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5年12月
目录
封面
郁南县志
版权页
《郁南县志》顾问
《郁南县志》审定小组
郁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郁南县志》编辑部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图片
--
郁南县行政区划图
--
郁南县都城街道图
--
郁南县水利电力交通电线路图
--
郁南县森林分布图
--
郁南县土壤分布图
--
都城全景
--
县委大院
--
县政府办公大楼
--
河堤公园内的功勋碑
--
都城夜景一角
--
宋桂公路大桥
--
连滩新貌
--
建城古镇新姿
--
罗旁水闸
--
大河水库
--
十里长堤——白木堤
--
大湾水轮泵站
--
云霄水库干渠槽
--
抢修捍卫万亩耕地的罗旁堤
--
1955年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龙霄圳
--
向阳水库发电站车间一角
--
都城11万伏变电站
--
用材林基地一角
--
高脂松种子园
--
亩产十三立方米的高产杉林
--
电视塔
--
县图书馆
--
县邮电局载波机房
--
县邮电大楼
--
南江囗渡囗过车码头
--
都城港口装卸
--
郁南高山隧道
--
郁南公路
--
年产5000头的廋肉型种猪场
--
全国优良种猪之一桂圩耳花猪
--
年产30万只鸡苗的种鸡场一角
--
全县妇女评比攻关田
--
标粗鱼苗
--
桂圩荔枝—玉绣球
--
庞寨荔枝
--
建城无核黄皮
--
板栗
--
罗旁埇坑三华李
--
罗旁白枣
--
天马山甜桃
--
用郁南桔子、黄榄加工而成的凉果
--
河囗香芒
--
青年“星火”带头人黄天南繁育的美国青蛙,在省科技兴农产品展销会上获金奖
--
私营都满运输公司业主钟满初
--
获省农业十项能手大赛养蚕能手称号的吴观珍
--
农民新居
--
省级先进企业郁南化工厂
--
郁南化工厂的部分树脂产品
--
郁南中型企业味精厂
--
省优产品郁南“西江牌”味精
--
省级先进企业郁南淀粉厂
--
郁南林产化工厂省优产品海鸥牌木薯食用淀粉
--
郁南林产化工厂
--
通用机械厂生产的液体灌装机
--
中兴机器厂生 液力偶合器在支援威特油田灭火中获得成功
--
节能液力偶合器
--
郁南制药厂优质产品
--
郁南制药厂
--
郁南电池厂生产的优质产品
--
郁南制药厂氨基酸和产线
--
郁南灯饰产品
--
省委书记林若(右四)视察郁南乡镇企业
--
省委副书记郭荣昌(右二)视察镇办铜线材厂
--
都城电线总厂的产品
--
都城电线总厂
--
郁南电缆厂生的“三A”牌电线、电缆
--
罗旁白凤山天然饮用锗矿泉水
--
平合镇花岗岩石料资源
--
宋桂镇缫丝厂
--
金融市场
--
获省文明市场称号的都城河堤市场
--
新城商场外景
--
建城镇市场开业盛况
--
竹编小农具市场
--
瘦肉型猪苗市场
--
耕牛市场
--
国务总理李鹏与国际级举重健将何英强握手
--
1997年在菲律宾的国际青年举重邀请赛中获冠军的江涛
--
余炳桥代表香港郁南同乡会向本县举重健儿赠送奖杯
--
分另获首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冠军的严章群、陈爱珍
--
郁南龙舟队获全国第二届昆明湖龙舟大赛第五名
--
港澳同胞回乡参加修志座谈会
--
郁南海外联谊会成立
--
县侨联大厦
--
西江中学
--
西江中学教学大楼
--
郁南师范学校
--
都城“四一八”职业中学
--
县农业技术学校师生在实验基地进行无核黄皮保果实习
--
郁南小学生瞻仰烈士陵
--
广东省甲类学校都城镇中心小学校
--
县人民医院门诊部
--
都城镇敬老服务员为老人服务
--
县中医院
--
大湾镇敬老院
--
麒麟白马舞
--
连滩龙岩
--
都城夫子井
--
内翰两头榕
--
水翻车
--
铁耙
--
龙骨车
--
木铁犁
--
胶轮木板手推车
--
碓
--
农艇
--
鸡公车
--
谷磨
--
新石器时代的石铲
--
战国陶罐
--
汉代铜釜
--
汉代铜鼓
--
南明永历二年铁炮
--
经济林-郁南肉桂
--
砍桂
--
喷施白僵菌除治松毛虫
--
放运木材
--
低产田改造后获丰收
--
桂圩镇在高等院校协助下进行荔枝促花保果试验
郁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
简述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置前
----
第二节 建置后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建国后
--
第三章 县城 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石
----
第三节 地质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特征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地貌分区
--
第三章 土地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土壤
----
第三节 植被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温度
----
第四节 风
----
第五节 雨霜
----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七节 物候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矿藏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动物资源
--
第七章 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疫灾 地震 雷击
第三篇 人口
--
简述
--
第一章 人口变迁
----
第一节 明清时期人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民族结构
----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
第三节 家庭结构
----
第四节 城乡结构
----
第五节 性别结构
----
第六节 年龄结构
------
附:百岁老人
----
第七节 文化结构
----
第八节 职业结构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晚婚晚育
----
第二节 节制生育
----
第三节 奖励独生子女
--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
----
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
----
第二节 人口与生活资料
第四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经济简况
--
第二章 建国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速度 效益
--
第三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收入 职工收入
----
第二节 居民购买力与消费
----
第三节 居民储蓄存款
--
第四章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物资管理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六节 计量管理
----
第七节 国土管理
----
第八节 审计管理
----
第九节 统计管理
第五篇 农业
--
简述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地主经营
----
第二节 个体农民经营
----
第三节 合作社经营
----
第四节 人民公社集体经营
