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镇志

石花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按石花镇历史辖区范围安排资料。按篇、章、节’、目、项五个级次排列,标出题目。二、各篇均按内容作横向安排,按时间作纵向安排。

内容时限: 1991-1983

目录

封面
石花镇志
序言
凡例
图片
-- 石花镇地图
-- 石花镇疆域变化图
-- 石景镇行政区划图
-- 石花镇街道平面图
-- 石花镇与外交通示意图
-- 石花镇财政税务所
-- 石花镇政府
-- 中心路
-- 石花镇供销合作社
-- 东门街西段
-- 建设中的东门路
-- 石花工商行政管理所
-- 人民银行石花镇办事处
-- 建设中的老白路街(神路)
-- 农业银行营业所
-- 石花邮电支局
-- 1982年7月30日洪水中的西河街
-- 蓄电池厂部分产品及奖状
-- 石英砂厂
-- 电池厂
-- 知青皮革厂
-- 彩色印刷厂
-- 第三棉织厂机织车间一角
-- 第三建筑公司
-- 制箱厂
-- 石溪大队造纸厂
-- 汽车农机修配厂
-- 谷城县铁机厂
-- 日用化学品厂
-- 石花酒厂部分优质名酒
-- 粮油加工厂粮食加工楼
-- 谷城县玻璃制品厂部分产品
-- 一九八五年落成的神路饭店
-- 集贸市场之一
-- 石花供电站
-- 石花公路大桥
-- 黄家营铁路天桥
-- 黄家营火车站
-- 石花汽车站候车室
-- 石花街车辆检查站
-- 搬运公司
-- 引水干渠
-- 拖拉机耕地
-- 牛耕
-- 镇郊蔬菜队一隅
-- 农民自营鱼池之一
-- 农民家庭养兔
-- 砖瓦厂幼儿园
-- 石花镇中学
-- 谷城县第二中学
-- 东风小学组织学生在革命烈士殉难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师生共听堂课
-- 中心卫生院住院部
-- 手术室一角
-- 新华书店门市部
-- 熊德光获得的优秀体育教师银质奖章
-- 木雕残块
-- 粱万清制作的部分皮影头像
-- 石花镇文化馆
-- 各单位文艺队伍出赛欢庆节目
-- 少年武术表演《徒手对钎担》
-- 石花电影院
-- 搬运公司俱乐部一角
-- 失去右腕的巩铁牛在用左手作字画
-- 业余书画展览一角
-- 1981年第五期《湖北画报》上刊登的《古镇石花》版
-- 生长在铁庙沟的古银杏树
-- 1960年出土的“军假司马”印章
-- 1983年出土的汉代绳纹灰陶残片
-- 李胡子寨残垣
-- 民国十八年出版的石花街临时救济券
-- 电视连续剧《黄克强》摄制组在东门街设置外景(1985年)
-- 新建居民住宅区之一
-- 社会福利院
-- 一九八四年设立的石花自来水公司
-- 西河提防右岸
《石花镇志》目录
石花大事记
概述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政区
---- 第一节 疆域他置和面积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行政街
------ 二、农业管理区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若干时期人口数及其构成
---- 第二节 人口密度
-- 第四章 集镇、村落
---- 第一节 集镇
---- 第二节 村落
-- 第五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形地貌
---- 第二节 水文地质
------ 一、河流
------ 二、泉眼
------ 三、地质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自然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经济篇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手工业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业发展
------ 一、工业管理机构没置
------ 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 三、集体工业的发展
------ 四、企业简介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
------ 一、商业组织机构
------ 二、门市店铺
------ 三、土特产贸易
------ 四、市场物价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
------ 一、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商业
------ 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商业
-------- (一)供销合作商业
-------- (二)合作商业(包括饮食服务)
-------- (三)集市贸易与个体商
------ 四、粮、棉、油贸易
------ 五、食品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一、管理机构设置
------ 二、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农业、多种经营
---- 第一节 农业
------ 一、民国时期的农业概况
------ 二、建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二节 多种经营
------ 一、林业
------ 二、畜牧业
------ 三、副业
-- 第四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及桥涵
