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志(中卷)

酒泉市志(中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严格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记述酒泉市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述范围以酒泉市行政区划为准。书中的“全市”指酒泉市所辖的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全区”指2002年9月撤地设市前酒泉地区所辖的酒泉市、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安西县2006年8月更名为瓜州县。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目录

封面
酒泉市志 中卷
《酒泉市志》编纂工作委员会
编纂人员

凡例
酒泉市行政区划图
目录
第十七编 玉门油田
-- 第一章 油田早期开发
-- 第二章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石油地质勘探
-- 第四章 钻井工程
-- 第五章 石油开采与油气集输
-- 第六章 炼油
-- 第七章 科研与工程技术
-- 第八章 玉门油田酒泉基地
第十八编 交通
-- 第一章 公路交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古道
---- 第三节 国道 省道 县乡村道
---- 第四节 公路桥梁
---- 第五节 公路养护
---- 第六节 驿道运输
---- 第七节 民间运输
---- 第八节 汽车运输
---- 第九节 城市公交
---- 第十节 运输市场管理
---- 第十一节 交通规费
-- 第二章 铁路
---- 一 干线铁路
---- 二 专线铁路
---- 三 火车站
-- 第三章 航空
---- 一 发展概况
---- 二 航线
---- 三 机场建设
第十九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规划
---- 第一节 酒泉市区总体规划
---- 第二节 酒泉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三节 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
---- 第四节 规划管理
-- 第二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酒泉市区建设
---- 第三节 酒泉市区园林绿化
---- 第四节 酒泉市区环境卫生
---- 第五节 县市城市建设
---- 第六节 酒泉新城区建设
-- 第三章 村镇建设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勘察设计
---- 第二节 建筑队伍
---- 第三节 建筑施工技术
---- 第四节 建筑管理
-- 第五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房屋建设
---- 第二节 房屋管理
---- 第三节 房屋权属管理
---- 第四节 城市房屋拆迁
---- 第五节 房地产交易
---- 第六节 物业管理
-- 第六章 市容监察
第二十编 农村经济
-- 第一章 农业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古代农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业
-- 第二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种植业区划
---- 第二节 畜牧业区划
---- 第三节 林业区划
---- 第四节 机械化区划
---- 第五节 农村能源区划
---- 第六节 水利区划
---- 第七节 气象区划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畜禽养殖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第四节 畜禽防病与检疫
---- 第五节 畜牧科研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制种产业
---- 第四节 草产业
---- 第五节 花卉产业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农业科技服务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业科技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经济林建设
---- 第六节 林场和苗圃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 第三节 水利发电
---- 第四节 防汛抗旱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六节 水利水电管理
-- 第七章 水产养殖
---- 第一节 水产养殖
---- 第二节 水产科研
-- 第八章 两西建设
---- 第一节 移民安置
---- 第二节 开发建设
-- 第九章 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项目建设
-- 第十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生产经营
---- 第三节 产业结构
---- 第四节 企业改革
-- 第十一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农机具演变
---- 第三节 农机供应
---- 第四节 农机修理
---- 第五节 农机监理
---- 第六节 农机管理
---- 第七节 农机化水平
---- 第八节 农机作业
---- 第九节 农机科技推广
第二十一编 农垦
-- 第一章 历代屯垦
-- 第二章 新中国酒泉农垦事业的发展
-- 第三章 新中国酒泉军垦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农垦事业
第二十二编 疏勒河项目建设与流域水资源管理
-- 第一章 项目建设
---- 第一节 项目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 第三节 农林牧综合开发工程
---- 第四节 移民安置
---- 第五节 灌区信息化建设
---- 第六节 水力发电
-- 第二章 流域水资源管理
---- 第一节 水资源状况
---- 第二节 酒泉市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 第三节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 第四节 灌区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三编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商业经营
---- 第一节 日用百货
---- 第二节 五交化商品
---- 第三节 糖烟酒副食品
----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三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对外贸易概况
---- 第二节 马鬃山口岸
---- 第三节 商品检验检疫
-- 第四章 招商引资
---- 第一节 招商成果
---- 第二节 招商节会
---- 第三节 招商政策和奖励
-- 第五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 畜产品经营
---- 第四节 棉花经营
----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经营
---- 第六节 废旧物资经营
---- 第七节 日用杂品经营
---- 第八节 财务会计
---- 第九节 供销合作社改革
-- 第六章 粮油贸易
---- 第一节 粮食收购
---- 第二节 粮食储运与调拨
---- 第三节 粮食销售
---- 第四节 油脂经营
-- 第七章 烟草经营
---- 第一节 烟草专卖管理
---- 第二节 烟草购销
---- 第三节 烟草价格
-- 第八章 石油销售
---- 第一节 石油产品储运设施
---- 第二节 石油营销
第二十四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二章 旅游景点建设
-- 第三章 旅游线路
-- 第四章 旅游服务
第二十五编 财税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二章 国家税务
---- 第一节 历代赋税
---- 第二节 税制沿革
---- 第三节 国税税种
---- 第四节 国税收入
---- 第五节 征收管理
-- 第三章 地方税务
---- 第一节 征管体制
---- 第二节 税制税额
---- 第三节 地税收入
第二十六编 金融保险证券
-- 第一章 人民银行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金银收兑
