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1995年11月
目录
封面
增城县志
版权页
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曾任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编委会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增城县志》编辑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撤县设市前称县志办公室)
图片
--
增城县行政区域图
--
增城县地势图
--
荔城镇街区图
--
选自清宣统《增城县忐》
--
选自清宣统《增城县志》
--
全县第一高峰——牛牯嶂
--
增江汇入东江处——官海口
--
三江河道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参加’93增城荔枝节并为增城南山新城奠基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视察增城
--
田纪云、高祀仁等中央、省、市领导参加增城撤县设市庆典活动
--
县五套班子成员在开会研究工作
--
广州市长黎子流与县领导人交谈
--
县领导人参加香港增城大厦落成典礼
--
增城市首批荣誉市民与增城市领导人合影
--
增城市徽
--
增城市标志
--
增城秀貌
--
县城一角(1989年摄)
--
荔城大道
--
汽配城全貌
--
增城市区
--
中共增城县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大院
--
增城县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大院
--
增城县政协大楼
--
新塘镇(1989年摄)
--
仙村镇
--
宁西镇
--
永和镇
--
石滩镇
--
镇龙镇
--
三江镇
--
派潭镇
--
朱村镇
--
小楼镇
--
沙埔镇
--
中新镇
--
福和镇
--
正果镇
--
沙庄街
--
瓜岭村炮楼
--
清代屋村
--
田园似锦
--
水稻丰收
--
速生丰产林
--
西园挂绿树
--
飞机灭虫
--
乌榄树林
--
养猪场
--
蔬菜
--
水稻育种专家宋东海在选种
--
荔枝生产基地
--
正果水电站库区
--
大封门水库
--
万田水库
--
荔城建材厂从国外引进的建筑陶瓷生产线
--
富达饼干厂包装车间
--
正果花岗岩石板材加工厂
--
正果天然花岗岩石板材加上部分产品
--
增城棉纺厂生产车间
--
增城水泥厂分厂
--
增溢织造有限公司织造车间
--
增城造纸厂生产厂房
--
荔城药厂厂房
--
永和汽车工业城
--
50万伏增城变电站
--
增城双菱轧钢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广东运动食品厂生产车间
--
增城化工(集团)股份公司化肥分厂
--
东江河畔的新塘造船厂
--
欣台鞋业公司生产车间
--
铝合金型材加工车间
--
东方刺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太平洋土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
东湖塑料厂车间
--
新塘佳景制衣厂生产车间
--
新塘冠田玩具厂生产场景
--
仙村镇红木工艺厂生产的镶壳红木家具
--
增城挂绿
--
增城糯米糍
--
荔枝家族中的新贵“挂红”
--
派潭凉粉草
--
增城丝苗米
--
仙村马蹄
--
密石红柿
--
西山乌榄
--
水南白蔗
--
广汕公路雁塔大桥
--
江龙大桥
--
经县境的广深铁路复线
--
高速公路
--
广汕公路增城路段
--
增滩公路
--
面积达6.2万平方米的新塘口岸港区
--
新塘海关大楼
--
广深铁路三江货场
--
程控电话机房
--
设备先进的光纤通汛中枢
--
兴发市场
--
华侨商场
--
中国银行
--
新塘宏达市场
--
荔城荔枝市场
--
荔城夜景
--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项目奠基典礼
--
建设中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
增江两岸开发情景
--
增城博物馆
--
蕉石岭上的增城电视台
--
粤剧名演员郑培英剧照
--
艺都影剧中心
--
湛甘泉行书诗轴
--
丹心白鹇(李守真作)
--
蝉鸣荔熟(李守真作)
--
港商张松先生向教育基金会捐款
--
侨胞捐资重修后的新街村小学
--
山区派潭小学
--
增城中学
--
增城电视大学
--
体育先进县奖状
--
增城第六届运动会场面
--
儿童团体操比赛
--
龙舟竞赛
--
女子举重世界纪录(1993年)保持者刘秀华
--
增城体育馆
--
“挂绿杯”国际女排四国邀请赛开幕式
--
增城县人民医院
--
增城县中医院
--
荔城医院住院部
--
CT室
--
雁塔雄姿
--
西游记艺术官
--
挂绿宾馆
--
新塘白石村老人康乐中心落成
--
小楼盘龙古藤
--
正果兰溪小瀑布
--
百花山庄旅游区
--
广州仙村国际高尔夫球场
--
石滩圳美宾馆的别墅式客房
--
凤凰山
--
新塘海蚀洞口
--
高滩温泉
--
仙村水乡风光
--
何仙姑家庙
--
湛甘泉祠堂门亭
--
古代学宫
--
正果寺
--
万寿寺
--
金兰寺贝丘遗址
--
西汉坊
--
战国编钟
--
东汉陶屋
--
东汉五联缸
--
明代彩绘陶佣
--
宋代陶坛
--
北宋曲水流杯摩崖石刻
--
崔与之墓
--
湛甘泉墓
--
新塘石下村边的清代复昌桥
--
南宋百花林摩崖石刻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增城东门桥搜捕我国军民采自一日本每日新闻社:(一亿人之昭和史)
--
正果白面石老虎石山下抗日烈士纪念亭(建于1938年)
--
派潭小迳村中共增城后方县委旧址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卷一建置区划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历史沿革
----
第三节县名由来
----
第四节县城变迁
----
第五节境域变动
--
第二章区划
----
第一节明清两代区划
----
第二节民国时期区划
----
第三节建国后区划
--
第三章各镇简况
卷二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岩浆岩
----
第三节地质构造
----
第四节矿产资源
--
第二章地貌概述
--
第三章山脉
----
第一节南昆山余脉
----