------ 一、铁路
------ 二、公路
------ 三、桥涵
---- 第二节 交通运输工具
------ 一、建国前的役力工具
------ 二、建国后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展
---- 第三节 管理机构设置
------ 一、公路管理机构
------ 二、汽车运输管理站(汽车站)
------ 三、车辆管理机构(车检站)
------ 四、民间运输管理机构
---- 第四节 运输
------ 一、货运
------ 二、客运
------ 三、交通里程
-- 第五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电机构建置沿革
------ 一、邮政通讯机构
------ 二、电信机构
---- 第二节 邮电通信
------ 一、邮件运输及邮路
------ 二、电信通信
------ 三、邮电业务
-- 第六章 财税
---- 第一节 民同时期的税捐
------ 一、财税机构
------ 二、税目、税率
----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税务
------ 一、机构设置
------ 二、财政税收状况
-- 第七章 金触
---- 第一节 建国前的金融
------ 一、民间金融机构
------ 二、市而流通货币
------ 三、民间金融活动
---- 第二节 建国后的金融
------ 一、金融机构
------ 二、金融业务
-- 第八章 其它经济机构
----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所
---- 第二节 农机供应站
---- 第三节 物资供应站
---- 第四节 供电站
---- 第五节 兽医站
---- 第六节 林业站
政治篇
-- 第一章 地方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设置
----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人民政权的建设
-- 第二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一、大革命时期石花地区的国民党组织
------ 二、民国后期建立的国民党组织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 一、共产党员在石花地区的早期活动
------ 二、中国共产党石花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章 社团组织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
------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与青年服务队
------ 二、商会
------ 三、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儿童团
------ 四、大刀会与“铲共义勇队
------ 五、防护团、“锄奸团
------ 六、稽查组与义勇警察中队
------ 七、其它反共组织
---- 第二节 建国后群团组织的建设
------ 一、工会
------ 二、农会
------ 三、共产主义青年团
-------- 附:中国少年先锋队
------ 四、妇女联合会
------ 五、工商联合会
------ 六、教师联合会
------ 七、政治协商会
------ 八、中苏友好协会
------ 九、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四章 民政、劳动
---- 第一节 民政机构人员设置
---- 第二节 民政工作
------ 一、民国时期民政工作范围
------ 二、建闻后的民政工作
---- 第三节 劳动
------ 一、劳动管理与调配
------ 二、劳动就业
------ 三、劳动保护
------ 四、劳动报酬
-- 第五章 治安、司法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治安保卫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治安保卫组织机构
---- 第三节 法庭、陪审员及调解组织
---- 第四节 纠正冤假错案
-- 第六章 军事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兵役
-- 第七章 政治斗争记事及重大战事
---- 一、义民怒杀王巡检
---- 二、众志成城抗匪患
---- 三、反帝反封斗争高潮
---- 四、农民暴动,痛打“欧师”
---- 五、红军到石花打富济贫
---- 六、“五·二三”惨案及张茂修就义
---- 七、“飞将军州峙跑的怏V
---- 八、“黄瓜瓠予”打所长
---- 九、新四军苍峪沟大捷
---- 十、解放石花镇
---- 十一、生产支前与清匪霸
---- 十二、土改复查运动
---- 十三、镇压反革命
---- 十四、抗美援朝运动
---- 十五、贯彻新婚姻法与改造社会弊端
---- 十六、“三反”“五反”斗争
---- 十七、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 十八、肃反审干
---- 十九、三大改造运动
---- 二十、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一
---- 二十一、“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
---- 二十三、居民下放与知青下乡
---- 二十四、“农业学大寨”运动
---- 二十五、选举县九届、镇八届人大代表
