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志

竹山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竹山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65-1993

出版时间: 2002年08月

目录

封面
竹山县志
版权页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片
-- 贺兴国题词
-- 竹山县行政区划图
-- 竹山县城关镇平面示意图
-- 城关镇鸟瞰
--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楼
-- 人民路
-- 施洋烈士铜像
-- 山城夜景
-- 竹山宾馆
-- 竹山商场
-- 上庸商场
-- 体育广场
-- 万吨水厂
-- ①坡地整治工程
-- ②高产油菜示范田
-- ③县西商品粮基地
-- ④麻家渡引水工程
-- ⑤田家坝河道治理工程
-- ⑥县南温饱工程
-- 九华林海
-- 娑罗古树
-- 劲节
-- 绿荫
-- 红腹锦鸡
-- 珙桐
-- 小丛红景天
-- 文王一枝笔
-- 金钗
-- 中华大鲵(娃娃鱼)
-- 银杏
-- 采春茶
-- 农家庭院葡萄熟
-- 中华猕猴桃
-- 硕果满枝·柑桔
-- 良种板栗
-- 黄姜
-- 马头山羊
-- 三元杂交猪
-- 庙垭黄牛(郧巴牛)
-- 竹山大鸡
-- 同步器系列产品
-- 木雕工艺品
-- 藤编产品
-- 烙花冬青木筷
-- 林化产品
-- 化工化肥产品
-- 缝纫加工
-- 霍河平湖
-- 邱家榜电站
-- 梁家河电站
-- 电力大楼
-- 城关变电站
-- 客运站
-- 1959年县城首通汽车
-- 天堑变通途——县城堵河大桥
-- 高路入云端——鲍竹路三关段
-- 邮政电信大楼
-- 竹山师范
-- 竹山一中
-- 爱国主义教育
-- 光大希望小学
-- 县医院门诊楼效果图
-- 县委书记贺兴国在堵河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讲话
-- 县长董永祥在旅游文化节上致欢迎辞
-- 有朋自远方来
-- 九华山避暑山庄
-- 旅游接待宾馆——神龙宾馆
-- 山乡歌舞迎宾客
-- 民间艺术·彩船
-- 幼儿舞蹈·《小天鹅》
-- 舞台艺术·《审妻》
-- 群众文体活动·舞龙
-- 广场文艺·歌舞
-- 青山玉带
-- 堵河南源
-- 庸南峡谷
-- 古树藤花
-- 长峡探奇
-- 自然风光·墨池瓮子口
-- 自然风光·飞流直下
-- 自然风光·令牌寨
-- 自然风光·幽谷溅玉
-- 自然风光·巴王洞府
-- 许明清烈士纪念碑
-- 文峰塔
-- 清真寺
-- 文庙
-- 民间收藏的瓷器
-- 麻家渡汉墓出土的青铜量器——锺(西汉)
-- 城关胡家坡汉墓出土的青铜酒器——钫(西汉)
-- 霍山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出土的石刀
-- 胡家坡汉墓出土的兵器——剑、戟、戈
-- 绿松石雕刻工艺品
-- 书画/刘继连
-- 根雕
-- 剪纸/余曼白
-- 书法/刘永昌
-- 堵河奇石/左康
-- 刺绣
-- 光大功绩 永留竹山
---- 感谢——受惠的农民向光大扶贫人献花
---- 关怀——光大人与竹山贫困学生在一起
---- 跋涉——光大集团领导深入竹山贫困山乡调查
---- 光大集团援建的教学楼和门诊楼
-- 2000年10月28-30日,《竹山县志》稿终审会议在十堰举行,图为出席会议开幕式的部分市县领导及修
-- 县委书记贺兴国在为新编《竹山县志》作序
-- 1996年4月,《竹山县志》稿评审会议在竹山宾馆举行。图为出席评审会议开幕式的部分省、市、县领导及修
-- 十堰市地方志终审委员会对《竹山县志》稿进行终审(2000年10月)
-- 县志办工作人员合影(1997年)
-- 附图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 春秋 战国
--
--
-- 三国
-- 晋 南北朝
--
--
--
--
--
--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卷一 建置
-- 区域
---- 一、位置 四境
---- 二、面积
-- 建置沿革
-- 行政区划
---- 一、晚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 二、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 专记 苏区时期的行政区划
-------- (一)苏维埃乡政府
-------- (二)竹房县
-------- (三)竹南县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 县城 集镇
---- 一、县城
---- 二、集镇
卷二 自然环境
-- 地质
---- 一、地层 岩石
---- 二、地质构造
---- 三、古盆地
-- 地貌
---- 一、地势
---- 二、地貌
---- 三、主要山峰
---- 四、泉洞
-- 水文
---- 一、河流
---- 二、水文
-- 气候 物候
---- 一、气候特征
---- 二、气候要素
---- 三、物候
------ (一)主要农作物物候
------ (二)非农作物(花卉)物候
