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公元前121-1988
出版时间:
1994年10月
目录
封面
天祝县志
版权页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辑人员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办公室人员
领导题词
序
凡例
图片
--
天祝县城全貌
--
天祝藏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图
--
天祝县城平面图
--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委员长来天祝视察时与各界人士合影
--
《天祝县志》评稿会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
《天祝县志》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主编、副主编合影
--
《天祝县志》总编室人员合影
--
县委办公楼
--
县人民政府
--
县人大、县政协办公楼
--
安远镇(古安远驿)
--
雪山草原
--
甘肃高山细毛羊
--
岔口驿马
--
天祝白牦牛
--
油菜花香
--
沙棘
--
花椒
--
鹿(选自《甘肃》画册)
--
蓝马鸡(李培荣摄)
--
山区麦田
--
祁连林海
--
封山育林(李培荣摄)
--
中药材
--
东坪提灌站
--
深沟变电所
--
天祝县千马龙煤矿
--
甘肃省天祝建材厂
--
武威地区石门河水泥厂
--
窑街矿务局天祝煤矿三号井
--
天祝铁合金厂
--
天祝县硅锰合金厂获奖产品
--
石膏
--
五台岭盘山公路
--
天秋沟梁岩金矿
--
双龙沟采金区(选自《武威》画册)
--
金沙风光(选自《武威》画册)
--
先明幽谷(李培荣摄)
--
那威钢索吊桥
--
朱岔云涛
--
邮电通讯
--
民族贸易大楼
--
粮食局办公楼
--
金强河榨油厂
--
乌鞘岭气象站
--
天祝一中教学楼
--
班禅大师视察县民族中学(选自《天祝文史》第三辑)
--
县民族师范师生在课堂
--
安远第一小学少先队庆祝“六一”(靳万龙摄)
--
县幼儿园
--
县人民医院医生为患者手术
--
县藏医院(选自《武威》画册)
--
射击
--
乌鞘岭民兵(高祖芳供稿)
--
抓喜秀龙滩赛马会
--
华藏寺卫星地面收转站
--
毛毛山电视调频转播站(台)
--
乌鞘岭长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彩陶器
--
新石器时代细纹陶尖底壶
--
松山古城遗址
--
出土文物铜牦牛(乔军供稿)
--
石门寺明代石雕光明女佛像
--
更新(李才加画)
--
张振录 书
--
国画(李生云西)
--
华夏春浓(王述簟篆刻)
--
藏文书法(东永寿书)
--
真、草、隶、篆四屏条(王述麟书)
--
各族人民在抓喜秀龙滩隆重欢迎班禅大师(选自《天祝文史》第三辑)
--
昔日天堂寺全貌(秦赛义、刘延礼供稿)
--
华藏寺大经堂
--
天堂寺时轮大经堂
--
藏族妇女服饰
--
藏族姑娘服饰
--
土族妇女服饰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行政建置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域
--
第二章 县城和乡镇简况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简况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貌与地质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地质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光照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降水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
第一节 土壤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成土母质与主要植被
----
第三节 土壤分类
----
第四节 土壤分布规律
----
第五节 土壤的理化性质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二章 藏族
--
第三章 汉族、土族和其他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土族和其他民族
第四篇 畜 牧 业
--
第一章 历代畜牧业
----
第一节 元朝以前的畜牧业
----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畜牧业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畜牧业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畜牧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专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
第三章 饲草饲料
----
第一节 草原资源与利用
----
第二节 草原建设
----
第三节 草原管理
----
第四节 草原保护
----
第五节 饲草料加工利用
----
第六节 牧业机械
--
第四章 畜禽品种及改良
----
第一节 岔口驿马
----
第二节 牛
----
第三节 羊
----
第四节 驴、骡
----
第五节 猪、鸡
--
第五章 畜禽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
----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
----
第三节 家畜普通病
----
第四节 动物检疫
----
第五节 畜禽防改机构
----
第六节 中兽医
第五篇 农 业
--
第一章 历代农业
----
第一节 农业渊源
----
第二节 作物品种
----
第三节 生产工具
----
第四节 耕作方式
--
第二章 建国后的农业
----
第一节 农业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作物品种的改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
第四节 农作物的种类、比重和布局
----
第五节 农业科技
----
第六节 技术人才培训
----
第七节 农业经营管理
----
第八节 农业灾害
----
第九节 种植业区划
--
第三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农业机械的发展
----
第二节 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供应
第六篇 林 业
--
第一章 历代森林
----
第一节 清朝以前的森林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森林
----
第三节 历代森林的管护
----
第四节 森林的衰败
--
第二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林区的野生动物资源
----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
