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铁力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91-1985
出版时间:
1990年12月
目录
封面
铁力县志
《铁力县志》编纂委员会
《铁力县志》编辑人员
图片
--
铁力镇平面图
--
中共铁力县委、铁力县人民政府、铁力县人大常委会、政协铁力县委员会的办公大楼
--
铁力县城鸟瞰
--
建设大街
--
居民楼
--
小麦丰收
--
大豆长势喜人
--
水稻田间管理
--
人参大棚
--
人参
--
野生木灵芝
--
人工养鹿
--
棉织厂生产车间
--
大安河采金场
--
砂金
--
呼兰河岸砂场
--
石长石材矿
--
奖杯
--
获奖的人参系列酒
--
兴安林海
--
精选人参
--
黄榆蘑
--
刺嫩芽
--
猴头
--
榛蘑
--
猴腿
--
刺五加
--
东方红水库
--
悬羊峰
--
林场一角
--
铁力西大桥
--
西河公园一角
--
狩猎木层
--
兴安秋色(国画) 崔申酉 作
--
点出人间春色(摄影)鞠少田
--
借伞(烧画) 崔申酉
--
春江水暖(版画)王维汉
--
赵英琼书
--
黄有林书
--
刘世元书
--
王玉荣书
--
凌云山明命寺全景(民国十一年二月摄)
--
放风筝
--
石长出土的金代(板金)耳铜锅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篇 自 然 地 理
--
第一章位置疆界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面积 疆界
--
第二章地 质
----
第一节 地 层
----
第二节 侵入岩
----
第三节 地质构造
----
第四节 地质调查
--
第三章地 貌
----
第一节 地貌概述
----
第二节 山 脉
--
第四章水 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五章气 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候区划
--
第六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 壤
----
第二节 植 被
--
第七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 野生植物资源
----
第二节 野生动物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八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 低 温
----
第二节 霜 冻
----
第三节 洪 涝
----
第四节 干 旱
----
第五节 冰 雹
----
第六节 大 风
----
第七节 虫 灾
第二篇 建 置
--
第一章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施治以前
----
第二节 施治以后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
第三章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 城
----
第二节 乡 镇
----
第三节 省市直属单位
----
第四节 地名考述
第三篇人 口
--
第一章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人 口 发 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六节 婚姻状况与家庭构成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计划生育措施
----
第二节 计划生育政策
第四篇 农 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 土地开发
----
第二节 种植区划
----
第三节 种植面积及产量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第五节 栽培技术
----
第六节 种 子
----
第七节 肥 料
----
第八节 植物保护
----
第九节 土地管理
--
第三章畜禽生产
----
第一节 畜禽饲养
----
第二节 繁育改良
----
第三节 防疫灭病
--
第四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 种 植
----
第二节 养 殖
----
第三节 采 集
----
第四节 狩 猎
--
第五章农田水利
----
第一节 灌区工程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防洪排涝工程
----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
--
第六章农机具
----
第一节 农 具
----
第二节 农机作业
----
第三节 农机管理
--
第七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个体经营
----
第二节集体经营
第五篇 林 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
第二节 林木树种与分布
--
第二章营林生产
----
第一节 种子采集与管理
----
第二节 苗木生产
----
第三节 更新造林
----
第四节 抚 育
--
第三章木材生产
----
第一节 林木采伐
----
第二节 木材运输
--
第四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林政管理
----
第二节护林防火
----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林业企业
----
第一节县属林场
----
第二节 省、市属森工企业
第六篇 工 业
--
第一章所有制构成
----
第一节 私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国营工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采掘工业
----
第二节采金工业
----
第三节 冶炼工业
----
第四节 机械工业
----
第五节 电子工业
----
第六节 木制品工业
----
第七节 建材工业
----
第八节 纺织工业
----
第九节 粮油加工工业
----
第十节 食品工业
----
第十一节 其它工业
--
第三章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生产设备
----
第二节 产品产量
----
第三节 产值利润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 发 电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电业管理
第七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运输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节 公路运输
----
第四节 铁路运输
----
第五节 水路运输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邮政电信
----
第一节 网 路
----
第二节 设 施
----
第三节 业务量
----
第四节 管 理
第八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县 城
----
第二节 集 镇
--
第二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 房屋建设
----
第二节 道路建设
----
第三节 用水改水
--
第三章建筑队伍
----
第一节 县城建筑队伍
----
第二节 乡镇建筑队伍
第九篇 商 业
--
第一章商 业
----
第一节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四节 集市贸易
--
第二章粮 食
----
第一节 粮食征购
----
第二节 粮食供应
----
第三节粮食储运
--
第三章物 资
----
第一节采 购
----
第二节供 应
--
第四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物资
----
第二节 收购加工
第十篇 工商行政
--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商标注册 合同管理
----
第四节 经济监督检查
--
第二章物 价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物价调整
----
