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1941-2011)

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1941-2011)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1941-2011)》(以下简称“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本着“存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宗旨,坚持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力求准确、客观、全面、系统地记述学校的办学历史,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二、本志上限始于1941年10月,下限原则上迄于2011年6月。本志中的“解放前”、“解放后”,均以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为时间节点。

内容时限: 1941-2011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目录

封面
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
凡例
《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1941—2011)》编撰委员会
《贵州师范大学七十年志(1941—2011)》编撰组
图片
-- 1940年代雪涯路校舍
-- 1950年代校门
-- 1950年代办公大楼
-- 1950年代学生一、二宿舍
-- 1950年代图书馆
-- 1980年代女生宿舍(红楼)
-- 1980年代校园全景
-- 宝山校区第六数学楼
-- 宝山校区第四教学楼
-- 宝山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
-- 宝山校区文科大楼
-- 宝山校区图书馆及晨钟广场
-- 宝山校区生地楼
-- 宝山校区音乐综合楼
-- 宝山校区大礼堂
-- 宝山校区原体育馆
-- 宝山校区美术大楼
-- 宝山校区体育运动中心
-- 宝山校区全景
-- 白云校区图书馆
-- 白云校区学生公寓
-- 白云校区第二教学楼
-- 白云校区第三教学楼
-- 白云校区实训大楼
-- 白云校区体育场
-- 白云校区综合楼
-- 白云校区求是广场
-- 花溪校区行政楼(效果图)
-- 花溪新校区公共教室(效果图)
-- 花溪校区实验楼(效果图)
-- 花溪校区学生宿舍(效果图)
-- 花溪小区鸟瞰(效果图)
-- 2011年2月13日,学校举行花溪新校区建设项目开工典礼
-- 省委书记胡锦涛与学生亲切交谈
-- 1958年教育部部长杨秀峰视察学校
-- 1990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宋德福与同学们在一起
-- 省委书记胡锦涛看望学校老教师
-- 2009年12月,全国人人副委员长陈至立听取伍鹏程校长汇报学校情况
--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接见全国教学名师项昭
-- 1950年代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周林视察学校
-- 中共中央办公室厅上任黎明视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 2001年贵州省省长石秀诗视察学校
-- 2002年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视察学校
-- 省政协主席王正福视察学校白云校区
-- 2011年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参观学校承办的“2011中国文化旅游年首游式—
-- 王克仁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1941.7—1943.8)
-- 齐泮林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43.8—1946.12)
-- 杜叔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未到任)(1946.12)
-- 曾景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47.3—1948.3)
-- 萧文灿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48.3—1949.11)
-- 田君亮贵阳师范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12—1952.11)
-- 康健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52.11—1958.6)
-- 黄辅忠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56.6—1966.6)
-- 王林岗贵阳师范学院院长(未到任)(1964.6)
-- 孟子明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72.11—1979.5)
-- 时思文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79.5—1983.4)
-- 陈若夫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79.6—1983.4)
-- 何才华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83.4—1985.3)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5.3—1999
-- 吴雁南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983.4—1985.3)贵州师范大学校长(1985.3—1989.3)
-- 蒲芝权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9.11—)
-- 伍鹏程贵州师范大学校长(2002.2—)
-- 夏元瑮(1884—1944)物理学家
-- 谭戒甫(1887—1974)先秦哲学家、史学家
-- 王克仁(1894—1981)教育学家
-- 谭勤余(1895—1968)化学家
-- 刘薰宇(1896—1967)数学教育家
-- 萧文灿(1898—1963)数学家
-- 谢六逸(1898—1945)文学家、新闻教育家、出版家
-- 王驾吾(1900—1982)文史学家
-- 朱厚锟(1900—1977)外国文学家
-- 陈逵(1902—1990)外国文学家
-- 李锐夫(1903—1987)数学家
-- 蹇先艾(1906—1994)文学家
-- 粱祖荫(1908—2009)地理学家
-- 曹未风(1911—1963)文学翻译家
-- 周春元(1911—1984)历史学家
-- 王学孟(1912—1998)教育学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 项英杰(1914—1998)历史学家
-- 张英骏(1914—2000)地理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杨宪益(1915—2009)
-- 戴乃迭(1919—1999)文学家翻译家
-- 符仁方(1915—2007)心理学专家
-- 罗会烈(1924—)化学专家,国家级优秀教师
-- 黄威廉(1925—)生物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吴雁南(1929—2001)历史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王育倩(1930—)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杨明德(1933—2004)地理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关贤柱(1934—)汉语言文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陈永孝(1935—)地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何才华(1935—)地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
-- 杨志明(1935—)化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谢家骅(1937—)生物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李有才(1937—)数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吕传汉(1938—)数学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庞之垣(1938—)数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
-- 屠玉麟(1939—)地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 项昭(1942—)数学教育专家,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 杨一都(1947—)数学专家,亨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
