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遵循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按民族分章,采用章节体、横排纵写,以记事为主,叙而不论。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
目录
封面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志
《景谷民族志》编纂领导小组
题词
--
县委书记李忠民题
--
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富林题
--
县民宗局局长王世华题
图片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
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暨首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合影留念
--
县城新貌
--
县城夜景
--
2004年,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中)、省宗教局长熊胜祥(左二)、副市长丁艳波(左一)、县长刘新成(右
--
傣族农民使用收割机
--
傣族“禄娃允”
--
市民宗局长岩采(左一)陪同省部门领导到景谷调研
--
电话电视进入布朗农户
--
芒海布朗族群众领取橡胶苗
--
光明村用摩托运送橡胶苗
--
布朗村民在修护村级道路
--
布朗妇女庆丰收喝喜酒
--
碧安光明布朗族村寨
--
永平镇昔俄村碧鸡彝族妇女
--
布朗妇女欢歌跳舞
--
副县长袁洪波(右二)、县民宗局长王世华(左二)陪同市民宗局副局长刘连壮(右一)、杨伟(左一)等领导到
--
香盐村民族装饰品交易
--
布朗老人舂芭蕉树
--
景谷县较少民族农村使用技术培训
--
河湾吊桥
--
永平大牲畜交易市场
--
村级贸易市场
--
县民宗局领导班子深入碧安光明村检查项目实施工作
--
永平集贸市场一角
--
哈尼妇女购置生活用品
--
永平肉市场
--
香盐拉祜村农贸市场
--
2009年县委书记李忠民(前左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邓绍周(前左二)、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刘素彬(
--
彝家姑娘采茶
--
荣誉附图
--
县民宗局全体干部职工合影
--
泼水祝福
--
六月二十四撒火把
--
勐卧总佛寺、塔包树、树包塔
--
勐卧总佛寺开光
--
雷光佛迹寺开光
--
朝拜“佛迹”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芒岛佛寺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糯佛寺
--
鲜花“赕佛”
--
洪武八角亭
--
芒畔佛塔
--
百名僧侣诵经
--
傣族传统民间文艺
--
傣族“尚汉毕告”堆沙
--
傣族赛鼓
--
回族信教群众“斋月”讲经
--
彝族“羊头舞”
--
点火把
--
发大号
--
老街清真寺
--
景谷大石寺
--
益智岔江
--
正兴大仙人洞
--
训岗仙人卦
--
帕庄风景
--
永平文笔塔
--
芒玉石拱桥
--
瀑布
--
芒玉峡谷
--
景谷一中新教学楼
--
民族教育
--
县人民医院
--
云景林纸厂区
--
傣族艺人制陶
--
防治病虫害
--
傣族妇女在织布
--
乡村医疗
--
象脚鼓制作
--
哈尼老人
--
布朗老人引用自来水
--
傣族古文经书、贝叶经
--
云海古石碑刻
--
普洱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志》评审会
--
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合影
--
编纂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傣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经济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生育
----
四、姓氏
----
五、节日
----
六、道德
----
七、丧葬
----
八、禁忌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文学
----
五、历法
----
六、乐器、歌舞
----
七、体育
----
八、工艺
----
九、医药
--
第五节 傣族地名
----
一、地名用字
----
二、傣语音译地名
----
三、命名方式
--
第六节 抗苛征
--
第七节 宗教信仰习俗
----
一、原始宗教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
----
三、基督教
----
四、习俗
第二章 彝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生育
----
四、姓氏
----
五、节日
----
六、道德
----
七、丧葬
----
八、禁忌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文学
----
五、历法
----
六、歌舞
----
七、体育
----
八、工艺
----
九、医药
--
第五节 宗教信仰习俗
----
一、原始宗教
----
二、道教
----
三、习俗
第三章 汉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汉族起源
----
二、景谷汉族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称呼习俗
----
二、婚姻
----
三、家庭
----
四、生辰
----
五、姓氏
----
六、节日
----
七、道德
----
八、丧葬
----
九、禁忌
----
十、陈规陋习
--
第四节 语言、文化艺术、教育、医药
----
一、汉语、文字
----
二、景谷方言
----
三、谚语
----
四、歇后语
----
五、文学
----
六、教育
----
七、歌舞
----
八、戏剧
----
九、洞经
----
十、体育
----
十一、工艺
----
十二、医疗
--
第五节 抗英抗日纪略
----
一、义勇军抗英
----
二、游击队抗日
--
第六节 宗教信仰习俗
----
一、宗教
----
二、习俗
第四章 拉祜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姓名
----
四、节日
----
五、道德
----
六、丧葬
----
七、禁忌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文学
----
五、歌舞
----
六、体育
----
七、医药
--
第五节 抗苛征
----
一、夜袭知府衙署
----
二、杨扎那起义
----
三、杨扎杜起义
----
四、强渡澜沧江
--
第六节 宗教信仰习俗
----
一、宗教
----
二、习俗
