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奇台县的自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面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773-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07月
目录
封面
奇台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奇台县地图
--
奇台镇街区图
--
南部天山山脉博格达山东段
--
中部平原的县城北郊农区
--
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将军戈壁
--
东北部北塔山西段乌伦布拉克沟
--
古城艺术节期间县城中心犁铧尖盛况
--
县城政治文化中心东关街
--
位于县城东关街的古城影剧院
--
县委常委会讨论发展规划
--
县党政联合办公大楼
--
整洁的县城街道
--
小麦大面积丰产
--
农民踊跃交公粮
--
城郊菜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蔬菜
--
半截沟乡石河子牧场
--
沙漠之舟——骆驼
--
县猪场实行科学养猪
--
井灌区利用水塘养鱼
--
桥子村沙窝沿的“三北”防护林
--
天山林区林木采运
--
天山林区林木更新育苗
--
处处绿树成荫
--
“奇台天池”——南山宽沟水库
--
南山碧流河渠道枢纽
--
开垦河老奇台引水渠
--
已有200余年开采历史的北山露天煤矿
--
运用新型截煤机采煤
--
县粮油加工厂榨油车间一角
--
坎尔孜变电所
--
县造纸厂生产车间
--
县乡有公路多乡通班车
--
县城集市贸易市场
--
奇台酒厂生产的清、浓、酱、兼4个系列的20多个品种白酒,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
--
储酒地库
--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
--
不断兴建教学楼
--
南山达坂河牧场小学
--
为奇台县春小麦丰产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刘敬权夫妇
--
医疗卫生人员热心为农牧民服务
--
哈萨克牧民阿肯弹唱会上的青年男女对歌
--
重视学校体育运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如诗如画的草原
--
美丽的南山风景区
--
半截沟乡石河子牧场放养的马鹿
--
生活在将军戈壁的北山羊
--
野生中药材阿魏
--
将军戈壁上的雅丹地貌——诺敏风城
--
平顶山上的百年老榆树
--
北山蕴藏的几种矿石
--
二道沟秋色
--
距今一亿年前,生活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恐龙生态复原图。
--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工作者在奇台将军戈壁东北部恐龙沟挖掘“奇台天山龙”化石。
--
将军戈壁硅化木沟中的硅化木树
--
北塔山库甫沟岩画
--
新石器时代石器
--
铜镜
--
汉、唐陶罐
--
汉代瓮
--
铜佛
--
玉杯
--
唐代古城北墙遗址
--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西地多东地大庙
--
农家乐
--
母女绣花
--
边防卫士
--
中蒙边界三个泉哨卡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 置
--
第一节 位置 境域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境域变化及草场划分
--
第五节 县城
--
第六节 乡镇
----
[附] 奇台县名考释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物候
--
第五节 水文
--
第六节 野生动植物及矿产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控制
--
第五节 人口普查
第四章 农 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
----
[附] 奇台县小杂粮生产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第五节 良种使用与推广
--
第六节 田间管理
--
第七节 农作机具
第五章 屯 垦
--
第一节 清代屯田
--
第二节 新中国屯垦
第六章 畜 牧 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和经营体制演变
--
第二节 牧草资源
--
第三节 草场利用
--
第四节 品种与改良
--
第五节 牲畜繁殖与结构
--
第六节 疫病防治
第七章 林 业
--
第一节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苗木培育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附] 奇台县几次毁林事件
第八章 水利 水电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灌溉管理
--
第三节 小水电
第九章 工 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工业行业
--
第三节 厂矿选介
第十章 建 筑 业
--
第一节 建筑企业
--
第二节 设计 勘察
--
第三节 工程质量监督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三节 村镇建设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 交 通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涵
--
第四节 运输工具
--
第五节 货运
--
第六节 客运
----
[附] 奇台中运会
--
第七节 管理
第十三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电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十四章 商 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营体制
--
第三节 市场
--
第四节 商品购销
--
第五节 名店
--
第六节 特产
第十五章 粮 油
--
第一节 粮油市场
--
第二节 粮油收购
--
第三节 销售
--
第四节 储存
--
第五节 调运
第十六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收购 代购
--
第二节 零售 批发
--
第三节 扶持农副产品生产
第十七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畜产品
--
第二节 兽禽类产品
--
第三节 矿产品及中药材
--
第四节 土特产品
----
[附] 奇台县与俄(苏)商务
第十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检查
--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户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第十九章 统计 审计
--
第一节 统计报表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1985年奇台县农村住户及农村经济抽样调查统计表
--
第三节 审计
----
1984~1985年奇台县审计情况分析表
