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志

平远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2

出版时间: 1993年05月

目录

封面
平远县志
版权页
平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平远县志》顾问
平远县地方志编委办公室
《平远县志》编 辑部
图片
-- 平远县行政区划图
-- 平远县城街道图
-- 平远县地势图
-- 平远县地质矿产图
-- 平远县城鸟瞰
-- 中共平远县委、县政府大门
-- 中共平远县委办公楼
-- 平远县政府办公楼
-- 平远宾馆
-- 县城最新建筑物——中国银行平远支行
-- 80年代新建的大拓镇建设路一段
-- 老县城仁居镇
-- 粤闽交界处的下坝圩
-- 上举乡山村
-- 南台山下石正镇
-- 客家民居——围龙屋
-- 农田机械耕作
-- 培植杂优水稻良种
-- 联产承包又丰收
-- 罗庚坝电站拦河坝
-- 黄田水库
-- 山林秀色
-- 木材集运基地——普滩
-- 黄花陂果林场柑橙丰收
-- 仁居镇烤烟种植基地的烤烟
-- 上远茶场茶叶丰收
-- 县钢铁厂炼铁车间
-- 广平稀土公司稀土分离中心化验室
-- 尖山铁矿采矿场
-- 县水泥厂办公楼
-- 县氮肥厂厂区一角
-- 县水电水泥厂
-- 县造纸厂4号纸袋纸生产车间
-- 县平青轴承厂自动生产车间
-- 新办合资企业——顺昌宝石制品厂
-- 县刨花板厂生产车间
-- 县纺织厂整纱车间
-- 县邮电局自动电话总机房
-- 县电力公司变电设施
-- 省优产品——县汽车配件厂生产的汽车后桥
-- 县水泵厂待运的出口产品
-- 县电机厂生产的电机系列产品
-- 大型压力容器
-- 稀土分离产品
-- 优质生铁
-- 松脂产品——松香
-- 菌类产品——凤尾菇
-- 获部级、省级优质奖的南台酒、饮料
-- 传统陶器石正泥煲
-- 出口瓷器产品
-- 集归待渡
-- 县城百货大楼整修开业
-- 平远中学教学楼
-- 冬青实验中学落成典礼
-- 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 缅怀革命先烈
-- 南台山最高峰
-- 南台山白云寺
-- 侧看如弥勒佛卧地的南台山
-- 五指石彤肖岩
-- 著名风景区——五指石及五指石聪明泉
-- 仁居镇邹坊村八角亭
-- 石正镇潭头凌风塔
-- 上举乡下举村志成桥
-- 平远公园及县城电视塔
-- 老县城仁居镇驾虹桥
-- 新建的差干湍溪大桥
-- 平远船灯《三船舞》
-- 民间纸扎走马灯
-- 在平远县出土的陶器
-- 在平远县出土的商周、唐宋、明代等各期陶瓷器
-- 忘不了(谢和崧作)
-- 光明使者(张绍琰作)
-- 橙湖秋色(张绍琰作)
-- 新稼(谢和崧作)
-- 血染的风采(谢添崧作)
-- 高考之前(钟文生作)
-- 书法(刘梓真作)
-- 岭南山水(王韶希作)
-- 书法(吴三立作)
-- 深谷机鸣(张斌作)
-- 隶书(张瑞雄作)
-- 书法(关凡作)
-- 篆书(黎本廉作)
-- 行书(张会义作)
-- 隶书(杨继良作)
-- 行书(凌广秀作)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平远缘由
---- 第二节 置县与演变
---- 第三节 地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朝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民国行政区划
----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城镇简介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与地貌
---- 第一节 地质概况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河流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辐射 气压 风
---- 第三节 气温 地温 霜冻 雪
---- 第四节 降水 蒸发 湿度
--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基本类型
---- 第二节 植被分布
---- 第三节 植被类型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矿物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雷击 冰雹
第三编 民族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状况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二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晚婚晚育
---- 第二节 奖惩措施
---- 第三节 节育措施
---- 第四节 节育成效
-- 第三章 人口迁移
---- 第一节 迁往国内各地
---- 第二节 海外华侨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私有制生产状况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经济体制变革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章 农技 农艺
---- 第一节 作物保护
---- 第二节 良种培育
---- 第三节 技术推广
---- 第四节 农用机具
-- 第四章 畜牧
---- 第一节 草场 牧草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防疫
-- 第五章 水产
---- 第一节 水域
---- 第二节 养殖
--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治理灌溉系统
---- 第二节 平整耕地
---- 第三节 改良土壤
第五编 林业
-- 第一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私有
---- 第二节 集体所有
---- 第三节 国有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成林抚育
---- 第四节 残次林改造
---- 第五节 森林保护
---- 第六节 林木采伐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林业投资
---- 第三节 木材经营
---- 第四节 林副产品
第六编 水利
-- 第一章 水利设施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防洪抗旱
---- 第四节 提水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二章 工程施工
---- 第一节 重点工程
---- 第二节 小型工程
---- 第三节 岁修工程
-- 第三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效益管理
---- 第四节 水利经费
----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七编 能源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输电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管理
-- 第二章 煤炭
---- 第一节 采掘
---- 第二节 购销
---- 第三节 供应
-- 第三章 石油
---- 第一节 煤油购销
---- 第二节 汽油、柴油购销
---- 第三节 石油气购销
-- 第四章 薪炭 沼气
---- 第一节 薪炭利用
---- 第二节 沼气利用
------ 附:太阳能利用
第八编 工业
--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
---- 第一节 私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地方国营工业
---- 第四节 部门工业
------ 附:中外合作企业
-- 第二章 行业与产品
---- 第一节 矿业
---- 第二节 冶金工业
---- 第三节 机械工业
---- 第四节 化学工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木材加工和船舶修造
---- 第七节 食品工业