------ (三)动物物候
-- 自然灾害
---- 一、旱灾
---- 二、洪涝灾
---- 三、风雹灾
---- 四、其他灾害(雪 虫 地震等)
卷三 资源
-- 土地资源
---- 一、土地利用类型
---- 二、土地等级
---- 三、土壤类型
---- 四、土壤肥力
------ (一)土壤水分
------ (二)土壤质地
------ (三)酸碱度
------ (四)主要营养元素
-- 水资源
---- 一、降水
---- 二、地表水
---- 三、水能资源
-- 生物资源
---- 一、植被
------ (一)天然植被
------ (二)人工植被
---- 二、植物
---- 三、动物
------ (一)兽类
------ (二)禽类
------ (三)鱼类
------ (四)节肢动物类
------ (五)爬行 两栖动物类
------ (六)腹足环节动物类
---- 四、微生物(菌类)
-- 矿产资源
---- 一、品种
---- 二、分布和储量
------ (一)钢铁生产原料矿产
------ (二)化工原料矿产
------ (三)贵重金属矿产
------ (四)稀有金属矿产
------ (五)建筑材料矿产
------ (六)贵重非金属矿产
------ (七)燃料类矿产
-- 自然景观资源
---- 一、驴头峡
---- 二、墨池景点
---- 三、洞穴
卷四 人口
-- 人口数量
---- 一、数量
---- 二、变动
-- 人口分布
-- 人口结构
---- 一、民族
---- 二、性别
---- 三、年龄
---- 四、文化
---- 五、职业
---- 六、家庭状况
---- 七、婚姻状况
---- 八、劳力负担
-- 计划生育
---- 一、机构
---- 二、政策
------ (一)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二)限制多生和无计划生育
---- 三、措施
------ (一)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 (二)落实节(绝)育措施
------ (三)依法进行行政督导
------ (四)完善保障和服务体系
---- 四、成效
-- 姓氏
---- 一、姓
---- 二、部分姓氏源流及分布
卷五 农业
-- 晚清时期的农业
-- 民国时期的农业
---- 一、种植业
------ (一)农田设施
------ (二)耕作制度
------ (三)农作物品种及产量
---- 二、养殖业
------ 附录一《湖北县政》(民国二十二年)载竹山诸项
------ 附录二王树培撰《县政报告》记竹山农村概况
--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一、管理体制
---- 二、农业区划
------ (一)中西部平丘低山粮 特 畜产区
------ (二)西北部中山特 林 畜产区
------ (三)北部中山林 特产区
------ (四)中南部低山特 畜 粮产区
------ (五)东南部中低山林 特产区
------ (六)南部高山林产区
---- 三、生产条件
------ (一)耕地
------ (二)劳力
------ (三)农机具
------ (四)畜力
------ (五)农田基本建设
------ (六)土壤肥料
---- 四、种植业
------ (一)粮油生产
------ (二)土特产
-------- 附录 名茶“圣水翠峰”
-------- 附录 猕猴桃
---- 五、养殖业
------ (一)畜牧业
------ (二)渔业
卷六林业
-- 晚清、民国时期的林业
---- 一、山林权属
---- 二、林业机构
---- 三、植树造林
---- 四、森林保护
---- 五、木(竹)材利用
---- 六、森林蓄积
-- 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 一、林业资源
------ (一)概况
------ (二)珍稀树种简介
---- 二、山林权属
---- 三、植树造林
------ (一)采种育苗
------ (二)造林
------ (三)抚育管理
------ (四)长防林建设
------ (五)林业科技
------ (六)资金投入
---- 四、森林保护
------ (一)护林联防
------ (二)依法治林
------ (三)病虫害防治
---- 五、木材利用与管理
------ (一)采运
------ (二)购销
------ (三)木材市场管理
---- 六、林场专业户
------ (一)国营林场
------ (二)县乡联办林场
------ (三)集体林场
------ (四)专业户
卷七水利
-- 晚清、民国时期的水利
---- 一、机构
---- 二、设施
---- 三、工程建设
--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
---- 一、水利建设
------ (一)蓄水工程
------ (二)引水 提灌工程
------ (三)人畜饮水工程
---- 二、抗旱防汛
------ (一)管理机构
------ (二)措施
---- 三、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
------ (二)水土综合治理
---- 四、水利区划
------ (一)堵河沿岸低山丘陵干旱区
