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管理体制、科研管理、科技成果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48-1986
目录
封面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志(1948~1986)
长春应化所所志编辑委员会
图片
--
题词一
--
题词二
--
题词三
--
题词四
--
题词五
--
长春应化所研究大楼
--
历届所长
----
闫沛霖
----
佟城
----
武衡
----
吴学周
----
孙书棋
----
王佛松
--
部分研究员
----
冯之榴
----
朱荣昭
----
汪尔康
----
沈青囊
----
苏锵
----
吴越
----
张庆余
----
张自成
----
张定钊
----
季鸣时
----
姜炳政
----
高国经
----
袁秀顺
----
钱人元
----
钱保功
----
徐纪平
----
倪嘉缵
----
梁树权
----
黄本立
----
黄葆同
----
董绍俊
--
应化所前身——伪大陆科学院本馆
--
50年代分析化学研究室外景
--
50年代合成橡胶中间试验工厂
--
50年代氯化纸浆中间试验工厂
--
1950年本所第一期检验干部训练班毕业
--
1954年本所举行光谱学习会在国内推广光谱分析技术
--
1956年本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
本所第一任党委书记张润苍在干部会上讲话
--
1981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东升率化学部评议小组到本所评议科研工作
--
60年代中后期顺丁橡胶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工业化中间试验
--
70年代中用合成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制成的汽车轮胎准备投放里程试验
--
1985年低钇混合稀土全分离流程存江西603厂完成了工业化扩大试验
--
80年代建设的激光化学实验室
--
80年代建设的化学数据库实验室
--
1983年第一次中日分忻化学双边讨论会在长春召开
--
1984年樱田一郎荣誉教授与孙书棋研究员在第二届中日高分子合成与材料科学双边计论会上
前言
目录
历届所长、党委书记及研究员简介
--
1阎沛霖
--
佟城
--
2武衡
--
3吴学周
--
4孙书棋
--
5王佛松
--
1张润苍
--
2王进虔
--
3王章
--
4朱相林
--
1王文韵
--
2王中纪
--
3王佛松
--
4冯之榴
--
5江志韫
--
6刘克静
--
7刘鑫业
--
8任玉芳
--
9朱荣昭
--
10朱晋(铝)
--
11孙书棋
--
12孙家珍
--
13阮鸿仪
--
14汪尔康
--
15沈文建
--
16沈青囊
--
17苏锵
--
18李涵
--
19李有谟
--
20李斌才
--
21杨善济
--
22吴越
--
23吴学周
--
24余赋生
--
25陈捷
--
26陈琪
--
27张庆余
--
28张自成
--
29张定钊
--
30张佩环
--
31张维纲
--
32欧阳均
--
33季鸣时
--
34柳大纲
--
35姜炳政
--
36高国经
--
37唐学明
--
38唐定骧
--
39袁秀顺
--
40钱人元
--
41钱保功
--
42徐纪平
--
43倪嘉缵
--
44章咏华
--
45梁树权
--
46黄本立
--
47黄葆同
--
48曹楚南
--
49董万堂
--
50董绍俊
--
51程镕时
1概述
--
1.1研究所发展概况
--
1.2主要科研成就
--
1.3形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大事记
--
2.1东北工业恢复时期(1948~1952年)
--
2.2进入国民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5年)
--
2.3 12年科技发展规划和“大跃进”时期(1956~1965)
--
2.4 10年“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
2.5调整、改革新时期(1977~1986年)
--
附录建所以前(1947年以前)
3沿革和管理体制
--
3.1研究所沿革
----
3.1.1 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成立东北工业研究所1949年改称东北科学研究所
----
3.1.2归属中国科学院,更名长春综合研究所
----
3.1.3综合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组成应用化学研究所
----
3.1.4应用化学研究所沿革简表(1948~1986年)
----
3.1.5应用化学研究所各时期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名单
--
3.2领导管理体制
----
3.2.1“科学为人民服务”
----
3.2.2机构体制概况
----
3.2.3学术领导和历届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
--
3.3研究室演变发展概况
--
附录敌伪时期的伪满大陆科学院概况
4科研管理
--
4.1东北科学研究所草创阶段(1948.12~1952.8)
--
4.2归属中国科学院以后的过渡阶段(1952.8~1957)
--
4.3从“大跃进”到“文革”以前阶段(1958~1966.5)
--
4.4“文革”动乱期问(1966~1976)
--
4.5新调整时期(1977~1984)
--
4.6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85~)
--
4.7科研管理工作小结
5科技研究工作
--
5.2高分子化学研究
----
5.2.1合成橡胶和络合催化聚合
----
5.2.2特种高分子的合成
----
5.2.3低聚物化学与物理
----
5.2.4高分子辐射化学