----
第五节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役畜
----
第四节 农业机具
--
第三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园艺作物
--
第四章 农技 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改良土壤
----
第三节 品种改良
----
第四节 栽培技术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业服务
----
第一节 投资服务
----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服务
----
第三节 生产技术服务
----
第四节 农机服务
----
第五节 气象服务
第六篇 林业
--
简述
--
第一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原始次生林
----
第三节 珍稀古树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私有(营)山林
----
第二节 集体山林
----
第三节 国有山林
--
第三章 营林生产
----
第一节 采种 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抚育间伐
----
第四节 改造低产林
----
第五节 营林投资
--
第四章 山林管护
----
第一节 封山育林
----
第二节 森林防火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节 林政
--
第五章 森林开发利用
----
第一节 木材经营
----
第二节 林特产品开发
--
第六章 林场
----
第一节 国营林场
----
第二节 国合林场
----
第三节 集体林场
----
第四节 个体林场
第七篇 畜牧 水产
--
简述
--
第一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饲养概况
----
第二节 经营形式
----
第三节 品种改良
----
第四节 饲料
----
第五节 饲养技术
----
第六节 病疫防治
--
第二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江河捕捞
----
第二节 人工养殖
第八篇 水利
--
简述
--
第一章 灌溉工程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水
--
第二章 江河堤围
----
第一节 西江堤围
----
第二节 南江河堤围
----
第三节 排涝设施
--
第三章 河道整治
----
第一节 建城—罗旁改河
----
第二节 宝珠改河
----
第三节 宋桂改河
----
第四节 千官改河
----
第五节 平台改河
----
第六节 桂圩—罗顺改河
----
第七节 东坝改河
--
第四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水土治理
--
第五章 食水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居民食水
----
第二节 农村居民食水
--
第六章 防汛 抗旱
----
第一节 防汛抗洪
----
第二节 防旱抗旱
--
第七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用水管理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第四节 综合经营管理
第九篇 工业
--
简述
--
第一章 行业
----
第一节 化学工业
----
第二节 食品(含饮料)制造业
----
第三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第四节 机械工业
----
第五节 医药工业
----
第六节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第七节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
----
第八节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第九节 缝纫业
----
第十节 塑料制品业
----
第十一节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
第十二节 金属制品业
----
第十三节 纺织工业
----
第十四节 电力工业
----
第十五节 其他工业
--
第二章 产品
----
第一节 轻工业产品
----
第二节 重工业产品
--
第三章 所有制类型
----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
----
第三节 联合体工业
----
第四节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
第五节 中外合营工业
--
第四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 领导体制
----
第二节 发展决策
----
第三节 生产经营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第十篇 能源
--
简述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火力发电
----
第二节 水力发电
----
第三节 电网建设
----
第四节 电力管理
--
第二章 煤炭 石油
----
第一节 煤炭
----
第二节 石油购销
--
第三章 其他能源
----
第一节 柴炭草
----
第二节 沼气利用
第十一篇 交通
--
简述
--
第一章 陆路交通
----
第一节 古道路
----
第二节 乡村道路
----
第三节 公路
----
第四节 桥梁 渡口 隧道
----
第五节 公路养护
--
第二章 水路交通
----
第一节 航道与整治
----
第二节 码头 港口
----
第三节 横水渡口
--
第三章 客货运输
----
第一节 运输工具
----
第二节 陆路运输
----
第三节 水上运输
----
第四节 装卸搬运
--
第四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公路交通管理
----
第二节 水路交通管理
----
第三节 运输市场管理
第十二篇 邮电
--
简述
--
第一章 邮电机构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第十三篇 科技
--
简述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
第二节 学术团体
----
第三节 科研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队伍构成
----
第二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第三节 科技人员培训
----
第四节 职称评定
--
第三章 科普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普服务
----
第三节 科学实验
--
第四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 工业科研成果
----
第二节 农业科研成果
----
第三节 畜牧水产科研成果
----
第四节 医药卫生科研成果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简述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建设规划
----
第二节 道路交通
----
第三节 水电设施
----
