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志 下册

河源市志 下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正文 1988年8月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源市委员会(简称市政协)筹备组成立市委副书记、市政府负责人张凯任筹备组组长,市委统战部部民朱世赐任副组长,人员从有关单位借调。1 989年4月,市政协一周一次会议筹备工作就绪。

内容时限: 1988年1月-2008年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第二十一篇 政协河源市委员会
-- 第一章 全体委员会议和工作机构
----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二章 常务委员会会议
-- 第三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第二节 参政议政和专项调查考察
---- 第三节 提案工作
---- 第四节 联谊工作
---- 第五节 文史资料工作
第二十二篇 民主党派 工商联
-- 第一章 民主党派河源市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民革河源支部
---- 第二节 民盟河源支部
---- 第三节 民建河源支部
---- 第四节 民进河源支部
---- 第五节 农工党河源支部
---- 第六节 九三学社河源支社
-- 第二章 民主党派河源市地方组织主要活动
---- 第一节 民革河源支部主要活动
---- 第二节 民盟河源支部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民建河源支部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民进河源支部主要活动
---- 第五节 农工党河源支部主要活动
---- 第六节 九三学社河源支社主要活动
-- 第三章 河源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工商联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第二十三篇 人民团体
-- 第一章 河源市总工会
---- 第一节 工会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共青团河源市委员会
---- 第一节 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少先队工作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河源市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河源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一节 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五章 河源市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残疾人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六章 河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七章 个体私营协会台商企业协会
---- 第一节 个体私营协会
---- 第二节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第二十四篇 政 法
-- 第一章 政法委员会
----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
---- 第三节 禁毒“03工程”
---- 第四节 队伍建设
---- 第五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刑事侦查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查禁“黄、赌、毒”
---- 第四节 户政管理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第六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七节 经济保卫与文化保卫
---- 第八节 监所管理
---- 第九节 消防管理
---- 第十节 公安法制
---- 第十一节 公安科技及基础设施建设
---- 第十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反贪污贿赂
---- 第三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商事审判
---- 第三节 行政案件审判
---- 第四节 执行
---- 第五节 审判监督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普法教育
---- 第二节 基层司法工作
---- 第三节 律师工作
---- 第四节 公证工作
---- 第五节 法律援助
---- 第六节 司法考试和司法鉴定工作
---- 第七节 劳改劳教
---- 第八节 机构设置
第二十五篇 军 事
-- 第一章 军队组织
---- 第一节 地方军事组织
---- 第二节 驻 军
-- 第二章 军队建设
---- 第一节 军事工作
---- 第二节 政治工作
---- 第三节 后勤装备工作
---- 第四节 拥政爱民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役管理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军事训练与管理
---- 第四节 民兵作用
-- 第五章 国防动员
---- 第一节 领导机构
---- 第二节 国防动员准备
---- 第三节 国防教育
---- 第四节 人民防空
第二十六篇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
-- 第一章 人事
---- 第二节 干部培训与交流调配
---- 第三节 人才市场管理
---- 第四节 人才交流引进
---- 第五节 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 第六节 工资福利
---- 第七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八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与劳动工资
---- 第二节 职业技能教育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社会保险
---- 第二节 下岗职工生活保障
---- 第三节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二十七篇 教 育
-- 第一章 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九年义务教育
----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
---- 第四节 特殊教育
---- 第五节 民办教育
-- 第二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
---- 第三节 技工学校教育
-- 第三章 普通高等教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中专教育
----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三节 扫除青壮年文盲
---- 第四节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节 成人高考与自学考试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六章 教育经费与教学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校舍设备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 第七章 机构设置
第二十八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研究
---- 第一节 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学术交流
---- 第四节 专利工作
---- 第五节 防震减灾
-- 第二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 第二节 科普活动
---- 第三节 科技信息服务
-- 第三章 科技市场与科技企业
---- 第一节 民办科研机构
---- 第二节 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 第四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科学技术局
