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县志

建阳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建阳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1994年09月

目录

封面
建阳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建阳县政区图
-- 建阳县城区图
-- 建阳县地形图
-- 座落在大潭山下的县领导机关大院
-- 1994年1月召开建阳县第十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图为大会主席台
-- 1993年11月召开中共建阳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图为大会主席台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中共福建省委驻太阳山党史纪念碑
-- 农林牧副 逢勃发展
---- 驰名中外的建莲——历史上的贡品
---- 全国最大的拟态蛇园,座落在黄坑塘头
---- 建阳1987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图为秧田
---- 黄坑武夷山蛇园蛇类产品开发
---- 建阳有“林海竹乡”之誉,森林面积达22万公顷
---- “蛋鸭之乡”将口镇的关棚养鸭闻名闽省
---- 麻沙镇农产品贸易市场一角
---- 省种草养畜试点场—书坊牛场羊群
-- 各类企业 群星璀璨
---- 建阳福建蓄电池厂
---- 县油脂化工厂生产的“玉女”等系列产品
---- 建阳福建压缩机总厂成品车间一角
---- 出口创汇企业——建阳皮革厂生产的皮箱
---- 建阳县瓷厂生产的工艺精良的“建黑”系列产品
---- 建阳造纸厂一角
---- 合资企业建阳晨光服装厂
---- 建阳酒厂啤酒车间
-- 城乡面貌 焕然一新
---- 城区水南大桥
---- 城区食品购物中心大楼
---- 建阳县农业银行大厦(1988年建成)
---- 水吉镇新街
---- 1993年,县城西街完成4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
---- 全县最大的水电工程——宸前电站大坝
---- 1993年,220千伏输变电站在童游建成投入运行
---- 各国贵宾考察“88.5.21”水毁重建的龙安新村
---- 县青少年宫(1985年建)
---- 县总工会工人文化宫
-- 基础设施 日臻完善
---- 建阳石油大厦
---- 县邮电大楼,1993年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
---- 城区水东大桥拓宽竣工庆典(1993年)
-- 兴教办学 培育新人
---- 建阳一中教学楼,建于1992年
---- 农村集资办学典型——黄坑中学校园
---- 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一等奖的农民实用教材
-- 发展体育 增强体魄
---- 小湖乡的龙舟竞赛现场
---- 1992年秋,建阳县举行规模空前的第一届运动会
---- 建阳县第一届运动会发奖仪式
-- 繁荣文艺 百花齐放
---- 宏甲创作《无级之路》获全国大奖五次
---- “民间艺术一绝”——彭墩村人制作的高达四层楼房的高照纸灯
---- 240米长的“民间艺术一绝”黄坑烛桥板凳灯
-- 优生保健 造福人民
---- 建阳县医院仿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电视X光机800毫安
---- 建阳县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
-- 朱熹宋慈 青史传名
---- 由韩国朱子后裔捐建的“思源亭”在黄坑落成
---- 座落在黄坑大林谷的宋先贤朱子与夫人刘氏合葬墓
---- 朱熹创办的“考亭书院”石碑坊
----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崇(名隹)宋慈墓
---- 郭沫若1962年过建阳时留下的手迹
---- 明代多宝塔(1987年修复)
---- 以伟大法医学家命名的宋慈亭矗立在潭山公园内
-- 千载开拓 先民遗物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口唐代窑址
---- 商周印纹硬陶缽
---- 周代原始瓷豆
---- 汉代陶器
---- 宋代青瓷嶓螭纹带盖瓶
---- 宋代水吉建窑烧制的免毫建盏享誉中外,不少为御用
---- 宋代青瓷多角盖瓶
---- 清代青花瓷器
---- 明代青花瓷器
---- 民国铜杯
---- 清《游廌山文集》书坊刻版
---- 清《蔡氏九儒书》书坊刻版
---- 水吉大觉禅寺。建于明代(1605年)
目录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 置
-- 第一章 隶属沿革
----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隶属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隶属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
-- 第二章 疆域变迁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 附:水吉县建置
-- 第四章 乡镇 农场
---- 第一节 乡镇
---- 第二节 农场
------ 附:地名变更表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岩石
---- 第二节 地层
---- 第三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势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山脉山峰
--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日照 辐射
---- 第二节 气温 地温
---- 第三节 气压与风
---- 第四节 云与雾
---- 第五节 降水
---- 第六节 湿度 蒸发
---- 第七节 物候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溪流
---- 第二节 地表水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节 径流
---- 第五节 水位 水质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山地土壤
---- 第二节 农地土壤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植物资源
---- 第二节 野生动物
---- 第三节 矿藏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异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冰雹
---- 第四节 寒冻
---- 第五节 风灾
---- 第六节 病虫害
---- 第七节 雷暴雷击
---- 第八节 地震
第三篇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源流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源流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姓氏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性别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民族构成
---- 第六节 家庭结构