第四节 居民住宅
----
第五节 主要公共建筑
----
第六节 防洪设施
----
第七节 园林绿化与环境卫生
--
第二章 圩镇和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古城与主要集镇
----
第二节 村镇建设规划
----
第三节 住房
----
第四节 乡村道路与公共设施
--
第三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设备
----
第二节 设计 施工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管理
----
第二节 私房改造
----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生态环境回顾
----
第二节 工业污染
----
第三节 污染治理
第十五篇 商业
--
简述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
----
第二节 国营
----
第三节 集体经营
----
第四节 公私合营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食油
----
第三节 饲料
--
第三章 食品 副食品购销
----
第一节 肉类
----
第二节 果菜
----
第三节 糖烟酒
--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一节 衣料 服装
----
第二节 鞋
----
第三节 洗涤用品
----
第四节 自行车
----
第五节 缝纫机
----
第六节 手表
----
第七节 家用电器
----
第八节 化妆品
--
第五章 土特产品购销
----
第一节 木薯干片
----
第二节 桂皮
----
第三节 黄麻
----
第四节 蚕茧
----
第五节 黄(红)烟
----
第六节 原竹
----
第七节 木柴
----
第八节 草席
--
第六章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
--
第七章 药品购销
----
第一节 中药材
----
第二节 西药
--
第八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贸易
----
第二节 进口贸易
--
第九章 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旅业
----
第三节 理发业
----
第四节 照相业
----
第五节 修理业
--
第十章 圩市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 牛圩
--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第十六篇 财政 税务
--
简述
--
第一章 财政税务体制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税务体制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章 各项税收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三节 其他各税
--
第四章 税收减免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五章 债券
----
第一节 债券发行
----
第二节 债券兑付
--
第六章 扶持生产
----
第一节 扶持工业
----
第二节 扶持农业
----
第三节 扶持林业
--
第七章 财税监督
----
第一节 预算监督
----
第二节 税务监督
----
第三节 财务监督
第十七篇 金融 保险
--
简述
--
第一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建国前金融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流通
----
第二节 现金管理
----
第三节 金银管理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单位存款
----
第二节 个人储蓄
----
第三节 侨汇
--
第四章 信贷
----
第一节 固定资产贷款
----
第二节 流动资产贷款
----
第三节 民间信贷
----
第四节 同业拆借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第二节 保险费收入
----
第三节 灾后理赔
第十八篇 政事纪要
--
第一章 建国前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章 建国后
----
第一节 肃清土匪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改革与城镇民主改革
----
第三节 “三反” “五反”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整风反右
----
第六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
第八节 拨乱反正 工作重点转移
----
第九节 改革开放
第十九篇 政党 社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郁南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务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民社党郁南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郁南县党部
----
第二节 中国民社党郁南县党部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农民团体
----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第二十篇 政权 政协
--
简述
--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代表产生
----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
----
第三节 常委会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县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县直属工作部门
----
第三节 县基层行政机构
----
第四节 侨务及台港澳同胞
----
第五节 信访
--
第三章 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文史资料征集出版
第二十一篇 干部人事
--
简述
--
第一章 干部队伍
----
第一节 编制
----
第二节 结构
--
第二章 干部管理
----
第一节 吸收录用
----
第二节 调配 选拔 任免
----
第三节 考核奖惩
----
第四节 培训教育
----
第五节 人才交流
----
第六节 复查甄别
--
第三章 干部待遇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福利
--
第四章 干部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一节 离休 退休 退职制度
----
第二节 离休 退休 退职待遇
第二十二篇 民政
--
简述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供养
----
第二节 收容
----
第三节 殡葬改革
--
第二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受灾救济
----
