
----
赵雪娥
----
马喜元
----
朱文魁
----
史玉民
----
杨俊
----
周月康
----
张启晋
----
王高明
----
严仁玉
----
李皓
----
马喜彦
----
袁村生
----
卫清泽
----
袁永海
----
原殿海
----
王有振
----
赵怀玉
----
张根荣
----
薛根喜
----
郝俊辉
----
李荣
----
周礼平
----
李树荣
----
李用子
----
闫宏哲
----
杨庆军
----
陈小保
----
李耀成
----
丁晋生
----
王选民
----
王秋虎
----
张永贵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