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桐梓县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以及经济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2
出版时间:
1997年10月
目录
封面
桐梓县志 上
版权页
衔名
凡例
地图
--
桐梓县行政区划图
--
桐梓县旅游资源图
--
桐梓县城池图
--
桐梓县城平面图
图片
--
黔北第一门
--
千年古镇——松坎
--
幽雅的县委工作区
--
桐梓县城全景
--
县人大、县政府工作区
--
娄山关毛泽东词碑
--
江泽民在娄山关
--
红军长征娄山关大捷遗址
--
舒同题镌的娄山关摩岩
--
三座寺红军烈士陵园
--
毛泽东长征在桐梓住址
--
老红军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桐梓人”遗址——岩灰洞远景
--
岩灰洞近景
--
“桐梓人”化石
--
马鞍山南洞古文化遗址
--
牛心山竹王古墓
--
韩家店地质标准剖面
--
唐代夜郎县县城旧址
--
古夜郎今貌
--
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寻访古夜郎
--
夜郎街头古道、古树
--
夜郎石板街
--
夜郎古道
--
夜郎岩墓
--
太白坟
--
太白诗碑
--
太白听莺处旧址
--
太白书院
--
太白泉
--
太白碑亭
--
杨龙喜起义点将台
--
县境现存最早建筑——明·孙公桥
--
周西成旧居
--
王家烈旧居
--
修复文物——周西成公馆
--
参观碑林的人流络绎不绝
--
贵州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王虎文参观周西成专祠碑林
--
蟠龙隧洞
--
天然消水洞——蟠龙古洞
--
历经三百年人工凿成的戴家沟隧洞
--
民国时期建成的贵州省首座水力发电站——天门河水电厂厂标
--
陈立夫题额
--
参与设计水电厂的五所大学校徽石刻
--
美国制造的发电机组已正常运转了半个世纪
--
川黔公路奇观——凉风垭七十二弯
--
回头弯
--
蒙渡公路大桥
--
川黔铁路最高的赶箱沟大桥
--
蒙渡大桥
--
长4270米的凉风垭隧道
--
站桥合一的九龙塘车站
--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驻桐梓旧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营拉练来桐梓(1995年4月)
--
河滨大道
--
人民路
--
县城夜景
--
公安大楼
--
娄山大世界
--
黔北商厦
--
烟草公司办公楼
--
工商大楼
--
邮电设施
--
一中新校园奠基(1993年12月26日)
--
一中新校园
--
贵州省省长陈士能看望桐梓一中苗族女学生
--
南天门小学
--
少儿“三算”表演
--
参观桐梓陈列馆
--
西流水宾馆远眺
--
游泳池
--
化工厂硝酸钾车间
--
纸厂车间
--
变电站
--
烟叶复烤厂生产线
--
铁合金厂冶炼车间
--
河滨大道通车庆典(1993年7月12日)
--
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小康城开业(1994年5月)
--
省、地领导同志视察烤烟生产
--
县残疾人联合会为残疾人自强自立作技术培训
--
县残联邀请省地医疗队来县作肢体残疾矫治手术
--
世界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娄山关写生
--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吴印咸在娄山关写生
--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诸葛计视察桐梓地方志工作
--
贵州省政协组织省文化界人士参观桐梓小西湖张学良幽禁地
--
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在“两节一会”上向县委书记、县长献哈达
--
文化部群文司领导人参观桐梓根艺作品
--
干人合唱由胡大宇作词、罗念一作曲的第六届赤水河之声音乐节会歌《相聚》
--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记者采访县委书记李再勇
--
贵州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开幕式(1996年8月18日·桐梓)
--
广场文艺表演
--
艺术节赛场
--
少儿百米书画长卷
--
饮咂酒
--
县领导与新疆少儿联欢
--
新疆儿童命笔大娄山
--
县长何冀为河北少儿艺术团送行
--
贵州省新闻三会在桐梓召开(1995年12月)
--
桐梓县第一届金秋艺术节会场(1991年11月23日)
--
第六届赤水河之声音乐节、桐梓县第二届金秋艺术节暨第四届商品交易会开幕式主席台(1995年10月15日
目录
序
序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建置 政区
--
第一章 位置 疆域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桐梓县前建置
----
第二节 建桐梓县后建置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清基层政区
----
第二节 民国基层政区
----
第三节 解放后基层政区
--
第四章 县城
----
第一节 区域
----
第二节 城池
----
第三节 街道
----
第四节 治所设置
--
第五章 区乡镇
----
第一节 区镇概况
----
第二节 现行乡镇概况
卷二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地貌特征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地貌区划
--
第三章 山 脉
----
第一节 娄山山脉
----
第二节 蒙山山脉
----
第三节 主要山峰
--
第四章 水系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文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主要气象要素
----
第三节 气候分区
--
第六章 土壤 土地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土壤分区
----
第三节 土地
--
第七章 环境及其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现状
----
第二节 污染治理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
第八章 灾害
----
第一节 气候灾害
----
第二节 火灾
----
第三节 地质灾害
----
第四节 病虫害
----
第五节 历史重大气候事件
----
第六节 解放后的灾害
卷三 资源 特产
--
第一章 植物
----
第一节 木本植物
----
第二节 草本植物
----
第三节 地衣 蕨及其他
----
第四节 珍稀植物
----
第五节 药材与果茶桑
----
第六节 方竹
--
第二章 动物
----
第一节 驯养动物
----
第二节 野生动物
--
第三章 矿物
----
第一节 煤
----
第二节 石灰石 钾矿
----
第三节 黄铁矿 菱铁矿
----
第四节 磷矿
----
第五节 其他矿种
--
第四章 特产
----
第一节 农产品
----
第二节 林产品
----
第三节 牧产品
----
第四节 中药材
----
第五节 风味食品
--
第五章 旅游
卷四 人口 民族
--
第一章 人口概况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五节 姓氏
--
第二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人口普查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婚姻
----
第四节 生育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苗族
----
第三节 其他民族
----
第四节 民族事务
卷五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
----
第五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人民公社
