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永登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7年07月
目录
封面
永登县志
版权页
永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引大入秦工程题词
--
永登县卫星照片
--
永登县城城区全景
--
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办公大楼
--
县城人民街玫瑰宾馆
--
1995年7月26日,李鹏总理(左四)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1996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右二)视察引大入秦工程时与永登县
--
199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左三)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宋平题词
--
1995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右一)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1994年10月,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通水庆典大会,宋平在会上讲话
--
199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前左一)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引大入秦工程并题词
--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前左一)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水利部部长纽茂生(中)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先生及夫人一行视察引大工程灌区农家
--
世界银行副行长布朗先生和世界银行官员郑兰先生视察引大入秦工程
--
青龙山公园鸳鸯亭
--
青龙山公园眼光阁
--
青龙山公园蝴蝶亭
--
县城大十字雕塑《崛起》
--
永登县城大十字一角
--
连城吐鲁沟景点——石壁泻珠
--
连城吐鲁沟景点——灯杆石
--
连城吐鲁沟景点——西天佛山
--
连城石屏山(石尕)(石达)寺
--
苦水玫瑰川
--
红城感恩寺山门
--
永登清真寺
--
县城海德寺『菩提树』
--
海德寺大殿
--
连城鲁土司衙门牌坊
--
连城妙因寺万岁殿
--
连城妙因寺一角
--
永登县虹鳟鱼渔场
--
秦王川沙田
--
“八宝川”——连城
--
坪城细毛羊
--
永登县气象站
--
引大入秦工程引水枢纽
--
位居亚洲第一的先明峡倒虹吸
--
全长2194.8米的东二干渠庄浪河渡槽
--
大同乡带状种植
--
永登县农牧局“菜篮子工程”实验大棚
--
庄浪河川秋收
--
连城电厂一角
--
连城铝厂
--
永登县邮电大楼
--
西北铁合金厂
--
永登水泥厂一角
--
永登县水泥厂
--
甘肃电石厂厂区一角
--
永登县青龙山卫星地面接收塔
--
城关庄浪河大桥
--
苦水三资企业——金港五金厂车间
--
永登县能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灶
--
西槽乡中川兰州机场
--
永登县太平鼓队表演
--
铁芯子
--
城关镇满城村社火队狮子表演
--
永登县第六中学教学大楼
--
永登县自行车运动队员在公路训练
--
永登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
城关镇农贸市场一角
--
永登县永酒厂生产的酒
--
武胜驿“饮食一条街”
--
汪家湾汉墓群
--
汪家湾汉代长城遗址
--
满城城墙
--
汪家湾明代长城遗址
--
明代庄浪长城图册(残)(县档案馆藏)
--
永登县城关镇五渠村汉墓出土的釉陶器(县博物馆藏)
--
永登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陶纺轮、石球、石斧、石凿(县博物馆藏)
--
永登县河桥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鼓(兰州市博物馆藏)
--
永登县城关镇黄徐沟汉墓出土的铜器(县博物馆藏)
--
永登县新石器时代彩陶(县博物馆藏)
--
清 孙绳武 书(县博物馆藏)
--
明代《大藏经》经卷(县博物馆藏)
--
民国 蒋毓麟 书
--
清 李尔恂 书
--
民国 邓锦亭 画
--
民国 李发成 书
--
民国 蔡联祥 书
--
民国 罗钟秀 画
--
苏裕民 书、联
--
高峰仙 画《连城(石尕)(石达)寺》
--
民国 邱殿成 书
--
永登县地图
--
永登县城现况图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及沿革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
----
第二节 现行行政区划
----
第三节 乡镇简介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区域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一、前长城系马衔山群
------
二、长城系
------
三、蓟县系花石山群
------
四、寒武系黑茨沟群
------
五、奥陶系
------
六、志留系马营沟组
------
七、泥盆系沙流水群
------
八、石炭系
------
九、二叠系
------
十、三叠系
------
十一、侏罗系
------
十二、白垩系
------
十三、 第三系
------
十四、 第四系
----
第二节 岩浆岩
------
一、侵入活动与侵入岩
------
二、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三、脉岩
----
第三节 区域构造
------
一、褶皱构造
------
二、断裂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石质山地
------
一、西部石质山地
------
二、北部石质山地
----
第二节 黄土丘陵区
------
一、大通河西岸黄土山梁区
------
二、大通河、庄浪河之间的黄土山梁区
------
三、庄浪河与秦王川之间的黄土梁峁丘陵区
----
第三节 两河谷地
------
一、庄浪河谷地
------
二、大通河谷地
----
第四节 秦王川盆地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辐射
------
一、日照
------