----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
---- 第四节 现金管理
---- 第五节 存款 贷款
---- 第六节 利率管理
---- 第七节 金融监管
---- 第八节 国库经理
---- 第九节 外汇管理
-- 第二章 农业发展银行
-- 第三章 工商银行
---- 第一节 存款 贷款
---- 第二节 中间业务
-- 第四章 中国银行
---- 第一节 存款 贷款
---- 第二节 外汇
-- 第五章 农业银行
---- 第一节 存款 贷款
---- 第二节 外汇业务
-- 第六章 建设银行
---- 第一节 单纯财政职能时期
---- 第二节 专业银行时期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
-- 第七章 保险公司
---- 第一节 人寿保险
---- 第二节 财产保险
---- 第三节 永安保险
---- 第四节 平安保险
-- 第八章 证券
---- 第一节 证券机构
---- 第二节 上市公司
---- 第三节 国库券
第二十七编 邮政通信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二章 无线电管理
-- 第三章 甘肃电信酒泉分公司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无线寻呼
-- 第四章 甘肃移动酒泉分公司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网络建设
---- 第三节 业务发展
-- 第五章 甘肃联通酒泉分公司
-- 第六章 甘肃网通酒泉分公司
-- 第七章 甘肃铁通酒泉分公司
第二十八编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质量监测
----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
----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 第二章 重点环境污染防治
----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
----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 第四节 环境评价和“三同时”管理
第二十九编 国土资源
-- 第一章 土地制度
---- 第一节 历代土地制度
---- 第二节 1949年后土地制度
----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
-- 第二章 土地调查
---- 第一节 土地清丈
---- 第二节 土壤普查
---- 第三节 土地利用调查
---- 第四节 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 第三章 地籍管理
---- 第一节 土地登记发证
----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
---- 第三节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
-- 第四章 土地开发利用
---- 第一节 土地开发
---- 第二节 土地用途
---- 第三节 农田保护
-- 第五章 规划管理
----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六章 建设用地
---- 第一节 用地管理
---- 第二节 建设用地供应
-- 第七章 土地执法
---- 第一节 非农业用地清理
---- 第二节 土地执法监察
---- 第三节 “三无”乡镇建设
---- 第四节 开发区清理
-- 第八章 土地科技与档案
---- 第一节 土地科技
---- 第二节 土地档案
---- 第三节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 第九章 矿产资源
---- 第一节 矿产储量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
-- 第十章 地质测绘
-- 第十一章 国土资源管理机构
第三十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发展计划
---- 第一节 计划编制
---- 第二节 计划实施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注册
---- 第三节 经济合同 商标和广告管理
---- 第四节 工商业协会
-- 第三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体系
---- 第二节 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 第三节 工业品价格
---- 第四节 部分行业收费标准
---- 第五节 价格监督检查
-- 第四章 统计
---- 第一节 基本统计
---- 第二节 抽样调查
---- 第三节 普查
---- 第四节 统计网络与统计执法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国家审计
---- 第三节 内部审计
---- 第四节 社会审计
---- 第五节 审计调查
-- 第六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第五节 质量监督执法
-- 第七章 安全生产监督
---- 第一节 安全生产组织管理
---- 第二节 安全生产宣传培训
---- 第三节 安全生产检查与治理
第三十一编 民政劳动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区划地名
---- 第二节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三节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双拥优抚安置
---- 第六节 社团管理
---- 第七节 救济扶贫 婚姻登记和殡葬管理
-- 第二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劳动保护
---- 第四节 社会保障
-- 第三章 人事与机构编制
---- 第一节 机构编制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职称管理
---- 第四节 工资
---- 第五节 福利
---- 第六节 离退休管理
第三十二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机构
----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研究机构
---- 第三节 技术推广机构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团体
-- 第二章 科学技术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科技成果管理
-- 第三章 科学技术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学技术推广
---- 第三节 科学技术普及
第三十三编 教育
-- 第一章 民国前的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官立学校
---- 第二节 私立学校
---- 第三节 书院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章 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酒泉教育学院
---- 第二节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 第五章 民族教育
---- 第一节 肃北蒙古族民族教育
---- 第二节 阿克塞哈萨克族民族教育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教育
---- 第二节 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
----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七章 民办教育与特殊教育
---- 第一节 民办教育
---- 第二节 特殊教育
-- 第八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管理与考核
---- 第三节 教师职称与资格认定
---- 第四节 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 第九章 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 勤工俭学1554
---- 第一节 教育教学研究机构
---- 第二节 教育学术团体
---- 第三节 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 第四节 电化(信息技术)教育
---- 第五节 勤工俭学
-- 第十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督导
---- 第三节 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