------ (二)中西部盆地平丘干旱区
------ (三)北部山区旱洪区
------ (四)西北部山区旱洪区
------ (五)中南部山区旱洪区
------ (六)南部山区旱洪区
---- 五、水利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管理措施
卷八乡镇企业
-- 概况
-- 管理体制与规模
---- 一、集体
---- 二、个体
---- 三、联营
-- 行业
---- 一、农业
---- 二、采矿业
------ (一)煤矿开采
------ (二)绿松石开采
------ (三)黑板石开采
------ (四)重晶石开采
---- 三、运输业
------ (一)水运
------ (二)陆运
---- 四、建筑业
------ (一)砖瓦生产
------ (二)水泥生产
------ (三)预制构件
---- 五、加工业
------ (一)农机修造
------ (二)木制品加工
------ (三)食品加工
------ (四)烟花爆竹
---- 六、饮食服务业
-- 企业管理
---- 一、分配制度
---- 二、劳动管理
------ (一)劳动组织
------ (二)安全生产
------ (三)劳动福利
---- 三、财务管理
------ (一)资金筹集
------ (二)流动资金管理
------ (三)固定资产管理
------ (四)基本建设管理
------ (五)专用基金管理
------ (六)库存物资管理
------ (七)劳动报酬管理
------ (八)财务成果管理
-- 重点企业简介
---- 一、竹山县秦古水泥厂
---- 二、梁家河电站
---- 三、保丰镇轻工业公司
---- 四、保丰镇建筑建材公司
卷九工业
-- 晚清、民国时期的工业
---- 一、矿冶
------ (一)煤
------ (二)铁
------ (三)硫磺
------ (四)铜
------ (五)绿松石
---- 二、轻纺工业
---- 三、加工业及其它
--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
---- 一、机械工业
------ (一)农机具
------ (二)汽车配件
---- 二、矿冶(加工)工业
------ (一)煤炭
------ (二)金银
------ (三)绿松石
------ (四)板石
------ (五)硫铁
------ (六)冶铁
------ (七)炼铜
---- 三、电力工业
------ (一)电站
------ (二)输变电工程
---- 四、化学工业
------ (一)林产化工
------ (二)化肥
------ (三)其他化工
---- 五、纺织 缝纫工业
------ (一)纺织
------ (二)缝纫
---- 六、食品加工工业
------ (一)粮油加工
------ (二)食品加工
------ (三)副食品加工
---- 七、建材工业
------ (一)砖瓦
------ (二)水泥
------ (三)水泥制品
---- 八、其他工业
------ (一)木竹加工
------ (二)纤维板生产
------ (三)造纸
------ (四)印刷
------ (五)皮革
------ (六)鞭炮
------ (七)小五金
------ (八)医药制剂
卷十 交通 邮电
-- 晚清、民国时期的交通 邮电
---- 一、交通
------ (一)驿道 人行道
------ (二)桥梁 渡口
------ (三)水路交通
------ (四)公路
---- 二、邮电
------ (一)邮政
------ (二)电信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 邮电
---- 一、交通
------ (一)陆路
------ (二)水路
------ (三)搬运装卸
------ (四)交通运输管理
---- 二、邮电
------ (一)邮政
------ (二)电信
卷十一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晚清、民国时期的城乡建设
---- 一、房屋的选址 形式与结构
------ 附录 三盛大院
---- 二、房地产
---- 三、市政建设
--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一、城镇建设
------ (一)城关镇
------ (二)保丰镇
------ (三)官渡镇
------ (四)田家坝镇
------ (五)茅塔镇
------ (六)溢水镇
------ (七)得胜镇
------ (八)秦古镇
------ (九)麻家渡镇
------ (十)擂鼓镇
---- 二、乡村建设
------ (一)小集镇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三、建筑业
------ (一)机构
------ (二)施工队伍
------ (三)设计施工
------ (四)建筑管理
---- 四、房地产管理
------ (一)公房管理
------ (二)私房管理
------ (三)房地产开发
------ (四)城镇地产管理
---- 五、环境保护
------ (一)污染
------ (二)防治 绿化
---- 六、城镇规划
------ (一)管理体制与业务机构
------ (二)县城总体规划