第二节罗浮山余脉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主要河流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五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第二节气象要素
----
第三节物候
--
第六章土壤动植物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动物
----
第三节植物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灾
卷三人口
--
第一章人口数量
----
第一节人口增减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结构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姓氏
----
第三节年龄
----
第四节性别
----
第五节婚姻
----
第六节职业
----
第七节文化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政策措施
----
第三节晚婚节育
----
第四节优生优育
卷四国民经济
--
第一章经济综述
----
第一节经济发展概要
----
第二节固定资产投资
----
第三节居民生活
--
第二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地区结构
----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
----
第三节产业结构
----
第四节商品流通结构
----
第五节收入与分配结构
----
第六节积累与消费结构
----
第七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
第八节企业结构
--
第三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统计管理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四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五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六节土地管理
----
第七节审计监督
卷五农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与经营体制变革
----
第一节封建生产关系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
----
附:国营农场
--
第二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耕地面积
----
第二节耕地土壤
----
第三节农业劳力
----
第四节耕作动力
----
第五节农作机具
--
第三章作物种植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园艺作物
--
第四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耕作方法
----
第二节植物保护
----
第三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网络
--
第五章名优特产
卷六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面积
----
第二节蓄积量
----
第三节林种分布
--
第二章植树造林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造林形式
----
第三节造林方法
----
第四节造林种类
--
第三章山林权属
--
第四章林场经营
----
第一节国营林场
----
第二节集体林场
----
第三节联营林场
----
第四节林业专业户、承包户
--
第五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护林机构
----
第二节林木管理
----
第三节森林防火
----
第四节病虫防治
--
第六章森林工业
----
第一节基本建设
----
第二节木材生产
----
第三节木材加工
----
第四节林产化工
卷七荔枝
--
第一章栽培概况
--
第二章品种
----
第一节珍稀品种——挂绿
----
第二节常见品种
----
第三节新育品种
--
第三章产地
----
第一节分布状况
----
第二节荔枝村选介
--
第四章经营
----
第一节购销
----
第二节加工
----
第三节保鲜
--
第五章荔枝文化
----
第一节杂记
----
第二节诗词
----
第三节荔枝节
卷八畜牧水产
--
第一章畜牧
----
第一节饲养
----
第二节疫病防治
--
第二章水产
----
第一节养殖
----
第二节捕捞
卷九水利电力
--
第一章水利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防洪排涝工程
----
第三节灌溉工程
----
第四节增江综合治理工程
----
第五节田间渠系整治
----
第六节水利管理
----
第七节“三防”工作
--
第二章电力
----
第一节火力发电
----
第二节水力发电
----
第三节输变电工程
----
第四节电力管理
卷十工业
--
第一章工业类型
----
第一节私营工业
----
第二节国有工业
----
第三节集体工业
----
第四节其他工业
--
第二章主要门类
----
第一节机械工业
----
第二节造船工业
----
第三节化学工业
----
第四节建材工业
----
第五节矿产工业
----
第六节纺织工业
----
第七节服装工业
----
第八节粮油、食品工业
----
第九节糖、纸、印刷工业
----
第十节塑料、玩具工业
----
第十一节竹木工艺工业
--
第三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生产设备管理
----
第二节生产计划管理
----
第三节技术管理
----
第四节物资管理
----
第五节劳动管理
----
第六节财务管理
卷十一乡镇企业
--
第一章经营概况
----
第一节直属企业
----
第二节镇办企业
----
第三节村办企业
----
第四节联办与户办企业
--
第二章企业门类
--
第三章企业选介
卷十二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建国前县城建设
----
第二节建国后县城建设