-- 第三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管理工作
---- 第三节 节育工作
---- 第四节 婚育政策
---- 第五节 工作成效
第四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速度
---- 第一节 三年恢复时期
----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
---- 第三节 “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业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企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流通体制改革
---- 第四节 金融体制改革
---- 第五节 劳动管理体制改革
---- 第六节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
---- 第四节 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 计划统计标准计量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计划制定和实施
---- 第三节 计划管理范畴
-- 第二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报表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标准 计量
---- 第一节 计量演变
---- 第二节 计量器具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节 质量管理
第六篇 工商行政 物价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登记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个体商贩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二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商品价格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商品比价
---- 第四节 物价检查
第七篇 农 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力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农机具
---- 第四节 农田水利
-- 第二章 农业所有制
----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 第二节 个体所有制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 第三章 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农业产业构成
---- 第二节 种植业构成
---- 第三节 劳动力从业构成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莲子 花果
-- 第五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良种推广
---- 第三节 栽培技术
---- 第四节 农业投入
-- 第六章 畜牧水产业
---- 第一节 经营机构
---- 第二节 禽畜饲养
---- 第三节 水产养殖
第八篇 林 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面积
---- 第二节 蓄积量
---- 第三节 主要树种
-- 第二章 森林权属
---- 第一节 林权变革
---- 第二节 林权纠纷处理
-- 第三章 造林育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第三节 育林
-- 第四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护林组织和机构
---- 第二节 防火护林
----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
-- 第五章 资源利用
---- 第一节 采集 运输
---- 第二节 木材产销
---- 第三节 综合利用
-- 第六章 林区建设和管理机构
---- 第一节 生产建设
---- 第二节 基本建设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第九篇 茶 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 第三节 管理制度
-- 第二章 茶树种值
---- 第一节 茶园建设
---- 第二节 茶苗繁殖
---- 第三节 茶类演变
-- 第三章 茶区 产量
---- 第一节 茶区
---- 第二节 产量
-- 第四章 制茶工艺
---- 第一节 一次性加工
---- 第二节 初制
---- 第三节 精制
-- 第五章 科技推广
---- 第一节 茶园管理
---- 第二节 机具革新
---- 第三节 良种推广繁殖
第十篇 工 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第三节 国营企业
---- 第四节 合资企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机械
---- 第三节 化工
---- 第四节 电机 电子
---- 第五节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 第六节 森工
---- 第七节 矿冶
---- 第八节 建材
---- 第九节 造纸
---- 第十节 印刷
---- 第十一节 皮革制品
---- 第十二节 纺织
---- 第十三节 缝纫
---- 第十四节 食品饮料
---- 第十五节 医药
---- 第十六节 陶瓷制品
---- 第十七节 竹藤棕草制品
-- 第三章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省优产品
---- 第二节 部优产品
--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企业领导体制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民主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 第五节 质量管理
---- 第六节 基础工作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道路
---- 第一节 陆路
---- 第二节 水路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运
---- 第二节 陆运
---- 第三节 汽车运输
---- 第四节 搬运装卸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交通管理
---- 第二节 邮电管理
第十二篇 商 业
--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
----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第三节 公私合营企业
---- 第四节 国有企业
---- 第五节 联营企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工业品购销
----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三节 物资购销
---- 第四节 石油、煤炭购销
---- 第五节 烟草专卖
-- 第三章 商业网点