卷十二商业
-- 晚清、民国时期的商业
---- 一、商业组织
------ (一)商号
------ (二)庙会
------ (三)商会
---- 二、私营商业
---- 三、合作商业
--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
---- 一、经营体制
------ (一)私营个体商业
------ (二)国营商业
------ (三)供销合作商业
------ (四)集市贸易
---- 二、粮油贸易
------ (一)统购统销
------ (二)议购议销
------ (三)储运
---- 三、土特产贸易
------ (一)棉花
------ (二)畜牧产品
------ (三)林特产品
------ (四)蔬菜
---- 四、生产资料贸易
------ (一)农业生产资料
------ (二)非农业生产资料
---- 五、日用工业品贸易
------ (一)食品 副食品
------ (二)针织 纺织品
------ (三)五金 家电
------ (四)日用百货 文化用品
------ (五)医药
---- 六、废旧物资收购
---- 七、饮食服务
------ (一)饮食
------ (二)服务
---- 八、对外贸易
------ (一)主要出口商品
------ (二)经营方式
---- 九、经营管理
------ (一)财务管理
------ (二)商品流转计划和商业统计
------ (三)物价
卷十三财税
-- 晚清时期的财税
---- 一、财政
---- 二、税收
-- 民国时期的财税
---- 一、财政收入
------ (一)赋税收入
------ (二)附税
------ (三)杂税
------ (四)公产收入
------ (五)捐献收入
------ (六)补助收入
------ (七)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一)行政支出
------ (二)保安支出
------ (三)教育支出
------ (四)社会救济支出
------ (五)经济建设支出
---- 三、税务
--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
---- 一、财政收入
------ (一)税收收入
------ (二)企业收入
------ (三)上级财政补助收入
------ (四)其他收入
------ (五)自筹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一)经济建设投资
------ (二)社会事业支出
------ (三)民政经费
------ (四)行政管理经费
------ (五)其他经费
------ (六)上解支出
---- 三、财税管理
------ (一)体制
-------- 附录 乡(公社)一级财政
------ (二)行政财务管理
------ (三)企业财务管理
------ (四)税收征管
------ (五)财政监督
---- 四、公债 国库券
------ (一)公债
------ (二)国库券
卷十四金融
-- 晚清、民国时期的金融
---- 一、货币
---- 二、民间借贷
-- 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
---- 一、机构
------ (一)中国人民银行竹山县支行
------ (二)中国农业银行竹山县支行
------ (三)中国建设银行竹山县支行
------ (四)中国工商银行竹山县支行
------ (五)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竹山支公司
------ (六)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七)金融联席会
---- 二、人民币
------ (一)版式
------ (二)流通量
---- 三、信贷
------ (一)银行存款
------ (二)工商贷款
------ (三)外资贷款
------ (四)农业贷款
---- 四、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 (一)基本建设投资
------ (二)基本建设拨款
------ (三)固定资产贷款
-------- 附录 九个重点技改项目投资管理
------ (四)建筑经济管理
---- 五、信用合作
------ (一)信用合作社存款
------ (二)信用合作社贷款
------ (三)信用合作社管理
---- 六、金融信托
------ (一)工商银行信托
------ (二)建设银行信托
------ (三)农业银行信托
---- 七、金融监管
------ (一)会计
------ (二)出纳
------ (三)计划统计
------ (四)金融监管
---- 八、保险
------ (一)概况
------ (二)险种
------ (三)理赔
卷十五经济综合管理
-- 计划管理
---- 一、机构与职责
---- 二、计划编制
---- 三、固定资产投资
------ (一)基本建设投资
------ (二)技术改造投资
-- 物资管理
---- 一、物资计划
---- 二、物资价格
---- 三、物资系统财务体制
-- 工商行政管理
---- 一、企业登记
---- 二、市场管理