第五章 哈尼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状况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生辰
----
四、姓氏
----
五、节日
----
六、道德
----
七、丧葬
----
八、禁忌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文学
----
五、歌舞
----
六、体育
----
七、工艺
----
八、医药
--
第五节 宗教信仰习俗
----
一、原始宗教
----
二、习俗
第六章 回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生辰
----
四、姓名
----
五、割礼
----
六、节日
----
七、道德
----
八、丧葬
----
九、禁忌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历法
----
五、工艺
--
第五节 抗苛征
--
第六节 宗教信仰
----
一、宗教
----
二、教义
----
三、清真寺
第七章 布朗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结构
----
三、生活方式
--
第三节 礼仪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姓氏
----
四、节日
----
五、道德
----
六、丧葬
----
七、祭祀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教育
----
四、文学
----
五、歌舞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一、原始宗教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
第八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白族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语言、教育、习俗
----
五、宗教
--
第二节 瑶族
----
一、族源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语言、文字、教育、习俗
----
五、宗教
--
第三节 满族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文化生活宗教习俗
--
第四节 壮族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教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
--
第五节 佤族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教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
--
第六节 苗族
----
一、族称
----
二、迁徙
----
三、人口分布
----
四、教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
第九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团结
----
一、民族政策
----
二、实现民族平等
----
三、民族团结进步
--
第二节 社会改革
----
一、建立人民政权
----
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
----
三、减租退押
----
四、土地改革
----
五、社会主义改造
----
六、大跃进
----
七、反“五风”
----
八、调整生产关系
----
九、企业改制
----
十、林权制度改革
--
第三节 民族经济、文化、社会事业
----
一、农业
----
二、工业
----
三、交通
----
四、运输
----
五、邮政
----
六、电信
----
七、商业
----
八、教育
----
九、文化
----
十、卫生
----
十一、体育
--
第四节 新时期民族工作
----
一、民族团结目标管理
----
二、创建民族试验示范
----
三、民族团结示范村
----
四、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整村推进扶持
----
五、民族宗教调研
----
六、民族专项资金
--
第五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第十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
----
一、成立民族乡
----
二、成立民族自治县
----
三、制定自治县法规
----
四、行使自治权
--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局
第十一章 宗教工作、社团组织
--
第一节 宗教工作
----
一、贯彻宗教政策
----
二、宗教团体教务管理
----
三、宗教教职人员培训
----
四、对外正常交流与抵制邪教
--
第二节 社团组织
----
一、民国以前机构
----
二、县佛教协会
----
三、县傣文化协会
第十二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简介
----
刀哀
----
刀算党
----
刀盖罕
----
黑老胖
----
杨扎那
----
杨扎杜
----
马八二
----
马标
----
刀丕文
----
朱岩炳
----
刀体清
----
陶仕铭
----
涂达纶
----
纪襄廷
----
谢以瑄
----
李正光
----
周二
----
刘开荣
----
邱英才
----
陈荣明
----
张献之
----
周体仁
----
李希哲
----
刘亚南
----
谢宣登
----
陈明仁
----
罗正明
----
沈应聪
----
李美光
----
林直中
----
刀学智
----
刀文明
----
罗承绪
----
俸联宽
----
刘国桢
----
李学清
----
刘永德
----
朱永贤
--
第二节 革命烈士名录
--
第三节 人物名录
----
一、全国人大代表
----
二、省级党代表
----
三、历届省人大代表
----
四、历届省政协委员
----
五、历届受省级及以上机关团体表彰奖励人员
附录
--
一、中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委、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
二、“三勐”土官(司)世系
--
三、清朝武备
--
四、第二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境内各民族人口情况表
--
五、《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条例》实施办法(全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