---- 第一节 批发和零售网点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 第四章 供销合作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民主办社
---- 第三节 业务经营
---- 第四节 基层机构
-- 第五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管理
-- 第六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进出口
---- 第二节 经济技术合作
-- 第七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八章 调运与仓储
---- 第一节 调运
---- 第二节 仓储
-- 第九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第十三篇 财 税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税务机构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收支平衡状况
-- 第三章 税制
---- 第一节 赋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 第四章 税收
---- 第一节 工商各税
---- 第二节 收益各税
---- 第三节 地方各税
---- 第四节 特定各税
---- 第五节 减免各税
--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乡镇财务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监督
---- 第四节 税收监督
---- 第五节 税务管理
-- 第六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审计调查
第十四篇 金 融
-- 第一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 第二节 银行
---- 第三节 保险公司
----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种类
---- 第二节 货币发行
---- 第三节 货币流通
---- 第四节 货币管理
-- 第三章 银行业务
---- 第一节 存款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 结算
---- 第四节 代理业务
-- 第四章 信用合作
----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
---- 第二节 城市信用社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投保
---- 第二节 理赔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城廓
---- 第二节 街道
---- 第三节 城区交通
---- 第四节 路灯 下水道
---- 第五节 供水
---- 第六节 市容 绿化
-- 第二章 住宅建设
---- 第一节 公房
---- 第二节 商品房
---- 第三节 私房
---- 第四节 自管房
-- 第三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水吉镇
---- 第二节 童游镇
---- 第三节 麻沙镇
---- 第四节 其他乡镇
---- 第五节 老区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三节 民房格局装饰
---- 第四节 建筑材料
-- 第五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地籍管理
---- 第二节 土地开发
----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四节 土地监察
-- 第六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房产管理
---- 第三节 规划管理
------ 附: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六篇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污染
---- 第一节 废水污染
---- 第二节 废气污染
---- 第三节 废物污染
---- 第四节 噪声污染
-- 第二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监测
---- 第二节 治理
---- 第三节 管理
-- 第三章 资源保护
---- 第一节 水土资源保护
---- 第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
-- 第四章 机构
---- 第一节 环境保护机构
---- 第二节 环境卫生机构
---- 第三节 水土保持机构
---- 第四节 自然保护机构
第十七篇 政 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建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建阳县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共建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重大工作
---- 第五节 县委部门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国民党建阳县党部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党务活动
------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建阳分团
-- 第三章 其他党派组织
----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
----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十八篇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县公署 县政府
---- 第一节 县公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三节 县参议会
--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代表选举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建国前县苏维埃政府
---- 第二节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
------ 附:乡(镇)人民政府机构
---- 第三节 县直机关
---- 第四节 政务纪要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建阳县委员会
---- 第二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
第十九篇 社会团体
-- 第一章 工人组织
---- 第一节 工会机构
---- 第二节 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 第三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四章 农商组织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五章 其他社团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谊会
