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山丹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3年11月

目录

封面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山丹县志》复审领导小组成员
《山丹县志》终审人员
《山丹县志》编辑室成员
《山丹县志》编委会办公室成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片
-- 焉支胜景
-- 山丹县城一角
-- 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 李桥水库
-- 南部沿山地区油菜面积丰收
-- 祁连山下的马群
-- 东北部草原上的卡拉库尔羊群
-- 西部山羊堡滩上的苹果梨
-- 南湖公园
-- 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
-- 山丹中学教学楼
-- 山丹医院门诊楼
-- 艾黎与何克陵园
-- 明代长城
-- 山丹焦化厂
-- 花岗石板
-- 变电所
-- 面粉厂
-- 水泥厂
-- 榨油厂
-- 庭院种植苹果梨
-- 发菜
-- 精炼油
-- 小麦优良品种高原338
-- 黄葑(黄参)
-- 麻黄
-- 1949年在原城隍庙戏台召开群众大会庆祝山丹解放
-- 中山街
-- 无量阁
-- 城隍庙
-- 古钱币
-- 峡口古堡
-- 大佛寺
-- 发塔
-- 八个墩
-- 苗堡过街楼
-- 古陶罐
-- 将军楼
-- 芦堡学校
-- 静安学校
-- 芦堡自来水
-- 东乐敬老院
-- 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 山丹马
-- 农贸市场
-- 文化馆
-- 山丹陶瓷厂工艺产品
--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 东街百货楼
-- 体育场
-- 山丹县运输公司
-- 马营河花寨桥
-- 工人俱乐部
-- 北滩林荫道
-- 大黄山森林
-- 《山丹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暨办公室人员合影
-- 山丹县地图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大事记
-- 大事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章 气 候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四季特征
---- 第三节 光照
---- 第四节 温度
---- 第五节 降水
---- 第六节 湿度、蒸发
---- 第七节 气压、风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质及水面、水能资源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洪灾(含雹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冻灾
---- 第五节 病虫害
---- 第六节 地震
第三编建 置
-- 第一章 区域演变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代山丹卫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清代山丹县行政区划
---- 第三节 畏国时期山丹县行政区划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山丹县行政区划
-- 第四章 乡镇村概况
---- 第一节 城关镇
---- 第二节 东乐乡
---- 第三节 红寺湖乡
---- 第四节 清泉乡
---- 第五节 位奇乡
---- 第六节 陈户乡
---- 第七节 老军乡
---- 第八节 李桥乡
---- 第九节 花寨子乡
---- 第十节 大马营乡
---- 第十一节 霍城乡
---- 第十二节 村堡演变
第四编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章 物 价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调整
---- 第三节 价格补贴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四章 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器的演变
---- 第二节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
第五编农林牧水
--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一节 历代农业概况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耕地
---- 第三节 粮食生产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 耕作制度
---- 第六节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 第七节 农业区划
-- 第三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作业机械
---- 第三节 运输、植保机械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分布
---- 第二节 林木树种
---- 第三节 国营林场、苗圃
---- 第四节 造 林
---- 第五节 果树栽培
---- 第六节 林木管护
---- 第七节 调查规划
---- 第八节 技术推广
-- 第五章 牧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
---- 第三节 草原建设及饲草料生产
---- 第四节 畜种改良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节 其他养殖业
-- 第六章 水 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兴修水利
---- 第三节 水利管理
第六编工业交通邮电
-- 第一章 县属国营工业
---- 第一节 采矿、冶炼
---- 第二节 化工
---- 第三节 机械制造
---- 第四节 食品加工
---- 第五节 陶瓷、玻璃
---- 第六节 印刷业
---- 第七节 电力
-- 第二章 二轻工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建材、建筑业
---- 第二节 加工业
---- 第三节 采矿、运输业
---- 第四节 化工
---- 第五节 劳务输出
-- 第四章 交 通
---- 第一节 古代交通
---- 第二节 公 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桥梁
-- 第五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第七编商 业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商业网点
---- 第三节 商品购销
---- 第四节 饮食服务
-- 第二章 国营粮食商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粮油征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 第五节 经营责任制
--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商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组织管理
---- 第三节 采购供应
---- 第四节 收购推销