-- 张笑一(1948—)化学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 冯胜刚(1949—)体育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马骏骐(1949—)历史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
-- 粱梅(1950—)英语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 谢晓尧(1952—)数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核心专家
-- 黎道洪(1952—)生物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
-- 林树明(1954—)汉语言文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朱伟华(1954—)汉语言文学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专家
-- 伍鹏程(1955—)数学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安裕伦(1957—)地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熊康宁(1958—)地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
-- 陈庆富(1966—)生物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1950年代物理系学生实验课
-- 1950年代艺术科学生素描课
-- 1950年代历史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 1970年代历史系师生考古实习
-- 1980年代地理系教师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
-- 1980年代引进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 1980年代地理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 1980年代化学系教师进行科研实验
-- 1980年代外籍教师与学生交流
-- 1980年代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
-- 1990年代中文系教师教研活动
-- 1990年代中文系教师指导研究生
-- 2000年代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师生参与中意合作洞穴考察
--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科学考察
-- 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之一
-- 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之二
-- 教育部专家考察计算数学实验室
--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承办的贵州省“名导进课堂”师资培训
-- 机电学院实验课之一
-- 机电学院实验课之二
-- 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育实习基地授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 2004年学校召开“多媒体课件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会”
-- 2004年学校召开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工作会议
-- 2004年教学工作会议讨论修订教学计划
-- 2010年举行的全校学生“教师综合技能比赛”
-- 2011年国培计划研修成果汇报会
-- 音乐学院器乐课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实验课
-- 化学专业学生到四川化工基地实习
-- 生物专业师生在野外考察
-- 文学院学牛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实践
-- 外国语学院进行的小组课堂教学
-- 2007年,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挂牌
-- 2009年,厦门大学援建的远程数字化教室正式开通
-- 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之一
-- 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之二
-- 图书馆古籍陈列室
-- 语音实验室
-- 白云校区实训中心设备之一
-- 白云校区实训中心设备之二
-- 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之一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实验室之一
-- 学校科研人员在花江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与示范区
-- 右图为治理后植被恢复良好的山地
-- 1990年代逐步形成的喀斯特研究学科队伍
-- 科研人员运用遥感技术研究水土流失情况
-- 1990年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人员在研讨
-- 学校号家与国外同行探讨跨文化教育问题
-- 学校教师在国外进行钙华苔藓合作研究
-- 1985年校党委书记何才华出席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地貌学术会议
-- 2003年中意贵州喀斯特与洞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举行
-- 2004年学校教师在美国奥克兰大学讲学
-- 2006年10月韩国岭南大学总长禹东琪、国际交流院院长李东柱访问学校
-- 2007年5月“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会议”在学校召开
-- 2008年学校与韩国大邱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 学校设立“山海风流”系列学术文化讲座
-- 2009年开源软件国际会议在学校召开
-- 2006年学校与厦门大学署对口支援协议
-- 2011年全国高校对口支援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召开
-- 2011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反贫困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 2011年贵州师范大学校友总会成立
-- 朱厚泽,1949年肄业与史地系。历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
-- 王三运,1977年毕业于中文系。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
-- 傅传耀,1980年毕业于本校毕节专科班中文专业。现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刘鸿庥,1973—1974年在外语系学习。1994—2003年任贵州师大副校长。曾任贵州省副省长。现
-- 顾久,1982年毕业于中文系。现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相小青,毕业于贵州省冶金学校。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王惠业,1961年毕业于数学系。曾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王德懋,原物理系系主任。曾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班程农,1988年毕业于中文系。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吴如嵩1962年毕业于中文系。中国军事科学院少将级研究员。
-- 周焜光,1962年毕业于中文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原副政委,桂林警备区政委,少将。
-- 罗安仁,1950年毕业于化学系。曾任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工程师、研究员。
-- 杜高杰,1954年毕业于艺术科。现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 陈木法,1974—1978年在数学系任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章典,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地理系。香港大学教授。
