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林则徐和陶甜,是清朝道光时期在江苏做官最久而又卓有成就的高官。陶溺从1825年〈道光五年)出任江苏巡抚,到1839 年(道光十九年)卒于两江总督任所,在江苏主持政务整整14 年。林则徐从1823 年(道光三年)受任江苏按察使,到1837 年(道光十七年)初由江苏巡抚升任湖广总督,前后也有14 年(中间因故两度离任)。他俩同心协力,恤民抚民,在江苏推行了一系列善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百多年来,他们在江苏的政绩广为人们传颂,受到广泛赞誉。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
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页
林则徐和陶澍在江苏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
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
张之洞: 晚清统治阶级改革派的殿军
论辛亥前同盟会内部两种不同的起义战略
黄兴与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与民元南北议和
评民国初年黄兴的基本政治倾向
论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构想
清末民初社会行政管理的重大改革
革命根据地治理社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
“道义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外交策略
国民政府针对中日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政策措施略论
中日“广田三原则”交涉中的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
蒋介石奉化故里演讲考析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体制变化与组织状况
民国时期开发长江三峡述论
抗战时期的三一学社
资源委员会接管台湾工矿企业略论
华洋义赈会与民国合作事业略论
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毛津东社会思想的基本特点
经史同异论
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国门打开前夜中日“经世”内涵之比较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富国思想之比较
论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西学传播主体之异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与判断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
近代史籍史料的整理应当务求准确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