二、辐射
----
第二节 温度
------
一、气温
------
二、地温
----
第三节 降水 蒸发
----
第四节 风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一、大通河
------
二、庄浪河
------
三、咸水河
------
四、李麻沙沟
------
五、其他沟谷
----
第二节 地下水
------
一、潜水
------
二、基岩裂隙水
------
三、深层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一、灰钙土
------
二、栗钙土
------
三、灰褐土
------
四、亚高山草甸土
------
五、黄绵土
------
六、灌淤土
------
七、红土
------
八、盐碱土
----
第二节 植被
------
一、荒漠化草原
------
二、干草原
------
三、县境西北部山地植被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一、地表水资源
------
二、地下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一、树木
------
二、中草药
------
三、草类
------
四、其他
----
第四节 野生动物资源
------
一、哺乳动物
------
二、爬行动物
------
三、两栖动物
------
四、鱼类
------
五、鸟类
----
第五节 矿产资源
------
一、黑色金属矿产
------
二、有色金属矿产
------
三、能源矿产
------
四、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
------
五、化工非金属矿产
------
六、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
七、建筑石材
------
八、其他非金属矿产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候灾害
------
一、干旱
------
二、风灾
------
三、雹灾
------
四、暴雨洪灾
------
五、霜冻
----
第二节 地震灾害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一、自然增长
------
二、人为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一、分布密度
------
二、乡镇人口
------
三、农业与非农业户
------
四、各民族人口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民族
------
四、文化
------
五、职业
------
六、婚姻家庭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
一、组织机构
------
二、节育措施
--
第二章 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回族
----
第三节 藏族
----
第四节 满族
----
第五节 土族
----
第六节 蒙古族
----
第七节 民族工作
--
第三章 宗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
一、地租剥削
------
二、雇工剥削
------
三、债利剥削
------
四、转嫁负担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一、组织领导
------
二、宣传摸底
------
三、果实分配
------
四、政权建设
------
五、土改复查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一、互助组
------
二、农业合作社
----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
------
一、规模
------
二、分配原则
------
三、生产水平与社员生活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
二、农业生产水平和收益分配
------
三、农村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
--
第二章 耕地与农作物
----
第一节 耕地分布
----
第二节 耕地经营
------
一、施肥改土
------
二、灌溉
------
三、耕作
----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
------
一、小麦
------
二、马铃薯
------
三、玉米
------
四、糜谷
------
五、高粱
------
六、油料作物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耕作方式
------
一、整地
------
二、施肥
------
三、播种
----
第二节 农作物灾害防治
------
一、灾害性天气
------
二、病害
------
三、虫害
------
四、草害
------
五、灭鼠
----
第三节 农业区划
----
第四节 农作物品种调查
------
一、春小麦
------
二、马铃薯
------
三、糜谷
------
四、玉米
------
五、其他
--
第四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农机具
------
一、旧式农具
------
二、新式农机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管理
--
第五章 农业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下属机构
------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二、种子公司
------
三、畜牧兽医工作站
------
四、良种繁殖场
------
五、农业经营管理站
------
六、农业机械管理站
------
七、农业区划办公室
------
八、玫瑰研究所
------
九、水产站
第五篇 畜牧 林业 副业
--
第一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
------
一、家畜数量
------
二、畜种分布
------
三、畜种改良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一、天然草原
------
二、草原建设
------
三、饲料
----
第四节 畜禽疫病流行
------
一、猪病
------
二、鸡病
------
三、牛病
------
四、羊病
------
五、马病