----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体制
----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
第三节 管理范围
--
第四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监督
--
第五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社会审计
--
第六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价格体制
----
第三节 价格管理
----
第四节 物价水平
----
第五节 非商品收费
----
第六节 政策执行
----
第七节 物价监督
--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量制度
----
第三节 计量器具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节 质量监督
--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集市贸易
----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七节 打击投机倒把
--
第九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权属管理
----
第二节 非农业用地管理
----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十章 票证管理
----
第一节 发行
----
第二节 管理
--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生产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分配管理
----
第四节 安全管理
----
第五节 民主管理
卷六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人口 劳动力
----
第三节 技术设施
----
第四节 农田建设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粮食作物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 肥料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第四节 采伐贮运
----
第五节 经济林果
----
第六节 林政 林权
----
第七节 林场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牧草 饲料
----
第二节 家畜
----
第三节 家禽
----
第四节 蚕蜂
----
第五节 渔业
----
第六节 品种改良
----
第七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水利 农电
----
第一节 水利建设
----
第二节 农电建设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县城水患及其治理
----
第五节 水政
--
第六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二节 种植业区划
----
第三节 林业区划
----
第四节 畜牧业区划
----
第五节 水利化区划
卷七 工业
--
第一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国有(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私营工业
----
第四节 乡镇工业
----
第五节 个体工业
----
第六节 驻桐梓工业企业
--
第二章 行业结构
----
第一节 能源
----
第二节 化工
----
第三节 建材
----
第四节 采掘冶炼
----
第五节 加工酿造
----
第六节 造纸
----
第七节 印刷
----
第八节 机具制造
----
第九节 建筑
卷八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道路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航道 渡口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铁路运输
----
第四节 航道运输
--
第三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三节 电信业务
----
第四节 邮电企业管理
卷九 贸易
--
第一章 体制 人员
----
第一节 私营及个体商业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四节 集体商业 公私合营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
----
第二节 副食品
----
第三节 废旧物资
----
第四节 工业品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三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餐旅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四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收购
----
第三节 销售
----
第四节 议购议销
----
第五节 储运
----
第六节 加工
--
第五章 物资供应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供销
--
第六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商品购销
----
第二节 生产 加工
--
第七章 专卖经营
----
第一节 食盐
----
第二节 酒类
----
第三节 烟草
卷十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城垣演变
----
第二节 街巷演变
----
第三节 供水
----
第四节 供电
----
第五节 公共设施
----
第六节 居民住宅
--
第二章 集镇与乡村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房产
----
第三节 地产
----
第四节 民房
----
第五节 房地产开发
--
第四章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一节 机构 范围
----
第二节 实施步骤
--
第五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施工队伍
----
第二节 管理
--
第六章 县城建设开发
----
第一节 规划 设计
----
第二节 实施
卷十一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税收
----
第三节 工商税收
----
第四节 税收征管
----
第五节 促产增收
----
第六节 改革税制
--
第三章 金融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储蓄 存款
----
第四节 贷款
----
第五节 结算
----
第六节 保险
卷十二 政党 社团
--
第一章 国民党桐梓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级组织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活动
--
第二章 共产党桐梓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秘密组织及其活动
----
第二节 县委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章 中共县委职能活动
----
第一节 领导全面
----
第二节 各项党务
----
第三节 纪律检查
--
第四章 其他政党社团桐梓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政党
----
第二节 社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