---- 三、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四、经济合同 商标 广告管理
-- 物价管理
---- 一、物价政策
---- 二、物价监督检查
---- 三、差价 比价和物价指数
-- 统计管理
---- 一、统计网络建设
---- 二、统计质量管理
---- 三、统计服务
-- 计量 质量和标准化管理
---- 一、机构
---- 二、计量制度
---- 三、计量器具检测
---- 四、质量管理
---- 五、标准化管理
-- 劳动管理
---- 一、劳力调配 就业安置
------ 附录 经济建设用工调配
---- 二、劳动服务 劳务输出
---- 三、劳动工资 保险福利
---- 四、安全监察 劳动仲裁
-- 土地管理
---- 一、土地详查 土地规划
---- 二、土地占用管理
-- 审计管理
---- 一、机构
---- 二、审计监察
-- 农村经营管理
---- 一、农村经济组织
---- 二、计划管理
---- 三、劳动计酬
---- 四、财务管理
---- 五、物资管理
---- 六、收益分配
卷十六政党 政协 社团
-- 晚清、民国时期的政党 社团
---- 一、中国国民党竹山县地方组织
------ (一)组织建设
------ (二)党务活动
---- 二、中国共产党竹山县地方组织
------ (一)中共竹山县支部
------ (二)中共竹山县特别支部
------ (三)中共竹房县委
------ (四)中共竹山县委
------ (五)中共竹南县委
------ (六)中共竹南工作委员会
------ (七)中共房西南工作委员会
---- 三、群众团体
------ (一)工人组织
------ (二)农民组织
------ (三)商民组织
------ (四)青年组织
------ (五)妇女组织
-------- 附录 会门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党 政协 社团
---- 一、中共竹山县委员会
------ (一)组织体系
------ (二)党员代表大会
-------- 附录 中共竹山县委 竹山县纪委历届主要负责人
------ (三)党务
---- 二、政协竹山县委员会
------ (一)机构设置
------ (二)历届委员会
-------- 附录 政协竹山县委员会历届负责人名录
------ (三)履行职能
---- 三、社团
------ (一)工人团体
------ (二)农民团体
------ (三)青年团体
------ (四)妇女团体
------ (五)商民团体
卷十七政权
-- 晚清时期的政权
---- 一、县署
---- 二、县署下属机构
-- 民国时期的政权
---- 一、参议会
---- 二、知事公署
---- 三、县政府
---- 四、基层政权
------ 专记 苏区政权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
---- 一、权力机关
------ (一)竹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二)竹山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三)竹山县人大常委会
------ (四)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 (五)选举
---- 二、行政机关
------ (一)县人民政府
------ (二)县政府直属机构
------ (三)基层行政机关
---- 三、司法机关
------ (一)竹山县人民法院
------ (二)竹山县人民检察院
卷十八综合政务
-- 晚清、民国时期的综合政务
---- 一、赈灾救济
------ (一)灾荒救济
------ (二)社会救济
---- 二、抚恤
---- 三、人事任免
-- 新中国成立后的综合政务
---- 一、人事
------ (一)机构 编制
------ (二)干部结构
------ (三)干部管理
---- 二、民政
------ (一)机构
------ (二)优抚
-------- 专记 烈士褒扬
------ (三)安置
------ (四)救济
------ (五)扶贫
------ (六)社会福利
------ (七)婚姻登记
------ (八)社团登记
---- 三、监察
------ (一)机构
------ (二)行政监察
-------- 附录 监察案例
---- 四、外事 侨务
------ (一)外事
------ (二)侨务
---- 五、老龄
------ (一)机构
------ (二)活动
---- 县志 档案
------ (一)县志
------ (二)档案
卷十九 公安 司法
-- 晚清、民国时期的公安 司法
---- 一、公安
------ 附录 杨玉山蹂躏西乡
---- 二、审判
--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安 司法
---- 一、公安
------ (一)治安
------ (二)刑事侦察
------ (三)监所 武警
------ (四)预审
------ (五)消防
-------- 附录 平息沧浪山暴乱
---- 二、检察
------ (一)刑事检察
------ (二)经济检察
------ (三)法纪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五)控告申诉检察
