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载金华市域范围内农业发端、发展、变化过程,是一部努力体现金华地方特色、农业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资料性著述。二、本志采用篇、章、节、目结构。卷首设概述和大事记,卷后设丛录。篇章按事物所属性质,横排门类,纵叙史实,一般按时序记述,不以现有部门所属业务划分。篇章间少量内容交叉,以有详有略方式处理。
目录
封面
金华市农业志
浙江万想花卉有限公司
企业荣誉
题词
图片
--
金华市地势图
--
金华市政区图
--
义乌农贸国际花市鸟瞰
--
果品市交易场景
--
果品市场外景
--
义乌农贸城全景
--
浙江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
--
浙江金华家乐乳业有限公司
--
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
--
浙江华统集团有限公司
--
义乌市丹溪酒业有限公司
--
浙江华隆食品有限公司
--
浙江正味食品有限公司
--
浙江田歌实业有限公司
--
1999年10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金华市委书记汤黎路陪同下,在兰溪市兰江镇与养鸭
--
1999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在武义农民中间
--
1987年,时任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中共金华地委原书记李学智到金华考察生态农业实验区建设
--
1980年4月16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在石门农垦场田头考察水稻品种试验
--
1991年4月16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在金华市委书记郭懋阳、市长陈章方陪同下考察石门农垦场
--
1991年11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柴松岳由市委书记仇保兴陪同在东阳(案)卢村调研
--
2005年3月30日,时任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副省长茅临生由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陪同考察婺城区汤溪有机米
--
2001年6月2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刘枫在武义访问农家
--
2001年10月19日,时任省委副书记周围富、省人大副主任孔祥有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第三届华东农
--
1987年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在毛华岳副市长陪同下在金华检查农业生产
--
1981年秋,时任中共金华地委书记的厉德馨在金华农村田头
--
1989年6月8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徐增祥副市长陪同下在金华种猪场检查工作
--
2001年10月19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农业厅副厅长肖东荪和省农科院书记管竹伟、副院长徐炳清
--
2003年10月,时任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考察金华佳乐公司奶牛养殖小区
--
2005年,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磐安山区品茶
--
2001年8月,时任金华市委书记汤黎路、副市长程子林、市人大副主任童德成等参加首届金华精品水果展示会
--
2005年4月,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在浦江毛阳岗生态养殖场检查工作
--
2005年5月,中共金华市委副书记陈昆忠在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
--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朱洪法在石门农垦场检查工作
--
1986年秋,时任金华市副市长毛华岳在武义与武义籍农学家、中国农学会会长方悴农会面
--
2005年10月21日,时任金华市副市长劳红武、市政协副主席毛根芝参加金华·华东农交会
--
2002年8月9日,时任金华市人大副主任胡颂爵在全市精品水果展示会上
--
2002年10月21日,时任金华市副市长程子林在婺城区蒋堂检查奶牛饲料青玉米生产情况
--
浦江上山遗址出上的陶片中一粒完整的稻壳
--
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央炭陶片(高2.5厘米,长15厘米,宽13厘米),其表面和胎土中有较多的栽培稻谷壳
--
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万年豆”
--
三国时期的青瓷谷仓(婺城区古方出土)
--
东晋时期的青瓷羊(原金华县出土义物)
--
始建于宋代的磐安古茶场
--
原绘于金华市解放路金华火腿店内的《宗泽献火腿图》
--
义乌红糖制作图
--
东阳蒋雪舫故居
--
金华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内的苗木基地与设施
--
金华市加华种猪公司鸟瞰图
--
东阳市湖溪八里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
武义有机茶基地
--
下山脱贫前,山区农民在卖炭换粮途中小憩
--
21世纪初磐安县后业岭村旧村改造后的村口公园
--
20世纪80年代武义山区农民居住环境
--
武义县农民下山脱贫后建的新楼房
--
低丘红壤开垦时平整的地貌
--
低丘红壤开发后新建的梨园
--
低丘红壤开发后新建的茶园
--
低丘红壤开发后新建的橘园
--