-- 卫钢,1982年毕业于化学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高级资深研究科学家,皇家澳大利亚化学会院
-- 蔡运龙,1982年毕业于地理系。现任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 夏光敏,1982年毕业于生物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 苗月,1982年毕业于中文系。峨眉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
-- 邱观建,1982年毕业于历史系。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 钱声帮,1991年7月毕业于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助理,国际天文学会恒星测光与
-- 刘小幻,1992年毕业于艺本系。第九届“群星奖”金奖、第九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个人决赛第二名
-- 张卫刚,2007年毕业于体育系。第十届亚运会男子飞碟冠军,中国飞碟射击队双项项目主教练。
-- 陈建华,1982年牛业于中文系。贵州师大附中原校长,特级教师,省管专家。
-- 张启绵,1961年毕业于物理系。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贵阳六中教学督导。
-- 李开中,1962年毕业于数学系。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任教于思南中学。
-- 刘纯斗,1966年毕业于物理系。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特级教师。现任六盘水市第二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 潘安华,1986年毕业于化学系。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省管专家,省级骨干教师,现任贵州凯里一中校长
-- 戴鸣,1988年毕业于化学系。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师大附中副
-- 徐建一,1991年毕业于物理系。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任教于贵阳一中。
-- 方友鑫,1967年毕业于外语系。曾任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董事长。
-- 常顺青,机械制造专业1964级,高级政工师,现任中铝贵州分公司总经理,贵州铝厂党委书记。
-- 王生光,1982年毕业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任七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第十届(1948年)毕业生留影
-- 二十周年校庆
-- 四十周年校庆
-- 五十周年校庆
-- 六十周年校庆
-- 1950年代到西北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 1950年代到新疆工作的毕业生
-- 1950年代学生体育活动
-- 1950年代学生排练花灯剧
-- 1950年学生参加建校劳动
-- 1960年代学生表演活报剧
-- 1970年代学生接受军事训练
-- 1970年代学生参加修建农村水利工程
-- 1970年代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讨论稿件
-- 1982年四十周年校庆“龙球”比赛
-- 1980年代全校广播操比赛
-- 1986年字生参加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 1990年代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2006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 首届“研究生支教团”赴麻江县支教
-- 学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 2007年学校承担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演出
-- 2010年,学校举行“爱心家教”十周年颁奖晚会
-- 共青团贵州师范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贵州师范大学第十九次学生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合影
-- 2010学校成立贵州省第一家高校校园电视台
-- 2011年国际大学生辩论赛在学校举行
-- 校学生艺术团表演原创大型话剧《师魂》
-- 学校创编的歌伴舞“祝福祖国”在2003年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获特等奖
-- 1990年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审查“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图纸
-- 2006年著名慈善家黄如伦先生出席学校“黄如伦奖学金”颁奖大会
-- 2010年学校接受贵州省红十字会“绿色家园行动”捐赠
-- 2011年学校接受香港实业家钟健国先生“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捐款并回赠礼品
-- 2009年2月贵州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贵州师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立项
-- 2011年5月学校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部分授权点建设工作中期检查
-- 1972年6月召开贵阳师范学院第一次党代会
-- 1996年4月召开贵州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
-- 2003年12月召开贵阳师范学院第二次党代会
-- 2011年学校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 学校现任领导班子成员
前言
目录
第一编 办学历程
-- 第一章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41—1949年)
---- 第一节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建立
---- 第二节 贵阳师范学院的建设
-- 第二章 贵阳师范学院(1949—1985年)
---- 第一节 贵阳师范学院的新生
---- 第二节 贵阳师范学院的建设
---- 第三节 频繁的政治运动与贯彻“高教六十条”
---- 第五节 由“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 第三章 贵州师范大学的建设(1985—2000年)
---- 第一节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 第四节 发展研究生教育
---- 第五节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 第六节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 第四章 “十五”、“十一五”时期的贵州师范大学(2001—2011年)
---- 第一节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十五”时期学校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二编 办学体制
-- 第一章 领导体制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学校领导体制
---- 第二节 解放后的学校领导体制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党委会
---- 第二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室)
---- 第三节 党委工作机构
-- 第三章 行政组织与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组织体系
---- 第二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三编 学科建设
-- 第一章 学科体系建设
---- 第一节 学科体系沿革
---- 第二节 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 第三节 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
-- 第二章 学科队伍建设
-- 第三章 学科平台建设
---- 第一节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第二节 社科研究基地
-- 第四章 重点学科建设
第四编 本、专科教育
-- 第一章 专业建设