--
第二章乡镇建设
----
第一节圩市建设
----
第二节主要圩市
----
第三节农村建设
--
第三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地产管理
----
第二节房产管理
--
第四章建筑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建筑设计
----
第三节建筑经营管理
----
第四节建筑质量管理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监测
----
第二节污染治理
卷十三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古驿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铁路
----
第四节水路
----
第五节交通事故
--
第二章邮电
----
第一节邮电机构
----
第二节邮电网络
----
第三节邮电业务
卷十四商业
--
第一章商业类型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集体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联营商业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三节农副产品购销
----
第四节糖烟酒盐购销
----
第五节日用杂品购销
----
第六节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七节中西药品购销
----
第八节废旧物资回收
--
第三章饮食服务旅游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三节旅游业
--
第四章集市
----
第一节集市沿革
----
第二节集市贸易
卷十五粮油贸易
--
第一章自由购销和议购议销
--
第二章统购统销
----
第一节粮油统购
----
第二节粮油统销
----
第三节票证
--
第三章储运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积谷与民间储粮
----
第三节粮油调运
--
第四章粮油加工
----
第一节粮食加工
----
第二节油脂及饲料加工
卷十六对外经济贸易
--
第一章对外经济
----
第一节“三资”企业
----
第二节“三来一补”企业
----
第三节境外企业
----
第四节外经企业
----
第五节工业加工区
--
第二章出口贸易
----
第一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
第二节粮油食品
----
第三节土产品、畜产品、中药材
----
第四节工艺品、轻工产品
----
第五节五金、矿类、化工、机械产品
----
第六节纺织品、蚕茧
--
第三章进口贸易
----
第一节贸易方式
----
第二节主要进口商品
--
第四章口岸
----
第一节新塘口岸
----
第二节口岸联检
卷十七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体制、机构
----
第二节预算内收支
----
第三节预算外资金收支
----
第四节财务管理与检查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体制、机构
----
第二节农业税
----
第三节工商各税
----
第四节杂捐、规费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管理
----
第四节存款
----
第五节贷款
----
第六节外汇及侨汇
----
第七节代理业务
----
第八节保险
卷十八政党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增城地方组织
----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县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委工作机构沿革
----
第四节县党组织历任领导人
----
第五节宣传教育
----
第六节统一战线
----
第七节纪律检查
----
第八节信访工作
----
第九节建国后政治运动与主要活动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增城地方组织
----
第一节同盟会员的活动
----
第二节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
----
第三节党组织领导成员更迭
--
第三章民主党派增城地方组织
----
第一节民主促进会
----
第二节民主建国会
----
第三节民主同盟
卷十九“文化大革命”与拨乱反正
--
第一章“文化大革命”
----
第一节运动初起
----
第二节造反派组织活动
----
第三节军队“支左”
----
第四节革命委员会
----
第五节个人崇拜
----
第六节“斗、批、改”
----
第七节批林整风和清查工作
----
第八节“批林批孔”
----
第九节“路线教育”
--
第二章拨乱反正
----
第一节揭批查“四人帮”帮派体系
----
第二节平反冤假错案
----
第三节转移工作重点
卷二十政权政协
--
第一章清前及民国政权
----
第一节县政权机构
----
第二节民国县参议会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人民代表的选举
----
第二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机构
----
第二节基层行政机构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历届县政协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工作机构及主要工作
卷二十一公安司法
--
第一章建国前的警政、检察与审判
----
第一节警政
----
第二节检察与审判
--
第二章公安
----
第一节剿匪与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消防工作
----
第五节看守所
--
第三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法纪检察
----
第三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四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申诉复查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公证业务
