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德江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4年09月
目录
封面
德江县志
版权页
德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德江县志》编纂人员
图片
--
德江县行政区划图
--
县城全貌
--
街心花园
--
县城一角
--
中共德江县委办公搂
--
德江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
德江县政协、民委办公接
--
德江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
--
庆祝“三八”妇女节
--
一九六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奖励德江民兵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抢
--
辣椒红似火
--
烤烟叶片肥
--
天麻高质量
--
稻谷满田黄
--
柑桔堆满枝
--
油桐满山岗
--
杜仲长势旺
--
明溪大水库
--
大兴拦河坝
--
长丰泡桐树王
--
高席白果树王
--
朱家沟鱼种场
--
周思来总理签署颁发给德江气象局的奖状
--
国营闹水岩水电厂
--
国营桐子坪火电厂
--
国营南客寨水泥厂
--
国营潮水河酒厂
--
德江天麻酒
--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天麻酒杯名人桥牌赛”上,万里委员长(左三)接见德江县委书记邓成庆(右一)和酒
--
白果坨大桥
--
长青大桥
--
玉溪大桥
--
楠杆花花桥
--
城关二小一角
--
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
卫生部奖状
--
德江一中理、化大楼
--
一九八六年六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利·皮逊受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委托到德江考察血丝虫病防治成果
--
傩戏面具大观
--
风趣的“引兵土地”
--
日本考察团赠送的锦旗
--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德江县民委选送的107面土家族傩戏面具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展,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
法国专家纪可梅女士考察德江傩戏文化
--
明代田秋题词于潮砥滩
--
枫香溪红军纪念碑
--
一九八七年三月,重走长征路的陈靖将军(左三),在中共铜仁地委书记张清田(左五)和县委书记黎启华(左二
--
安化县治所移建大堡的纪念碑
--
大龙阡
--
土家人用熬熬茶接待四方宾客
--
德江县志编纂委员会部份成员合影
--
德江县志部份编辑人员合影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疆域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疆域变迁
----
第三节 政区设置
--
第二章 区乡镇概况
----
第一节 姜司镇
----
第二节 城关区
----
第三节 文新区
----
第四节 平原区
----
第五节 煎茶区
----
第六节 潮砥区
----
第七节 稳坪区
----
第八节 长丰区
--
第三章 地质矿藏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矿藏
--
第四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类型
----
第二节 山脉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光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地温
----
第四节 雨量
----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七章 土壤
----
第一节 成土母质
----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第三节 土壤理化性状
----
第四节 土地评级
--
第八章 动植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第二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发展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第三节 节育绝育
----
第四节 提倡晚婚和优生优育
第三篇 民族
--
第一章 民族概况
----
第一节 民族类别
----
第二节 民族分布
--
第二章 族源
----
第一节 土家族族源
----
第二节 苗族族源
--
第三章 民俗
----
第一节 衣食住
----
第二节 婚姻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节庆
----
第五节 信仰
----
第六节 禁忌
--
第四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识别
----
第二节 建立民族乡
----
第三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四节 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
第四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德江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党部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德江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活动
----
第二节 解放后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工作部门
----
第五节 常委主要活动
----
第六节 中共德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七节 组织工作
----
第八节 宣传工作
----
第九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十节 党校工作
----
第十一节 政策研究与信息反馈
----
第十二节 信访工作
----
第十三节 老干部管理工作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第五篇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元明清代政权机构
----
第一节 土司
----
第二节 县衙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政权机构
----
第一节 县政权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参议会
----
第三节 选举国大代表
--
第三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代表议案
----
第五节 基层选举
----
第六节 视察与监督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历届政府
----
第二节 职能机构
----
第三节 派出机构和基层政权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 协商与监督
----
第三节 提案议案
----
第四节 工作组(委)活动
第六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解放前司法机构
----
第一节 警政机构
----
第二节 司法机构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清查登记
----
第二节 清匪反霸
----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四节 侦察预审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户政管理
----
第七节 消防
----
第八节 改造罪犯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经济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制度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司法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调解
----
第四节 公证律师
第七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驻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防空与战备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战备
--
第五章 参战支前
----
第一节 抗美援朝
----
第二节 自卫反击
--
第六章 农民战争
----
第一节 黄号军起义
----
第二节 “神兵”运动
----
第三节 庙头农民斗争
--
第七章 战事纪要
----
第一节 乱兵骚扰
----
第二节 红军转战德江
----
第三节 黔东北游击队
----
第四节 剿匪斗争
第八篇 民政及劳动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民政机构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社会救济
----
第六节 婚姻管理
--
第二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
----
第二节 人事
----
第三节 职工工资
----
第四节 职工福利
第九篇 综合经济及管理
--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
----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初分配
----
第三节 工农业总产值
----
第四节 农业收益分配
----
第五节 人民物质生活变化
--
第二章 国民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
----
第四节 工业内部结构
----
第五节 积累与消费比例
--
第三章 社会经济效益
----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
----
第二节 社会生产效率
----
第三节 资金流通效率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
第四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体制
----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
第四节 计划物资管理
----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
第六节 消费计划管理
----
第七节 社会发展计划管理
--
第五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提供
----
第四节 统计服务和监督
--
第六章 审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金融审计
----
第三节 企业审计
----
第四节 行政事业财务审计
----
第五节 专项资金审计
--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查处投机倒把违法活动
----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五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六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八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政策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