---- 第三节 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十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公安机构
---- 第二节 打击反革命活动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侦审
---- 第六节 监管
---- 第七节 户籍与出入境管理
---- 第八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检察机构
---- 第二节 检察制度
---- 第三节 刑事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经济检察
---- 第六节 林业检察
---- 第七节 监所检察
---- 第八节 控告与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法院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审判工作
---- 第四节 复查冤假错案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司法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公证工作
---- 第五节 律师工作
第二十一篇 民 政
-- 第一章 支前优抚
---- 第一节 支前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国家抚恤
-- 第二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时荒救济
---- 第三节 困难定期补助
-- 第三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户照顾
---- 第二节 孤儿弃婴收养
---- 第三节 残疾人工作
---- 第四节 收容遣送
-- 第四章 复退、离退休军人安置
----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二节 离退休军队干部安置
-- 第五章 扶助老区
---- 第一节 基点村分布
---- 第二节 “五老”补助
---- 第三节 老区建设
-- 第六章 其他民政工作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地名管理
---- 第三节 区划工作
---- 第四节 社团管理
---- 第五节 殡葬改革
第二十二篇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人员编制与录用
---- 第一节 人员编制
---- 第二节 官员、干部录用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官员、干部管理
---- 第二节 工人管理
-- 第三章 薪俸 工资
---- 第一节 官员薪俸
---- 第二节 干部工资
---- 第三节 工人工资
-- 第四章 福利
---- 第一节 干部福利
---- 第二节 工人福利
-- 第五章 劳动保护与保险
---- 第一节 劳保机构
---- 第二节 劳动保护
---- 第三节 劳动保险
---- 第四节 安全生产
第二十三篇 军 事
-- 第一章 武装防务
---- 第一节 地方武装及军事机关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节 军事设施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征兵制
---- 第二节 募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义务兵制
-- 第三章 民兵建设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武器装备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政治教育
-- 第四章 兵事纪要
---- 第一节 唐宋重要兵事
---- 第二节 明清重要兵事
---- 第三节 民国重要兵事
---- 第四节 建国后重要兵事
第二十四篇 教 育
-- 第一章 旧式教育
---- 第一节 县学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社学
---- 第四节 私垫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 第三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学堂
---- 第二节 学校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第二节 职业中学
-- 第五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技工学校
---- 第四节 卫生学校
-- 第六章 考查 考试
---- 第一节 成绩考查
---- 第二节 初高中招生考试
---- 第三节 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
-- 第七章 成年教育
---- 第一节 民众教育
---- 第二节 扫盲教育
---- 第三节 干部职工教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五节 自学考试教育
-- 第八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人员
---- 第二节 待遇
-- 第九章 教育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校舍设备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五篇 科 技
--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情报
---- 第三节 咨询服务
---- 第四节 科技交流
-- 第三章 科技研究与应用
---- 第一节 科技研究
---- 第二节 山区综合开发
---- 第三节 “星火计划”项目
-- 第四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项目管理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第二十六篇 文 化
-- 第一章 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诗词
---- 第二节 散文
---- 第三节 小说
---- 第四节 剧目
---- 第五节 民间文学
-- 第二章 艺术创作
---- 第一节 音乐 舞蹈
---- 第二节 美术 书法
---- 第三节 摄影
---- 第四节 戏剧表演
---- 第五节 文艺活动
-- 第三章 电影 电视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录像
-- 第四章 新闻 广播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 第三节 广播
-- 第五章 图书 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三节 县志编纂
---- 第四节 其他史料编辑
------ 附:历代著述目录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业务机构
---- 第二节 文艺团体
----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第二十七篇 文 物
--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 第二节 青铜器时代遗址
---- 第三节 汉代遗址
-- 第二章 古窑址
---- 第一节 唐代窑址
---- 第二节 宋代窑址
