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太钢的基本建设、钢铁生产、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职工生活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内容时限:
1934-1993
出版时间:
1994年06月
目录
封面
太钢发展史
版权页
图片
--
宋书信题词
--
太原钢铁公司平面图(主厂区)
--
1950年太原钢铁厂平面图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太钢视察并挥笔题词
--
江总书记在炼钢炉前与青年工人亲切交谈
--
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会上,太钢经理李成向务院总理李鹏汇报太钢情况
--
1992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太钢
--
1951年元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太原钢铁厂出版的<钢铁小报>题写报头
--
195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视察太钢
--
195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视察太钢
--
1960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太钢
--
195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视察太钢
--
1959年7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太钢
--
198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视察太钢
--
198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视察太钢
--
1984年12月17日,冶金部部长李东冶视察太钢
--
1988年5月7日,冶金部部长戚元靖视察太钢
--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于1984年11月视察太钢
--
中共山西省省委书记胡富国视察太钢
--
山西省省长孙文盛视察太钢
--
李成 1985年至今任太钢经理
--
宋书信 1992年至今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陆达 1949年4月太原工业接管组副组长接管西北炼钢厂
--
张培疆 1949年4~7月任西北炼钢厂军代表
--
陈瑯环 1949年6月~1950年1月任西北炼钢厂军代表、西北钢铁公司经理,1955年~1963年任
--
曹普 1952年~1954年任中共太原钢铁厂党委书记,1953年~1956年任太原钢铁厂厂长
--
李非平 1950年~1952年任太原钢铁厂厂长
--
孟健夫 1950年~1952年任中共太原钢铁厂党总支书记
--
郭钦安 1953年~1955年任中共太原钢铁厂党委书记、党委第一书记
--
卜虹云 1955年及1973年~1977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李晓林 1955年~1963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黄墨滨 1963年~1967年任太钢经理,1975年~1977年任太钢革委会主任
--
董庆瑞 1968年~1971年任太钢军代表、革委会主任,1971年~1972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袁涛 1970年~1971年任太钢军代表、中共太钢党委第一书记
--
胡玉肃 1971年~1972年任太钢革委会主任,1972年~1973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商钧 1977年~1985年任太钢革委会主任、太钢经理
--
王景生 1977年~1985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吴慧琴 1985年~1988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叶相周 1988年~1992年任中共太钢党委书记
--
1934年4月 西北炼钢厂开始勘测设计
--
1934年 西北炼钢厂进行水源勘探
--
1935年8月16日 焦炉混凝土灌浆
--
1934年8月8日 西北炼钢厂开始打地基
--
1936年10月20日建设中的平炉炼钢车间
--
1937年9月7日 建设中的36孔焦炉
--
1937年7月15日 建设中的高炉炼铁车间
--
1948年 西北炼钢厂焦炉生产场景
--
1948年 西北炼钢厂厂景
--
1949年4月20日西北炼钢厂获得解放,一个月后即恢复生产。左图为当时平炉出钢的情景
--
1949年10月,喜获新生的太原西北钢铁公司生产函蒸蒸日上。上图为窄轨小火车在拉运铁水
--
1950年5月1日 太原钢铁厂召开劳模给奖大会
--
1850年 太原钢铁厂工人学文化
--
平整地面
--
基础浇灌
--
厂房建设
--
1957年太钢开始大规模扩建,首先建设初轧厂。上图为初轨厂建设的情景
--
1958年5月太钢峨口铁矿开始建设。图为公司经理陈瑯环在峨口现场办公
--
1951年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贵英
--
太钢职工的杰出代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当代愚公李双良
--
1988年6月 李双良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
群英聚会
--
光辉的业绩
--
峨口铁矿
--
建设中的尖山铁矿
--
烧结厂
--
65孔焦炉
--
