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

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内容包括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族称、民族来源、语言文字、传统组织、起事纪略、区域自治、民族团结、民俗、文艺、宗教信仰、人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89年12月

目录

封面
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
版权页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民族来源
-- 第一节壮族
-- 第二节苗族
-- 第三节彝族
-- 第四节仡佬族
-- 第五节汉族
-- 第六节俫人
---- 附:有关俫人的文献摘录
------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口统计表
------ 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分布图
第二章 民族传统组织
-- 第一节宗族家族
---- 壮族
---- 苗族
---- 仡佬族
---- 汉族
---- 俫人
-- 第二节等级 家支制度
-- 第三节寨老 族老
---- 寨老
---- 族老
-- 第四节劳动、“根惠”组织
---- 劳动互助组织
---- 根惠组织
第三章起事纪略
-- 第一节反清起义
---- 龙登连父子起义
---- 新州起事
-- 第二节反桂系政权
---- 抗烟税
---- 抗苛捐
---- “苗王”起事
-- 第三节北楼“反乡”
第四章 民族团结
-- 第一节消除民族隔阂
-- 第二节发扬团结传统
-- 第三节齐心建设山区
-- 第四节完成“温饱工程”
-- 第五节表彰团结进步
第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
-- 第一节建立自治县
-- 第二节行使自治权
---- 附表
-- 第三节实行民主监督
---- 处理人口提案
---- 行使监督权
---- 行使决定权、任免权
第六章语言
-- 第一节壮语
-- 第二节苗语
-- 第三节彝语
-- 第四节仡佬语
-- 第五节汉语
-- 第六节俫语
第七章民俗
-- 第一节节日
---- 春节(各族)
---- 三月三(各族)
---- 端午节(各族)
---- 牛魂节(壮)
---- 祭神节(壮)
---- 年节 (彝)
---- 火把节(彝)
---- 吃薯节(仡佬)
---- 捉虫节(仡佬)
---- 吃新节(仡佬)
---- 拜树节(仡佬)
---- 牛王节(仡佬)
---- 尝新节(俫人)
------ 附:各民族节目名称一览表
-- 第二节婚俗
---- 问亲和订婚
---- 结婚
---- 抢婚(壮、苗、彝)
---- 逃婚(壮)
---- 选婚(偏苗)
---- 纳妾(壮)
---- 入赘(壮、仡佬、俫人)
---- 婚后事(各族)
---- 婚姻形式和费用演变
---- 自由恋爱(各族)
-- 第三节丧葬
---- 死人安置(各族)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汉族和俫人
---- 悼祭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俫人
---- 出殡 埋葬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葬后事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第四节祭祀
---- 洗石求雨(壮)
---- 祭村(壮)
---- 庙出街(壮)
---- 祭山神(壮、彝)
------ 壮族
------ 彝族
---- 祭田(壮、苗、汉、俫)
------ 壮族
------ 苗族
------ 汉族
------ 俫人
---- 祭祖筷(偏苗)
---- 炒虫粑(偏苗)
---- 祭祖先(仡佬、汉)
---- “开财门”(仡佬)
---- 开雷(仡佬)
---- 祭家神(彝)
------ 附家神神图
---- 逗狗落雨(汉)
---- 求免疫(汉)
---- 祭祖宗和花花公婆(徕)
---- 祭庙 祭树(俫)
-- 第五节禁忌
---- 生产禁忌(各族)
---- 生活禁忌(壮、仡佬)
---- 婚姻禁忌(壮、彝)
---- 节日禁忌(各族)
---- 妇女禁忌(各族)
---- 丧葬禁忌(各族)
---- 其他禁忌(仡佬)
-- 第六节饮食(各族)
---- 饮食时间 餐数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汉族
---- 主食和副食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汉族
------ 俫人