---- 第五节 综合服务
-- 第四章 物资供应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供应
-- 第五章 私营商业与集市贸易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第八编财政税务金融
-- 第一章 财 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体 制
---- 第三节 收入
---- 第四节 支 出
---- 第五节 地方财政预算外收支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工商税
---- 第三节 农业税
---- 第四节 牧业税
---- 第五节 其他税收
-- 第三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存 款
---- 第四节 信 贷
---- 第五节 债 券
---- 第六节 保险
第九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 城
---- 第一节 古代县城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 第四节 环境治理
-- 第二章 村 镇
---- 第一节 村镇建设
----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
第十编政 权
-- 第一章 历代县级政权
---- 第一节 清以前县级政府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级政府及代议机构
---- 第三节 中华苏维埃山丹县政府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山丹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 山丹县人民政府及基层政权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民 政
---- 第四节 劳动人事
---- 第五节 劳动安全监察与保险
第十一编政 法
-- 第一章 法 院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 判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章 司法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公证 律师
---- 第三节 调解
-- 第四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侦破预审
---- 第三节 监狱看守
---- 第四节 户籍管理
---- 第五节 社会治安
---- 第六节 消防、交通管理
---- 第七节 禁毒、禁赌
---- 第八节 会道门
第十二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山丹县党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县委及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 组
---- 第四节 党的建设
--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丹县委员会
----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 政协活动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丹分团部
----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丹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农会、贫下中农协会
第十三编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驻军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兵役制度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兵役制度
---- 第三节 民兵组织
---- 第四节 预备役登记
-- 第三章 战事记要
---- 第一节 历代战事记要
---- 第二节 红西路军在山丹的战斗
第十四编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学 校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第四节 教师
---- 第五节 教育经费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科技人员
---- 第三节 科技普及活动
---- 第四节 地震测报
---- 第五节 科技成果
---- 第六节 学术著作
第十五编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 药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医 疗
---- 第三节 药品供应
---- 第四节 公费医疗
-- 第二章 防疫与妇幼保健
---- 第一节 防 疫
---- 第二节 卫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十六编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事业及机构
---- 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 第三节 文学、美术、书法
------ 赵正 汉简体书法
------ 周家志书法
------ 王修身书法
------ 周家惠书法
------ 张明鉴 书法
------ 张兆德 书法
------ 常正 书法
------ 田尚志 书法
------ 郭御潮 书法
------ 彭树勋 书法
------ 王巨珍 书法
------ 杜志仁 书法
------ 陈希儒 书法
------ 陈子青 书法
------ 王国柱 书法
------ 陈兆麟 书法
------ 何俊章 画
------ 王修身 画
------ 王自刚 木刻
------ 农民何宝生画
------ 巨潮 篆刻
------ 巨潮 木刻
------ 韩建成 篆刻
------ 魏建军 篆刻
------ 农民封氏刺绣
------ 农民周玉梅剪纸
------ 王治安 画
------ 文化馆集体创作的烙画
------ 刘崇文 摄影
------ 刘文兴 摄影
-- 第二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新闻通讯报导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施
-- 第三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比赛成绩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石窟、石刻
第十七编艺 文
-- 第一章 古体诗
-- 第二章 赋
-- 第三章 现代诗 散文
第十八编民族宗教人口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古代境内民族
---- 第二节 现代境内民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普查
---- 第三节 人口分布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十九编民俗方言
-- 第一章 民 俗
---- 第一节 生辰
---- 第二节 婚 嫁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衣食习俗