1350立方米高炉
--
1200立方米高炉
--
出铁
--
隧道窑
--
100吨平炉出钢
--
50吨氧气顶吹转炉
--
50吨电炉
--
17吨电炉
--
铸钢
--
电炉出钢
--
立弯式特殊钢坯连铸机
--
18吨不锈钢氩氧精炼炉
--
不锈钢立式板坯连铸机
--
钢村车间
--
1000毫米初轧机
--
二小型轧机组
--
630毫米中型轧钢机
--
650毫米钆钢机
--
冷库
--
蒸汽锤
--
冷库
--
四辊宽板冷轧机
--
万能轨机
--
八辊冷轧机
--
二十辊冷轧机
--
不锈钢光亮生产线
--
焊管生产线
--
建设中的热连轧厂
--
不锈钢棒
--
不锈钢焊管
--
不锈钢板网
--
不锈钢复合板
--
不锈钢法兰
--
调运中的不锈模县钢
--
纤维板用不锈钢、压花板、2B板、原子能用不锈钢、抛光板、洗衣机用等不锈钢板
--
各种纯铁产品
--
锅炉板
--
离心铸造高合金元限冷硬复合铸铁轧辊1983年,1988年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
--
200升热轧油桶板1982年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
--
高强度螺栓钢1983年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
--
荫罩钢带
--
各种线材
--
热轧硅钢板
--
飞机刹车片
--
14MnNi热轧圆钢
--
炮弹钢
--
齿轮钢
--
轴承钢
--
舰艇钢板
--
产品包装
--
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
劲射——代表山西省屡建卓著战功的太钢女子手球队
--
职工培训
--
钢城卡拉OK歌舞厅
--
太钢锣鼓队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擂响战鼓
--
太钢宿舍恒山小区
--
太钢医院
--
幼儿园
太钢史志签编辑委员会
<太钢发展史>执行编委会
目录
前言
回首60年岁月沧桑 展望21世纪前程辉煌
综 述
第一章 西北炼钢厂的创建(1932年6月~1937年11月)
--
第一节创建西北炼钢厂的起因
----
一、山西盛产煤铁
----
二、三晋冶铁历史悠久
----
三、阎锡山决意创建西北炼钢厂
--
第二节西北炼钢厂的筹备
----
一、西北实业公司概况
----
二、炼钢筹备委员会的成立
----
三、派员考察,拟定建厂计划
--
第三节西北炼钢厂的建设过程
----
一、图纸的设计和设备的购买
----
二、西北炼钢厂的兴建过程
--
第四节西北窑厂的筹建经过
----
一、创建西北窑厂的目的
----
二、创建西北窑厂的经过
--
第五节工人的生活状况和抗日斗争
----
一、官僚资本和封建把头对工人的层层盘剥
----
二、地下党支部的建立和抗日斗争
----
三、参加工人武装自卫队,奔赴抗日前线
第二章 日寇占领下的太原铁厂(1937年11月~1945年8月)
--
第一节西北炼钢厂沦为殖民地企业
----
一、日寇侵占太原及其掠夺山西资源的部署
----
二、日寇侵占西北炼钢厂和西北窑厂
----
三、日寇搜捕劳动力进行未完工程建设
----
四、日寇的掠夺性生产
----
五、垄断生产技术,滥用机器设备
--
第二节日寇对铁厂华工的野蛮蹂躏和残酷剥削
----
一、法西斯统治与毒化政策
----
二、华工的地狱,日寇的天堂
--
第三节铁厂和窑厂华工的抗日斗争
----
一、华工反掠夺反迫害的斗争
----
二、党组织在太原铁厂的地下活动
第三章 阎锡山再度统治时期的西北炼钢厂(1945年8月~1949年4月)
--
第一节西北炼钢厂生产的军事化
----
一、阎锡山重返太原
----
二、太原铁厂复名为西北炼钢厂
----
三、西北炼钢厂的基本情况
----
四、西北窑厂的基本情况
----
五、西北炼钢厂的复工生产
----
六、西北炼钢厂生产的军事性
----
七、西北炼钢厂生产不景气
----
八、西北炼钢厂及窑厂的一些技术改造
--
第二节白色恐怖和工人极端贫困化
----
一、工人生活极端贫困
----
二、血腥的“三自传训”
--
第三节工人阶级反迫害反饥饿斗争
----
一、白色恐怖下的红色堡垒
----
二、工人的反迫害、反饥饿斗争
第四章三年恢复时期的太原钢铁厂(1949年4月~1952年12月)
--
第一节太原的解放和太钢的新生
----
一、西北炼钢厂的解放
----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
----
三、修复破旧设备,迅速恢复生产
--
第二节进行民主改革,纯洁职工队伍
----
一、镇压反革命
----
二、进行劳保登记,开展民主改革
----
三、开展“三反”运动
--
第三节改造旧工厂,建立新型社会主义企业
----
一、管理机构的变革
----
二、建立管理委员会,实行职工代表会议制
----
三、整顿生产秩序,改革工资制度
----
四、制定职责条例
----
五、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
第四节扩大生产规模,向特殊钢厂迈出第一步
----
一、三年建设综述
----
二、进行改建扩建,扩大生产规模
----
三、新建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
--
第五节科学技术工作的良好开端
----
一、群众性的找窍门运动
----
二、扩大品种,试炼硅钢、不锈钢
--
第六节太钢恢复时期的成就
----
一、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
二、职工劳动条件显著改善
----
三、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五章 由普通钢厂逐步向特殊钢厂过渡(1953年1月~1957年12月)
--
第一节向中型特殊钢联合企业转变
----
二、扩大1号、2号高炉容积和改建3号平炉
----
三、扩建耐火材料部
----
四、其它改建扩建工程
----
五、向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
第二节初步形成一套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