---- 第二节 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五章 社会科学
---- 第一节 社会科学普及
---- 第二节 理论研讨
---- 第三节 成果评审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第二十九篇 文 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馆(站)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三节 新建、扩建文化设施
---- 第四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五节 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
---- 第六节 申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
-- 第二章 文化市场
---- 第一节 电 影
---- 第二节 音像市场
---- 第三节 歌舞娱乐场所
---- 第四节 电子游戏与网吧
----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广 播
---- 第三节 电 视
-- 第四章 新闻出版
---- 第一节 《河源日报》
---- 第二节 《河源晚报》
---- 第三节 新闻出版管理
-- 第五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
---- 第二节 文学艺术团体
-- 第六章 党史研究地方志档案
---- 第一节 史 志
---- 第二节 档 案
-- 第七章 文 物
----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单位选介
---- 第二节 馆藏文物
---- 第三节 文物保护
--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一节 遗产普查
---- 第二节 宣传展示
---- 第三节 传承保护
---- 第四节 机构与经费
-- 第九章 民间文化
---- 第一节 客家山歌
---- 第二节 泥 鸡
---- 第三节 紫金花朝戏
---- 第四节 忠信花灯
---- 第五节 龙川杂技
---- 第六节 和平采茶戏
---- 第七节 木偶戏
---- 第八节 马灯舞
---- 第九节 纸马舞
---- 第十节 舞 龙
---- 第十一节 舞 狮
---- 第十二节 客家娘酒
---- 第十三节 客家民居
-- 第十章 古诗词楹联名胜
---- 第一节 古诗词选
---- 第二节 古楹联选
---- 第三节 地方名胜
-- 第十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第二节 市文联
---- 第三节 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
---- 第四节 市档案局(馆)
第三十篇 体 育
-- 第一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全民健身运动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民体育
----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 第六节 大型群体活动
-- 第二章 体育教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市体育运动学校
---- 第三节 县(区)业余体校
-- 第三章 主要训练项目和体育队伍
---- 第一节 主要训练项目
---- 第二节 体育队伍
-- 第四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市级运动会
---- 第二节 参加省级运动会
---- 第三节 参加全国性、国际性运动会
-- 第五章 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 第二节 体育产业
-- 第六章 机构设置
第三十一篇 卫 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农村“初保”与农村合作医疗
-- 第二章 中西医疗
---- 第一节 中 医
---- 第二节 西 医
-- 第三章 疾病预防控制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卫生监督监测检验
----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
---- 第四节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
---- 第五节 结核病控制和慢性病防治
----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七节 计划免疫
---- 第八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 第九节 防治“非典”和人禽流感
-- 第四章 卫生法制建设
---- 第一节 普法宣传
---- 第二节 卫生法规
-- 第五章 卫生监督执法检查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卫生监督检查
---- 第三节 卫生行政执法
-- 第六章 医政药政管理
---- 第一节 医政
---- 第二节 药 政
-- 第七章 医疗卫生单位选介
---- 第一节 市人民医院
---- 第二节 市中医院
---- 第三节 市妇幼保健院
---- 第四节 市卫生学校
---- 第五节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第六节 市卫生监督所
---- 第七节 市中心血站
-- 第八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第二节 市卫生局
第三十二篇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居民生活水平
---- 第一节 职工生活水平
---- 第二节 农民生活水平
---- 第三节 城乡居民储蓄
-- 第二章 民政事务
---- 第一节 优抚安置、“双拥”
---- 第二节 救灾救济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殡葬管理
---- 第七节 社会组织管理
---- 第八节 革命老区建设
---- 第九节 勘 界
---- 第十节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少数民族
---- 第二节 宗 教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民俗风情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节 日习俗
---- 第五节 美德风尚
--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 第二节 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三节 群众性文化活动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六章 民主和法制建设
---- 第一节 民主建设
---- 第二节 依法治市
第三十三篇 语 言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河源话
---- 第二节 和平话
---- 第三节 龙川话
---- 第四节 紫金话
---- 第五节 连平话
-- 第二章 歇后语讳语
---- 第一节 歇后语
---- 第二节 讳 语
-- 第三章 歌谣谚语
---- 第一节 歌 谣
---- 第二节 谚 语
第三十四篇 人 物
-- 一、传略
-- 二、名表
-- 三、烈士名单
第三十五篇 县(区)简况
-- 第一章 源城区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 第二章 东源县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 第三章 和平县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 第四章 龙川县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 第五章 紫金县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 第六章 连平县
---- 第一节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经济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事业
附 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碑文选
-- 三、水路歌
-- 四、专记文选
C0NTENTS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