---- 三、审判
------ (一)刑事审判
------ (二)民事审判
------ (三)经济审判
------ (四)行政审判
---- 四、司法行政
------ (一)法制宣传
------ (二)律师 公证
------ (三)调解
卷二十军事
-- 晚清时期的军事
---- 一、地方武装与驻军
---- 二、重要战事
---- 三、兵役
-- 民国时期的军事
---- 一、地方武装
---- 二、驻军
---- 三、兵役
------ 附录 抗战时期兵员征集
---- 四、战事
--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
---- 一、地方武装 驻军
------ (一)地方武装管理机构
------ (二)地方武装及驻军
---- 二、兵役
------ (一)志愿兵役制
------ (二)义务兵役制
------ (三)新《兵役法》实施
---- 三、民兵
------ (一)组织
------ (二)教育
------ (三)训练
------ (四)执勤
---- 四、剿匪 平暴
卷二十一教育
-- 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
---- 一、管理机构
---- 二、各类教育
------ (一)书院 社学 私塾
------ (二)幼儿教育
------ (三)小学教育
------ (四)中学教育
------ (五)简易师范学校
---- 三、师资状况
---- 四、经费与设施
--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 一、教育管理
------ (一)机构
------ (二)管理
---- 二、学前教育
---- 三、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与教学
------ (三)教学设施
-------- 附录 重点小学简介
---- 四、中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与教学
------ (三)教学设施
-------- 附录 部分中学简介
---- 五、师范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与教学
------ (三)教学设施
---- 六、中等职业教育
------ (一)农业(职业)学校
------ (二)职业技术学校
---- 七、成人教育
------ (一)扫盲教育
------ (二)干部职工文化教育
------ (三)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 八、教师队伍
------ (一)教师概况
------ (二)业务培训
------ (三)待遇
------ (四)教研
---- 九、教育经费
---- 十、勤工俭学
卷二十二科技
-- 晚清、民国时期的科技
---- 一、冶炼和矿产开采技术
---- 二、日用工业品生产技术
---- 三、农林牧业生产技术
--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
---- 一、科技组织
------ (一)管理机构
------ (二)科研单位
------ (三)学术组织
------ (四)科技队伍
---- 二、科技普及
------ (一)科普宣传
------ (二)人才培训
------ (三)科技推广
---- 三、科技管理
------ (一)体制
------ (二)科技人才管理
------ (三)科技项目管理
------ (四)科技成果管理
-------- 附录 县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摘录
------ (五)科技情报管理
---- 四、科技成果
------ (一)成果种类
------ (二)获奖情况
---- 五、科技测报
------ (一)气象测报
------ (二)地震测报
------ (三)水文观测
卷二十三文化
--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
---- 一、机构
---- 二、文艺活动
------ 附录 竹山民歌选
---- 三、工艺美术
--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
---- 一、文化事业机构
------ (一)文化馆(站)
------ (二)文化室
------ (三)图书馆
------ (四)书店与发行
------ (五)电影公司
------ (六)剧团
---- 二、文化艺术
------ (一)戏剧
------ (二)民歌 民谣
-------- 附录 风俗送春调 小调 花鼓调各一首
------ (三)杂艺
------ (四)歌舞
------ (五)器乐
------ (六)书法 绘画
------ (七)摄影
------ (八)电影
------ (九)文学创作
---- 三、文物胜迹
------ (一)古文化遗址
------ (二)古墓葬
------ (三)古建筑
------ (四)古石刻
------ (五)革命遗址
------ (六)馆藏文物
