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赞皇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赞皇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中共赞皇县委书记仵增刚题
--
赞皇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凯题
--
赞皇县地图
--
赞皇县城区图
--
秀丽的太行山风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一瞥)
--
嶂石岩风景区服务设施(局部)
--
中共赞皇县委、赞皇县人民政府驻址
--
县城太行路一角
--
国务院总理李鹏1996年8月28日接见赞皇机械厂厂长郝增义(后排左7)及河北省部分企业厂长经理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1990年8月为县丝弦剧团题词
--
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张蕴钰,司法部副部长肖建章出席赞皇’95北京经济协作联谊会
--
1990年8月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张蕴钰接见赞皇县晋京跑办项目的县长王志峰、县人大主任李全吉等
--
1993年12月原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接见晋京汇报工作的县领导
--
1996年7月10日外商参加赞皇经贸洽谈会
--
中共赞皇县委书记、《赞皇县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仵增刚
--
赞皇县人民政府县长、《赞皇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刘凯
--
赞皇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赞皇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白木森
--
赞皇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赞皇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陈柬玉
--
赞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法委员会专职副书记、《赞皇县志》编委会副主任张湛海
--
1995年9月贺红梅、鞠萍参加中央“三台”到赞演出
--
李瑞英到嶂石岩观光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赞皇机械厂厂长郝增义
--
全国林业劳模,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杜过秋
--
国家二级企业河北赞皇机械厂
--
赞皇机械厂生产的“皇”牌面粉机组
--
1赞皇机械厂与美国合资成立布鲁泰克啤酒设备有限公司,此为该公司生产的小型啤酒设备
--
2石家庄特钢厂
--
3赞皇县钢铁厂
--
4赞皇县水泥厂生产线之一
--
5河北华仙集团食品有限公司
--
县城110千伏输变电站一角
--
赞皇县邮电大楼
--
县城新华书店
--
赞皇县影院
--
赞昔盘山公路夜景
--
地膜覆盖种植小麦
--
小麦丰收
--
又是一年好收成
--
大棚种植蔬菜
--
赞皇综合开发太行誓师大会
--
百万炮开发太行
--
飞播油松
--
小流域治理
--
1994年赞皇金丝大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
赞皇名产金丝大枣
--
大枣丰收
--
1赞皇特产雪花梨
--
2赞皇特产核桃
--
3三六沟板栗林
--
4白草坪中型水库
--
5槐北渠渡槽
--
6白草坪水库配套工程——槐北大渠一段
--
1科学养鱼
--
2渔民捕鱼
--
3蓬勃发展的养牛业
--
4黄牛集中育肥
--
5改良的西门达尔牛新品种
--
6养鸡场
--
7山区养羊业
--
1赞皇县职教中心
--
2赞皇中学
--
3赞皇县医院
--
4县城元宵灯会
--
5旗鼓——赞皇县民间花会之一
--
6莲花灯舞——赞皇县民间花会之一
--
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治平寺石塔
--
长沙村长沙战斗纪念碑
--
嶂石岩槐泉寺
--
黄北坪八路军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部旧址
--
周穆王“吉日癸巳”石刻
--
县城旧牌坊
--
宋代严华寺大石佛
--
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李氏墓群
--
1996年8月1日-5日赞皇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田园被冲毁,道路交通中断,此图为被洪水冲断的野草湾
--
抗洪救灾烈士张金垠雕像揭幕仪式
--
《赞皇县志》评稿会
--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皂火
--
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县志主编甄民一
--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计经局副局长、县机械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郝增义
--
县政府副县长、县旅游局第一局长王占民
--
县旅游局局长、局党组书记马志文
--
县邮电局局长、局党支部书记李士谦
--
县邮电局领导成员
--
县民政局局长、局党组书记吕贞印
--
县公安局副局长、县交通警察大队队长魏振会
--
县交通局局长、局党组书记郭喜平
--
县交通局领导成员
--
县供电局局长、局党支部书记武朝
--
县供电局领导成员
--
县计经局副局长、石家庄特钢厂厂长、厂党支部书记王录俊
--
特钢厂部分领导成员
--
县地方税务局局长、局党组书记肖振宪
--
县地税局领导成员
--
县人行行长、行党组书记池绪录
--
土门乡党委副书记、华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书
--
县人行领导成员
--
县农行行长、行党组书记刘志锋
--
县农行领导成员
--
县建行行长、行党支部书记肖广兴
--
县保险公司经理、公司党组书记王吉平
--
县烟草局局长、局党组书记陈小兵
--
县林局局长、局党组书记王志京
--
县烟草局领导成员