第二节 困难救济
----
第三节 扶持贫困
--
第三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军支前
----
第二节 优待军烈属
----
第三节 抚恤
----
第四节 老区建设
--
第四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三节 移民安置
--
第五章 婚姻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涉外婚姻
第二十三篇 公安 司法
--
简述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清匪 镇反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检察 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律师事务
----
第三节 公证业务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
第五节 法制宣传教育
第二十四篇 军事
--
简述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建国后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建国后
--
第三章 驻军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民兵武器
----
第三节 思想教育
----
第四节 军事训练
----
第五节 重要活动
--
第五章 兵事
----
第一节 明代兵事
----
第二节 清代兵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兵事
----
第四节 建国后兵事
第二十五篇 教育
--
简述
--
第一章 县学 私塾 书院
----
第一节 县学
----
第二节 私塾
----
第三节 书院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中学
--
第三章 职业教育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职业中学
----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 工人业余教育
----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教育
----
第四节 函授专业教育
--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实施与改革
----
第一节 德育
----
第二节 智育
----
第三节 体育
----
第四节 劳动教育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七章 机构 经费 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
第三节 教育设施
第二十六篇 文化
--
简述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文艺团体
----
第三节 文艺创作与活动
----
第四节 文化工作管理
--
第二章 图书 报刊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书店
----
第三节 报刊
--
第三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收集归档
----
第三节 整理利用
--
第四章 电影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名胜
----
第三节 古迹
----
第四节 古建筑
----
第五节 碑刻
----
第六节 革命旧址 建筑物
----
第七节 文物保护
第二十七篇 体育
--
简述
--
第一章 体育设施
----
田径场
----
篮球场
----
游泳池
----
举重训练馆
--
第二章 举重运动
----
第一节 举重历程
----
第二节 举重英杰
----
第三节 举重基金会
--
第三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教学
----
第二节 业余体校
----
第三节 竞赛活动
----
第四节 输送体育人才
--
第四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职工体育
----
第二节 农民体育
----
第三节 民间传统体育
----
第四节 社会办体育
--
第五章 体育比赛
----
第一节 县办体育比赛
----
第二节 县际体育比赛
----
第三节 参加地区(市)以上体育比赛
第二十八篇 卫生
--
简述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预防保健机构
----
第四节 其他医疗机构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三章 预防与保健
----
第一节 防治疾病
----
第二节 公共卫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章 医学教育
----
第一节 培训
----
第二节 进修
----
第三节 带徒
--
第五章 管理与改革
----
第一节 药政
----
第二节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三节 管理制度的改革
第二十九篇 风土民情
--
第一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分布
--
第二章 习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节日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称谓习俗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四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言种属
----
第二节 语音
----
第三节 词汇 短语
----
第四节 句法特点
----
第五节 谚语
----
第六节 歇后语
第三十篇人物
--
一、传
----
林致礼
----
庞嵩
----
吴一璜
----
傅定国
----
郑氏
----
何诚端
----
张以珍
----
莫奇标
----
廖翔仪
----
钟世强
----
龙师侯
----
钟炳枢
----
蔡朝焜
----
谢桂生
----
李光汉
----
朱意周
----
朱江
----
陈兆楷
----
张冠英
----
韦鼎基
----
曾迺桢
----
卢鉴明
----
邓秀英
----
杨子祺
----
蔡剑鸣
--
二、英烈表
----
1.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2.抗日战争时期
----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4.建国后-1980年
--
三、名录
----
1.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本县籍团级干部名录
----
2.建国后获省、国家授予的英模人物名录
附录
--
第一章 文告 讲话选录
----
第一节 文告
----
第二节 纪念会讲话
--
第二章 地方志文存
----
第一节 西宁县志序选
----
第二节 碑文
--
第三章 诗 歌谣 对联 传说轶事选
----
一、诗
----
二、歌谣
----
三、对联
----
四、传说
----
五、轶事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