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房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66-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07月
目录
封面
房县志
图片
--
房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
国家颁发给林特职业高中的奖状
--
湖北省在房县举行“马拉松”赛
--
房县影剧院
--
房县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土地证
--
红军在房县发行的纸币
--
红军在房县发和的银元
--
根雕——后羿射日
--
石刀、石斧、石剑头(新石器时代)
--
陶豆、陶盆
--
唐代铜像
--
汉代铜带勾
--
汉代铜鼎
--
汉代铜釜
--
汉代哈蟆镜
--
汉代耳杯
--
根雕桌凳
--
冬青木烙花筷
--
房县龙灯
--
玩龙船
--
菊花 民国.朱稼仙作
--
山水 宋宏德作
--
朱永年作
--
朱永年作
--
省、地、县(市)修志专家及同行在评审会上
--
《房县志》总纂人员合影
--
房县行政区划图
--
凤凰山电视转播塔
--
中共房县委员会 房县人大常委会 房县人民政府 政协房县委员会
--
房县城关镇鸟瞰
--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大楼
--
大型塑雕——贺龙在房县
--
房县苏维埃政府
--
房县红军烈士纪念塔
--
房县新城一暼
--
房县城关镇西陵路
--
显圣殿
--
黑龙洞
--
房县温泉
--
潭湾水库
--
房县啤酒厂
--
房县水泥厂
--
房县汽车站
--
房县三招水上餐厅
--
房县矿泉水饮料
--
房县棉织厂产品
--
房县制药厂产品
--
陵州中心商场
--
房县汽配厂支座车间
--
房县特产——大鲵
--
房县梯级电站之一
--
黑木耳喷灌
--
房县香茹
--
青峰蜜桔场
--
房县印刷厂——胶印车间
--
房县啤酒厂——自动生产线
--
房县棕床厂——编织车间
--
房县关门山隧道
序一
序二
凡例
总目
概述
大事记
建置
--
一、位置境域
--
二、建置沿革
----
(一)沿革
----
(二)县城
--
三、行政区划
----
(一)晚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人口
--
一、人口构成
----
(一)民族
----
(二)历代人口
----
(三)人口结构
--
二、人口分布
--
三、人口生育控制
自然环境
--
一、地貌·地质
----
(一)地貌
----
(二)地质
--
二、气候·物候
----
(一)气候特点
----
(二)气候要素
----
(三)物候
--
三、土壤·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
四、自然资源
----
(一)矿藏资源
----
(二)植物资源
----
(三)动物资源
----
(四)水资源
----
(五)土地资源
----
(六)矿泉资源
--
五、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三)风灾
----
(四)雹灾
----
(五)冻害
----
(六)淫雨
----
(七)虫灾
政党·社团
--
一、民国时期的政党社团
----
(一)中国国民党
----
(二)中国共产党
----
(三)社团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政党社团
----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
----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房县委员会
----
(三)群众团体
地方政权机构
--
一、晚清时期的地方政权
----
(一)县署
----
(二)乡里政权
----
(三)历任知县
--
二、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
----
(一)北洋政府时期县政权
----
(二)国民政府时期县政权
----
(三)革命根据地政权
----
(四)解放战争时的县政权
--
三、建国后的县人民政权
----
(一)权力机关
----
(二)行政机关
----
(三)检察、审判机关
公安·司法
--
一、晚清时期的地方司法
--
二、民国时期的地方司法
----
(一)治安
----
(二)检察
----
(三)审判
--
三、建国后的司法
--
四、公安
----
(一)治安
----
(二)刑事侦查
----
(三)监所-武警
--
五、检察
----
(一)刑事检察
----
(二)法纪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六、审判
----
(一)刑事审判
----
(二)民事审判
----
(三)经济审判
----
(四)纠错·特赦
--
七、司法行政
----
(一)法制教育
----
(二)律师·公证
----
(三)调解
军事
--
一、建国前的军事
----
(一)晚清、民国地方军事机构
----
(二)晚清、民国兵役制度
----
(三)驻军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
(五)战事
--
二、建国后的军事
----
(一)剿匪
----
(二)兵员征集
--
三、民兵
政事
--
一、选举
----
(一)晚清、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二、优抚
----
(一)褒扬
----
(二)抚恤
----
(三)优待
----
(四)扶持
----
(五)补助
--
三、安置
----
(一)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安置
----
(二)移民安置
----
(三)下放人员安置
----
(四)待业安置
--
四、救济
----
(一)社会救济
----
(二)救灾
--
五、社会福利
--
六、劳动·人事
----
(一)人事调配