赞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赞皇县地方志办公室
参加《赞皇县志》稿评审人员
《赞皇县志》稿终审人员
为《赞皇县志》提供资料的县内单位
序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位置境域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境域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清前行政区划
----
第二节清代行政区划
----
第三节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四节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
--
第四章城镇乡村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
第三节农村
--
第五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繁衍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构成
--
第六章地质
----
第一节地质演变
----
第二节地层
--
第七章地貌
----
第一节类型分布
----
第二节主要山峰
--
第八章气侯
----
第一节四季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日照、湿度、蒸发与云量
----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
第七节物侯
--
第九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山泉
--
第十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壤形成
----
第二节土壤类型
----
第三节土壤肥力
----
第四节植被
--
第十一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矿产资源
----
第三节水资源
----
第四节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五节野生药材资源
--
第十二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雹灾
----
第四节风灾
----
第五节虫灾
----
第六节震灾
----
第七节酷热
第二编经济
--
第一章农业
----
第一节耕地
----
第二节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三节农作物
----
第四节农技农艺
----
第五节农具农机
----
第六节经营管理
----
第七节农业机构
--
第二章林业
----
第一节树种与分布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林场、果树
----
第四节林业技术
----
第五节经营管理
--
第三章畜牧水产
----
第一节养殖种类
----
第二节饲养与繁殖
----
第三节饲草、饲料
----
第四节疫病防治
----
第五节畜牧机构
----
第六节水产
--
第四章水利
----
第一节水利工程
----
第二节河道治理
----
第三节水土保持
----
第四节水利管理
--
第五章工业
----
第一节工业体制
----
第二节工业门类
----
第三节工业管理
--
第六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发展概述
----
第二节行业分布
----
第三节企业管理
----
第四节职工队伍
----
第五节管理机构
--
第七章交通运输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交通运输工具
----
第五节客货运输
----
第六节交通管理
--
第八章邮电
----
第一节邮电机构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
第九章能源
----
第一节电力
----
第二节煤炭
----
第三节石油
----
第四节其它能源利用
--
第十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城镇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节建筑施工
----
第四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五节环境保护
----
第六节管理机构
--
第十一章商业
----
第一节经营体制
----
第二节商品购销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四节饮食、服务
----
第五节对外贸易
----
第六节商业机构
--
第十二章物资供应
----
第一节物资统配
----
第二节议购议销
----
第三节管理机构
--
第十三章粮油
----
第一节购销
----
第二节储运
----
第三节加工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十四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债券
----
第五节财政机构
--
第十五章税务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税收制度
----
第三节税收种类
----
第四节税务机构与稽征管理
--
第十六章金融
----
第一节货币
----
第二节借贷
----
第三节存储
----
第四节保险
----
第五节金融机构
--
第十七章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经济计划管理
----
第二节统计管理
----
第三节经济监督管理
----
第四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五节物价管理
----
第六节标准计量管理
第三篇政治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组织机构
----
第三节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纪律检查
----
第五节统一战线
----
第六节党员教育
----
第七节宣传工作
----
第八节县委重大活动与决策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活动
--