--
第三章 林业机构
----
第一节 林业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林业职工状况
----
第三节 国营林场、苗圃
--
第四章 森林管护、发展和利用
----
第一节 森林管护
----
第二节 森林的培育和发展
--
第五章 人工林建设
----
第一节 采集树种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经济林
--
第六章 林业科技发展
----
第一节 云杉叶锈病研究
----
第二节 华北落叶松引种试验
----
第三节 云杉林抚育技术研究
----
第四节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
第五节 塑料膜容器育苗研究
--
第七章 林业收入、投资和效益
----
第一节 林业收入
----
第二节 林业投资
----
第三节 林业支出
----
第四节 投资效果
第七篇 水利 电力
--
第一章 历代水利和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利
----
第二节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截流引灌
----
第二节 渠道
----
第三节 机、电井
----
第四节 提灌
----
第五节 河道堤防
----
第六节 蓄水工程
--
第三章 城市用水
----
第一节 生活用水
----
第二节 工业用水
--
第四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现状
----
第二节 治理
--
第五章 规划和投资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投资
--
第六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灌区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第四节 灌溉用水管理
----
第五节 经营管理
--
第七章 电力
----
第一节 水力发电站建设
----
第二节 农村牧区用电
----
第三节 电力管理
第八篇 工交 邮电 城建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国营工业
----
第三节 二轻工业
----
第四节 乡镇企业
----
第五节 部门工业
----
第六节 主要厂矿、公司及产品简介
----
第七节 省、地驻天祝厂矿简介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交通线路和运输
----
第二节 交通管理和养护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电沿革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城镇管理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九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支
----
第四节 财政预、决算编制
----
第五节 财政监督
--
第二章 赋税
----
第一节 历代赋税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务机构
----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收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业务
----
第二节 人民币的流通与管理
----
第三节 存款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会计与结算
----
第六节 代理金库、债券
--
第四章 审计
----
第一节 工商企业审计
----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
第三节 基本建设审计
----
第四节 内部审计
第十篇 商 业
--
第一章 商业供销
----
第一节 历代商业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五节 集体商业
----
第六节 外贸管理
----
第七节 饮食服务
----
第八节 商品购销
----
第九节 石油
--
第二章 粮油
----
第一节 历代田赋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粮油购销
----
第四 节粮油储运
----
第五节 粮油加工
----
第六节 附营业务
--
第三章 物资
----
第一节 经营机构
----
第二节 物资流通与储运
第十一篇 统 计
--
第一章 统计机构
--
第二章 统计业务
----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
----
第二节 工业统计
----
第三节 商业统计
----
第四节 社会统计
----
第五节 物资统计
----
第六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
第七节 抽样调查
----
第八节 普查
--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第十二篇 工商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主要农贸市场简介
----
第四节 经济检查
----
第五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六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七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八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二章 物价与计量
----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
第十三篇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天祝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天祝县委
----
第二节 党的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的工作
--
第二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天祝支部
----
第二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天祝支部
--
第三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族各届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 地方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基层政府
--
第五章 政协天祝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 政协工作
--