---- 第一节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时期的专业建设(1941—1949年)
---- 第四节 恢复统一高考至20世纪末的专业建设(1977—2000年)
---- 第五节 “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专业建设(2001—2011年)
-- 第二章 教学计划
---- 第一节 培养目标
---- 第二节 教学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课程建设
---- 第一节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时期的课程建设(1941—1949年)
---- 第四节 恢复高考至20世纪末的课程建设(1977—2000年)
---- 第五节 “十五”、“十一五”时期的课程建设(2001—2010年)
-- 第四章 教材建设
---- 第一节 教材建设
---- 第二节 教材管理
-- 第五章 实践教学
---- 第一节 实验
---- 第二节 实习与实训
---- 第三节 毕业论文(设计)
---- 第四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第六章 教学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管理队伍
---- 第二节 学籍管理
---- 第三节 教学质量管理
---- 第四节 学位管理
---- 第五节 成绩考核
-- 第七章 教学改革
---- 第一节 教学改革概况
---- 第二节 优秀教学成果
-- 第八章 学生管理
---- 第一节 学生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
---- 第二节 助学与奖学
-- 第九章 招生与就业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 招生工作
---- 第三节 毕业生分配与就业
第五编 研究生教育
-- 第一章 招生
-- 第二章 导师队伍建设
-- 第三章 研究生培养
---- 第一节 学籍管理
---- 第二节 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
---- 第三节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 第四节 研究生毕业、就业
---- 第五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 第四章 研究生教育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
---- 第二节 教学质量管理
---- 第三节 评优评奖
第六编 继续教育与合作办学
-- 第一章 继续教育工作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专业建设与办学规模
-- 第二章 联合办学
---- 第一节 与贵州大学的联合办学
---- 第二节 贵阳师范学院安顺分院
---- 第三节 省内各地的贵阳师范学院专科班
---- 第四节 2000年代的联合办学
第七编 科学研究
--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制度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二章 学术活动与科研机构
---- 第一节 学术活动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章 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一节 科研项目
---- 第二节 科研成果
-- 第四章 特色研究
-- 第五章 学术期刊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三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八编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 第一章 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一节 1950—1976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二节 1976—201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一节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 第四节 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五节 军训
-- 第三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 第二节 社会服务活动
---- 第三节 扶贫帮困活动
---- 第四节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 第五节 新闻宣传工作
-- 第四章 校园文化建设
---- 第一节 学校文化标识
---- 第二节 校园文化理论建设
---- 第三节 校园文化活动
第九编 党群组织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组织
---- 第一节 党代会
----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
---- 第三节 党的建设
----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二章 民主党派在学校的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学校的组织成员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贵州师大支部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师大支部
----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师大支部
---- 第五节 中国致公党贵州师大支部
---- 第六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贵州师大支部
---- 第七节 九三学社贵州师大支社
-- 第三章 学校的工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工会的主要工作
---- 第四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
-- 第四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的组织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历次团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五章 学生组织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学生组织及活动
---- 第二节 解放后的学生组织
-- 第六章 其他群众团体
---- 第一节 贵州师范大学海外联谊会(归侨侨眷联谊会、台胞台属联谊会)
---- 第二节 贵州师范大学留学人员联谊会
---- 第三节 校友会
第十编 学院、教学部
-- 第一章 沿革
-- 第二章 文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与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三章 法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四章 历史与政治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五章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六章 外国语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七章 教育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八章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九章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专业建设及规模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章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机构及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及规模
---- 第四节 师资队伍
---- 第五节 教学工作
---- 第六节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 第七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一章 生命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二章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三章 音乐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专业、学科建设及规模