金华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
武义县后陈村村务财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
位于金东区曹宅镇开发区的龙风禽果专业合作社
--
2005年4月,金华市农经总站举办市开发区所属乡村会计培训班
--
磐安县实行麦/春玉米/甘薯分带轮作、间作套种制
--
兰溪市游埠镇伍家圩村棉田套种豌豆
--
兰溪市云山避洪栽培模式春大豆(第一熟)
--
兰溪市云山避洪栽培模式单季晚稻(第二熟)
--
小萝卜基地(第三熟)
--
袁隆平视察武义县杂交稻示范方
--
婺城区罗埠镇后张村棉花新品种示范田
--
武义县杂交水稻高产示范方
--
2005年5月,婺城区乾两乡杨石村直播栽培双低油菜品种试验的验收现场
--
磐安香菇栽培大棚
--
高山蔬菜基地
--
高山蔬菜基地上的茄子
--
大棚西瓜
--
蚕茧生产新技术——平面茧
--
“浙五味”(元胡、白术、白芍、玄参、贝母)中药材
--
义乌义亭镇糖料生产基地
--
东阳席草基地
--
金华“乒乓葡萄”
--
葡萄新品种
--
武义上茭道桠柑基地
--
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钢在浦江桃形李果园
--
浦江桃形李
--
金东区江东镇大棚草莓
--
梨
--
源东大白桃
--
武义猕猴桃
--
兰溪杨梅园
--
兰溪下蒋坞杨梅(东魁)
--
婺城区竹马万亩茶花基地
--
金华茶花
--
建于金华大黄山的中国茶花文化园
--
金东区赤松镇盆栽佛手园
--
义乌苏溪农业高新技术区蝴蝶兰基地
--
金华火腿精品
--
生产过程中的金华火腿
--
国家优良地方猪种金华猪“两头乌”
--
笼养杂交猪
--
金华市佳乐公司的奶牛养殖场
--
伊康奶牛养殖场的机械挤奶设备
--
永康灰鹅基地及鹅肥肝产品
--
群鸭养殖
--
散养土鸡
--
梅花鹿
--
金华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人员在进行农资检查
--
金华市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对种子发芽率进行测定
--
2ZPZ-4型旋转式水稻钵体带土苗抛栽机在田间操作
--
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
东阳南马镇农民家的织草席机
--
机动喷雾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
金华加华种猪公司的沼气装置
--
义乌忠义养殖场的红泥塑料沼气池
--
义乌市农业开发区内太阳能蔬菜大棚
--
各县(市)农能办代表在兰溪市沼肥试验现场参观
--
金华市畜牧兽医局、市农科院、市农机研究所所在的办公大楼——农科教大楼
--
位于金华市区南郊定业新村的石门农垦场场部
--
建于20世纪90年代马公滩上的兰溪市农技推广中心大楼
--
基层农技人员在田头检查水稻抛秧栽培的结实情况
--
金华市土肥站科技人员在实验室做化验工作
--
金华市种子管理站对种子区域试验田进行考察
--
中棉所、浙大专家在婺城区罗埠镇后张村考察杂交棉试验现场
--
金华市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技110)
--
省农科院专家在武义为果农演示修剪技术
--
金华市特产站水果生产技术人员在果园给果农指导技术
--
果蔗新品种“义红1号”蔗种展示
--
1986年3月,中德人员在金华宾馆商谈中德农村区域规划合作项目
--
1989年3月17日加拿大外宾到金华考察畜牧业生产
--
德国专家在武义有机茶基地考察
--
金华市援外专家向马里农业部长(女)介绍茶机
--
2000年第二届金华·华东农交会盛况
--
农民参观2003年第四届金华·华东农交会现场
--
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签约合作
--
金华市精品水果展示会开幕式
--
1999年,东阳横店镇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旅游节
--
《金华市农业志》编纂机构
--
《金华市农业志》编辑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农业基本环境
--
第一章 政区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基层区划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土地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第五节 水资源
--
第三章 经济社会条件
----
第一节 农业人口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
----
第三节 农业发展水平
----
第四节 水利设施
--
第四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综合区划
----
第二节 农业分区
第二篇 农村经济
--
第一章 土地制度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三节 集体土地所有制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租佃制
----
第二节 农民自主经营制
----
第三节 互助合作经营制
----
第四节 政社合一经营制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
----
第六节 专业经营制
--
第三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种植业产值结构
----
第三节 畜牧业产值结构
----
第四节 收入结构
--
第四章 农村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第二节 农村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
第四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