---- 第八节 其他轻工业
---- 第九节 造纸 印刷
---- 第十节 五金 家用电器
---- 第十一节 名、特、优产品
---- 第十二节 主要工厂简介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企业管理
----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地方国营工厂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 第四节 技术改造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陆路运输
---- 第四节 水运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邮递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
---- 第一节 私营 个体
---- 第二节 集体
---- 第三节 国营
-- 第二章 贸易市场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 贸易会
---- 第三节 粮食市场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三节 土特产品购销
----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购销
----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四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
---- 第二节 进口
-- 第五章 饮食 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旅馆业
----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 第六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储运管理
---- 第三节 盈亏状况
第十一编 财政 税务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五节 财政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管理制度
---- 第二节 税种 税率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业沿革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 储蓄
---- 第四节 债券 外汇
---- 第五节 保险
第十二编 工商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合同 商标 广告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演变
---- 第二节 毗邻地区价格衔接与协调
-- 第三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量制度
---- 第三节 标准化与质量监督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大柘镇
---- 第二节 仁居镇
---- 第三节 东石镇
---- 第四节 八尺镇
---- 第五节 石正镇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集镇
---- 第二节 农村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和私房管理
---- 第二节 土地征用
----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污染
---- 第三节 治理
第十四编 政党
-- 第一章 中共平远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
----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主要工作
---- 第五节 纪律检查
-- 第二章 国民党平远县党部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成员人数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清朝时期及民国时期政权
---- 第一节 清朝时期政权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
--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及领导人
---- 第四节 县人大日常工作
---- 第五节 乡镇(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机构及主政人员
---- 第二节 县革命委员会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施政方式
---- 第四节 基层政权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十六编 司法
-- 第一章 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司法治安机构
---- 第一节 清朝时期司法警政机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审判、检察、警察机构
-- 第二章 建国后司法机构职能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第十七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组织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人民武装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政治工作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任务和职能
-- 第三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世袭兵役制
---- 第二节 募兵制
---- 第三节 征兵制
----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 第六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 第七节 预备役制
-- 第四章 战事纪略
---- 第一节 清末时期战事
---- 第二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 第三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第十八编 民政 劳动 人事 侨务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支前
---- 第二节 优抚工作
----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四节 救灾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老区建设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第二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人事管理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三章 侨务工作
---- 第一节 华侨
---- 第二节 港澳台同胞
---- 第三节 捐赠投资
---- 第四节 侨联
---- 第五节 侨务管理
第十九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人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农民、工商、个体组织
---- 第一节 农民组织
---- 第二节 工商业组织
----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二十编 教育