----
第三节律师事务
----
第四节调解工作
卷二十二民政
--
第一章优抚安置
----
第一节支前、拥军
----
第二节优待抚恤
----
第三节复退军人安置
----
第四节褒扬烈士
--
第二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建国前的慈善事业
----
第二节建国后的孤老弱残抚养
----
第三节社会福利企业
----
第四节殡葬改革
--
第三章灾贫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贫困救济
----
第三节移民安置
----
第四节收容遣送
--
第四章革命老区建设
----
第一节老区分布与简介
----
第二节扶持建设
--
第五章婚姻管理
----
第一节贯彻《婚姻法》
----
第二节婚姻登记
卷二十三侨务
--
第一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眷属
----
第一节华侨、华人
----
第二节港澳同胞
----
第三节社团
----
第四节眷属
--
第二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贡献
----
第一节支持和参加革命
----
第二节支援家乡建设
--
第三章侨务工作
----
第一节引导侨眷归侨参加生产建设
----
第二节安置归侨
----
第三节保护和鼓励侨汇
----
第四节联谊交往
----
第五节落实侨务政策
卷二十四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安置就业
----
第二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安置
----
第三节职工管理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任免制度
----
第三节干部来源
----
第四节干部管理
----
第五节人事制度改革
--
第三章工资福利与退职退休离休
----
第一节工资福利
----
第二节退职、退休、离休
卷二十五军事
--
第一章军事机构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建国后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附:日军侵占增城暴行录
----
第三节建国后
----
第四节解放军支援地方工作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清朝及民国初
----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建国后
--
第四章战事纪略
----
第一节古代及民国初
----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教育和训练
----
第三节战备与生产建设
--
第六章兵役
卷二十六群众团体
--
第一章工人团体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工会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的总工会
--
第二章农民团体
----
第一节建国前的农会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的农会组织
--
第三章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妇女团体
----
第一节建国前的妇女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的妇女联合会
--
第五章工商业团体
----
第一节建国前的商会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的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章其他社会团体
----
第一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二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三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四节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五节私营企业协会
----
第六节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七节学会协会联谊会
卷二十七教育
--
第一章旧制教育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书院、社学、义学
----
第三节县学
--
第二章幼儿教育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幼儿园选介
--
第三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小学选介
--
第四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中学选介
--
第五章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职业学校
----
第二节中等专业学校
--
第六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扫除文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农民教育
----
第四节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七章教育与教学
----
第一节思想品德教育
----
第二节教学与教研
--
第八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民办教师
----
第四节培训与进修
--
第九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经费来源
----
第三节校舍建设
卷二十八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机构和队伍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单位