卷二十四卫生
-- 晚清、民国时期的卫生
---- 一、名医 医院 药铺
------ (一)名医
------ (二)医院
------ (三)药铺
---- 二、疫病防治
-- 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
---- 一、卫生防疫
------ (一)机构
------ (二)卫生运动
------ (三)传染病防治
------ (四)地方病防治
------ (五)寄生虫病防治
------ (六)公共卫生
---- 二、妇幼保健
------ (一)机构
------ (二)新法接生
------ (三)妇女保健
------ (四)儿童保健
-------- 附录 计划生育手术
---- 三、医疗事业
------ (一)机构
------ (二)中医中药
------ (三)西医
------ (四)医疗制度
---- 四、医政管理
---- 五、药政药检
------ (一)机构
------ (二)药品检验
------ (三)药政管理
卷二十五 广播 电视 报刊
-- 广播
---- 一、无线电接收
---- 二、有线广播建设
---- 三、广播节目
-- 电视
---- 一、无线电视转播
---- 二、有线电视
---- 三、自办节目
-- 报刊
-- 通讯报道
卷二十六体育
-- 晚清、民国时期的体育
--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
---- 一、群众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民间体育
------ (三)老年体育
---- 二、学校体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体育教师
------ (三)体育设施
---- 三、竞技体育
------ (一)县级运动会成绩
------ (二)省地(市)级运动会成绩
------ (三)竹山县少年田径记录
---- 四、管理 训练 设施
------ (一)体育管理
------ (二)体育训练
------ (三)体育设施
卷二十七 人民生活 习俗 宗教
-- 人民生活
---- 一、城镇
---- 二、乡村
-- 习俗
---- 一、生产习俗
------ (一)农业
------ (二)手工业
------ (三)商业
------ (四)水上运输
---- 二、生活习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房
------ (四)婚娶
------ (五)寿诞
------ (六)丧葬
---- 三、岁时习俗
---- 四、社会新风
------ (一)婚姻自主
------ (二)保家卫国
------ (三)“五讲四美三热爱”
------ (四)创建“十星级农户”
-- 宗教
---- 一、儒教
---- 二、道教
---- 三、佛教
---- 四、伊斯兰教
---- 五、其他
卷二十八方言
-- 一、语音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二、词汇
---- (一)词语的特点
---- (二)方言词汇举例
-- 三、语法
-- 俗语
-- 谚语
---- 一、农业谚语
---- 二、气象谚语
---- 三、一般谚语
-- 歇后语
卷二十九 乡镇概况
-- 城关镇
-- 潘口乡
-- 溢水镇
-- 麻家渡镇
-- 黄栗乡
-- 牌楼乡
-- 保丰镇
-- 擂鼓镇
-- 秦古镇
-- 竹坪乡
-- 大庙乡
-- 得胜镇
-- 三台乡
-- 茅塔镇
-- 双台乡
-- 楼台乡
-- 沧浪乡
-- 文蜂乡
-- 深河乡
-- 田家坝镇
-- 峪口乡
-- 官渡镇
-- 梁家乡
-- 柳林乡
-- 洪坪乡
卷三十人物
-- 传记
---- 陈杰祥
---- 张振武
---- 施洋
---- 冯嗣鸿
---- 施季高
---- 郭肇明
---- 刘治平
---- 许明清
---- 熊光文
---- 朱树声
---- 郭西莲
---- 陈守真
---- 余曼白
---- 袁伯涛
---- 黄正甫
---- 陈正宽
---- 饶志农
-- 人物录
---- 张樾
---- 杜子翼
---- 何古丞
---- 吴孟颖
---- 杜树勋
---- 朱家齐
---- 徐玉麟
---- 贺理华
---- 金明山
---- 傅淑华
---- 邵子南
---- 刘宏勋
---- 杨德珩
---- 郑南轩
---- 李世雄
---- 喻卓然
---- 崔学礼
---- 贺致中
---- 叶万镜
---- 袁华海
---- 张炳斋
---- 曾云山
-- 人物表
---- 一、革命烈士
---- 二、抗战时期竹山籍阵亡将士
-- 附表 当代受国家(部委以上)表彰的英模人物
附录
-- 一、历代旧志述略
-- 二、古县志序言辑录
-- 三、重要资料检索
-- 四、图 表索引
-- 五、修志始末
-- 六、修志人员名存
---- (一)竹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二)竹山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名单(1981~2002年)
---- (三)《竹山县志》总编室编辑人员名单(1993~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