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乡志

大庄乡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大庄乡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秉笔直书、科学分析的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努力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和新体例,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真实性相统一。 二、本志上溯不限,下限至2013年12月31日。 三、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以志书内容和编纂要求分别运用,以专志为主体,按章节编排内容。 四、采用编年体结合记事本末体,以编年体为主。 五、本志

内容时限: -2013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大庄乡志》编委会
图片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区划变更
---- 第一节 乡域变革
---- 第二节 村域变革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地形地貌
-- 第三章 河流山脉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山脉
-- 第四章 气候
-- 第五章 土壤
-- 第六章 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生物资源
---- 第三节 景观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冰雹
---- 第三节 阴雨
---- 第四节 霜冻
---- 第五节 地质灾害
---- 第六节 病虫灾害
第三编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的发展
---- 第二节 性别构成及比例
---- 第三节 文化结构
---- 第四节 民族及宗教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姓氏
---- 第七节 职业结构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压力与计划生育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计划节育
---- 第五节 科学化管理
---- 第六节 奖惩政策
第四编 农村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体制
---- 第二节 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三节 农业生产
---- 第四节 良种引进
---- 第五节 农技推广
---- 第六节 化肥使用
---- 第七节 农业机械
---- 第八节 农业气象
---- 第九节 人工降雨与防雹
---- 第十节 农业气象谚语
-- 第二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宜林面积
---- 第二节 树种
---- 第三节 林业生产
-- 第三章 畜牧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牧资源
---- 第二节 养殖业的经济地位
---- 第三节 饲养及管理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四章 劳务输出
第五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 第二章 农电建设
---- 第一节 农电建设概况
---- 第二节 农网改造
-- 第三章 环保能源建设
---- 第一节 传统能源
---- 第二节 能源结构变化
---- 第三节 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编 乡村工业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工业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工业
---- 第一节 企业管理
---- 第二节 企业发展
第七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商旅古道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运输
-- 第二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232”微波站
第八编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集体商业
---- 第一节 农村供销社
---- 第二节 食品收购站
---- 第三节 医药购销商店
-- 第三章 粮食
---- 第一节 大庄粮管所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第四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集市与逢集日
---- 第二节 市场建设与发展
第九编 财政税收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财政税收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财政税收
---- 第一节 乡财政所
---- 第二节 财税管理
第十编 农村金融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金融状况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金融事业
---- 第一节 甘谷县农业银行大庄营业所
----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
---- 第三节 世界银行大庄乡工作站
第十一编 乡村建设
-- 第一章 民房建筑的变迁
-- 第二章 小城镇建设
---- 第一节 乡政府的建设
---- 第二节 乡卫生院的建设
---- 第三节 信用社的改造建设
---- 第四节 财政所的改造建设
---- 第五节 学校建设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
-- 第四章 村阵地和农户建设
---- 第一节 村阵地建设
---- 第二节 灾后重建
---- 第三节 危房改造
第十二编 土地管理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地籍
---- 第一节 土地普查
---- 第二节 土地登记
-- 第三章 建设用地
---- 第一节 国家建设用地的审批
----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
---- 第三节 农村个人建房用地的审批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三编 党群组织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组织
----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 第三节 党纪检查
-- 第二章 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农民协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十四编 政权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基层政权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基层政权结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基层政权机构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基层政权
---- 第一节 乡级政权
---- 第二节 村级政权
-- 第三章 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一节 乡人大主席团
---- 第二节 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历届乡人民代表大会概况
---- 第四节 大庄乡出席市、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第十五编 地方武装
-- 第一章 乡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兵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兵役
-- 第三章 民兵
-- 第四章 预备役
第十六编 文化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间文艺
---- 第一节 社火
---- 第二节 戏剧
---- 第三节 曲艺
---- 第四节 文艺阵地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间文化
---- 第一节 业余剧团的发展
---- 第二节 皮影班子的发展
---- 第三节 演出阵地的发展
-- 第三章 公共文化事业
---- 第一节 大庄公社广播放大站
---- 第二节 大庄公社放映队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大庄乡文化站
---- 第五节 农家书屋
---- 第六节 农村文化广场
-- 第四章 宗教文化
---- 第一节 宗教文化的内容
---- 第二节 宗教故事传说
第十七编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庄教育概况
---- 第一节 私塾和义学
---- 第二节 国民小学和保国民小学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庄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扫盲教育
---- 第三节 初等教育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第五节 学校危旧房改造
---- 第六节 教育资源整合
---- 第七节 惠民政策
第十八编 卫生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庄的卫生事业
---- 第一节 中医药在大庄
---- 第二节 地方名医和中药铺
---- 第三节 西药传人大庄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庄的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
---- 第三节 乡村医生与村卫生室
-- 第三章 防疫保健
---- 第一节 地方病的防治
---- 第二节 防疫保健
-- 第四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十九编 社会保障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地方优待
---- 第二节 国家定补
-- 第二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困难救济
----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
---- 第三节 五保户供养
---- 第四节 养老保险
第二十编 民俗
-- 第一章 风俗
---- 第一节 节令
---- 第二节 衣食住行
---- 第三节 婚嫁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礼俗
---- 第六节 忌讳
---- 第七节 陋习
---- 第八节 寺庙与庙会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语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第二十一编 人物
-- 第一章 立传人物
-- 第二章 简介人物
-- 第三章 表录人物
第二十二编 艺文
-- 第一章 散文
-- 第二章 诗歌

编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