------
六、兔病
----
第五节 畜禽疫病防治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分布
------
一、天然林
------
二、人工林
------
三、经济林
----
第二节 育苗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一、行政机构
------
二、下属单位
----
第四节 林木管护
------
一、管护
------
二、病虫害防治
----
第五节 林业科研
--
第三章 副业
----
第一节 渔业
------
一、引种
------
二、养殖
------
三、鱼病防治
------
四、虹鳟鱼场
----
第二节 玫瑰
----
第三节 瓜果蔬菜
------
一、瓜类
------
二、果类
------
三、蔬菜
----
第四节其他
------
一、烟叶
------
二、药材
------
三、编织
------
四、养蜂
------
五、制盐
第六篇 水电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引水灌溉
------
一、发展概况
------
二、主要渠道
------
三、渠道总览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一、水库
------
二、机井
------
三、提灌工程
----
第三节 河道管理
----
第四节 饮水工程
--
第二章 引大入秦工程
----
第一节 规划设计
----
第二节 工程规模
----
第三节 工程效益
----
第四节 工程建设
------
一、初建阶段
------
二、缓建与局部复工
------
三、全面开工建设
----
第五节 组织机构
------
甘肃省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平面示意图
--
第三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水土治理
--
第四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网电站
----
第二节 供电
------
一、直供电
------
二、转供电
------
三、趸售电
--
第五章 水电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水电费
------
一、水费
------
二、电费
----
第四节 多种经营
------
一、玫瑰园艺场
------
二、混凝土构件预制场
------
三、虹鳟鱼养殖试验场
第七篇 工业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国有工业
------
一、建材
------
二、化工
------
三、冶炼
------
四、机械
------
五、编织
------
六、印刷
------
七、食品加工
----
第二节 县属集体工业
------
一、农具制配厂
------
二、电器五金厂
------
三、被服厂
------
四、金属编织厂
------
五、制氧厂
------
六、针织厂
------
七、乳胶制品厂
------
八、制鞋厂
----
第三节 乡镇工业
----
第四节 部门工业
------
一、中央、省、市驻永登单位部门工业企业
------
二、县属企事业单位部门工业企业
----
第五节 驻永登工业企业
------
一、永登水泥厂
------
二、甘肃省金城机械厂
------
三、甘肃省连城铝厂
------
四、永登粮食机械厂
------
五、西北铁合金厂
------
六、甘肃连城电厂
------
七、甘肃电石厂
------
八、兰州铁路局水泥厂
------
九、武威石英矿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一、经济委员会
------
二、城镇集体经济管理局
------
三、乡镇企业管理局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一、驿道
------
二、驮道
----
第二节 公路
------
一、国道
------
二、省道
------
三、县道
------
四、乡村道
------
五、专用道
----
第三节 铁路 机场
------
一、铁路
------
二、机场
----
第四节 桥梁
------
一、旧桥梁
------
二、新建桥梁
------
三、铁路桥梁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一、机构
------
二、公路养护
------
三、养路费征稽
----
第六节 交通工具
------
一、人力车
------
二、畜力车
------
三、机动车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烽燧 邮驿
----
第二节 邮电局所
------
一、县邮电局
------
二、邮电分支机构
----
第三节 邮政
------
一、邮政业务
------
二、邮路投递
------
三、报刊发行
------
四、邮政储蓄
------
五、集邮
----
第四节 电话
------
一、线路
------
二、电路
------
三、设备与业务
------
四、市内电话
------
五、农村电话
----
第五节 电报
第八篇 财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有商业
------
一、机构
------
二、商品购销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二章 粮油
----
第一节 征购
----
第二节 销售
------
一、城镇粮油供应
------
二、农村粮油销售
------
三、粮油价格
----
第三节 储运
------
一、仓储设施
------
二、粮食储存
------
三、粮油调运
----
第四节 加工
------
一、粮油加工
------
二、饲料加工
------
三、其他加工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一、典当业
------
二、西北银行永登分理处
------
三、平市官钱局永登支局
------
四、中国人民银行永登县支行
------
五、中国工商银行永登县支行
------
六、中国农业银行永登县支行
------
七、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永登县支行
------
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永登县支公司
----
第二节 货币
------
一、货币流通
------
二、现金收支
------
三、现金管理
----
第三节 金融业务
------
一、储蓄
------
二、信贷
------