文化篇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概况
------ 一、办学形式
------ 二、教育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人民教育
------ 一、教育管理机构设置
------ 二、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 三、群众业余教育
------ 四、若干教育方针的贯彻
------ 五、若干教育制度的变更
------ 六、学校建设与教师队伍
------ 七、主要学校简介
---- 第三节 教育成果
-- 第二章 医药卫生、计划生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医药概况
------ 一、医事制度
------ 二、医药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 一、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三、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一、曲艺
------ 二、民间器乐
------ 三、灯彩故事
------ 四、书画、雕刻
---- 第三节 建国后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 一、文化馆(站)与群众文化组织的建置
------ 二、电影
------ 三、新闻广播与电视
------ 四、图书发行
------ 五、报刊发行
---- 第四节 民间文艺辑录
------ 一、民歌
------ 二、民间故事
------ 三、诗词
------ 四、民问器乐
---- 第五节 文物、古迹
------ 一、文物
------ 二、古迹
---- 第六节 体育
------ 一、群众体育活动
------ 二、武术
杂记篇
-- 第一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帮会、坛门
------ (一)青帮
------ (二)红帮
------ (三)道士坛门
---- 第二节 教会
------ (一)天主教
------ (二)福音(基督)教
------ (三)伊斯兰教
---- 第三节 道门
------ (一)同善社
------ (二)一贯道
---- 第四节 其它
------ (一)同乡会与会馆
------ (二)宗族与宗祠
------ (三)旅居海外同胞
-- 第二章 社会保护与救济
-- 第三章 习俗
---- 第一节 生活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娱乐
------ (四)社交
---- 第二节 婚丧喜事
------ (一)婚嫁
------ (二)丧葬
------ (三)生育
------ (四)祝寿
---- 第三节 传统节日
------ (一)春节
------ (二)端阳节
------ (三)清明节、中元节
------ (四)中秋节
------ (五)其它
---- 第四节 庙会
------ (一)朝山会
------ (二)土地会
------ (三)青苗会
------ (四)龙王会
------ (五)中元会
------ (六)行会
---- 第五节 劣风陋俗
------ (一)吸毒贩毒
------ (二)赌博
------ (三)娼妓
------ (四)打架斗殴
------ (五)妇女缠足
------ (六)其它迷信陋俗
---- 第六节 新风尚
-- 第四章 方言土语
---- 第一节 方言
------ 一、称谓用语
------ 二、生活用语
------ 三、礼貌用语
---- 第二节 谚语
------ 一、气象谚语
------ 二、民谚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五章 传说
---- “宿营石溪,饮马苍潭”
---- 石溪桥,石花现
---- 鲁班砍建栓
---- 红马跃潭
---- 石花酒与双泉井
人物篇
-- 第一章 革命英烈
-- 第二章 著名人物及各界闻人
---- 一、著名书画家何兆祥
------ 何兆祥
---- 二、著名皮影艺人梁万清
------ 梁万清
---- 三、各界闻人
------ (一)手工艺人钟万全
------ (二)农业劳动模范王继宝
------ (三)商业实业家卫富五
------ (四)教育界闻人姚锦涛
------ (五)毕亚翘、毕楚翘
------ (六)涂晓兰
------ (七)童少乔
------ (八)杨国权
------ (九)程蔚如
------ (十)黄谊斋
------ (十一)李尚新
------ (十二)黄维伦
------ (十三)张刚
------ (十四)万子常
------ (十五)熊卜周
------ (十六)李明彦
------ (十七)李金魁
------ (十八)李先志
------ (十九)黄卷
------ (二十)恶霸毕艺圃
附记篇
-- 第一章 1984年的大事要事
-- 第二章 1984年的政区人口
---- 第一节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人口
-- 第三章 1984年的经济
---- 第一节 工业
---- 第二节 农业及多种经营
---- 第三节 商业、财贸
---- 第四节 交通邮电及其它
-- 第四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堤防工程
---- 第二节 自来水工程
---- 第三节 街道建设
《石花镇志》编纂始末
《石花镇志》编纂领导小组及工作人员名单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