第三章社会团体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妇女组织
----
第四节青少年组织
----
第五节工商组织
----
第六节其它社会团体
--
第四章参议会与人民代表会
----
第一节参议会
----
第二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章政府
----
第一节清代县衙
----
第二节民国县政府
----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政府
----
第四节人民政府
----
第五节基层政府
----
第六节县政府重要政务活动
--
第六章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政协工作
--
第七章治安与司法
----
第一节治安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司法行政
--
第八章民政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优抚
----
第三节复退军人安置
----
第四节社会救济
----
第五节社会福利
----
第六节婚姻登记
----
第七节丧葬管理
----
第八节地名管理
--
第九章信访 外事 侨务
----
第一节信访
----
第二节外事、侨务
--
第十章人事劳动
----
第一节干部
----
第二节工人
----
第三节工资福利
----
第四节劳动就业
第四编军事
--
第一章军事机构
--
第二章兵制
----
第一节民国以前兵制
----
第二节人民武装兵制
--
第三章驻军与军事设施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四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明清练勇
----
第二节民国时期武装
----
第三节建国后公安武装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军事训练
----
第三节重要活动
--
第六章兵事
----
第一节古代兵事
----
第二节近、现代战事
--
第七章革命武装斗争
----
第一节建立抗日根据地
----
第二节反摩擦斗争
----
第三节反“扫荡”与反“蚕食”斗争
----
第四节局部反攻和抗战胜利
----
第五节支援解放战争
第五编文化
--
第一章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四节师范教育
----
第五节职业教育
----
第六节业余教育
----
第七节教师
----
第八节考试制度
----
第九节教育经费
----
第十节教育行政
--
第二章文化艺术
----
第一节文化单位与设施
----
第二节文艺创作
----
第三节戏剧曲艺
----
第四节民间艺术
----
第五节新闻通讯
----
第六节广播电视
----
第七节民间文学
----
第八节修志编史
--
第三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古建筑
----
第四节石窟寺及石刻
----
第五节现代纪念址
----
第六节馆藏文物
--
第四章风景名胜
----
第一节嶂石岩风景名胜区
----
第二节石柱山风景区和五马山风景区
--
第五章医疗卫生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医生
----
第三节医药经营
----
第四节医疗行政
----
第五节防疫
----
第六节妇幼保健
----
第七节爱国卫生
--
第六章体育
----
第一节社会体育
----
第二节竞技体育
----
第三节体育比赛
----
第四节体育人才培训
----
第五节体育管理
--
第七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科学研究
----
第三节科学普及
----
第四节科技队伍
第六编社会
--
第一章居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职工生活
--
第二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家庭
----
第三节称谓
--
第三章风尚习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岁时习俗
----
第三节札仪习俗
----
第四节庙会、香会
----
第五节娱乐
----
第六节陋俗
----
第七节良风美德
----
第八节社会新风
--
第四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节制生育
----
第二节晚婚晚育
----
第三节政策措施
----
第四节技术服务
----
第五节管理机构
--
第五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六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语法举例
--
第七章谚语 歇后语
----
第一节谚语
----
第二节歇后语
--
第八章姓氏
----
第一节姓氏种类
----
第二节姓氏分布
第七编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记
----
李峤
----
李华
----
李栖筠
----
李翰
----
李纾
----
李巽
----
李吉甫
----
李绛
----
李观
----
李德裕
----
李迪
----
杨云翼
----
赵良弼
----
黄岗竹
----
杜南棠
----
李竟荣
----
杜智
----
傅贯一
----
甄通章
----
王新吾
----
于珩
----
高忠
----
张适如
----
张增堂
----
李进之
----
翟昌宗
----
许庆玉
----
周子平
----
董全太
----
武双云
----
赵双辰
----
陈宗平
----
王吉更
----
张秀文
----
秦振林
----
杨二孩
----
王文秀
----
侯肇民
----
刘双和
----
韩林
----
张兰太
----
安瑞芳
----
安珂
--
第二章革命烈士英名录
限后辑要
--
第一章大事记
--
第二章经济
--
第三章政治
--
第四章人物
----
董月三
----
秦增顺
----
秦定九
----
杜昭
附录
--
一、旧志概述
--
二、旧志序(跋)
--
三、旧志诗文选
--
四、本志编修始末
--
五、历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赞皇县志》出版得到以下单位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