---- 第五节 传统节日
---- 第六节 姓氏
---- 第七节 称 谓
---- 第八节 革除陋习
---- 第九节 良风美德
-- 第二章 方 言
---- 第一节 语 音
---- 第二节 方言词
---- 第三节 谚语 歇后语
第二十编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按竺迩
---- 庄得
---- 武振
---- 周蕙
---- 王允中
---- 王建侯
---- 王进宝
---- 谢治
---- 黄璟
---- 何俊章
---- 王良卿 王连清
---- 张全贞
---- 张来福
---- 高天祥
---- 李连祥
---- 何文魁
---- 王煜庭
---- 但复三
---- 乔治·艾温·何克
---- 常立纲
---- 路易·艾黎
---- 刘玉琪
---- 杨永伟
-- 第二章 简 介
---- 融魁
---- 杨博
---- 杨斌
---- 刘璋
---- 石永
---- 廖逢节
---- 彭 智
---- 智 莹
---- 马应龙
---- 谢 诏
---- 王从谏
---- 融 杰
---- 谢天宠
---- 祁安期
---- 宋 瓒
---- 万邦英
---- 明 福
---- 黎建三
---- 党行义
---- 颜廷彦
---- 徐辰告
---- 俞时衡
---- 查之屏
---- 宋升平
---- 毛继武
---- 崔乔楷
---- 曾 仁
---- 张联星
---- 何(鍸)
---- 释炳霞
---- 马良宝
---- 祁斌
---- 王丕美
---- 王殿士
---- 钱泽身
---- 刘绩仓
---- 吴成德
---- 段毓成
---- 何传敏
---- 薛兴唐
---- 刘元泰
---- 钱元亨
---- 于广福
---- 兰生英
---- 王孝
---- 王三槐
---- 杨智国
---- 董国治
---- 李逢溢
---- 周尚诗
---- 何多策
---- 姜学玲
---- 曹九龄
---- 刘桂玲
---- 王怀璋
---- 苑福
---- 刘逢皓
---- 王凤鸣
---- 陈集贤
---- 裴苍龄
---- 赵正
---- 钟璞
---- 欧阳义
-- 第三章 表 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丹籍科举人物表
---- 第二节 历代山丹籍在外吏员职官人物表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本籍党政军干部名录
------ 王修身
------ 张佩年
------ 张应凤
------ 王兴友
------ 刘发基
------ 丁文断
------ 赵林
------ 任克邦
------ 张正思
------ 安郁文
------ 何好善
------ 胡生涌
------ 朱树珍
------ 彭述寿
------ 刘强
------ 王延文
------ 杜成年
------ 王延义
------ 王 琥
------ 陈文科
------ 王克强
------ 王尚溢
------ 李如玉
------ 武三省
------ 王启先
------ 魏登阁
------ 赵树春
------ 彭永年
------ 周国榘
------ 毛兴儒
------ 邢积德
------ 常生荣
------ 靳呈贤
------ 王鼎义
------ 张安行
------ 张资恭
------ 马头孝
------ 周全伟
------ 王仁广
------ 吴克政
------ 朱宝善
------ 张有荣
------ 屈宗贤
------ 尚学仁
------ 张有道
------ 何 钧
------ 王立功
------ 尤家智
------ 周述曾
------ 甘芳春
------ 何多谦
------ 王铭选
------ 毛多义
------ 叶云文
------ 张述曾
------ 张惠远
------ 朱廷才
------ 尚登学
------ 韩文秀
------ 曹克俊
------ 张有勤
------ 雷桂英
------ 王守业
------ 张庆才
------ 王明理
------ 高视国
------ 史国粹
------ 周克福
------ 周文弟
------ 赵振民
------ 多奇志
------ 王德禧
------ 毛兴国
------ 杨茂源
------ 马有忠
------ 李发禄
------ 褚得福
------ 马祖述
------ 王继德
------ 毛郁生
------ 周德善
------ 吴自文
------ 王成忠
------ 马兴邦
------ 雷 铭
------ 李兴茂
------ 王炳道
------ 田广瑞
------ 王文江
------ 史尚唐
------ 刘希模
------ 邢 军
---- 第四节 革命烈士名录
------ 赵 钧
------ 周秉昌
------ 赵志安
------ 王全国
------ 刘定国
------ 刘克成
------ 周得禄
------ 李贤科
------ 谭江山
------ 顾宏新
------ 褚金声
------ 薛月华
---- 第五节 本籍(含在本县工作的外籍)高级职称人物表
---- 第六节 先进模范人物表
第二十一编山丹军马场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历代建制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之建制
-- 第二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军马生产
---- 第二节 牛羊生产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草原建设
-- 第三章 种植业 林业 水利 工业
---- 第一节 种植业
---- 第二节 林 业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 第四节 工副业
-- 第四章 卫生教育文化科技
---- 第一节 卫 生
---- 第二节 教 育
---- 第三节 电影电视文艺体育
---- 第四节 科 技
-- 第五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 口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西路军老红军、先进单位、先进模范个人
第二十二编省、地驻县单位
-- 第一章 山丹焦化厂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基本建设和生产
---- 第三节 职工福利和环境保护
-- 第二章 山丹煤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煤炭生产
---- 第三节 文教、卫生和职工福利
-- 第三章 东水泉煤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矿井建设和原煤生产
---- 第三节 职工福利
-- 第四章 山丹水泥厂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职工福利及环境保护
-- 第五章 山丹化工厂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厂建规模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五节 环境治理
-- 第六章 国营山丹农场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第三节 多种经营
---- 第四节 职工生活及文卫教科
-- 第七章 培黎学校
---- 第一节 培黎工艺学校
---- 第二节 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
附录
-- 一、序
-- 二、碑 记
-- 三、杂 记
-- 四、文 告
-- 五、《山丹县志》编纂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