----
(二)工资福利
----
(三)劳动保护
----
(四)退职、退(离)体
--
七、苏区建设
--
八、婚姻登记
--
九、信访
--
十、支前
--
十一、外事·侨务
----
(一)外事
----
(二)侨务
城乡建设
--
一、建国前的城乡建设
----
(一)城垣、街道
----
(二)古建筑
--
二、建国后的城乡建设
----
(一)城镇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三)建筑
----
(四)房地产管理
----
(五)环境保护
农业
--
一、所有制变革
----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
(二)个体所有制
----
(三)集体所有制
--
二、生产条件
----
(一)耕地
----
(二)劳力
----
(三)农、机具
----
(四)农田基本建设
--
三、作物
----
(一)粮食作物
----
(二)棉花
----
(三)油料作物
----
(四)蔬菜
----
(五)农特产品
--
四、耕作制度改革
--
五、农场
--
六、农业经济区划
----
(一)综合农业区划
----
(二)农业分区概况
畜牧·水产
--
一、畜牧
----
(一)草场资源及利用
----
(二)畜禽品种
----
(三)畜牧业发展
----
(四)疫病防治
--
二、水产
----
(一)资源
----
(二)养殖
林业
--
一、森林资源
----
(一)林种与分布
----
(二)面积、蓄积
----
(三)林特产品
--
二、山林权属
----
(一)私有山林
----
(二)集体山林
----
(三)国有山林
--
三、植树造林
----
(一)育苗
----
(二)造林
----
(三)林场
----
(四)林业专业户
--
四、木材管理
----
(一)采伐管理
----
(二)经营管理
----
(三)运输管理
----
(四)林政经费征收
--
五、森林保护
----
(一)封山育林
----
(二)防火防盗
----
(三)病虫防治
----
(四)护林联防
水利
--
一、水利设施
----
(一)堤防工程
----
(二)蓄灌工程
--
二、防汛抗旱
----
(一)防汛
----
(二)抗旱
--
三、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状况
----
(二)综合治理
--
四、管理
----
(一)机构
----
(二)工程管理
----
(三)水费征收
工业
--
一、机械工业
----
(一)农业机械
----
(二)通用机械
----
(三)汽车配件
--
二、采掘冶金工业
----
(一)开采
----
(二)冶炼
----
(三)铸造
--
三、煤炭工业
--
四、化学工业
--
五、建材工业
----
(一)砖、瓦
----
(二)石灰、水泥
----
(三)预制构件
----
(四)钒石
--
六、电力工业
----
(一)电站
----
(二)输变电
----
(三)供、用电
----
(四)电业管理
--
七、森林工业
----
(一)采伐
----
(二)加工
--
八、纺织工业
----
(一)棉织业
----
(二)丝织业
----
(三)纺织器材
--
九、缝纫、皮革工业
----
(一)服装加工
----
(二)皮革加工
--
十、造纸、印刷工业
----
(一)造纸
----
(二)印刷
--
十一、食品工业
----
(一)粮油加工
----
(二)肉蛋加工
----
(三)副食加工
----
(四)饮料
--
十二、其它工业
----
(一)编织
----
(二)木筷
----
(三)玩具
----
(四)家具
----
(五)农具
----
(六)鞭炮
交通
--
一、陆路
----
(一)古驿道
----
(二)巴柯道
----
(三)盐大路
----
(四)县际大路
----
(五)民间捐资修筑道路
----
(六)公路
----
(七)设施
----
(八)运输单位与工具
----
(九)客、货运量
--
二、水路
----
(一)航道、码头
----
(二)运输
--
三、民间运输
--
四、装卸
--
五、管理
----
(一)运输管理
----
(二)安全监理
----
(三)公路养护
------
附录:重大交通事故
邮电
--
一、邮政
----
(一)邮路
----
(二)邮政业务
--
二、电信
----
(一)设备
----
(二)业务
--
三、管理
商业
--
一、市场
----
(一)集市
----
(二)商户
----
(三)商品供求
--
二、商业体制
----
(一)私营商业
----
(二)公私合营商业
----
(三)国营商业
----
(四)集体商业
--
三、商品购销
----
(一)粮油
----
(二)棉花
----
(三)百货
----
(四)针、纺织品
----
(五)五金、交电、化工
----
(六)石油、煤炭
----
(七)医药
----
(八)副食品
----
(九)饮食服务
----
(十)农业生产资料
----
(十一)土特产品
----
(十二)废旧物资收购
----
(十三)其它
--
四、对外贸易
----
(一)畜产品
----
(二)土特产品
----
(三)工业品
工商管理
--
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一)私营商业改造
----
(二)私营手工业改造
--
二、工商行政管理
----
(一)市场管理
----
(二)企业登记
----
(三)商标注册
----
(四)合同管理
----
(五)广告管理
----
(六)个体工商户管理
--
三、物价管理
----
(一)物价政策
----
(二)物价调整
----
(三)商品比价
----
(四)物价指数
----
(五)毗邻物价
乡镇企业
--
一、行业类型
----
(一)农业
----
(二)工业
----
(三)运输业
----
(四)建筑业
----
(五)其它企业
--
二、企业形式
----
(一)乡(镇)企业
----
(二)村、组企业
----
(三)联合企业
----
(四)个体企业
--
三、企业管理
----
(一)企业分配形式
----
(二)计划管理
----
(三)项目管理
----
(四)劳动管理
----
(五)财务管理
------
附:重点企业简介
财政
--
一、晚清时期财政
--
二、民国时期财政
--