三、债券
------
四、保险
--
第四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一、明代至民国收入
------
二、建国后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管理体制
----
第四节 机构
--
第五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收
----
第二节 税种
------
一、明代至民国税种
------
二、建国后税种
----
第三节 机构人员
------
一、机构
------
二、人员
第九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经济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章 物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资供应
--
第四章 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各类审计
------
一、政府审计
------
二、内部审计
------
三、社会审计
--
第六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一、统计局
------
二、农村抽样调查队
----
第二节 统计业务
------
一、统计报表
------
二、普查工作
------
三、统计分析
------
四、统计监督
------
五、农村社会经济抽样调查
--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四节 市场管理
------
一、集贸市场
------
二、牲畜交易市场
------
三、物资交流会
------
四、市场设施建设
------
五、文明市场简介
----
第五节 经济合同及商标管理
------
一、经济合同鉴证
------
二、商标注册
----
第六节 经济检查
------
一、投机倒把及违章检查
------
二、假冒伪劣商品检查
--
第八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第十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旧县城
----
第二节 县城基础设施
------
一、街巷
------
二、绿化
------
三、建筑
------
四、供水
------
五、排水
------
六、供暖
------
七、照明
----
第三节 县城管理
------
一、环境卫生
------
二、市容
------
三、房产
--
第二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乡(镇)村建设
------
一、乡(镇)政府建设
------
二、村社建设
----
第三节 村镇规划
--
第三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设计 测绘 质量监测
----
第二节 园林绿化
----
第三节 环境保护
----
第四节 机构
----
第五节 建筑施工队伍
------
一、县建筑工程公司
------
二、县市政工程公司
------
三、县 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
四、红城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
五、古山建筑安装工程队
第十一篇 党派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党务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秘密活动
----
第二节 永登县委
------
一、县委领导机构
------
二、县委工作机构
------
三、县委所辖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四节 组织工作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统一战线
----
第八节 县委党校
----
第九节 信访工作
------
一、机构
------
二、群众来信来访
------
三、典型案例——平反李世白案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一、县总工会
------
二、基层工会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
------
二、童子军
------
三、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
------
四、少先队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工商组织
------
一、工商业联合会
------
二、个体劳动者协会
------
三、消费者协会
------
四、私营企业协会
--
第五章 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
第一节 剿匪反霸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三反”“五反”
----
第四节 肃反
----
第五节 整风和反右派
----
第六节 “大跃进”
----
第七节 “反右倾”
----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九节 “农业学大寨”
第十二篇 政权
--
第一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一、常务委员会的设立及其机构
------
二、常务委员会会议
------
三、视察调查
------
四、县乡换届选举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署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基层政府
--
第三章 议政机构
----
第一节 县参议会
----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
一、政协筹备委员会
------
二、历届政协全体委员会议
------
三、政协机构与工作
--
第四章 土司
----
第一节 连城鲁土司
------
一、世系
------
二、衙门
------
三、职衔
------
四、辖区
------
五、辖民
----
第二节 其他土司
--
第五章 藏族事务机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以茶易马
--