第五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收入
----
第二节 农民消费
----
第三节 农民负担
----
第四节 文化生活
--
第六章 村庄整治建设
----
第一节 村庄整治
----
第二节 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
第三篇 土壤肥料
--
第一章 土壤资源
----
第一节 土壤普查
----
第二节 土壤类型
----
第三节 土壤分布
----
第四节 土壤肥力
--
第二章土壤改良
----
第一节 低产田改良
----
第二节 高产田培育
----
第三节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
第四节 土壤适宜性开发利用
--
第三章 红壤开发利用
----
第一节 红壤资源
----
第二节 开发与利用
----
第三节 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一节 土地治理
----
第二节 多种经营开发
--
第五章 肥料
----
第一节 农家肥料
----
第二节 绿肥
----
第三节 化学肥料
----
第四节 有机复合肥生物肥料问接肥料
----
第五节 施肥技术
第四篇 农田种植业
--
第一章 耕作制度
----
第一节 水田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旱地耕作制度
----
第三节 复种轮作间作套种
--
第二章 种子
----
第一节 水稻品种
----
第二节 种子生产
----
第三节 种子加工与保管
--
第三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水稻
----
第二节 早稻
----
第三节 小麦大麦
----
第四节 玉米
----
第五节 百署与铃署
----
第六节 豆类
----
第七节 旱杂粮
--
第四章 油料作物
----
第一节 油菜
----
第二节 花生
----
第三节 芝麻向日葵蓖麻
--
第五章 纤维作物
----
第一节 棉花
----
第二节 麻类
--
第六章 蔬菜
----
第一节 种类
----
第二节 栽培技术
----
第三节 食用菌
----
第四节 金华名菜
----
第五节 生产管理
--
第七章 中药材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
----
第三节 主要药材栽培与加工技术
--
第八章 甘蔗席草烟草牧草
----
第一节 甘蔗
----
第二节 席草
----
第三节 烟草
----
第四节 牧草
第五篇 园地种植业
--
第一章 水果
----
第一节 柑橘
----
第二节 桃
----
第三节 梨
----
第四节 李
----
第五节 葡萄
----
第六节 杨梅
----
第七节 枇杷
----
第八节 枣
----
第九节 猕猴桃
----
第十节 柿
----
第十一节 草莓
----
第十二节 樱桃苹果石榴无花果
--
第二章 茶叶
----
第一节 茶叶生产
----
第二节 茶类
----
第三节 茶园
----
第四节 茶树品种
----
第五节 茶树栽培管理
----
第六节 制茶
----
第七节 名优茶有机茶
--
第三章 种桑养蚕
----
第一节 蚕桑生产
----
第二节 种桑
----
第三节 养蚕
----
第四节 蚕种与鲜茧销售
--
第四章 花卉
----
第一节 花卉生产
----
第二节 地方名花
第六篇 植物保护
--
第一章 病虫草鼠灾害
----
第一节 粮食作物病虫害
----
第二节 经济作物病虫害
----
第三节 农田草害鼠害
--
第二章 病虫草鼠灾害防治
----
第一节 病虫预测预报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草害鼠害防治
--
第三草 植物检疫
----
第一节 检疫机构
----
第二节 检疫对象
----
第三节 检疫管理
第七篇 畜牧业
--
第一章 家畜
----
第一节 猪
----
第二节 牛
----
第三节 羊
----
第四节 兔
--
第二章 家禽
----
第一节 鸡
----
第二节 鸭
----
第三节 鹅
--
第三章 地方特色畜禽
----
第一节 金华猪
----
第二节 金华奶牛
----
第三节 永康灰鹅
--
第四章 蜜蜂
----
第一节 养蜂业
----
第二节 饲养管理
----
第三节 蜜源植物
--
第五章 特种经济动物
----
第一节 特种兽类
----
第二节 特种禽类
----
第三节 其他特种经济动物
--
第六章 畜产品
----
第一节 金华火腿
----
第二节 肉制品
----
第三节 乳制品
----
第四节 禽产品
----
第五节 畜禽毛皮
----
第六节 蜂产品
--
第七章 畜禽防疫体系与疫病防治
----
第一节 防疫体系
----
第二节 猪疫
----
第三节 牛疫
----
第四节 羊疫
----
第五节 兔犬疫病
----
第六节 鸡鸭鹅疫病
----
第七节 蜂病
第八篇 安全农畜产品生产
--
第一章 标准化生产
----
第一节 农作物栽培技术标准化
----
第二节 畜禽生产标准化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二章 农产品安全管理
----
第一节 放心菜工程
----
第二节 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
----
第三节 种子管理与检测
----
第四节 农药管理
--
第三章 畜产品安全管理
----
第一节 猪牛羊定点屠宰
----
第二节 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
----
第三节 无公害畜牧业产地与产品
----
第四节 种畜禽管理
----
第五节 饲料管理
----
第六节 兽药管理
第九篇 农业机具
--
第一章 农具
----
第一节 耕种农具
----
第二节 灌溉农具
----
第三节 田间管理农具
----
第四节 收获农具
----
第五节 加工器具
----
第六节 运输工具
--
第二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农用动力
----
第二节 耕作机械