第六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县工会组织
----
第二节 县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 县共青团组织
----
第四节 县少年队组织
----
第五节 县妇联会
----
第六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
第十四篇 经济制度变革 政治运动 拨乱反正
--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变革
----
第一节 解放前生产资料占有及剥削情况
----
第二节 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
第五节 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 政治运动
----
第一节 剿匪肃特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四节 肃反运动
----
第五节 反右派运动
----
第六节 “平叛”及反封建斗争
----
第七节 “大跃进”运动
----
第八节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
----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节 农牧业学大寨运动
----
第十二节 揭批“四人帮”运动
----
第十三节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
第三章 拨乱反正
----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二节 给地(牧)富分子摘帽并给其子女改变成份
----
第三节 对错划右派平反
----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实
----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五篇 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设置
----
第一节 历代军事设置
----
第二节 人民防空工事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兵役
--
第四章 民兵建设
----
第一节 组建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民兵重要活动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汉至明时期的战事
----
第二节 清朝时期的战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战事
----
第四节 国民党官兵在天祝的两次投诚
----
第五节 建国后的战事
第十六篇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沿革和职责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作职责
--
第二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生产救灾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第四节 移民安置
--
第三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烈士褒扬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四章 扶贫扶优
----
第一节 扶贫扶优
----
第二节 福利企业
--
第五章 婚姻 殡葬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第十七篇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队伍状况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干部制度
----
第四节 工资
--
第二章 工人
----
第一节 企业职工队伍
----
第二节 劳保福利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
第十八篇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社会改造
----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四节 刑事侦察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基层治保组织
--
第二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侦查监督
----
第三节 审判监督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监督
--
第三章 人民法院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公证 律师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四节 基层组织
第十九篇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建国前的教育
----
第一节 私塾和国民小学
----
第二节 寺院教育
--
第二章 民族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藏语文教学
--
第三章 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三节 扫除文盲和职工教育
----
第四节 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
----
第二节 教师培训和职称评聘
--
第五章 教育管理与经费
----
第一节 教育管理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
第六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第三节 科技事业机构和科技专业人员
----
第四节 科技培训
----
第五节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协作
--
第七章 地震观测
----
第一节 地震观测机构
----
第二节 地震考察
第二十篇 文 化
--
第一章 传统文化
----
第一节 藏族传统文化
----
第二节 汉族传统文化
----
第三节 土族传统文化
--
第二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化馆、站
----
第三节 县图书馆
----
第四节 新华书店
----
第五节 电影放映、发行
----
第六节 剧团
----
第七节 编译和民族古籍整理
--
第三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美术、书法和摄影创作
----
第三节 音乐舞蹈和戏剧创作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古脊椎生物化石点