第六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一、生产救灾
------
二、困难救济
------
三、五保户供养
------
四、残疾人工作
----
第三节 移民 收容
------
一、移民
------
二、收容
----
第四节 拥军优属
------
一、支前
------
二、优抚
------
三、安置
----
第五节 婚姻 社团管理
------
一、婚姻管理
------
二、社团管理
----
第六节 地名管理
----
第七节 选举
--
第七章 劳动
----
第一节 机构
------
一、局机构
------
二、下属机构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一、职工
------
二、劳动保护
------
三、劳动工资
------
四、就业服务
------
五、劳务开发
------
六、社会劳动保险
------
七、职工退休退职
--
第八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
----
第二节 考核与培训
------
一、考核
------
二、培训
----
第三节 离退休制度
----
第四节 机构设置与干部编制
----
第五节 技术职称评定
第十三篇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一、县局机构与派出机构
------
二、治保会(小组)
------
三、监所
----
第二节 打击反动势力
------
一、登记旧人员
------
二、镇压反革命
------
三、取缔反动会道门
------
四、打击刑事犯罪
------
五、重大政刑案例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一、户籍管理
------
二、特种行业管理
------
三、危险物品管理
------
四、社会监改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检察业务
------
一、经济检察
------
二、刑事检察
------
三、法纪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五、控告申诉
--
第三章 法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
------
一、刑事案件
------
二、民事案件
------
三、经济合同案件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律师公证
------
一、律师
------
二、公证
----
第三节 调解 普法
------
一、调解
------
二、普法
--
第五章 监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行政监察
第十四篇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土司武装
----
第二节 民团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四节 武装警察中队
----
第五节 民兵
------
一、民兵组织
------
二、参与国家建设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招募及摊派兵役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三章 驻军与军事设施
----
第一节 驻军
------
一、元代以前驻军
------
二、明代驻军
------
三、清代驻军
------
四、民国时期驻军
------
五、解放后驻军
----
第二节 军事设施
------
一、长城烽燧
------
二、城堡
------
三、战壕碉堡
------
四、防空设施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宋夏统安、震武城之战
----
第二节 清岳钟琪伐写尔素部之战
----
第三节 清末回民反清斗争
----
第四节 国民军与西军永登之战
----
第五节 解放永登
第十五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劝学所
------
二、教育局
------
三、教育督导室
------
四、成人教育委员会
------
五、招生委员会
----
第二节 教育研究机构
--
第二章 旧学
----
第一节 私学
----
第二节 儒学
----
第三节 义学
----
第四节 书院
--
第三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一、幼儿园
------
二、学前班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第二节 中学选介
------
一、永登县 第一中学
------
二、永登县 第二中学
------
三、永登县 第三中学
------
四、永登县 第四中学
------
五、永登县 第五中学
------
六、永登县 第六中学
----
第三节 中等师范教育
------
一、中学附设师范班
------
二、永登县初级师范学校
------
三、甘肃省永登师范学校
----
第四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一、永登县职业技术学校
------
二、永登县农职业中学
------
三、永登县“五七”红专学校
------
四、永登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五、永登县农业广播学校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一、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
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
一、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二、职工文化技术补习
----
第三节 高等教育
------
一、永登工学院
------
二、永登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师资
----
第二节 培训与考核
------
一、培训
------
二、考核
----
第三节 教师管理
--
第七章 勤工俭学 集资办学
----
第一节 勤工俭学
----
第二节 集资办学
第十六篇 文化
--
第一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 人员
------
一、机构
------
二、人员
----
第二节 科技普及
------
一、宣传培训
------
二、“四一”燎原活动
------