----
第三节 种植机械
----
第四节 排灌机械
----
第五节 植保机械
----
第六节 收获机械
----
第七节 加工机械
----
第八节 运输机械
----
第九节 其他机械
--
第三章 农机管理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使用管理
----
第三节 油料管理
----
第四节 农机服务
--
第四章 农机安全监理
----
第一节 监理体制
----
第二节 农机监理
----
第三节 农机事故
--
第五章 农机试验推广区划培训
----
第一节 农机试验及示范园区
----
第二节 农机推广
----
第三节 农机化区划
----
第四节 农机培训
第十篇 农村能源
--
第一章 改灶节柴
----
第一节 柴灶
----
第二节 改灶
--
第二章 沼气推广
----
第一节 农村家用沼气池
----
第二节 大中型沼气T程
----
第三节 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
----
第四节 沼气综合利用
--
第三章 太阳能及其他能源开发
----
第一节 太阳能利用
----
第二节 其他能源开发
--
第四章 农村能源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村能源区划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第十一篇 农业机构
--
第一章 领导机构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机构
----
第二节 行政机构
----
第三节 行政机构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二章 专业技术机构
----
第一节 推广机构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办事机构
--
第三章 科学研究机构
----
第一节 国有科学研究单位
----
第二节 民营科技开发单位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学会
----
第二节 协会
第十二篇 农业实业
--
第一章 农场
----
第一节 繁育场
----
第二节 农垦场
--
第二章 园区龙头企业
----
第一节 园区
----
第二节 龙头企业
--
第三章 贸易企业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企业
----
第二节 种子经营企业
第十三篇 农业政策行政执法
--
第一章 农村与农业政策
----
第一节 农村政策
----
第二节 农业政策
--
第二章 农业行政执法
----
第一节 执法机构
----
第二节 执法行为
第十四篇 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
--
第一章 农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
第二章 农业科研
----
第一节 种植业科研
----
第二节 畜牧业科研
----
第三节 农机农村能源科研
----
第四节 主要获奖成果重要科研项目
--
第三章 农业技术推广
----
第一节 推广队伍
----
第二节 农业丰收计划
----
第三节 农业信息服务
第十五篇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一章 农业技术合作
----
第一节 对外技术援助
----
第二节 国家问技术合作
----
第三节 企业问技术合作
--
第二章 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出口
----
第一节 农作物与畜禽晶种交流
----
第二节 农产品对外贸易
----
第三节 技术与设备引进
--
第三章 中外人员交流
----
第一节 出围技术援助
----
第二节 出国培训研修
----
第三节 应邀到金华考察交流
第十六篇 农业节会
--
第一章 民间节会
----
第一节 传统节会
----
第二节 特色节会
--
第二章 科技交易会
----
第一节 市级交易会
----
第二节 县级交易会
--
第三章 农产品展示展销与竞赛活动
----
第一节 精品水果展示会
----
第二节 竞赛活动
第十七篇 农谚生产习俗
--
第一章 农谚
----
第一节 综合性农谚
----
第二节 水稻
----
第三节 大小麦
----
第四节 杂粮
----
第五节 肥料
----
第六节 经济特产
----
第七节 蔬菜
----
第八节 水果
----
第九节 畜牧
----
第十节 天气与农业
--
第二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 古民谣
----
第二节 新民谣
----
第三节 民歌
--
第三章 习俗
----
第一节 种植习俗
----
第二节 养殖习俗
----
第三节 茶风俗
第十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知名人士
----
张国维
----
胡炜
----
陈济元
----
王启虞
----
吴味经
----
汪厥明
----
周拾禄
----
冯泽芳
----
杜修昌
----
缪启愉
----
戚隆乾
----
蔡希陶
----
王伏雄
----
郑重
----
张峰山
----
吴宪章
--
第二章 模范人物
----
陈双田
----
华银凤
----
杨东海
----
郑新华
--
第三章 基层人物
----
贾惟承
----
施龙山
----
蒋雪舫
----
吴嘉祉
----
骆祖舜
----
胡奎连
----
石民群
----
顾华荪
----
姜辅周
----
郑新兴
----
楼人杰
----
张介吉
----
陈庆泉
----
胡永财
----
陈承职
----
王得材
----
杨木水
----
吴李芳
----
郭朗蕉
----
韦梅娟
--
第四章 高级农业技术人员
第十九篇 丛录
--
第一章 文选
--
第二章 专记
--
第三章 古诗词选
--
第四章 民间故事选
后记
初稿撰写与主要资料提供者
鸣谢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