----
一、全面推行“一长制”
----
二、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三、技术管理制度
----
四、实行经济核算,加强定额管理
----
五、推行计划管理,实行作业计划制度
----
六、加强调度工作,整顿原始记录
----
七、调整组织机构
--
第三节加强科研,大力发展特殊钢
----
一、采用新技术,推广新工艺
----
二、加强科研机构,建立中心试验室
----
三、大力开展特殊钢试制工作
----
四、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劳动竞赛
--
第四节太钢“一五”时期的生产成就
----
一、主要产品产量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
二、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
三、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
四、优质钢生产大发展
----
五、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
第五节生活福利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
一、进行工资改革,职工收入增加
----
二、生活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
三、文化教育事业推向高潮
第六章 太钢跃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8年1月~1960年12月)
--
第一节 一批基建工程建成投产
----
一、年开坯100万吨钢的初轧厂
----
二、计划外建起12座6吨侧吹转炉
----
三、几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
四、高、焦、电三大工程
----
五、基建投资和竣工项目
--
第二节钢铁生产“大跃进”
----
一、大炼钢铁运动
----
二、优质高产运动
----
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质量下降
----
四、大量试制新品种,品种规格大幅度增加
----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出现“马鞍形”
--
第三节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
----
一、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
----
二、自制施工机械运动
----
三、科研队伍削弱,技术规程流于形式
--
第四节破除规章制度,正常管理受冲击
----
一、大破大立,管理陷入混乱
----
二、精简机构,下放干部
----
三、与七冶合并及机构变动
--
第五节职工物质文化生活
----
一、职工人数猛增,计件工资被废除
----
二、工厂办学校
----
三、职工食堂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全面向特钢企业转变(1961年1月~1966年6月)
--
第一节贯彻调整方针,加强企业管理
----
一、贯彻《工业七十条》,制订调整方案
----
二、废止“人海”战术,精减职工三万
----
三、废除瞎指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
四、贯彻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第二节主要产品产量的下降与回升
----
一、生产的急剧下降
----
二、扭亏为盈,生产稳步回升
--
第三节发展优质品种,创四大名牌
----
一、建立科研机构和中心试验工厂
----
二、大力试制新产品
----
三、创名牌攻尖端,优质钢材比达61%
--
第四节缩短基建战线和大规模建设的再次兴起
----
一、贯彻调整方针,削减基本建设
----
二、国务院批准太钢进行改建
----
三、开始建设大型特殊钢铁联合企业
--
第五节调整时期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
----
一、低标准,瓜菜代,节约度荒
----
二、职工工资收入的下降与回升
----
三、职工住宅与食堂的增加
----
四、中小学教育与幼托事业
----
五、医疗卫生事业
第八章 十年内乱中的太钢(1966年6月~1976年10月)
--
第一节十年内乱中太钢的生产和管理
----
一、内乱初期的生产和管理
----
二、武斗频繁,生产横遭破坏
----
三、贯彻整顿方针,生产逐步回升
----
四、从“批林批孔”到内乱结束
----
五、十年内乱中的设备状况
----
六、十年内乱期间的劳动生产率
--
第二节十年内乱中的基本建设
----
一、峨口铁矿的建设
----
二、制氧站的建设
----
三、烧结厂的建设
----
四、第二炼钢厂的建设
----
五、第七轧钢厂的建设
----
六、第六轧钢厂的建设
--
第三节十年内乱中的科技工作
----
一、内乱中的科技管理
----
二、重点攻关项目及其成果
第九章 拨乱反正,太钢进人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0年12月)
--
第一节日趋正规的企业管理
----
一、管理体制的变化
----
二、生产管理整顿和调度指挥的强化
----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
----
四、安全管理的进步
----
五、职工培训初具规模
----
六、奖励制度的实行
--
第二节生产建设的新局面
----
一、各项生产指标随着整顿迅速回升
----
二、重点品种的质量攻关和创优
----
三、特钢品种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
----