-- 第一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专业教育
---- 第二节 业余教育
--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第三节 升学考试
-- 第四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 第三节 教学研究
---- 第四节 教育经费
---- 第五节 校舍 仪器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一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活动
---- 第一节 农林牧副渔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医疗卫生
---- 第四节 农业机械
---- 第五节 气象
---- 第六节 水电 建筑
-- 第二章 科学技术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第四节 成果管理
---- 第五节 科技情报与交流
-- 第三章 科技组织和活动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三节 基层学会 科普协会
第二十二编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事业机构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民间艺术
-- 第二章 图书 报纸 通讯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报纸
---- 第三节 通讯报道
-- 第三章 史志 档案
---- 第一节 地方志编修
---- 第二节 党史工作
---- 第三节 档案工作
-- 第四章 电影 录像
---- 第一节 乡镇影剧院
---- 第二节 农村电影队
---- 第三节 录像放映管理
--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事业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六章 文物 胜迹
---- 第一节 历史文物
---- 第二节 革命遗址、文物
---- 第三节 文物普查
---- 第四节 山川名胜
-- 第七章 民间故事 歌谣 谚语 山歌
---- 第一节 民间故事
---- 第二节 民间歌谣
---- 第三节 民间谚语
---- 第四节 山歌
第二十三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医疗卫生事业
---- 第一节 医疗机构队伍
---- 第二节 中医中药
---- 第三节 西医西药
----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第五节 护理
---- 第六节 县直属医院简介
-- 第二章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预防接种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食品卫生
---- 第二节 劳动保健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章 医药卫生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药品管理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第五章 体育运动
---- 第一节 社会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 第四节 乒乓球运动
---- 第五节 场地设施
---- 第六节 体育竞赛
第二十四编 社会风土
-- 第一章 生产生活习俗
---- 第一节 家族 家庭
---- 第二节 农副业生产习俗
---- 第三节 饮食
---- 第四节 服饰
---- 第五节 居住
-- 第二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产俗 生日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节 日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节 源流
-- 第四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 第五章 宗教
---- 第一节 天主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第二十五编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第一节 人物传之一
------ 姚万瑜
------ 王其焕
------ 冯荣德
------ 谢毅明
------ 张辅高
------ 陈学生
------ 丘展鹏
------ 曹柏灵
------ 林汉倜 曾庆禄
------ 黄荣章
------ 严东屏
------ 刘接盛
------ 曹进洪
------ 黄梅兴 姚子青
------ 姚中英
------ 冯克定
------ 杨运洪
---- 第二节 人物传之二
------ 姚德胜
------ 姚海珊
------ 曾玉如 曾养甫
------ 林商翼 林公顿
------ 林震 林士谔
------ 刘瑛
------ 吴倚沧 吴任沧
------ 韩实根
------ 黎海如
------ 姚维锐
------ 林菊秋
------ 韩祝三
------ 姚宇陶 姚伯龙
------ 林雪友
------ 王甲
------ 饶菊逸 饶信梅
------ 姚宝猷
------ 凌欧美
------ 张公悌
------ 余科义
------ 姚碧澄
------ 张公略
------ 凌化育
------ 邓凤招
------ 陈玉堂
------ 严若寰
------ 姚雨平
------ 吴康
------ 黄挽澜
------ 朱浩怀
------ 林钦才
------ 陈成龙
------ 吴三立
---- 第三节 人物传之三
------ 谢拱成
------ 张秉衡
-- 第二章 记略
---- 第一节 人物略之一
------ 丘豫华
------ 徐子敏
------ 凌鸿征
------ 傅才秀
------ 张辰
------ 马骏千
------ 张宏光
------ 丘民立
------ 李巴林
------ 卓大明
------ 李兴全
------ 姚希明
------ 刘振生
------ 肖殿升
---- 第二节 人物略之二
------ 杨腾芳
------ 刘庆文
------ 林三登
------ 林让昆
------ 吴应生
------ 姚仰璜
------ 谢家春
------ 姚鹿芩
------ 陈国猷
------ 姚启新
------ 林春熙
------ 黄仲文
------ 肖韵珊
------ 丘耀铨
------ 陈方绶
------ 黎镜清
------ 谢达文
------ 陈复初
------ 刘时亮
------ 凌发泉
------ 张光全
------ 温蒲香
------ 严碧生
------ 刘名标
------ 肖宜芬
------ 黄明
------ 林锋
------ 黎铁峰
------ 肖宜增
------ 练慕景
------ 姚锡祺
------ 张达权
------ 刘雄章
------ 王尚武
------ 杨政民
------ 姚定尘
------ 凌坤泉
------ 丘传孟
------ 丘定侯
------ 张冠英
------ 黄纯仁
------ 林伟宏
------ 丘志衡
------ 张伟汉
---- 第三节 人物略之三
------ 凌准
------ 刘茂文
------ 丘中直
-- 第三章 英烈名录
---- 第一节 北代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附录
-- 旧志序
-- 朱浩怀在台湾编撰《平远县志续编资料》第十二章
-- 抗战后期广东省政府播迁平远之经过
-- 平远县1952年至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 平远县1984年至1991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 赞助《平远县志》编修芳名录
《平远县志》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