----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九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度量衡器溶度
----
第二节 量具生产与管理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十篇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种植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种籽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耕作制
----
第六节 主要粮食作物
----
第七节 主要经济作物
----
第八节 蔬菜水果
----
第九节 植物保护
----
第十节 农具机具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林业勘查设计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林政管理
----
第五节 森林开发利用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畜禽资源及区划
----
第三节 养殖品种改良及饲养
----
第四节 饲草饲料的开发利用
----
第五节 渔业生产
----
第六节 养蜂业
----
第七节 畜禽疫病与防治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提灌工程
----
第四节 饮水工程
----
第五节 抗旱防涝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七节 水利管理
--
第六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企业类型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重点企业
--
第七章 扶贫开发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扶贫开发
第十一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的变革与发展
----
第一节 个体工业
----
第二节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采矿冶炼
----
第二节 机具制造与修理
----
第三节 日用化工
----
第四节 建材工业
----
第五节 酿酒
----
第六节 陶瓷纺织缝纫
----
第七节 印刷
----
第八节 电力
--
第三章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食品
----
第二节 工业品
--
第四章 企业管理与改革
----
第一节 企业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企业技改与管理
第十二篇 商业
--
第一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商业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 合营商业
----
第五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征购统购议购
----
第二节 销售
----
第三节 调运、储存
----
第四节 加工
----
第五节 财务统计及职工队伍
--
第三章 农副产品与废旧物资收购
----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 废旧物资收购
--
第四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
----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
--
第五章 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旅社
----
第二节 理发、照相及其他
--
第六章 烟草收购与专卖
----
第一节 收购
----
第二节 专卖
第十三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平衡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债券代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收机构
----
第二节 税收体制
----
第三节 工商课税
----
第四节 农业税收
----
第五节 税收管理与监督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储蓄
----
第四节 农业贷款
----
第五节 工商贷款
----
第六节 基建拨款
----
第七节 保险事业
----
第八节 信用合作
----
第九节 会计
----
第十节 代办业务
第十四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大道乡村道
----
第一节 大道
----
第二节 乡村道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章 桥梁
----
第一节 公路桥梁
----
第二节 便道桥梁
--
第四章 公路运输
----
第一节 车辆运输
----
第二节 人力运输
----
第三节 运输管理
----
第四节 安全管理
--
第五章 水路交通
----
第一节 航道整治
----
第二节 渡口码头
----
第三节 船舶与运输
----
第四节 转运与搬运
----
第五节 安全管理
--
第六章 邮政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邮政网路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四节 邮件传递
--
第七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信设施
----
第二节 电话
----
第三节 电报
第十五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
第三节 教育设施
----
第四节 教学研究
----
第五节 勤工俭学
--
第二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任用
----
第二节 教师地位
----
第三节 培训学习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三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普通中学
----
第四节 师范教育
----
第五节 职业教育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函授教育
----
第四节 农业电视广播学校
第十六篇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医疗卫生与设施
----
第一节 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医疗设施
----
第三节 卫生队伍
----
第四节 医疗管理
----
第五节 药政管理
--
第二章 医疗工作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卫生防疫
----
第二节 消灭丝虫病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章 体育活动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五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人才培养
----
第二节 参赛概况
第十七篇 文化科技广播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电影公司
----
第三节 书店与图书馆
----
第四节 文物管理所
----
第五节 文艺团体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戏曲
----
第三节 民间文学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第五节 文物胜迹
--
第三章 史志档案
----
第一节 县志编纂
----
第二节 党史征集
----
第三节 文史采编
----
第四节 档案收藏
--
第四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第二节 群众学术团体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四节 科普活动
----
第五节 科技成果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六章 报刊通讯
----
第一节 县报和刊物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第十八篇 城乡建设与土地管理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街道建设
----
第二节 公共建设
----
第三节 建筑现状
--
第二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 隆兴
----
第二节 沙溪
----
第三节 平原
----
第四节 楠杆
----
第五节 煎茶
----
第六节 复兴
----
第七节 潮砥
----
第八节 袁场
----
第九节 枫溪
----
第十节 长堡
----
第十一节 稳坪
----
第十二节 新滩
----
第十三节 角口
----
第十四节 高山
----
第十五节 泉口
----
第十六节 长丰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排污设施
----
第二节 改造环境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四节 建筑管理
--
第五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城镇土地管理
----
第二节 农村土地管理
第十九篇 社会
--
第一章 家庭
----
第一节 家庭结构变化
----
第二节 家族亲友称谓
--
第二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录
----
第二节 部份姓氏来历
--
第三章 习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婚姻丧葬
----
第三节 贺生祝寿贺房
----
第四节 民间节日
----
第五节 政府颁布节日
--
第四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五章 宗教会社
----
第一节 宗教
----
第二节 会社
第二十篇 人物
--
一、人物传
----
田 秋
----
王三极
----
胡胜海
----
鄢 琦
----
黎景煊
----
王邦俊
----
吴恩庆
----
王作夫
----
廖百川
----
黎民怡
----
覃梦松
----
刘寿椿
----
孙如磐
----
黎孟昭
----
先仲齐
----
金幼琦
----
赵金兰
----
张楚材
----
冯仁进
----
梅惠轩
----
杜典香
----
侯若兰
----
杨先学
----
张清田
--
二、烈士英名录
--
三、功臣劳模部份名录
--
四、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表彰部份人员
附录:
--
一、德江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二、1991年与1992年大事记
--
三、民族识别、认定有关文件
--
四、1993年5月德江县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
五、《德江县志》资料及部门志主要采编人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