----
5.2.5低温等离子体化学
----
5.2.6多组份(多相)聚合物体系的研究
----
5.2.7塑料的降解、稳定化与光可控分解农用地膜的研究
----
5.2.8金属有机化学
--
5.3高分子物理、物化及结构研究
----
5.3.1 发展过程及组织演变情况
----
5.3.2实验室建设情况
----
5.3.3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
--
5.4无机化学研究
----
5.4.1无机化学和无机材料
----
5.4.2稀土元素的分离化学
----
5.4.3稀土固体化学
----
5.4.4熔盐电化学和熔盐化学
----
5.4.5核燃料化学
--
5.5物理化学研究
----
5.5.1电化学
----
5.5.2催化反应动力学和表面化学
----
5.5.3金属腐蚀和腐蚀电化学
----
5.5.4激光分离同位素和激光化学
----
5.5.5太阳电池和半导体物理化学
--
5.6结构化学研究
----
5.6.1分子光谱
----
5.6.2 X-线衍射
----
5.6.3波谱学
----
5.6.4气相色谱和有机质谱
----
5.6.5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
5.7分析化学研究
----
5.7.1分光光度分析和化学分析
----
5.7.2原子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5.7.3电分析化学
----
5.7.4无机质谱分析、无机气相色谱分析和活化分析
----
5.7.5元素分析
--
5.8科技开发工作
6科技成果
--
6.2获奖科技成果名单
----
6.2.1获1951年东北工业部奖励项目
----
6.2.2获1952~195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奖励项目
----
6.2.3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项目
----
6.2.4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
6.2.5获国家发明奖项目
----
6.2.6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
----
6.2.7获国防科委成果奖项目
----
6.2.8获中国科学院奖励项目
----
6.2.9获省、部(委)奖励项目
--
6.3历年科技成果名单
----
6.3.1 1948~1965年重要科技成果名单
----
6.3.2 1966~1974年重要科技成果名单
----
6.3.3 1975~1986年科技成果名单
7图书情报及出版物
--
7.1图书情报工作
--
7.2出版物
8职工队伍和研究生培养
--
8.2职工业务教育与培养
----
8.2.1职工的文化教育与继续教育
----
8.2.2选送科技人员出国进修
----
8.2.3岗位培养与重点培养
--
8.3科技人员的考核与晋升
----
8.3.1科技人员的职务考核
----
8.3.2科技人员的职务晋升
--
8.4研究生培养与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
9事业经费和实验室建设
--
9.2经费结构
----
9.2.1收入构成
----
9.2.2支出构成
--
9.3固定资产
----
9.3.1房产
----
9.3.2图书
----
9.3.3仪器设备
--
9.4器材供应
----
9.4.1直接供应
----
9.4.2储备供应
--
9.5大型仪器管理
----
9.5.1协作共用
----
9.5.2管理措施
--
9.6实验室建设
----
9.6.1实验室发展和现状
----
9.6.2重点实验室简介
10所机械工厂及中间试验工厂
--
10.1所机械工厂
----
10.1.1解放初期的调整
----
10.1.2中间试验工厂的设备加工
----
10.1.3 1954年的再度调整
----
10.1.4 1958~1965年的发展阶段
----
10.1.5 文革期间
----
10.1.6粉碎“四人帮”后的10年
----
附机械工厂历届领导名单
--
10.2中间试验工厂
----
10.2.1中间试验工厂总的情况
----
10.2.2设计组的成立
----
10.2.3中间试验工厂简介
----
10.2.4办中间试验工厂小结
11后勤服务
--
11.1后勤机构沿革及人员发展情况
--
11.2后勤工作管理和改革试探
--
11.3建筑物和环境
--
11.4后勤主要设备及历年能源消耗统计
12中国共产党应化所委员会
--
12.1组织建设
--
12.2建所初期的活动
----
12.2.1组建研究所为恢复国民经济服务
----
12.2.2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发挥老科学家的作用
--
12.3向科学进军
--
12.4“大跃进”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
12.4.1组织科学大跃进
----
12.4.2贯彻"八字方针”、“14条”和“72条”
--
12.5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12.7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
----
12.7.1重建党委,落实各项政策
----
12.7.2整党与党风教育
----
12.7.3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
----
12.7.4实行所长负责制
13统战工作和群众团体
--
13.1九三学社应化支社
--
13.2中国民主同盟应化支部
--
13.3应化所工会
--
13.4应化所共青团
--
附1.长春应化所出席历届人大会议代表名单
--
2.长春应化所出席历届政协会议委员名单
后记
长春应化所区平面图(图注见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