----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及规模
---- 第五节 教学改革
---- 第六节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 第七节 教学设施
-- 第十四章 美术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 第五节 教学设施
-- 第十五章 体育学院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 第五节 教学工作
---- 第六节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 第七节 教学设施
-- 第十六章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及规模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七章 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
---- 第四节 专业建设
---- 第五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六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八章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旅游管理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第五节 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
---- 第六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
-- 第二十章 大学外语教学部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机构及人员
---- 第三节 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
---- 第四节 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 第五节 教学设施
-- 第二十一章 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 第一节 学院的创建
---- 第二节 学院名称的变更及其含义
---- 第三节 办学理念及思路
---- 第四节 学院组织机构
---- 第四节 办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 第五节 教学改革
---- 第六节 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七节 合作办学
-- 第二十二章 继续教育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专业建设与办学规模
-- 第二十三章 职业技术学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三节 专业建设及规模
---- 第四节 师资队伍
---- 第五节 教学工作
---- 第六节 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 第七节 教学设施
第十一编 人事管理
-- 第一章 人事管理制度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
---- 第二节 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培养
---- 第三节 教师职务评聘、考核和奖励
-- 第三章 工资与福利
---- 第一节 教职工工资福利沿革
---- 第二节 主要年份的工资水平
-- 第四章 离退休教职工
---- 第一节 机构及人员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二编 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一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 国际交流合作
---- 第三节 出国(境)派遣工作
---- 第四节 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工作
---- 第五节 留学生及对外汉语教学
-- 第二章 海外捐赠
-- 第三章 对口支援
第十三编 服务保障
-- 第一章 公共服务体系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网络与信息中心
---- 第三节 教学实验室
---- 第四节 档案馆
-- 第二章 校园建设与管理
---- 第一节 校址变迁
---- 第二节 基本建设
---- 第三节 住房制度改革
---- 第四节 校园环境管理
-- 第三章 后勤服务及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学生宿舍管理及服务
---- 第三节 膳食管理及服务
---- 第四节 医疗保健管理及服务
---- 第五节 水电、通讯、机动车管理及服务
-- 第四章 财务、资产管理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资产管理
---- 第三节 项目管理
---- 第四节 审计工作
-- 第五章 校办产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机构及人员
---- 第四节 主要企业
-- 第六章 校园稳定与治安保卫工作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 校园稳定与治安保卫工作
-- 第七章 白云校区管理工作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 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十四编 人物
-- 第一章 学校领导干部
---- 第一节 历任校长
------ 王克仁
------ 齐泮林
------ 曾景
------ 萧文灿
------ 康健
------ 王林岗
------ 陈若夫
------ 吴雁南
------ 何才华
------ 伍鹏程
---- 第二节 历任党委书记
------ 黄辅忠
------ 孟子明
------ 时思文
------ 何才华
------ 蒲芝权
---- 第三节 历任副校长
---- 第四节 历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第二章 专家、学者
---- 第一节 学者传略
------ 夏元瑮
------ 谭戒甫
------ 王佩芬
------ 尹炎武
------ 向义
------ 王克仁
------ 黄国华
------ 谭勤余
------ 刘薰宇
------ 杨秀涛
------ 萧文灿
------ 谢六逸
------ 张汝舟
------ 王焕镳
------ 朱厚锟
------ 陈逵
------ 李锐夫
------ 赵咸云
------ 蹇先艾
------ 顾光中
------ 梁祖荫
------ 戴自俺
------ 李独清
------ 汤炳正
------ 曹未风
------ 周春元
------ 陈建勋
------ 潘名挥
------ 王学孟
------ 杜化居
------ 项英杰
------ 张英骏
------ 杨宪益
------ 符仁方
------ 周应培
------ 孟光涛
------ 王燕玉
------ 吴雁南
------ 杨明德
------ 陈宁康
---- 第二节 教授名录
---- 第三节 其他系列专业技术正高职务人员
-- 第三章 担任全国、省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教职工
---- 第一节 党代会代表
---- 第二节 人大代表
---- 第三节 政协委员
第十五编 并入学校及挂靠、附属单位
-- 第一章 并入学校
---- 第一节 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 第二章 挂靠单位
---- 第一节 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 第三章 附属学校
---- 第一节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第二节 贵州师范大学子弟小学
---- 第三节 贵州师范大学幼儿园
附录一 贵州师范大学大事年表(1941—2011)
附录二 贵州师范大学历年在职教职工人数统计表
附录三 贵州师范大学历年学生统计表
附录四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历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统计表
附录五 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冶金学校、贵州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招生统计表
附录六 贵州师范大学“十五”、“十一五”发展概况
附录七 黔中师大赋
附录八 挺拔的香樟(贵州师范大学校歌)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