----
第三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技宣传与咨询
----
第二节技术培训
--
第三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获奖成果
----
第二节“星火计划”实施
----
第三节申报专利
卷二十九文化
--
第一章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文化馆
----
第二节图书馆
----
第三节博物馆
----
第四节档案馆
----
第五节书店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戏剧、曲艺
----
第三节美术、摄影
----
第四节舞蹈
----
第五节电影
--
第三章文艺作品
----
第一节著述目录选
----
第二节诗词选
----
第三节文选
----
第四节歌谣
----
第五节谚语
----
第六节民间传说与故事
--
第四章报刊广播电视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录像
--
第五章地方志编修
----
第一节建国前修志纪略
----
第二节建国后修志纪略
卷三十文物胜迹
--
第一章古代文物
----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古建筑
----
第三节古墓
----
第四节摩崖碑匾刻
----
第五节馆藏文物
--
第二章现代文物
--
第三章风景名胜
----
第一节晚清增城八景
----
第二节增城新八景
----
第三节历史名胜
--
第四章文物管理
----
第一节文物普查
----
第二节文物保护
卷三十一体育
--
第一章传统体育
--
第二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城镇体育
----
第二节农村体育
--
第三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体育锻炼
----
第三节军事体育
----
第四节业余体校、体训班
----
第五节体育中学
--
第四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级竞赛
----
第二节参加地区、市以上竞赛
--
第五章体育队伍和设施
----
第一节体育队伍
----
第二节运动场地
----
第三节器材设备
卷三十二卫生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其他机构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医疗设备
----
第五节医疗制度
--
第三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疾病防治
----
第二节公共卫生
----
第三节学校卫生
----
第四节劳动卫生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女保健
----
第二节儿童保健
--
第五章医药管理
----
第一节药品生产
----
第二节药政管理
卷三十三风俗宗教
--
第一章风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传统节日
----
第三节婚丧喜庆
----
第四节祭祀诞会
----
第五节陋俗
----
第六节传统美德
----
第七节新风尚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道教
----
第二节基督教、天主教
卷三十四方言
--
第一章方言概况
----
第一节分布概况
----
第二节粤方言分布和内部划分
----
第三节客家方言分布和内部划分
--
第二章粤语增城话
----
第一节音系
----
第二节语音的内部差异
----
第三节词语选录
----
第四节语法特点
----
第五节语法例句
----
第六节标音举例
------
附:粤语新塘话音系
--
第三章增城客家话
----
第一节程乡话音系
------
附:长宁客家话音系
----
第二节语音的内部差异
----
第三节程乡话词语选录
----
第四节程乡话的语法特点
----
第五节程乡话语法例句选录
----
第六节标音举例
卷三十五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古成之
----
崔与之
----
陈大震
----
廖金凤
----
李肖龙
----
石文光
----
朱光卿
----
张度
----
陈政
----
陈道
----
陈瑞贞
----
汤文经
----
卢纶
----
湛若水
----
胡庭兰
----
王良心
----
邹元忠
----
湛粹
----
郑东来
----
湛祖贵
----
湛菊生
----
陈维岳
----
郑景贵
----
钟兆清
----
黎朝杰
----
吴荣照
----
郭继枚
----
黄国民
----
赖际熙
----
郑贵章
----
徐可生
----
萧汉
----
陈念典
----
朱简同
----
李明
----
周淦
----
伍来成
----
徐雨三
----
张冠雄
----
钟若潮
----
萧光星
----
钟西容
----
王百宸
----
尹庭湖
----
刘华
----
李一民
----
王雁门
----
潘耀年
----
魏友相
----
宋齐
----
阮海天
----
顾亚兰
----
李东林
----
陈宗南
----
张恺坚
----
周天禄
----
袁华照
----
朱倬云
----
刘秀勤
----
王水清
----
刘伯群
----
郑中钧
----
黄国梁
----
陈万古
----
陈殿杰
----
赖汝珰
----
王沛松
----
刘群兴
----
苏锡培
----
李旭初
----
钟育民
----
周树培
----
阮峙垣
----
王达宏
----
徐辛雷
----
刘丽生
----
谢鹤筹
----
单位补
----
区一葵
----
朱荣
----
宋岳
----
黄轶球
----
卢章容
----
王安民
----
李潮
----
崔载阳
----
郭金洪
----
邱艳玲
----
吴秀峰
----
王新民
----
陈李中
----
李记添
--
第二章人物表
----
第一节烈士英名表
----
第二节历代进士名表
附录
--
一、旧志序选
--
二、学术论文
编后记
增城县志各卷编纂人员
选自明《永乐大典》
《增江三角洲历史地貌研究》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