---- 第三节 元代窑址
---- 第四节 明代窑址
---- 第五节 清代窑址
-- 第三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墓群和单室墓
---- 第二节 历史名人墓葬
-- 第四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木构建筑
---- 第二节 古塔
---- 第三节 古桥梁
---- 第四节 古井
---- 第五节 古牌坊
---- 第六节 古城址
-- 第五章 古石刻
---- 第一节 摩崖石刻
---- 第二节 重要碑刻
-- 第六章 重要馆藏文物
---- 第一节 石器
---- 第二节 陶器
---- 第三节 瓷器
---- 第四节 铜器
---- 第五节 铁器
---- 第六节 古籍
---- 第七节 古钱币
---- 第八节 名匾
---- 第九节 建本
---- 第十节 其他
-- 第七章 革命遗迹
---- 第一节 革命旧址
---- 第二节 重要革命文物
-- 第八章 文物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保护管理
---- 第三节 考古调查与发掘
---- 第四节 陈列展览
------ 附:建阳县文物考古资料选录
第二十八篇 医药 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级卫生机构
---- 第二节 乡(镇)医院、卫生院
---- 第三节 村卫生所
---- 第四节 厂矿学校机关医疗室
---- 第五节 私人诊所
---- 第六节 设备
------ 附:省地属驻建阳医疗机构
-- 第二章 队伍
---- 第一节 中医队伍
---- 第二节 西医队伍
---- 第三节 乡村医生
---- 第四节 护理人员
---- 第五节 培训
-- 第三章 医疗技术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饮食卫生
---- 第三节 劳保卫生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五节 妇幼卫生
-- 第五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 第六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西药品
---- 第二节 药品生产
---- 第三节 药品(材)购销
-- 第七章 管理
---- 第一节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二节 医政管理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第二十九篇 体 育
-- 第一章 传统体育
---- 第一节 武术
---- 第二节 举重
---- 第三节 舞龙灯
---- 第四节 赛龙舟
---- 第五节 下棋
---- 第六节 游泳
---- 第七节 其他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农民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学生体育
----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 第五节 人才培养
---- 第六节 表彰先进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单项比赛
---- 第二节 运动会
---- 第三节 体育交往
---- 第四节 参加省级以上比赛成绩
-- 第四章 体育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经费
第三十篇 风俗 宗教
-- 第一章 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习俗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第三节 生产习俗
---- 第四节 嗣续习俗
---- 第五节 财产继承习俗
---- 第六节 称谓习俗
---- 第七节 畲族风俗
-- 第二章 风尚
---- 第一节 生活风尚
---- 第二节 民性民风
---- 第三节 社会新风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附一:五谷会
------ 附二:全县获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第三十一篇 方 言
-- 第一章 语音系统
-- 第二章 字音
-- 第三章 词语
-- 第四章 语法
-- 第五章 标音举例
第三十二篇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江文蔚
---- 林仁肇
---- 阮逸
---- 宋咸
---- 陈升之
---- 僧惠崇
---- 陈豫
---- 游酢
---- 吕祉
---- 魏掞之
---- 朱熹
---- 熊克
---- 蔡元定
---- 刘爚
---- 黄干
---- 蔡沉
---- 叶味道
---- 刘克庄
---- 祝穆
---- 宋慈
---- 谢枋得
---- 熊禾
---- 游艺
---- 刘宜
---- 徐经
---- 游仕桢
---- 傅汉亮、傅龙发、傅重先
---- 朱金紫
---- 李午亭
---- 黄春源
---- 冯克明
---- 黄仁盛
---- 葛老五
---- 周一鹗
---- 沈九妹
---- 黄同昌
---- 陈冠三
---- 陈顺昌
---- 黄立贵
---- 陈拱北
---- 陈和盛
---- 邱有贵
---- 张守忠
---- 张钧
---- 庄征
---- 周一凯
---- 郭志山
---- 许清瑞
---- 王守谦
---- 吕慕祥
---- 冯细珠
-- 第二章 人物传略
---- 徐知常
---- 熊蕃
---- 刘勉之
---- 储用
---- 蔡杭
---- 丁显
---- 傅国珍
---- 释元贤
---- 陈德容
---- 陈昆
---- 夏连明
---- 周延祚
---- 谢立功
---- 胡子明
---- 刘德浦
---- 陈希瑶
---- 白文
---- 陈华祥
---- 吴学圣
---- 萧安全
-- 第三章 人物名表录
---- 第一节 封建时代县令名录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知事(县长)名表
---- 第三节 建国后历任县长名表
---- 第四节 历代进士(职官)表
---- 第五节 历代在外任县级及其以上职务名表
---- 第六节 英雄模范、拔尖人物名表
---- 第七节 高级职称人员名表
---- 第八节 革命根据地领导干部名表
--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 录
-- 重要文件选
---- 建阳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 建阳县政协党组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作用的报告
---- 建阳县关于促进粮食生产超历史若干问题的决议
---- 建阳县党政新班子新作风十条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建阳县建立建阳市的批复
-- 志序、谱序、书序选
---- 万历建阳县志序
---- 民国建阳县志序
---- 题东阳黄氏宗谱原序
---- 书林余氏谱序
---- 蔡氏族谱正集原序
---- 蔡氏九儒书原序
-- 墓志铭选
---- 御史游公墓志铭
---- 宋经略墓志铭
-- 诗文选
---- 迁居告家庙文
---- 百丈山记
---- 云谷记
---- 南溪樟隐记
---- 朱文公梦奠记
---- 考亭日抄
---- 建州弘释叙
---- 朱子(翠云)阁记
---- 江汉为、朱熹等人诗赋
---- 水吉兔毫盏
---- 建平县考
---- 黄坑蛇园
-- 书坊坊主及堂号录
《建阳县志》编纂领导机构和审定人员名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