三、革命根据地财政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财政
----
(一)财政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三)财政借款
----
(四)财政管理
----
(五)审计
金融
--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金融
----
(一)货币
----
(二)民间金融业
----
(三)国家金融业
----
(四)革命根据地金融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金融
----
(一)金融机构
----
(二)人民币的流通与管理
----
(三)信贷
----
(四)农村信用合作
----
(五)结算
----
(六)保险
教育
--
一、晚清时期教育
----
(一)私垫
----
(二)书院
----
(三)县学
----
(四)高等小学堂
------
附:房县籍举人、进士、留学生名录
--
二、民国时期教育
----
(一)普通教育
----
(二)师范职业教育
----
(三)民众补习教育
----
(四)学制·经费
----
(五)教师与教学
----
(六)革命根据地教育
------
附:民国年间房县籍大专毕业生、留学生名录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附:房县实验小学简介
----
(三)中学教育
------
附:房县第一中学简介
----
(四)师范教育
----
(五)中等专业教育
----
(六)成人教育
----
(七)教师
----
(八)经费、设备
------
附:建国后房县籍留学生名录、大专毕业生简表
科技
--
一、科技组织
----
(一)管理机构
----
(二)学术团体
----
(三)科研单位
----
(四)科技队伍
--
二、科技警及
----
(一)科技普及
----
(二)新技术推广
----
(三)科技咨询
--
三、科研成果
----
(一)成果项目
----
(二)主要论文
--
四、地震观测
--
五、沼气运用
--
六、人工降雨
--
七、野人考察
--
八、科技管理
----
(一)科研项目管理
----
(二)科技成果管理
----
(三)科技队伍管理
----
(四)科技经费管理
文化
--
一、文化事业机构
----
(一)文化馆、站
----
(二)图书馆、室
----
(三)书店
----
(四)档案馆、室
----
(五)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六)文艺表演团、队
--
二、文学艺术
----
(一)文艺创作
----
(二)戏剧、曲艺
----
(三)音乐
----
(四)美术、书法、摄影
--
三、民间文艺
----
(一)民间文学
----
(二)民间艺术
--
四、展览
--
五、文物、胜迹
----
(一)历史文物
----
(二)革命文物
----
(三)胜迹
--
六、文化活动设施
----
(一)演映场地
----
(二)工人俱乐部
----
(三)农村文化室
报刊·广播·电视
--
一、报刊
----
(一)民国时期主要报刊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报刊
--
二、广播、电视
----
(一)机构
----
(二)有线广播
----
(三)电视
--
三、新闻报道
卫生
--
一、医疗机构
----
(一)卫生机构
----
(二)医疗制度
----
(三)医疗水平
--
二、卫生防疫
----
(一)传染病防治
----
(二)地方病防治
----
(三)公共卫生
--
三、妇幼保健
----
(一)妇科病防治
----
(二)新法接生
----
(三)儿童保健
--
四、药政药检
----
(一)药品检验
----
(二)药政管理
体育
--
一、群众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农村体育
--
二、学校体育
----
(一)学校体育的发展
----
(二)体育教师队伍
--
三、竞赛活动
----
(一)县内运动会
----
(二)地区以上竞赛及成绩
--
四、训练、设施
----
(一)训练
----
(二)设施
社会
--
一、人民生活
----
(一)农村人民生活
----
(二)城镇居民生活
----
(三)职工生活
--
二、风俗习惯
----
(一)衣食起居
----
(二)婚丧喜庆
----
(三)岁时节俗
--
三、方言
----
(一)语音
----
(二)词汇
----
(三)语法
--
四、谚语、歇后语
----
(一)农谚
----
(二)俗谚
----
(三)歇后语
--
五、宗教
----
(一)基督教
----
(二)伊斯兰教
----
(三)佛教
----
(四)道教
--
六、帮会
----
(一)青帮
----
(二)红帮
----
(三)会道门
--
七、奇异
人物
--
一、人物传
----
汪朝相
----
刘馨山
----
汪魁儒
----
曹景(成)
----
戢翼翚
----
丁人杰
----
余德元
----
王家楫
----
吴炳枞
----
乔三元
----
叶八奶奶
----
李明铨
----
罗根云
----
余修德
----
张瑞基
----
吴炳元
----
邓毓林
----
朱稼仙
----
高振霄
----
雷天明
----
任世鸿
----
杨清源
----
计万全
----
程松卓
----
王有为
----
何侦元
----
陈光三
----
夏俊卿
----
陈鸿轩
----
计万钧
----
丁笏卿
----
贺延宗
----
项丽源
----
向伟才
----
雷鸣震
----
宋华斋
----
钞大常
----
李振铎
----
李树森
----
陈凯
----
芦忠林
----
贾文治
----
段锡三
----
齐永福
----
陈寓平
----
戢翼翘
----
雷震(霐)
----
袁正道
----
符必英
--
二、人物表
----
附:房县籍在外工作者名录
附录
--
一、历代修志简介及序跋选
--
二、本志编纂始末
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编纂人员
郧阳地区县(市)志终审委员会成员
《房县志》正文校订表
版权页