第二十章 财 政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第二十一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牧税
--
第三节 工商务税
第二十二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资金聚集及融通
--
第五节 债券
--
第六节 保险
第二十三章 政 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奇台县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奇台县党部
第二十四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五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署
--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章 重要政事
--
第一节 迎接解放
--
第二节 筹粮借粮
--
第三节 抗美援朝
--
第四节 减租反霸
--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
--
第六节 “三反”“五反”
--
第七节 土地改革
--
第八节 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九节 肃清反革命
--
第十节 粮食统购统销
--
第十一节 整风和反右斗争
--
第十二节 “大跃进”
--
第十三节 大办地方工业
--
第十四节 大办公共食堂
--
第十五节 大炼钢铁
--
第十六节 精兵简政
--
第十七节 “五好”生产队建设
--
第十八节 城市“五反”和自我革命
--
第十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二十节 农业学大寨
--
第二十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二十三节 治蝗灭鼠
--
第二十四节 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
第二十五节 揭批查和“一批两打”
--
第二十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十七节 整党
--
第二十八节 组织牧民定居
第二十七章 参政议政机构
--
第一节 参议会
--
第二节 人民协商委员会
--
第三节 人民政协
第二十八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县总工会
--
第二节 妇女团体
--
第三节 共青团
--
第四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五节 农牧民团体
--
第六节 商业团体
--
第七节 文化团体
--
第八节 其他团体
----
[附] 会馆、会道门
第二十九章 民 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优抚
--
第三节 救灾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安置
第三十章 劳动 人事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干部
--
第三节 劳动工资
--
第四节 离休
第三十一章 边务 侨务
--
第一节 边务
--
第二节 侨务
第三十二章 司 法
--
第一节 治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第三十三章 军 事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第四节 兵役
--
第五节 民兵
--
第六节 人防战备
--
第七节 兵事纪略
第三十四章 教 育
--
第一节 教育机构
--
第二节 官学私塾
--
第三节 学前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六节 专业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教师队伍
--
第九节 教学研究
--
第十节 教育设施、设备
--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
第三十五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工作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三十六章 文 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群众文化
--
第四节 戏剧
--
第五节 图书阅览
--
第六节 图书发行
--
第七节 电影放映
----
[附] 诗词集萃
第三十七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硅化木
--
第二节 奇台天山龙(恐龙)
--
第三节 石钱滩化石群
--
第四节 诺敏风蚀地貌——“魔鬼城”
--
第五节 岩画
--
第六节 “瀚海动物园”
--
第七节 古遗址
--
第八节 石塚 石人墓碑 石墓桩
--
第九节 古建筑
--
第十节 出土文物
----
[附] 奇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地点
第三十八章 广播 报纸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报纸
--
第三节 电视
第三十九章 卫 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医药
--
第三节 公共卫生
--
第四节 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十章 体 育
--
第一节 体育机构
--
第二节 传统体育
--
第三节 社会体育
--
第四节 学校体育
--
第五节 体育设施
第四十一章 民 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哈萨克族
--
第三节 维吾尔族
--
第四节 回族
--
第五节 满族
--
第六节 乌孜别克族
--
第七节 塔塔尔族
--
第八节 蒙古族
第四十二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教 道教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第四十三章 汉语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谚语 歇后语
第四十四章 人 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张和
----
张明
----
王宝乾
----
塔里甫
----
王克森
----
伊明大毛拉
----
丁增寿
----
李斌文
----
郭祥起
----
安岐峰
----
巨奎
--
第二节 先进人物
----
一、民族团结的模范——阿不都赛买提·哈的尔
----
二、互助合作的带头人——张学富
----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商德元
----
四、抗灾保畜小英雄——呼尔满拜、木拉勒、吉恩斯
--
第三节 人物表
附录
--
一、1986~1992年奇台县大事记
--
二、1986~1992年奇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溉况
--
三、奇台县副科级以上单位沿革表
--
四、1986~1992年奇台县党政机关负责人名表
修志始末
后记
《奇台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