三、科普刊物
----
第三节 科研成果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团体
--
第二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一、民众教育馆
------
二、文化馆
------
三:文化站、俱乐部
------
四、永登县文艺工作者协会
----
第二节 群众文艺
------
一、小说、故事
------
二、诗歌、民谣
------
三、曲艺、音乐
------
四、书画、摄影
------
五、剪纸、刺绣
----
第三节 传统文化活动
------
一、社火
------
二、灯会
----
第四节 戏剧电影
------
一、戏剧
------
二、电影
----
第五节 图书
------
一、书店
------
二、图书室
--
第三章 新闻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一、广播网
------
二、节目
----
第三节 电视
------
一、电视差转台
------
二、电视节目
----
第四节 报刊及通讯员
------
一、报刊
------
二、通讯员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社会体育
------
一、民间体育
------
二、球类
------
三、中国象棋
------
四、其他运动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自行车竞赛
--
第五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编研和利用
第十七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单位
----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单位
------
一、永登县卫生院
------
二、永登县人民医院
------
三、永登“六二六”人民医院
------
四、永登县中医院
----
第二节 乡镇医疗单位
------
一、乡镇卫生院
------
二、村级医疗单位
----
第三节 其他医疗单位
------
一、永登公路卫生站
------
二、永登水泥厂职工医院
------
三、连城铝厂职工医院
------
四、西北铁合金厂职工医院
------
五、金城机械厂职工医院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疫病防治
------
一、传染病防治
------
二、结核病防治
------
三、驱绦灭囊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公共卫生
------
一、食品卫生
------
二、学校卫生
------
三、劳动卫生
------
四、环境卫生
--
第三章 群众性卫生保健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一、新法接生
------
二、妇女病普查普治
------
三、妇女“五期”劳动保护
------
四、围产期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药政
----
第一节 药店及药材加工
----
第二节 药品管理
--
第五章 医疗卫生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一、行政机构
------
二、事业机构
----
第二节 医疗制度
------
一、公费医疗制度
------
二、合作医疗制度
------
三、卫生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卫生事业建设
第十八篇 文物 古迹 胜景
--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
第一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杜家坪(黑阴山)遗址
------
二、团庄遗址
------
三、大砂沟(将军山)遗址
----
第二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金家门台遗址
------
二、二官保坪遗址
------
三、蒋家坪上坪遗址
------
四、蒋家坪下坪遗址
------
五、鳌塔遗址
------
六、乐山峨巴坪遗址
------
七、李家坪遗址
------
八、庙儿坪遗址
------
九、把家坪遗址
------
十、薛家坪遗址
------
十一、凤凰山遗址
--
第二章 长城烽燧
----
第一节 汉代长城
------
一、建筑方式
------
二、遗存现状
----
第二节 明代长城
----
第三节 烽燧
------
一、西路烽墩
------
二、北路烽墩
------
三、中路烽墩
--
第三章 城堡
----
第一节 古城
------
一、玉山古城
------
二、罗城滩古城
------
三、连城古城
------
四、丰乐山城
------
五、磴磴城
------
六、羊胸子城
------
七、三角城
------
八、满城
----
第二节 堡子
------
一、通远堡
------
二、坪城堡
------
三、西峰堡
--
第四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寺院
------
一、妙因寺
------
二、显教寺
------
三、雷坛寺
------
四、感恩寺
------
五、海德寺
------
六、清真寺
----
第二节 其他古建筑
------
一、鲁土司衙门
------
二、文昌殿
------
三、山陕会馆
------
四、钟鼓楼
--
第五章 墓葬
----
第一节 汉代及以前墓葬
------
一、沙井墓葬
------
二、汉墓群
----
第二节 明清墓葬
------
一、鲁土司墓地
------
二、其他墓地
--
第六章 化石点 石窟寺 摩崖
----
第一节 古动物化石点
------
一、邢家湾化石点
------
二、咸水河上滩化石点
----
第二节 石窟寺摩崖
------
一、红门寺
------
二、石佛寺
------
三、宋代摩崖
--
第七章 文物保护
----
第一节 文物工作
----
第二节 馆藏文物
--
第八章 胜景
----
第一节 景观
------
一、清代平番八景
------
二、兰州新十景中的永登景观
----
第二节 吐鲁沟风景区
----
第三节 (石尕)(石达)寺
----
第四节 青龙山公园
第十九篇 方言 风俗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语音系统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单字调
------
四、连读变调
------
五、文白异读
------