---- 节日饮食 待客饮食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汉族
---- 进餐方式
------ 壮族
------ 彝族
---- 饮料种类和制作
---- 饮食嗜好
------ 壮族
------ 苗族
------ 彝族
------ 仡佬族
------ 俫人
-- 第七节各族服饰
---- 壮族服饰
---- 苗族服饰
------ 偏苗
------ 白苗
------ 清水苗
------ 红头苗
------ 花苗
------ 栽姜苗
---- 彝族服饰
---- 仡佬族服饰
---- 汉族服饰
---- 俫人服饰
-- 第八节各族住房
---- 壮族住房
---- 苗族住房
---- 彝族住房
---- 仡佬族住房
---- 汉族住房
---- 徕人住房
-- 第九节 农事谚语
---- 气象(壮、汉、仡)
---- 物候(壮、汉、仡、苗)
---- 时令(各族)
---- 雨水(壮、汉)
---- 种植(各族)
---- 林业(壮、汉)
---- 畜牧(各族)
-- 第十节 道德风尚
---- 重礼节(壮、苗)
---- 敬老人(壮、仡佬)
---- 行善事(壮、彝、苗)
---- 尚义气(彝、苗、仡佬)
---- 宁死不羞(彝)
---- 新风尚(各族)
-- 第十一节体育
---- 踩风车
---- 打陀螺
---- “打杖”
---- “朵燕”(各族)
---- 爬杆
---- 跳芦笙
---- 雷跳
---- 荡秋千
---- 打磨鞦
---- 摔跤和“顶牛”
---- 斗牛
---- 打鸡头棒
---- 赛马
---- 篮球
---- 乒乓球
---- 田径
------ 隆林县男女篮球队参国 三省(区)篮求协作赛获奖情况表
第八章文艺
-- 第一节山歌诗歌
---- 山歌
---- 壮族山歌
---- 苗族山歌
---- 彝族山歌
---- 仡佬族山歌
---- 汉族山歌
---- 俫人山歌
---- 诗歌
-- 第二节 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寓言
---- 壮族
------ 动植物故事、传说
------ 地名传说
------ 人与物的传奇
---- 苗族
------ 社会生活风习故事
------ 人与物的传奇
------ 食品传奇
------ 动物传奇
------ 神话
---- 彝族
------ 特殊风习故事传说
------ 人与动植物传奇
------ 动植物寓言
------ 神话
---- 仡佬族
------ 民间美德故事
------ 人物传奇
------ 食物传奇
------ 讽刺幽默
------ 神话
---- 汉族
------ 家庭、婚姻故事
------ 平凡人的传奇
------ 讽刺、幽默
------ 动物传奇
------ 神话
---- 俫人
------ 地名传说
------ 节日来历传说
------ 寓言
------ 动物传奇
-- 第三节各族乐器音乐曲调
---- 壮族
------ 乐器
------ 音乐曲调
------ 各种曲调用法
---- 苗族
------ 民间乐器
------ 调式
---- 彝族
------ 乐器及其应用
------ 曲调
---- 仡佬族
------ 乐器
------ 仡佬族八音曲谱
------ 俫人
-- 第四节舞蹈
---- 《舂糍粑》(壮)
---- 《捡田螺》(壮)
---- 《跳月亮》(苗)
---- 《乜而黛》(彝)
-- 第五节壮剧
-- 第六节出版及获奖作品
---- 小说 散文 诗歌
---- 戏剧 音乐 舞蹈
---- 美术 摄影
-- 第七节文艺团体艺人
---- 专业文艺团队
---- 业余文艺团队
---- 艺人
-- 第八节歇后语
第九章 宗教迷信
-- 第一节宗教
---- 天主教
------ 天主教信教活动基本统计表(1983年元月统计)
---- 佛教
---- 道教
-- 第二节迷信
---- 巫术
---- 信鬼、神
第十章人物
-- 第一节传
---- 龙登连(?-1797)
---- 覃修纲(1839-1905)
---- 王斐章(?-1911)
---- 陶保(1874-1919)
---- 杨刚奶(1890-1931)
---- 杨福荫
---- 李正才
---- 王天锡
---- 王殿选(?-1938)
---- 杨登鹏(1900-1951)
---- 陆尔福(1886-1951)
---- 杨宗德(1929-1985)
-- 第二节烈士英名录
-- 第三节先进人名录
附录
-- 西隆苗区民族情况报告(摘录)
-- 隆林县社会经济调查(摘录)
---- 附表
---- 附表:各民族乡统计
-- 雷民政厅长视察西隆县报告(摘录)
--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施政纲要(草案)
-- 1922年春新桂系在隆林
-- 中共地下工作者在西隆的活动
后记
编纂人员名单
审查、验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