四、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
第三节年产百万吨钢的配套工程建设
----
一、基建体制变更及自营队伍建设
----
二、矿山配套工程建设
----
三、机械设备配套工程及其他项目的建设
--
第四节科学技术的振兴
----
一、科技力量和管理的加强
----
二、一批新技术、新工艺达国内先进水平
----
三、新产品试制工作受表彰
--
第五节职工生活提到议事日程
----
一、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
二、职工住房等福利设施逐步扩大
第十章 “六五”计划时期的太钢(1981年1月~1985年12月)
--
第一节充满活力的企业管理
----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责任制的推行
----
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验收
----
三、“四全”管理和基础管理的加强
----
四、安全管理和环保管理
----
五、加强物资管理的计划性
----
六、设备管理的改进
----
七、民主管理和职代会的恢复
--
第二节生产建设的新突破
----
一、特钢品种的发展
----
二、重点产品的创优面扩大
----
三、正确的经营决策,科学的生产组织
--
第三节科学技术硕果累累
----
一、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和推广
----
二、重点科研新产品的试制
----
三、科研装备的完善和管理的改进
--
第四节以技术改造和配套工程为主的基本建设
----
一、以发展特钢为目标的技术改造
----
二、综合能力配套工程的建设
----
三、能源、环保设施建设
--
第五节职工全员培训经验的创造
----
一、培训管理和设施
----
二、青工技术补课和专业培训
----
三、文化补课和系统教育
----
四、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干部培训
--
第六节职工生活从多方面得到改善
----
一、职工福利事业迅速发展
----
二、职工收入普遍增加
----
三、文化体育活动空前活跃
--
第七节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一、围绕经济工作进行日常教育
----
二、开展系统教育,为改革开路
----
三、政工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四、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第十一章 太钢在改革中前进(1986年1月~1990年12月)
--
第一节管理与改革
----
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经营机制
----
二、全面加强“三大”管理
----
三、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企业素质
--
第二节为发展特钢生产的技术改造
----
一、技术改造方针
----
二、技术改造项目
----
三、钢铁生产蓬勃发展
--
第三节科学技术欣欣向荣
----
一、强化科技管理,注重科技效益
----
二、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
----
三、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
四、积极推广电子技术
--
第四节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
一、党的建设工作
----
二、思想政治工作
--
第五节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空前提高
----
一、职工物质生活显著提高
----
二、中小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
----
三、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第十二章 太钢在腾飞(1991年~1993年)
--
第一节加快改革步伐,生产力空前解放
----
一、深化经营机制改革
----
二、钢铁生产突飞猛进
--
第二节坚持钢铁发展方向,走科技进步先导型道路
----
一、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
二、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优势产品
----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增加企业效益
--
第三节基建、技改工程进展顺利,技术装备结构趋向合理
----
一、4号高炉的建成
----
二、几项配套工程的竣工
----
三、两个在建的工程项目
--
第四节抓好政治思想工作 促进改革和生产建设
----
一、党的组织建设工作
----
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
第五节文教卫生事业发展 职工生活明显改善
----
一、职工住房
----
二、医疗卫生
----
三、教育方面
----
四、职工收入增加
附 录
--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太钢纪实
--
太钢历任行政领导干部名单
--
中共太钢党委(总支)历任书记、副书记名单
--
太钢公司改革十五年所获荣誉称号
--
荣获全国荣誉称号的太钢职工
--
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的太钢职工
--
太钢公司改革十五年优质产品一览表
--
太钢历年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
太钢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