六、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
第三节 语法特点
------
一、名词的两种重叠形式
------
二、“们”的使用范围广
------
三、单音形容词的叠音后缀
------
四、程度副词“很”不做状语
------
五、助词“着”,、“哩”、“吗”
------
六、“V+给”结构
----
第四节 方言词汇
------
一、称谓人物
------
二、身体疾病
------
三、食品衣物
------
四、器物建筑
------
五、动物植物
------
六、天时地理
------
七、动作行为
------
八、性质状态
----
第五节 谚语
------
一、气象时令
------
二、农牧经验
------
三、生活经验
------
四、哲理通义
----
第六节 歇后语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节令
------
一、春节
------
二、元宵节
------
三、端阳节
------
四、中元节
------
五、中秋节
------
六、腊八
------
七、除夕
------
八、时令
----
第二节 嫁娶
------
一、订婚
------
二、下彩
------
三、结婚
----
第三节 丧葬
------
一、弥留
------
二、初终
------
三、报丧
------
四、入殓
------
五、领羊
------
六、做道场
------
七、出殡
------
八、安葬
------
九、戴孝
----
第四节 寿诞
------
一、诞生
------
二、闯姓
------
三、贺寿
----
第五节 修建乔迁
------
一、修建
------
二、乔迁
----
第六节 迷信与禁忌
----
第七节 衣食住行
------
一、服饰
------
二、饮食
------
三、民居
------
四、家具
------
五、交通工具
----
第八节 庙会
第二十篇 人物
--
第一章 古代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一、葛衣翁
------
二、鲁贤
------
三、鲁鉴
------
四、鲁经
------
五、包节
------
六、鲁光祖
------
七、风颠和尚
------
八、张世伟
------
九、岳钟琪
--------
附:岳钟琪生于永登考
------
十、鲁华龄
------
十一、牛运震
------
十二、保鉴
------
十三、王子慎
------
十四、吴龙光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史麟书
------
甘延年
------
龙舒泰
------
李遵儒
------
王锦章
------
郁永福
------
杨登巍
------
关韵成
------
廖鉴章
------
高富贵
----
第三节 人物名录
------
一、军事人物
--------
王诚
--------
孙诚
--------
蔡澄
--------
鲁麟
--------
张善治
--------
要秉诚
--------
高魁
--------
庄玺
--------
孙朝
--------
吉象
--------
杨贞
--------
张华
--------
张显谟
--------
甘雨
--------
哈元勋
--------
郑一亨
--------
杨桂
--------
甘胤
--------
李经
--------
李崇义
--------
李鸿嗣
--------
鲁允昌
--------
苏升
--------
鲁典
--------
杜良栋
--------
纪成斌
--------
任春雷
--------
王建德
--------
鲁璠
--------
吴珩
--------
鲁大用
--------
葛景山
--------
白天保
--------
李宗钢
------
二、政治人物
--------
倪君甫
--------
蒋泂
--------
李梦白
--------
苏应麟
--------
五鉴塘
--------
何澂
--------
高启学
------
三、文化科技人物
--------
丁晋
--------
甘孟棠
--------
张思通
--------
孙敬祖
--------
刘璋
--------
孙绳武
--------
柴如楠
--------
李尔恂
------
四、进士、举人
--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
第二节 人物传
------
一、何虎臣
------
二、李义
------
三、张铭
------
四、张长春
------
五、蒋毓麟
------
六、高维仑
------
七、王有庆 王金波
------
八、施子惠
------
九、周应沣
------
十、马禄 马祯
------
十一、关文清
------
十二、袁天霖
------
十三、张振声
------
十四、张耀麟
------
十五、李维翰
------
十六、张华堂
------
十七、苗世统
------
十八、邓子云
------
十九、周祜甫
------
二十、陈光世
------
二十一、马元俊
------
二十二、华振邦
------
二十三、周化南
------
二十四、源森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高鸿儒
------
何生荣
------
何得功
------
杜钧
------
卢建(勣)
------
蔡联祥
------
王登淮
------
蒋懿德
------
李发成
------
邱殿成
------
武奋廷
------
天真和尚
------
王锡龄
------
白玉堂
------
费焕章
------
把国玺
------
邓锦亭
------
王学恭
------
邓承敏
------
高贻式
----
第三节 人物名录
------
一、民国永登籍省议员
------
二、永登籍革命烈士
------
三、在永登县牺牲的客籍革命烈士
------
四、劳动模范、先进人物
------
五、流落永登县的红军
------
六、永登籍县团级以上干部
------
七、永登籍专家、教授
附录
--
一、文告
--
二、碑记
--
三、游记
--
四、著作目录
--
五、诗词 楹联
--
六、民间故事传说
--
七、旧志述略
编纂始末
1994~1996年永登县经济和社会民展纪略
--
一、农业
--
二、水利
--
三、工交 邮电
--
四、财贸 工商
--
五、县城建设
--
六、党政军
--
七、教育
--
八、文化
--
九、卫生
--
十、永登县1991-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
附:永登县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后记
《永登县志》资料搜集整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