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研究资料、历史典籍为依据,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记述苍山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和地方政府对苍山保护所做的工作。
二、本志所涉及范围为苍山自然地理范围,而非苍山保护区范围。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目录
封面
苍山志
《苍山志》编纂委员会
《苍山志》撰稿人员
图片
--
苍山地理位置图
--
苍山卫星遥感照片
--
苍山水系与山峰
序
目录
凡列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理
--
第一节 地貌
----
一、地理位置
----
一、地势
----
三、地形
----
四、十九峰及海拔高度
----
五、溪流
--
第二节 地质
----
一、地层
----
二、变质相带与变质作用
----
三、构造演化
----
四、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三节 古冰川遗迹
----
二、冰川遗迹的分布
----
四、苍山冰川的特点
--
第四节 气候
----
一、气候特点
----
二、气温分布及变化
----
三、降水
--
第五节 水文
----
一、蒸发
----
二、径流
--
第六节 土壤
----
一、土壤类型区域分布
----
二、土类及成土环境
--
第七节 植被
----
一、植被分布特点
----
二、主要植被类型
第二章 资源
--
第一节 森林
----
一、森林分布
----
二、森林蓄积
--
第二节 植物
----
一、蕨类
----
二、真菌类
----
三、种子植物
----
四、国家、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名录
----
五、模式标本植物
--
第三节 动物
----
一、哺乳动物
----
二、两栖爬行动物
----
三、鸟类
----
四、蝴蝶类
----
五、家禽家畜类
--
第四节 矿藏
----
一、大理石
----
二、石灰石
----
三、片麻石
----
四、钛砂矿
--
第五节 水资源
第三章 名胜
--
第一节 山名溯源
--
第二节 景致
--
第三节 胜景
--
第四节 宗教、寺观、庙会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
二、南诏时代遗址
----
三、古城遗址
----
四、古驿道
--
第二节 古墓葬
----
一、石室砖室墓
----
二、火葬墓
----
三、古代名人墓
--
第三节 古塔
--
第四节 古代水利
--
第五节 碑刻崖画摩岩石雕
----
一、碑刻
----
二、崖画
----
三、摩岩
----
四、石雕
第五章 保护
--
第一节 列级
----
一、自然保护区
----
二、风景名胜区
----
三、国家地质公园
--
第二节 规划
----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
----
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
三、地质公园规划
----
四、保护管理总体规划
--
第三节 科研
----
一、科考
----
二、学术著作及论文目录
--
第四节 治理
----
一、绿化造林
----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森林防火
----
四、水土流失治理
----
五、苍山建坟整治与公墓建设
--
第五节 管理
----
一、法制管理
----
二、行政管理
第六章 开发
--
第一节 大理石开采
----
一、开采历史
----
二、采场和采点
----
三、苍山大理石的用途
----
四、品种特征、分布及生产情况
--
第二节 苍山“油画石”开发
--
第三节 土地开发利用
----
一、茶场
----
二、花甸坝农场
----
三、苍山北部坡地开发
----
四、苍山西坡核桃种植
--
第四节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一、药用植物
----
二、民族、宗教植物
----
三、野生食用植物
----
四、观赏植物
----
五、其他经济植物
--
第五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
一、开发利用历史
----
二、开发利用现状
--
第六节 景点、道路建设与旅游开发
----
一、景点建设
----
二、道路建设
----
三、苍山旅游
----
四、苍山旅游的主要事件
--
第七节 苍山电视转播台建设
----
一、选址
----
二、基础工程
----
三、运行管理
--
第八节 地名开发利用
第七章 艺文
--
第一节 文献辑要
----
一、古籍中的苍山
----
二、近人对苍山的论述
----
三、方志记载的苍山
----
四、辞书中的苍山
--
第二节 诗歌、古体诗
--
第三节 游记
--
第四节 民间故事、传说
--
第五节 楹联
附录
--
法规文件
--
考古报告
--
图片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