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志

麻江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麻江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2年09月

目录

封面
麻江县志
麻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麻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麻江县志》编纂人员
图片
-- 麻江县政区图
--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及编委会成员审定《麻江县志》总纂稿合影
-- 县四大领导班子和县志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
-- 省、州及兄弟县修志同行参加《麻江县志》审稿会合影
-- 中国共产党麻江县委员会
-- 麻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县城一角
-- 麻江县城
-- 麻江县人民政府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麻江县委员会
-- 下司镇
-- 铜鼓苗寨
-- 杂交水稻
-- 烤烟
-- 速生衫林
-- 美国专家考察马尾松天生更新林
-- 龙里电站
-- 年产五万吨的水泥厂
-- 重山峻岭变通途
-- 百货大楼
-- 县医院
-- 世界长跑冠军李发品
-- 苗族服饰
-- 东家服饰
-- 木佬服饰
-- 绕家服饰
-- 布依族服饰
-- 革命烈士陵园
-- 1989年林业部副部长徐有芳(左三)到麻江视察
-- 1987年12月省长王朝文(左一)到麻江视察
-- 成都军马秉成中将(前左一)来县视察
-- 中山大学教授钟涛祺来县考察
-- 杂交水稻制种
-- 烤烟育苗
-- 旱地分带轮作
-- 油菜
-- 楠竹
-- 县政府领导陆林贵、杨天和给全国护林模范范张光前版奖
-- 卡乌桔园一角
-- 气象观测
-- 印度“摩拉”种公牛与县内水母牛杂交后代
-- 人工降雨
-- 麻江重晶石
-- 检查水渠防渗工程
-- 高扬程水泵
-- 烟煤
-- 笑天大曲、笑天窖
-- 水山坡火车站
-- 陆家桥
-- 瓮城河渡口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杨万华和学生在一起
-- 宣威中学开展知识竞赛
-- 杏山小学学生课余活动
-- 九乡一校少儿文艺体育竞赛开幕式
-- 河坝民族小学
-- 赵兰获得的奖牌、奖状
-- 县人民武装部训练大楼
-- 护路民兵巡逻
-- 女民兵打靶
-- 宣传交通安全
-- 案情分析
-- 巡逻
-- 县城自来水公司
-- 水落潭瀑布
-- 县政府职工宿舍
-- 县文化局长戴聚一在铜鼓村辅导作画
-- 芦笙斗鸡舞(省一等奖)杨文秀作
-- 回娘家
-- 送外婆(赵元桥作)
-- 斗牛获奖归来(王治英作)
-- 1990年9月全省龙舟赛在下司举行
-- 龙山流动文化站
-- 绕家蜡染
-- 国家一级厨师陈万坤作食品雕刻
-- 苗族花带
-- 清咸同年间铁炮
-- 清光绪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夏同稣的墨迹
-- 麻江型铜鼓
-- 民国《麻江县志》
-- 周恭寿墨迹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土司
---- 第二节 麻峡县
---- 第三节 麻哈州
---- 第四节 麻哈县
---- 第五节 麻江县
-- 第二章 现行政区
---- 第一节 杏山镇
---- 第二节 杏山区
---- 第三节 谷洞区
---- 第四节 下司区
---- 第五节 宣威区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矿产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矿产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日照 风 湿度
----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节 物候
------ 附:自然灾害纪实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四章 土地 土壤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土壤
-- 第五章 植被 植物 动物
---- 第一节 自然植被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三节 野生动物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变化
----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构成
---- 第一节 地域分布
---- 第二节 自然构成
---- 第三节 社会构成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政策措施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四篇 民族
-- 第一章 苗族
---- 第一节 迁徙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第四节 家庭 婚姻 丧葬
---- 第五节 信仰 节日集会
---- 第六节 手工艺品
-- 第二章 汉族
---- 第一节 迁徙分布
---- 第二节 文化传播
---- 第三节 节日习俗
-- 第三章 布依族
---- 第一节 迁徙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家庭 婚姻
---- 第四节 生活习俗
---- 第五节 信仰 节日集会
---- 第六节 手工艺品
-- 第四章 东家 木佬 绕家
---- 第一节 东家
---- 第二节 木佬
---- 第三节 绕家
-- 第五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区域自治
---- 第二节 民族团结
---- 第三节 国家扶持
---- 第四节 民族干部
第五篇 党群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麻江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务活动
-- 第二章 三青团 民众团体
---- 第一节 三青团麻江分团部
---- 第二节 民众团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麻江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解放前中共党员在麻江的活动
---- 第二节 中共麻江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党代表会议 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的常务活动
---- 第五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六节 组织工作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四章 群众组织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第六篇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解放前的政权机构和代议机构
---- 第一节 上司官
---- 第二节 衙署 政府
---- 第三节 议事会 参议会
--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旅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例会
---- 第二节 常务工作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政府机构
----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
---- 第三节 政务活功
---- 第四节 信访工作
---- 第五节 档案工作
---- 第六节 地名普查 县志编纂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议
----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
---- 第三节 机构 组织
---- 第四节 政协活动
第七篇 人事 民政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落实干部政策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救济扶贫
---- 第二节 优抚 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第八篇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司法 警察 监狱
---- 第一节 司法
---- 第二节 警察
---- 第三节 监狱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清匪 镇反
---- 第二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第四节 刑事侦察
---- 第五节 看守 劳改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七节 消防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执行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复查案件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法律顾问
---- 第三节 公证业务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第九篇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第二节 武装组织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 第三章 兵 役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兵役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教育训练