----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
第三节 古城堡遗址
----
第四节 古建筑
----
第五节 古墓葬
----
第六节 古长城、古烽墩遗址
----
第七节 文物保护单位
----
第八节 馆藏文物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收音站
----
第二节 县广播站与广播电视局
----
第三节 公社(乡镇)放大站
----
第四节 电视转播
--
第六章 档案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档案的收集、整理和鉴定
----
第三节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
第四节 专门档案
--
第七章 艺文录
----
第一节 古代诗选
----
第二节 近现代诗选
第二十一篇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卫生事业机构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卫生防病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中、西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五章 藏医藏药
----
第一节 藏医药在天祝地区的传播
----
第二节 藏医药的振兴
----
第三节 藏药材
--
第六章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及技术职称评聘
----
第一节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
----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聘
--
第七章 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
第四节 体育管理
第二十二篇 宗 教
--
第一章 藏传佛教
----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
第二节 藏传佛教寺院简介
--
第二章 伊斯兰教和道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道教
第二十三篇 民 俗
--
第一章 藏族民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婚俗
----
第五节 节日
----
第六节 丧葬
----
第七节 忌讳
----
第八节 方言
----
第九节 美德
----
第十节 姓氏、称谓及其他
----
第十一节 民间原始信仰
--
第二章 汉族民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婚俗
----
第五节 节日
----
第六节 其它喜庆
----
第七节 丧葬
----
第八节 称谓
----
第九节 方言
--
第三章 土族民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婚俗
----
第五节 节日
----
第六节 丧葬
----
第七节 称谓
--
第四章 回族民俗
第二十四篇 人 物
--
第一章 立传人物
----
章嘉·若贝多吉
----
土观·罗桑曲吉尼玛
----
罗桑丹贝尼玛
----
格桑敦智嘉措
----
华锐拉然巴·罗桑曲达尔
----
丹玛·华丹土旦嘉措
----
嘉雅·罗桑丹贝尼玛
----
莫科·阿旺勒谢尼玛
----
华锐·罗桑饶布萨
----
华锐冈金(罗桑琼培)
----
张全才
----
托三主才郎
----
董振明
----
耿尚俊
----
卓福山
--
第二章 简介人物
----
牛栋柱
----
周金芳
----
东永寿
----
藏哲尖错
----
沈致发
----
安得仓
----
邵明山
----
朵永福
----
罗玉英
----
李朵金草
----
刘培江
----
范云岚
----
袁兆祥
----
苏 海
----
李万春
----
李抓西
----
阎万莲
----
李秀林
----
赵春梅
----
雷尚友
----
张才让措
----
王者宾
----
东生云
----
阎保忠
----
刘典任
----
查宗贤
----
杨占文
----
阿成雄
----
哈玉兆
----
罗成龙
----
王廷杰
----
赵子忠
----
马秀花
----
宋文武
----
朵生荣
----
杨培新
----
郭占山
----
谷宝坤
----
徐世林
----
陈录生
----
冯天祥
----
赵子玉
----
管治民
----
杜才让
----
夏发旺
----
郭登元
----
牛占林
----
孔宪岳
----
多 识
----
马进武
----
李占元
----
牛宗文
----
王保民
----
袁振西
----
庞 颖
----
高泽卿
----
赵修世
----
张爱琴
----
牛全拉
----
周长吉
----
李焕章
----
王洽清
----
张耀祖
----
谢宗康
----
宁鼎三
----
张生虎
----
杨国俊
----
朱 阳
----
刘延虎
----
陈国英
----
包秋阳
----
李向忠
----
王振声
----
谭文镒
----
李生华
----
马述光
----
魏寿山
----
陈占岚
----
吴可兴
----
张立堂
----
齐国兴
----
孔照显
----
周学武
----
田生科
----
孔照海
----
赵大海
----
多 巴
----
李富庭
----
昝天文
----
普谢什旦
----
刘延礼
----
张鸿麟
----
马才恩仁曾
----
李九成
----
秦赛义
----
张德元
----
旺谦端智
----
朵吉尚
----
刘生义
----
李有才
----
丹正嘉
----
尕藏贡布
----
乔有成
----
李逢春
----
姜得新
----
谢金玉
----
葛正泰
----
哈 成
----
刘受武
----
杜智春
----
任有琪
----
叶生林
----
孔照芳
----
杨作林
----
苏鸿
----
昝坚草吉
----
王金钟
----
任锡美
----
王日芬
----
白守让
----
卓俊才
----
王文华
----
李桑吉
----
董福寿
----
马德芳
----
赵永红
----
王德龙
----
张万钟
----
王金文
----
温 信
----
赵执中
----
王健民
----
马迦佛
----
颜明东
----
乔高才让
----
丹珠昂奔
----
贾拉森
--
第三章 列表人物
附录
--
重修庄浪茶马厅衙署碑记
--
庄浪属署题名碑记
--
巩昌分府监屯同知历任名衔
--
庄浪茶马同知历任名衔
--
松山藏民大会
--
永登的一角——藏区印象
--
永登县番族概况暨改进意见书
--
军政部永登军牧场纪念碑
--
永登的番胞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
--
天祝藏族自治县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关于原则通过《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
--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本志编纂始末
《天祝县志》出版赞助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