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域地质志

北京市区域地质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北京市岩浆岩及岩浆作用、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

出版时间: 1991年12月

目录

封面
北京市区域地质志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绪言
第一篇 地层
-- 第一章 太古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
---- 第二节 密云群
------ 一、沙厂组(Ars)
------ 二、苇子峪组(Arw)
------ 三、大漕组(Ard)
------ 四、小结
---- 第三节 四合堂群
------ 一、阳坡地组(Ary)
------ 二、宋营子组(Arsy)
------ 三、西湾子组(Arx)
------ 四、山神庙组(Arss)
------ 五、小结
---- 第四节 地层对比
---- 第五节 构造环境与地壳演化
---- 第六节 问题讨论
-- 第二章 中、上元古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
---- 第二节 长城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生物特征及时代归属
------ 三、地层对比
------ 四、沉积环境分析
---- 第三节 蓟县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生物特征及时代归属
------ 三、地层对比
------ 四、沉积环境分析
---- 第四节 青白口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生物特征及时代归属
------ 三、地层对比
------ 四、沉积环境分析
-- 第三章 下古生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
---- 第二节 寒武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地层对比
---- 第三节 奥陶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地层对比
---- 第四节 沉积环境分析
---- 第五节 问题讨论
-- 第四章 上古生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和对比
---- 第二节 石炭系
------ 一、清水涧组(C2q)
------ 二、灰峪组(c8h)
---- 第三节 二叠系
------ 一、岔儿沟组(P1c)
------ 二、阴山沟组(P1y)
------ 三、红庙岭组(P2h)
---- 第四节 沉积环境分析
---- 第五节 问题讨论
-- 第五章 中生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
---- 第二节 三叠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地层对比
------ 三、沉积环境分析
---- 第三节 侏罗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地层对比
------ 三、沉积环境分析
---- 第四节 白垩系
------ 一、地层分述
------ 二、生物群及时代讨论
------ 三、地层对比
------ 四、沉积环境分析
-- 第六章 新生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地层划分
---- 第二节 第三系
------ 一、山区的第三系
------ 二、平原区的第三系
------ 三、地层对比
------ 四、沉积环境分析
---- 第三节 第四系
------ 一、山区的更新统
------ 二、平原区的更新统
------ 三、全新统一
------ 四、地层对比
------ 五、沉积环境分析
------ 六、问题讨论
第二篇 岩浆岩及岩浆作用
-- 第一章 侵人岩及侵人作用
---- 第一节 概述
------ 一、侵入岩基本特征
------ 二、研究简史
------ 三、岩浆旋回及期次的划分
------ 四、侵入岩分类命名的有关问题
---- 第二节 前长城期岩浆旋回侵入岩
------ 一、超镁铁质岩类
------ 二、基(中)性岩类
---- 第三节 中元古代岩浆旋回侵入岩
------ 一、石英正长岩-富钾花岗岩类
------ 二、斜长环球斑花岗岩类
------ 三、基性斜长岩、辉长岩类
------ 四、中元古代岩浆的演化规律
---- 第四节 海西期岩浆旋回侵入岩
------ 一、地质特征
------ 二、岩石特征
------ 三、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节 燕山期岩浆旋回侵入岩
------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 二、燕山中期侵入岩
------ 三、燕山晚期侵入岩
------ 四、燕山期岩浆的演化规律
---- 第六节 喜马拉雅期岩浆旋回侵入岩
---- 第七节 侵入岩成因类型
-- 第二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 第一节 概述
------ 一、火山岩的发育及分布概况
------ 二、研究简史
------ 三、火山岩分类命名原则
---- 第二节 中元古代大红峪期火山岩
---- 第三节 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旋回火山岩
------ 一、南大岭期火山岩
------ 二、髫髻山期火山岩
------ 三、东岭台期火山岩
------ 四、燕山期岩浆旋回火山活动特点讨论
---- 第四节 新生代前门期火山岩
---- 第五节 火山构造
------ 一、中生代火山构造特征
------ 二、大红峪期火山构造特征
-- 第三章 构造-岩浆活动规律及岩浆活动分区
---- 第一节 地壳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关系
---- 第二节 构造-岩浆活动分区
第三篇 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简史
---- 第三节 变质岩划分准则和方案
-- 第二章 区域变质岩
---- 第一节 板岩、千枚岩类
---- 第二节 片岩类
---- 第三节 片麻岩类
---- 第四节 变粒岩及浅粒岩类
---- 第五节 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辉石岩
---- 第六节 麻粒岩类
---- 第七节 超镁铁质变质岩类
---- 第八节 磁铁石英岩
-- 第三章 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原岩建造
---- 第一节 密云群主要变质岩的原岩及原岩建造
---- 第二节 四合堂群主要变质岩的原岩及原岩建造
-- 第四章 太古代变质作用
---- 第一节 密云群变质相带的划分及特征
---- 第二节 四合堂群变质相带的划分及特征
---- 第三节 退变质作用
-- 第五章 北京西山变质岩带
---- 第一节 变质岩石及原岩
---- 第二节 变质作用
-- 第六章 太古代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
---- 第一节 钠质混合岩化作用
---- 第二节 钾质混合岩化作用
---- 第三节 混合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演化
---- 第四节 混合岩化成因讨论
第四篇 地质构造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
---- 第一节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 第二节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基本特征
------ 一、结晶基底陆核形成阶段
------ 二、准地台盖层形成阶段
------ 三、演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 第三章 构造形变特征
---- 第一节 褶皱构造
------ 一、前长城纪基底褶皱
------ 二、盖层褶皱
---- 第二节 断裂构造
------ 一、深断裂
------ 二、大断裂
------ 三、一般断裂
---- 第三节 逆冲推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
------ 一、逆冲推覆构造
------ 二、韧性剪切带
------ 三、中深成韧性滑脱构造
-- 第四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
----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一、燕山台褶带(Ⅱ1)
------ 二、华北断坳(Ⅱ2)
-- 第五章 区域深部构造
---- 第一节 地壳结构的模式及类型
---- 第二节 深部构造特征
------ 一、结晶基底顶界面的埋深及变化
------ 二、康拉德界面的埋深及变化
------ 三、莫霍界面的埋深及变化
---- 第三节 深部地质构造分区
第五篇 区域地质发展史
-- 第一章 前长城旋回——地台基底形成阶段
-- 第二章 后吕梁-印支旋回——准地台盖层发育阶段
---- 第一节 中、晚元古代
---- 第二节 古生代
---- 第三节 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
-- 第三章 阿尔卑斯旋回——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 第一节 燕山期
---- 第二节 喜马拉雅期
结语
图版说明
图版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地质专报》包括以下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