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太原戏剧发展的历史。包括北杂剧、梆子戏、皮簧、秧歌、木偶和影戏等。
出版时间:
1999年03月
目录
封面
太原戏剧史
图片
--
迎泽大街
--
太原广播电视大楼
--
尖草坪立交桥
--
电信大楼
--
山西大酒店
--
并州饭店
--
太原火车站
--
火车站《能源纪念碑》
--
滨秀园《汾水情》
--
太原市城市规划总图
--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丁果仙等。
--
建于明嘉靖前的太原晋祠“水镜台”戏台。
--
宣统《霜红龛集》载傅山幼年看《金门记》传奇
--
(唐)杜佑《通典》记载的《踏摇娘》。
--
嘉靖《太原志》载『晋祠之图』,图中央为乐楼。
--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山西日报》刊登的演出广告。
--
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复兴日报》刊登龙吟国剧研究社演出广告。
--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山西日报》刊登的戏剧演出广告。
--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十一日《山西日报》刊登李万春来并演出广告。
--
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复兴日报》刊登的薄剧演出广告。
--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九日《山西日报》刊登的话剧演出消息。
--
民国十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承庆国演出《墓中生太子》二本消息报道。
--
1936年,丁果仙率步云剧社赴天津演出留影。
--
1954年,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太原市代表团演出剧目说明书。
--
1936年太原新生剧院演出的话剧《汉奸的子孙》(右一为贾克饰)。
--
1967年5月,太原市戏剧学校建校典礼。
--
1956年太原市晋剧一团赴北京演出期间,丁果仙(左三)、花艳君(右三)等拜访齐白石先生。
--
1958年京剧表演艺术高尚小云先生在太原市戏校辅导学生(扎靠者为高翠英)。
--
1965年太原市京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红色交通线》。
--
1964年,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演出现代戏《阳春姐妹》。
--
1956年7月太原市京剧团营建团纪念。
--
1965年5月1日,在北京华北地区话(歌)剧汇报演出期间,太原市话剧团在天安门广场演出支持多米尼加的
--
1964年,太原市豫剧团演出的现代戏这《翠云岭。》
--
1965年,太原市月影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尹灵芝》,赵篆英饰尹灵芝。
--
太原市话剧团乘坐闷罐车由长治赴焦作演出途中。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暨太原解放五十周年
《太原戏剧史》编撰委员会
序
目录
综述
第一编戏曲的形成与北杂剧的兴衰
--
概说
--
第一章戏曲的形成
----
第一节戏曲孕育期的乐舞(一)
----
第二节戏曲孕育期的乐舞(二)
----
第三节古代的巫
----
第四节俳优与角抵戏
--
第二章北杂剧的兴衰
----
第一节北杂剧出现的原因
----
第二节北杂剧的兴衰
--
第三章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
第一节李寿卿及其作品
----
第二节刘唐卿及其作品
----
第三节乔吉及其作品
----
第四节罗贯中与李务
第二编明清时期的戏剧
--
概说
--
第一章北杂剧的延续和昆曲的流入
----
第一节北杂剧的延续
----
第二节昆曲入并
----
第三节昆曲的兴盛与消亡
--
第二章梆子戏的流入和晋剧的形成
----
第一节梆子戏的出现及发展
----
第二节晋剧的形成
----
第三节晋剧早期的两次艺术交流
----
第四节晋剧早期的主要班社
----
第五节晋剧早期的主要艺人
--
第三章秧歌、木偶和影戏
----
第一节晋中秧歌与太原秧歌
----
第二节木偶戏和影戏
--
第四章皮簧及其它外来剧种
----
第一节皮簧入并概况
----
第二节弦腔、乱弹及其它
--
第五章作家与作品
----
第一节傅山及其作品
----
第二节傅山的戏剧思想
----
第三节顾误录
第三编民国时期的戏剧
--
概说
--
第一章晋剧
----
第一节抗战前的兴盛期
----
第二节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情况
----
第三节主要演出剧目
----
第四节代表艺人
----
第五节票社及业余剧团
--
第二章京剧及其它外来剧种
----
第一节京剧在太原的继续传播
----
第二节河北梆子及其它省外剧种
----
第三节上党宫调、落子及蒲剧与秧歌
--
第三章话剧的传入及发展
----
第一节从文明新戏到抗日救亡剧
----
第二节八年萧条期
----
第三节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复苏
----
第四节作家与作品
--
第四章“兵农歌舞剧”的出现与消亡
----
第一节从旧剧改革到提倡新剧
----
第二节“兵农歌舞剧”的实质及推行结果
第四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十七年的戏剧
--
概说
--
第一章戏剧的新生
----
第一节戏剧艺人的翻身解放
----
第二节新文艺工作者对戏剧建设的影响
--
第二章主要演出团体及其沿革
----
第一节晋剧演出团体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其它戏剧演出团体
----
第三节省属剧团概况
--
第三章多层次多渠道的艺术交流
----
第一节丰富多彩的调演、会演及观摩演出活动
----
第二节慰问演出与巡回演出
----
第三节省外艺术团体来并演出及其影响
--
第四章业余戏剧活动
--
第五章戏剧教育新体制的确立及其成就
----
第一节剧团培训班
----
第二节太原市戏剧学校的创立及其教学成就
----
第三节成人教育
--
第六章剧目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
第一节剧目建设的概况
----
第二节成就及经验教训
----
第三节主要作家与作品
--
第七章舞台艺术的新发展
----
第一节戏曲导演制的确立及戏剧导演
----
第二节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发展中的戏曲音乐
----
第四节舞台美术的进步
----
第五节主要演员及演奏员
附录一光绪二十九年山西阳曲令上中丞示禁诞妄悖逆戏文禀
附录二晋中秧歌《换碗》唱词辑录
附录三太原华美印刷局
附录四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太原市代表团获奖情况(1957年)
附录五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