---- 第三节 武器装备及管理
---- 第四节 重要活功
-- 第五章 防空 战备 设施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战备
---- 第三节 军事设施
-- 第六章 战事
---- 第一节 明代及以前农民起义
---- 第二节 清代农民起义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农民起义
---- 第四节 解放初期剿匪斗争
第十篇 国民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调节
---- 第二节 计划监督
---- 第三节 计划执行
---- 第四节 投资管理
-- 第三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监督
---- 第二节 农村抽样调查
-- 第四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计划调拨
---- 第二节 市场调节
-- 第五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划拨征用
---- 第二节 纠纷处理
-- 第六章 计量管理
---- 第一节 度量衡器
---- 第二节 计量监督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第七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调整
---- 第二节 交换比价
---- 第三节 物价补贴
---- 第四节 物价监督
--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九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功计划
---- 第二节 劳功就业
---- 第三节 用工制度
---- 第四节 职工工资
---- 第五节 职工福利
---- 第六节 劳动保护
第十一篇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主要作物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四节 改良品种
---- 第五节 栽培技术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七节 国营农场
-- 第三章 烤烟
---- 第一节 烤烟生产
---- 第二节 技术措施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生产
---- 第三节 林场建设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林政工作
---- 第六节 森林利用
-- 第五章 畜牧 渔业
---- 第一节 畜禽品种
---- 第二节 畜禽养殖
---- 第三节 草场 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渔业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工程建设
---- 第二节 管理维修
---- 第三节 防洪 抗旱
-- 第七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农业机械
---- 第二节 农机经营管理
---- 第三节 农机供应和维修
-- 第八章 农村副业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农村副业
---- 第二节 乡镇企业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九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资源调查
---- 第二节 农业分区
第十二篇 工业 交通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电力
---- 第三节 机具 铸造
---- 第四节 建材 制陶
---- 第五节 化工
---- 第六节 食品 饲料 卷烟
---- 第七节 造纸 印刷
---- 第八节 纺织 印染 缝纫制鞋(革)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养护
---- 第四节 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十三篇 贸易
-- 第一章 贸易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体制
---- 第二节 集体商业体制
---- 第三节 国营商业体制
---- 第四节 粮油贸易体制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 第二节 土特产品及废旧物资收购
---- 第三节 副食品
---- 第四节 生产资料
---- 第五节 民族特需商品
---- 第六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三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油脂油料购销
---- 第三节 储运
------ 附:票证管理
---- 第四节 事故损失
第十四篇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五节 预算外收支
---- 第六节 审计
---- 第七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 第八节 公债 国库券
-- 第二章 税收
---- 第一节 税收管理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三节 国营企业利润监交 国营企业所得税
---- 第四节 其他税费
---- 第五节 农业税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信贷 基建拨款
---- 第三节 城镇储蓄 存款
---- 第四节 结算
----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六节 保险
第十五篇 教育
-- 第一章 私塾 州学 书院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州学 书院
------ 附:科举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附:小学简介
-- 第三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附:中学简介
---- 第二节 师范学校
---- 第三节 职业技术学校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 专业培训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师资队伍
---- 第二节 管理 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六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学制 课程
---- 第二节 思想教育 教学 教研
---- 第三节 经费 设施
第十六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图书 报刊 新闻
---- 第四节 电影
--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录相
-- 第三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网点
---- 第二节 科技人员
---- 第三节 科普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活动 设施
---- 第二节 竞赛
-- 第五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名胜
-- 第七章 方言 谚语 歇后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十七篇 卫生 医药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及经费
---- 第一节 县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区、乡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厂矿、学校医务室
---- 第四节 卫生经费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西医
---- 第二节 中医
---- 第三节 革医
-- 第三章 防疫
---- 第一节 疾病防治
----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第三节 公共卫生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医药
---- 第一节 西药
---- 第二节 中药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人物
-- 一 人物传
---- 张大鹏
---- 潘名杰
---- 黄超群
---- 吴传声
---- 张先培
---- 王子良
---- 罗老豆
---- 李光庭
---- 王志才
---- 贾俊卿
---- 孙文山
---- 马清本
---- 段余黄
---- 肖昌平
---- 岑世忠
---- 吴亲培
---- 赵隆金
---- 宋儒
---- 艾茂
---- 夏同龢
---- 熊凤铎
---- 周恭寿
---- 罗毓湘
---- 周昌寿
---- 周锡麟
---- 潘志成
---- 廖昌斗
---- 白子珍
---- 彭作之
---- 王映秋
---- 邓文普
---- 周之翰
---- 杜惕生
---- 拓泽忠
---- 吴厚安
---- 罗剑雄
---- 吴邦荣
---- 艾绍珩
---- 石增义
---- 潘业昌
---- 关裕民
---- 熊兴科
---- 杨熙溥
---- 陈朝忠
---- 刘永弟
---- 戴蕴珊
---- 陆启相
---- 周绍阳
---- 周廷华
---- 岑明安
---- 赵正学
---- 佟攀梅
---- 艾玉章
---- 范式一
-- 二 英名录
-- 三 人物表
附录
编后
增补《麻江县志》1988年至1990年资料人员名单
关怀、支持编修《麻江县志》的各方面人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