第三节 市场价格
第十一篇 财政 金融
--
第一章税 收
----
第一节 税 制
----
第二节 税 种
----
第三节 税 政
--
第二章财 政
----
第一节 财政收支
----
第二节 预算管理
----
第三节 审计监督
--
第三章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货 币
----
第三节 信 贷
----
第四节 基本建设拨款
----
第五节 储 蓄
----
第六节 公债与国库券
----
第七节 金银收兑
----
第八节 信用合作
----
第九节 保 险
第十二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铁力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干部管理
----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二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
第五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七节 工商业者组织
第十三篇 政权政协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普 选
----
第二节历届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县级政府机关
----
第一节 清末协领署与民国设治局
----
第二节伪满县公署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政协铁力县委员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历届委员会议
第十四篇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公 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消 防
----
第五节 监 狱
--
第二章检 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审 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案件审理
----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公证 律师
----
第三节 人民调解组织
第十五篇 民政 劳动
--
第一章民 政
----
第一节社会福利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优抚安置
----
第四节 扶 贫
----
第五节 移民与自流人口安置
----
第六节 支援前线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第八节 殡葬改革
----
第九节 烈士陵园
--
第二章劳 动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工资福利
----
第三节 劳动保护
----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十六篇 军 事
--
第一章驻 军
----
第一节 清代驻军
----
第二节 中华民国驻军
----
第三节 伪满时期驻军
----
第四节 解放后驻军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 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三章武 装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节 民 兵
--
第四章兵 事
----
第一节抗 日
----
第二节 剿 匪
第十七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队伍
--
第二章科研成果
----
第一节 科技推广
----
第二节 科技试验
--
第三章科学普及
----
第一节 科普活动
----
第二节 情报交流
--
第四章地震与气象测报
----
第一节 地震测报
----
第二节 气象测报
--
第五章标准计量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量设备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第十八篇 教 育
--
第一章各类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初等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五节 高等教育
----
第六节 职业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九节 特种教育
--
第二章教 师
----
第一节 队 伍
----
第二节 进 修
----
第三节 工 资
--
第三章设备与经费
----
第一节教学设备
----
第二节教育经费
--
第四章勤工俭学改善办学环境
----
第一节 勤工俭学
----
第二节 改善办学环境
第十九篇 文 化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机 构
----
第二节活 动
--
第二章电 影
----
第一节 电影管理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三章图 书
----
第一节发 行
----
第二节阅 览
--
第四章档 案
--
第五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表演团体
----
第二节文艺创作
--
第六章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 播
----
第二节 电 视
--
第七章文物遗址名胜
----
第一节 文 物
----
第二节 遗 址
----
第三节 名 胜
第二十篇 卫 生
--
第一章医 疗
----
第一节 医疗单位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二章医 药
----
第一节 药 店
----
第二节 制 药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
第三章防疫灭病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
----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
第四章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妇幼保健
----
第二节 公共卫生
第二十一篇 体 育
--
第一章机构与设施
----
第一节机 构
----
第二节设 施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
----
第二节 课外体育
--
第三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城乡体育
----
第二节 少数民族体育
--
第四章运动员培训与输送
----
第一节 运动员培训
----
第二节 运动员输送
--
第五章体育竞赛
第二十二篇 社 会
--
第一章风 俗
----
第一节 婚嫁丧葬
----
第二节 节日 时令
----
第三节 衣食住行
--
第二章宗教帮会
----
第一节 宗 教
----
第二节 帮 会
--
第三章方言谚语
----
第一节 方 言
----
第二节 谚 语
--
第四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农民生活
--
第五章禁毒禁赌取缔娼妓
----
第一节 禁 毒
----
第二节 禁 赌
----
第三节 取缔娼妓
--
第六章社会新风
--
第七章奇闻轶事民间传说
----
第一节 奇闻轶事
----
第二节 民间传说
第二十三篇 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朴吉松
----
何世恩
----
弓日均
--
第二章人物传略
----
富保
----
乌珍布
----
巴施武
----
张连科
----
隋德胜
----
马三省
----
康化禧
----
金昌命
----
董文生
----
车麟镐
----
姚长富
----
陈亚轩
----
陈景阳
----
孙绍文
----
李荣国
----
李秉衡
----
周洪山
--
第三章人物表
附 录
--
一、重要历史文献辑存
--
二、新志编修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